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開展初中語文比較閱讀教學的方法:知人論世,從作者角度進行比較;增刪詞句,從語言角度進行比較;厘清順序,從結構角度進行比較;總結規(guī)律,從題材角度進行比較。
【關鍵詞】初中語文 比較閱讀 作者 語言 結構 題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7-0071-02
比較閱讀是一種古已有之的閱讀方法,朱熹在談到讀書方法時就指出:“將精義諸家說相比并,求其是,便自有合辨處。”這里的“比并”也就是比較。比較是閱讀的重要手段之一,簡單地說,“比較閱讀”就是把相似或者相近的文本放在一起對比著閱讀,比較其間的異同。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閱讀”的教學方法,可以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開闊學生的眼界,活躍學生的思想,使閱讀走向深處。
開展比較閱讀教學的難點在于從哪個角度展開比較,即比較點的選擇問題,這也是比較閱讀教學的核心問題。在選擇與確定比較點時,可以從作者、語言、結構、題材等角度進行考量,探尋所選文本之間的相同或相異點。
一、知人論世,從作者角度進行比較
部編版語文教材注釋中一般會對作者的生平進行簡要介紹,教師通常也都會設計“了解作者生平與文章的寫作背景”教學環(huán)節(jié),但這一環(huán)節(jié)往往用寥寥數(shù)語帶過,很難使學生形成對作者的全面認識。如果教師下次又教學同一作者的文章,往往又再一次進行簡單的作者介紹,既費時又低效。其實,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些作者的作品選用較多,以古詩詞為例,李白、杜甫、蘇軾等人的作品選用較多。教師可以把同一作者的多篇作品集中到一起,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進行專題探究,讓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對作者及其作品有更深的認識,提高鑒賞作品的能力。
教師既可以選擇作者同一時期的作品,也可以選擇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兩者可以達到不同的目的,需要根據(jù)教學目標靈活運用。比較作者同一時期的作品,目的是讓學生對作者某一時期的作品特點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春望》、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九年級上冊《月夜憶舍弟》同為杜甫的作品,都寫于安史之亂之后,前一首寫于逃亡前期,后兩首寫于逃亡后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于稍有安定又遭橫禍之后。作者在艱難逃亡的過程中,沒有過多地怨恨,而是深深擔憂國事。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這三首作品,感受這三首詩歌共同體現(xiàn)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有更直觀和深入的體會。
對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心境和風格的變化,更清楚地把握作品的主題、情感。仍以杜甫的作品為例,在學習上述幾首詩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詩人早期的《望岳》,感受作者的豪情壯志。這首詩的風格近似于李白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與杜甫后期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看出年齡、經歷對作者創(chuàng)作的巨大影響,體會到詩人從浪漫主義豪情中走出來,從仰望星空到關注現(xiàn)實苦難,從而成為一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二、增刪詞句,從語言角度進行比較
選入教材中的課文語言精練,作者在寫作時對字詞進行了精心的錘煉,賞析課文中的精妙語言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對語言的賞析,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十分有效。從語言角度確定比較點時,可以優(yōu)先從文本內部選擇,采用替換法、增刪法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比較與辨析,引領學生比較改動前后的詞句在語言表達方面的不同效果,以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語感,真正感受到作者煉字的“分寸感”。
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無不為之感動?!痹谶@里,毛澤東用了兩個“沒有一個不”,一個“無不”。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揣摩:“‘沒有一個不表示‘個個都,能不能把兩處的‘沒有一個不和‘無不換成‘個個都呢?請說說用哪個詞語更好?!睂W生比較詞語替換前后的句子,認為“沒有一個不”屬于雙重否定,肯定意味和說服力更強,更能表現(xiàn)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感人精神。再如,《一棵小桃樹》中有這樣的描寫:“突然發(fā)現(xiàn)角落的地方,拱出一個嫩綠兒……”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兒的“拱”能不能換成“長”?學生經過對比,認為“拱”把小桃樹從土里長出來的艱難過程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更具有動感,而“長”卻沒有這樣的效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從語句分析入手,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對文中的詞語進行增刪對比,揣摩改動前后的詞句對文本表達的影響,能讓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課文的主旨,進而培養(yǎng)語感,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三、厘清順序,從結構方面進行比較
從結構形式入手,有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結構方面開展比較閱讀教學,采取調換文本段落順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促使學生準確地把握課文的寫作順序與結構特點。
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是一篇說明文,文章第2自然段概括了蘇州園林的總特征,第3自然段到第6自然段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說明。由于文中的3~6自然段是并列結構,在學生讀完這部分內容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幾個自然段之間的順序可以任意調換嗎?為什么?”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有意識地對這幾個段落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與交流。通過討論,學生明確地知道了:這幾個自然段之間的順序是不可以變換的,主要是因為它們與第2自然段中“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的排比句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再者這幾個自然段與蘇州園林景觀的構成要素(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之間剛好體現(xiàn)出由近而遠的邏輯順序,如果任意改變自然段的順序,就會導致文章條理不清晰、結構不嚴謹,直接影響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讓學生大致讀懂課文就結束教學,那么學生的思維將很難得到發(fā)展。教師以調整段落的方式引領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可以深化學生對文章段落邏輯關系的認識,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四、總結規(guī)律,從題材角度進行比較
“題材”是指文學作品描繪的社會生活的領域,即現(xiàn)實生活的某一面。題材是文學作品的要素之一,是產生和表現(xiàn)作品主題的基礎,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古詩詞可以分為贈友送別詩、山水田園詩、邊塞征戰(zhàn)詩、懷古詠史詩、羈旅行役詩等題材。教師從古詩詞的題材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對同一題材不同作品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行比較,有助于總結各題材的規(guī)律,識別不同題材的特殊寫作風格,并為厘清詩歌發(fā)展脈絡打下良好的基礎。
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收錄了兩首送別詩,一首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另一首是李白的《送友人》,教師可以將這兩首詩和學生學過的《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聯(lián)系起來,以專題研究的形式對這4首送別詩進行比較閱讀。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分析這4首詩歌在內容上有何共同之處,是從哪里看出來的,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都是送別友人時所寫的送別詩,從詩題中的“送”“別”等字眼可以看出。其次,教師讓學生指出作者分別是在什么情境下送別友人的、友人的目的地在哪兒、各有什么不同,請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再次,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分析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詩人分別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從而明白情由境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詩人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最后,讓學生合作完成表格的繪制與填寫,直觀地顯示這些送別詩中的情感、送別的環(huán)境以及友人的目的地之間的關聯(lián),總結作者的情感與友人的目的地既有直接的聯(lián)系,也有例外。如果友人去的是偏遠之地,有的作者會顯露出憂傷、不舍之情,而有的作者卻偏偏寫出豪情壯志。所以在分析送別詩的情感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片面、局限,而應該綜合考慮。教師將這4首詩歌放在一起,引導學生從環(huán)境、目的地和情感3個方面進行綜合比較閱讀,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能夠幫助學生總結送別詩的特點,讓學生獲得比較詩歌的方法。
比較閱讀教學圍繞“話題”而展開,從比較點的確定到比較內容的理解、分析、綜合、表達,都離不開學生的參與。教師在比較閱讀教學中要挖掘文本中值得學生品味、鑒賞的地方,為學生創(chuàng)設民主、開放和寬松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的感受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的發(fā)現(xiàn)為目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走向閱讀的深處。
作者簡介:姚榮娟(1983—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