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玉
識字是閱讀的基礎,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學生才能比較順利地進行閱讀,從而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習語文的能力。為增強小學低段識字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摸清學情,以學定教。小學生識字,并非“零起點”。課前,教師需了解哪些字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認、會認到什么程度,哪些字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會認;哪些學生識字能力差,上課需要重點觀察和引導。
筆者在識字教學前,專門進行了一年級學生識字學情前測。如《小青蛙》的識字任務是會認12個生字,根據(jù)學情前測,筆者了解到:①“讓、眼”,85%的孩子都認識,70%的學生認識“護”字;②難點字為“事、害、病”,會認的學生少;③“請、清、情、睛、晴”五個生字,大多數(shù)學生混淆不清。根據(jù)學情,筆者初步確定這節(jié)課的識字教學重點為“請、清、情、睛、晴”5個形近字的區(qū)分;3個難點字“事、害、病”,要想辦法妙講;“保、護”兩個字重點理解意思,加深印象;“眼、讓”略講,主要針對識字困難學生提問。
查找資料,篩選比較。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摸索和學習,筆者研究積累出了很多種識字教學方法,比如:字理識字、聯(lián)系生活、圖片記憶、實物教學、猜謎語、順口溜、做動作識字等。
如一年級上冊《小書包》要認識“尺”。筆者在查閱資料的時候,看到網(wǎng)上有這樣的教學設計:“尺,就是一個人拿著一把尺子在測量?!边@樣的教學設計,初看也比較有趣,但實際上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也很容易誤導學生?!俺摺逼鋵嵤且粋€會意字,通過查找字理,筆者發(fā)現(xiàn)它的演變過程(如下圖):
經(jīng)過梳理,去繁就簡,筆者設計的講解內(nèi)容如下:“古人用身體部位來定長度,從腳踝到膝蓋為一尺,他們畫了一個人,用一點來標記一尺的長度,最后演變成今天的‘尺字?!边@樣講解,學生不僅認識了這個字,知道了“尺”的演變過程,還明確了一尺大概有多長。
以一馭類,以簡馭繁。字理識字是根據(jù)漢字構形和演變規(guī)律來開展識字教學的方法。運用字理進行語文教學,能夠從字源上講清楚每個字的構造原理,增進學生對字形的記憶和字理的理解。
《小青蛙》中,難點字是“病”。筆者通過查找字理網(wǎng),發(fā)現(xiàn)“病”的字理解釋生動形象,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單個字識字教學如下——1.“病”字最早時候的樣子如下圖:一個人躺在床上疼得出汗,人和床豎起來,就演變成了今天的“病”字。2.觀察一下,病字旁的兩點,是甲骨文的哪個部分?3.你還知道哪些帶病字旁的字?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隨后,筆者通過圖片和講解,拓展病字旁的字,讓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病”字,知道了病字旁都和生病了要躺在床上有關。
學生有了一定的識字能力后,“組塊記憶”也是師生常用的一種方法。組塊記憶就是把一組聲旁或形旁相同的字,如“澡、燥、躁、噪”“蜻、蜓、螞、蟻、蜘、蛛”放在一起,教師根據(jù)漢字的系統(tǒng)性,發(fā)揮偏旁部首“舉一形而統(tǒng)眾形”的作用,科學解析偏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構字特點,從而識記漢字?!缎∏嗤堋分械摹扒?、晴、睛、情、請”這五個字,筆者根據(jù)教參建議,引導學生進行組塊識字,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科學識字能力,從而突破重難點。
(作者單位:宜昌市外國語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