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梅芳
【摘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美妙的空間。但是,不同年級的學生的知識水平不一樣,欣賞與評述的能力也就不同。要培養(yǎng)學生欣賞與評述的能力,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把握主題、整體感知的能力,豐富的想象力,還要在品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學會欣賞文章字里行間的美,從而提高欣賞與評述課文的能力。
【關鍵詞】語感;整體感知;想象力;品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的閱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能初步理解文學作品,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努力發(fā)掘出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去揣摩、品味課文中表達感情的、含義深刻的詞句,品悟出其中的美妙之處,從而領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語言上得到美的享受,在情感上得到美的熏染,在思想上得到美的培育,而這需要學生擁有欣賞與評述課文的能力。欣賞的能力就是培養(yǎng)學生會去感受美好的事物,領略文中的韻味。評述的能力就是學生會評定文章的價值,對文章的優(yōu)劣發(fā)表自己中肯的見解,理性的褒貶。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美妙的空間。但是,不同年級的學生的知識水平不一樣,欣賞與評述的能力也就不同,教師培養(yǎng)的重點也就不同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與評述能力的:
一、要培養(yǎng)學生欣賞與評述的能力,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
語感能力包含了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聯(lián)想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一種經(jīng)驗色彩很濃的能力。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多了,語感便會增強。語感能力增強了,學生對閱讀理解的能力便加強,學生也只有充分理解了課文,才能談及對文本的欣賞。因此,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無論是學生的口頭表達語言的能力,還是書面表達語言的能力,教師都應加強訓練,特別是在學生口頭語言表達方面,力爭要求學生把一句話、一個意思表達清楚、表達完整。例如,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一個有幾個自然段?”學生往往會這樣回答:“()個?!边@時,教師就要他們回答完整:“這篇課文一共有()個自然段?!惫P者在一次聽課的過程中,看到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語言能力的:二年級語文上冊里的一篇課文《場景歌》,里面都是一個個的量詞短句,如一群飛鳥,一只海鷗,一隊“紅領巾”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引導學生這樣說句子:你在圖中看到了什么,它在干什么?當學生回答不完整時,老師再次進行了引導,最后,學生會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達了出來:我看到了一只海鷗在海面上飛來飛去。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便會提高,進而書面表達也會加強。長期堅持,學生的語感能力便會有所提升。語感能力加強了,對課文理解的能力增強了,欣賞與評述課文的能力自然而然也就增強了。
二、教會學生把握主題、整體感知,提高欣賞與評述的能力
在中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總是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什么內(nèi)容,文中的主人公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感知人物的形象,提高欣賞與評述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時,學生初讀完課文,筆者問:“讀完了課文,你覺得文中的雨來是個怎樣的孩子?”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能夠初步感受到主人公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熱愛祖國的品質(zhì)。這樣,在無形中便培養(yǎng)了學生欣賞文本的能力。因為他們把握住了文本的總體內(nèi)容,才能談及對人物的評價。故此,對處于欣賞能力初期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可利用好課堂這個陣地,先教會學生把握主題、整體感知。整體感知課文后,再讓學生從重點語句中深刻體會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進一步發(fā)掘他們身上的人性美,在深刻理解的過程中,學生欣賞與評述的能力也再次得到了訓練。學習完文章后,筆者還會讓學生摘抄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例如,文中的四字詞語,運用了修辭手法的、生動形象的句子,讓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等,這既讓學生積累了習作的素材,還再次培養(yǎng)了他們欣賞與評述課文的能力。
三、想象力的培養(yǎng)能快速提高學生的語文欣賞能力與評述能力
在中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毕胂罅仁钦Z文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礎,也是構成語文能力的核心因素。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快速提高學生語文欣賞能力的根本途徑。提升了想象力,便能理解和消化文章,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從字里行間“見人之未見”,將文章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字里行間看到鮮活的生活。例如,在學習《桂花雨》一課,教“搖桂花”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只有部分學生能從“使勁地搖”,“滿頭滿身都是桂花”這些語句中感受到作者搖桂花的快樂,但理解不深刻。于是,筆者配樂范讀這一段課文,讓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搖桂花的畫面,聽完后說說當時是什么情景。如,大人喊孩子搖,桂花無聲無息地飄落,紛紛揚揚,像一個個調(diào)皮的、快活的雨精靈,沾在人們的頭發(fā)上,飄到肩膀上,落入懷抱中。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搖桂花的歡樂氣氛,體會到搖桂花給作者童年帶來的快樂,也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埋下了鋪墊,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也獲得了極大的美的享受,提高了語文欣賞的能力。學生欣賞的能力提高了,評述課文的能力自然也就擁有了。
四、在品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欣賞文章字里行間的美
文學作品是情感的載體,是人類靈魂的凈化劑與營養(yǎng)劑,它可以使人的靈魂更加純潔和高尚,使人的胸懷更加地博大和寬廣。而品讀,就是對文本的賞析、體味。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句式、不同輔助面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在字里行間欣賞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了解作者獨特的用心、領悟文章的奇美。如,在教學《搭石》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老人調(diào)整搭石、鄉(xiāng)親們面對面走搭石時互相禮讓和年輕人背老年人走搭石這些畫面,感悟到了山里的人們純樸善良,一心為他人著想、尊老愛老的美好品質(zhì)。品讀中,感受鄉(xiāng)親們走搭石時那協(xié)調(diào)有序,聲音嗒嗒,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有聲有色的美麗畫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自然美、藝術美、人性美的欣賞與評述的能力。
確實,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給學生展示了一個美妙的空間。教師要根據(jù)各年級學生的不同的認知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切合實際培養(yǎng)他們對語文的欣賞與評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萬軍.語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6.
[2]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12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