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號”還有一類海棠杯,數(shù)量相對較多。器形較?。ㄍǔ8?.5厘米、口徑13厘米×10厘米),呈橢圓形,在其口沿部分象征性地對稱刻出四處缺口,好似花瓣之間的凹下部分。圈足較淺,足底施釉。類似器物在唐代墓葬和浙江慈溪上林湖唐代晚期窯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
海棠式大碗和海棠杯的造型始于唐代,應(yīng)該是受到西亞地區(qū)金屬制多曲形器皿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
四系大碗1件,高14厘米、口徑38厘米。敞口、翻沿,矮圈足,口沿下兩側(cè)對稱各有兩個雙復(fù)小系,估計為穿系繩索便于提攜所用。通體素面無紋,青釉勻凈、瑩潤。這樣大的越窯碗非常罕見,在杭州臨安唐天復(fù)元年(901)錢鏐母親水邱氏墓出土的一件越窯油燈,其大小相仿(口徑37.2厘米),但是造型不同,口作直口,且較高(高24.4厘米),胎壁也較厚,外壁有褐彩如意蓮花和云氣紋。
“黑石號”上的花口碗造型比較豐富,主要有蓮花式碗、深腹碗、花口碗及玉璧底碗。蓮花式碗口沿稍斂,碗口作四出蓮花瓣形,花瓣造型比較細(xì)致,腹部不見凹入的花筋。深腹碗腹壁陡直,口沿外撇,圈足外卷,其腹部有四處出筋,口沿沒有作花口形。花口碗通常為敞口,口沿作四出或五出花口,腹部有相應(yīng)的出筋,圈足較矮,有的碗的內(nèi)壁還有刻劃花卉,以寶相花、蓮花多見。除蓮花式碗較少見外,深腹碗和花口碗均是常見器物,在浙江越窯唐代晚期窯址中都有發(fā)現(xiàn)。玉璧底碗是越窯最常見的器物,“黑石號”中發(fā)現(xiàn)的玉璧底碗足底心施釉,是越窯同類器物中比較精致的一類。一些玉璧底碗還做成花口形,有四出花瓣。
缽為斂口,弧腹,圈足外卷。通體青釉,釉面滋潤勻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