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秀 張紅菊 劉蘇熠
山東協(xié)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魯菜的對外推廣是中國飲食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徑之一。由于中外飲食文化的差異,使魯菜的譯介尤為重要。一旦菜名翻譯不當,容易望文生義,令外國客人一頭霧水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相反,如果翻譯得當,不僅可以使得魯菜文化對外傳播,還可以使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魯菜,作為八大菜系之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濟南菜、膠東菜以及孔府菜構成。在魯菜的譯介過程中,要注意其制作特點與中西文化差異,既能使目的語讀者能夠理解,又能使中華美食文化得到傳播。
要對魯菜進行恰當?shù)淖g介,就要了解魯菜命名背后所蘊含的飲食文化以及命名特點。比如使用菜的原料、屬性類別(色澤,香氣,味型,造型等)、人名、典故等命名,魯菜的命名方式多種多樣,可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jù)原料命名
魯菜用原料來命名是比較常見的命名方法。原料又分為主料、配料和調(diào)料。用菜品的原料來命名可以比較直接的看出菜的烹飪工藝以及用料,這種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①主料+主料:腰果蝦仁、絲瓜小酥肉、皮蛋豆腐;②主料+配料:蟹黃蹄筋、冰糖肘子、板栗山雞;③主料+調(diào)料:蜜汁山藥、拔絲地瓜奶湯鱖魚;④主料+配料+調(diào)料:醋椒桂魚、椒油蒜泥魚皮、清湯三鮮魚翅。
2.根據(jù)烹飪工藝命名
魯菜烹飪方法多以爆、炒、燒、扒、拔絲等見長,味型以咸鮮為主,用這些烹飪工藝方法命名也是魯菜命名較為普遍的一種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①烹調(diào)方式+原料:釀銀瓜、清蒸白魚、熬黃花魚;②兩種烹調(diào)方式結合在一起+原料:糟溜魚片、扒釀海參、爆炒腰花;③主料+烹調(diào)方式+原料:大蹄扒海參、羊肉燉冬瓜、白果炒蝦仁。
1.根據(jù)數(shù)字和顏色命名
①菜肴的命名中包含數(shù)字,能夠看出命名者的奇思妙想,也確實能夠勾起食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例如:四喜丸子、九轉(zhuǎn)大腸、一品豆腐等。②一道菜能夠長遠的流傳,除了菜肴本身美味之外,其色澤外形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例如:芙蓉雞片、水晶肘子、金鉤掛銀條等。
2.根據(jù)人名和地名命名
①魯菜命名中的人名是該菜的發(fā)明者,為魯菜的創(chuàng)造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所以有些菜名中帶有人名,例如:崔氏佛跳墻、顏家生財、孔明丸子。②由于魯菜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所以菜名用地名命名也能使食客感受到菜的地域特色,提高菜品的知名度,打造地方的菜肴品牌,帶動地方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例如:德州扒雞、山東海參、鄒城老虎菜。
由于菜肴命名以及中西方飲食觀念的不同,在魯菜譯介的過程中,既要符合西方地道菜肴的表達方法,又要保留菜品中所具有的中國文化特色。以下所要談的歸化和異化,就是使西方人能夠理解中餐菜品翻譯的兩種方法。
1995年,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歸化指的是譯者按照讀者思維及習慣的理解方式,遵循原文的內(nèi)容以及與讀者相關的文化背景進行翻譯的策略,通過歸化法譯出的文章,幫助讀者理解譯文的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涵。而異化指的是譯者在翻譯時考慮作者,讓讀者去理解作者寫作的思維模式、語言特色等,為讀者提供了外國語言及文化的不同體驗,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
在菜名翻譯中,并沒有固定的歸化、異化的模式來翻譯菜品,應當對具體的菜品特色加以分析,將歸化、異化統(tǒng)一,選擇適合菜品的翻譯方法。菜名翻譯具有特殊性:既要貼近目的語讀者,又不失掉中國特色,因此選擇恰當?shù)姆g方法對魯菜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文化走出去視閾下魯菜英譯方法,既應該顧及到翻譯本身的原則技巧,又應當結合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及其所承載的中國飲食文化,來使中華文化得到廣泛的傳播。好的菜名譯介,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菜品的原料,烹飪工藝,歷史背景以及文化內(nèi)涵等,通過恰當?shù)谋磉_,使在食客品味美食的同時,感受人生的真諦。接下來將介紹一些魯菜譯介的方法:
寫實型譯介,顧名思義,就是根據(jù)菜肴本身的原料、烹飪方式等來進行翻譯,英譯后的內(nèi)容與原有的菜名一一對應,直接明了,譯介起來相對簡單。
1.以主料、配料及調(diào)料等的譯法:直譯,主料和配料等原料用介詞with/in 連接。主料+with/in+配料/調(diào)料,例如:濟南三肘之一的冰糖肘子,肘子是豬的腿肉,所以肘子用porkjoint,而冰糖是rocksugar,因此“冰糖肘子”就是porkjoint with rock sugar。
2.以原料和烹飪方式為主的菜名譯法:烹飪方式大多有其固定英語表達,如煮(boil),燉、燜(stew),扒、燒(braise),煨(simmer),蒸(steam),炸(fry),炒(stir—fry)等,譯法為烹飪方式+主料+with/in+配料,例如,在經(jīng)典魯菜蔥燒海參的翻譯中,海參seacucumber,大蔥springonion,結合燒這一烹飪方法,因此“蔥燒海參”就是braised seacucumber with spring onions。
3.以人名、地名等命名的菜名譯法:①翻譯帶有人名的菜品時,除了翻譯主料和人名外,還要對菜名進行背景性的解釋,以使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帶有人名菜品的含義。譯法為人名+主料(解釋),例如:起源于山東,聞名于世界的魯菜“宮保雞丁”,翻譯該菜品時,需要對其來源進行探究。所謂“宮?!?,其實是清朝時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榮譽官銜,為表彰他剛正不阿,治理有方而追贈“太子太?!?,為了紀念丁寶楨,他發(fā)明的這道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雞丁是由雞肉切成的丁,而主料本身就是雞肉(chicken),因此“宮保雞丁”譯為 Kung Pao Chicken(spicy diced chicken invented by officer Kung Pao in Qing Dynasty)。②翻譯帶有地名的菜品時,直接英譯。正常情況下,如果菜品中體現(xiàn)烹飪方式,那么翻譯時需要帶有烹飪方式,反之,則不譯。(烹飪方法)+主料,地名+style,例如屬于魯菜中有“天下第一雞”美稱的德州扒雞,“扒”屬于烹飪方式,因此德州扒雞就是Braised Chicken,Dezhou Style。
寫意型譯介,跟菜品本身的原料沒有太大的聯(lián)系,為了吸引食客興趣,使菜品富有美感而命名:翻譯起來應結合直譯加意譯,使其既能傳遞菜品本身意境,又能使目的語讀者對菜品有期待。
1.用比喻命名的菜名譯法:對于一些流傳廣泛、大家普遍認同的比喻,有統(tǒng)一的菜名譯法。比如說傳統(tǒng)魯菜“芙蓉雞片”中,芙蓉指的是蛋清(egg-white),因此“芙蓉雞片”譯為Sauteed Chicken Slices in Egg-white。
2.用典故命名的菜名譯法:神話、歷史類故事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飲食文化中也有所體現(xiàn),翻譯時要對菜品解釋。比如對于魯菜“八仙過海鬧羅漢”,如果具體解釋八仙,不僅顯得非常冗雜,而且目的語讀者也難以理解。因此,在意譯直譯結合下,“八仙過海鬧羅漢”譯為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Assorted Sea Food,Ham and Chicken)。
3.用吉祥類詞的菜名譯法:吉祥語有鮮明的社會文化標記和內(nèi)涵,其文化意蘊廣泛深遠。自然而然地,菜品以其命名。所以,對于經(jīng)典魯菜“四喜丸子”的翻譯,由于其過程是用其主料以及調(diào)味汁勾芡而成,因此“四喜丸子”可譯為Braised Pork Balls in Gravy Sauce。
在魯菜英譯方法研究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外宣過程中文化負載詞背后的寓意,又要重視翻譯過程中的方法選擇和遵循的原則。本文在研究魯菜譯介方法時,將菜名譯介分為寫實型菜名的譯介和寫意型菜名的譯介,結合直譯與意譯,參考歸化與異化等翻譯策略,使魯菜菜名的譯介趨于完善。菜名英譯的水平?jīng)Q定了中國飲食文化在外宣過程中的競爭力,對中國文化走出去以及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戰(zhàn)略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