吳靈芝
河南省工業(yè)學校
在職業(yè)教育一次次的教學改革中,語文以其獨特的人文性似乎寄托了大家更多的期望,許多語文老師也在教學中做出了不少探索和嘗試,但職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語文課卻并不比別的學科更受學生“優(yōu)待”,因此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很難說有多大的提高。這固然和中職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不理想有關,但恐怕更多的還是因為沒有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研討式教學模式充分地彌補了這一不足。因為研討式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能夠實現(xiàn)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它實施的關鍵在于學生對教學過程的主動參與。具體來說,研討型教學模式是將“討論法”和“研究法”結合的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設置專項問題,運用網絡等途徑搜集和整理與教學問題相關的資料,在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形成對相關問題的初步認識,再以研討為形式,讓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從而實現(xiàn)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目的。
研討型模式是讓學生做一個學習者、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但是,研討什么?問題的選擇就成了關鍵,專項問題的提出不能繁雜細碎,一定要有針對性,概括性,探究性,以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下冊的《將進酒》為例:
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是:背景和常識介紹;范讀正音;學生誦讀,初步感知詩歌;詩歌賞析,把握感情變化;試著背誦本詩等。這種流程設計注重學生誦讀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對重點難點加以引導。表面上看,內容安排豐富,環(huán)節(jié)緊湊,課堂效率應該較高。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感很少,比如在誦讀環(huán)節(jié),一些學生讀一遍就草草了事,一些學生根本不愿意誦讀。對文本陌生,下一步的詩歌欣賞自然很難展開,老師不得已還是選擇硬“灌”。這樣的課堂能有多高的效率呢?即使學生最終完成了本詩的背誦,也不過是機械的記憶,很難說能領會多少詩中的感情。
古詩文欣賞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把握詩歌感情基調,提高誦讀能力。本詩的教學難點則是理清情感變化線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入世的復雜情感。為了完成這一目標和解決這一難點,我設計了三個專項問題讓學生分組準備。
第一,聽一聽——上網搜索不同名家的朗誦視頻或音頻,挑出你喜歡的一個,說說你認同的原因。第二,試一試——配樂朗誦本詩,用手機等軟件錄制下來。挑選本組內最好的展示。第三,找一找——李白和酒有關的詩歌,試著說出詩歌表現(xiàn)的感情(如果能結合個人經歷和時代背景更好)。
第一個問題難度不大,符合中職生的實際,很容易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秾⑦M酒》是名篇,很多名人名家選擇朗誦本詩,因此網上的視頻音頻版本很多。以往都是老師上網搜索,挑選甄別,再放給學生聽,這種方式學生接收比較被動?,F(xiàn)在把任務布置給學生,他們在查詢比較過程中,能不自覺地反復鑒賞咀嚼,字音、初步詩意的理解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同時,因為不同朗誦者對詩歌細節(jié)情感等的處理方式不同,學生在分析比較中,既能體會詩歌朗誦的基本要點,又能把握本詩的情感變化。
第二個問題是第一個問題的具體實踐。模仿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生在節(jié)奏、停頓、重音等細節(jié)的揣摩領會中,加深了對詩意和情感的理解。選擇課下自行錄制、小組內部比較選擇的方式,一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而誦讀詩歌,詩意的消化理解和感情的醞釀都需要足夠的時間,學生的現(xiàn)場展示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二是大部分學生羞澀、缺少自信,私下準備素材能較好解決這一問題。
第三個問題則是課堂的拓展延伸,既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的能力,也能授給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以上三個問題都是圍繞教學目標,以最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整合出的能激活整個課堂的問題,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事可做,有話可說。
接下來學生準備的過程中,老師最好根據需要對不同小組遇到的問題予以指導,還可以幫助其把大專項分解成若干小項目,從而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尤其是接手一個新的班級,最初實行研討教學模式時,這種指導更是不可輕視。因為對于中職生而言,從查閱資料,到對紛繁復雜資料的篩選、歸納、總結的能力,都是需要逐步訓練才能提高的。另外,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方式、知識結構、智力水平、興趣與態(tài)度等了解的程度,也是影響研討型教學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從這個角度看,研討型教學實則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研討過程中,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氣氛至關重要。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平等對待不同層次同學的參與意識和參與水平,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自由地發(fā)揮個性,積極主動地觀察思考。
評價總結是一個重要的激勵手段,教師的評價要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尊重學生的成果,使學生樹立信心。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如討論的態(tài)度是否積極、分析問題的思路是否清晰等,再輔以分值量化。
研討型教學模式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如果老師肯花心思,能真誠的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相信一定能讓語文課堂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