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因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線下教學的局限性而亟待改進。本文結合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探索線下傳統(tǒng)教學與線上網絡資源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法,以提高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思維與交流溝通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獨立性。
【關鍵詞】線上線下教學;大學英語視聽說;混合式教學
【作者簡介】鄭瑜婕(1993.02-),女,江蘇丹陽人,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第二語言習得。
網絡給高校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以及功能齊全的線上教學平臺,讓“教”與“學”能夠更加全面地進行。當下傳統(tǒng)的線下授課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不斷增加的學習需求以及教師對于教學效果逐漸提高的要求。因此,對傳統(tǒng)且單一的線下授課方式進行改進勢在必行。英語視聽說課程存在內容涉及面廣但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線上結合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則可以利用網絡中的優(yōu)質資源以及高質量平臺的優(yōu)勢,幫助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差異化學習。
一、理論支持——混合式教學的定義及作用
混合式教學(Blended Learning)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由來已久,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國內外教育學者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愈發(fā)重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混合式教學即教學形式或者媒介的混合;有學者認為,教學方法的混合即是混合式教學;而Charles認為,前兩者的定義太過寬泛,無論是授課媒介還是教學方法的混合,都已出現(xiàn)在大部分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因而前兩者淡化了“Blended Learning”的定義,所以包括Charles在內的一些學者傾向于將該理念定義為線上教學與面對面教學的結合。余勝泉教授等人認為混合式教學就是將數字化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相結合,強調利用當下合適的學習技術——網絡,其過程中既有教師的引導,也有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指出,世界的存在是客觀的,但個人對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認知則會由于經歷不同而形成差異,從而導致教學效率無法達到理想狀態(tài)。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將學生置于學習過程的主體,即強調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應具有主動性,而互聯(lián)網通過多種途徑更大程度地向學習者展現(xiàn)了客觀世界,從而將理論知識更好地與實踐相連接,讓學習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探索性,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渠道的提供者。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強調了網絡技術在現(xiàn)代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借助互聯(lián)網所提供的資源,學生對于專業(yè)知識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書本,網絡上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更能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同時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或補充教學內容,如中國大學MOOC、 SPOC以及翻轉課堂等。利用線上資源結合面對面教學,教師可以做到:1.有選擇性地挑選更加合適的教學素材;2.合理安排線上、線下教學時間,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模式以及自身學習狀態(tài)進行個性化學習。
二、英語視聽說課程的現(xiàn)有問題
開設英語視聽說課程是為了培養(yǎng)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強調的是學生對于課堂上呈現(xiàn)的視頻與聽力素材、專業(yè)知識以及任務等進行理解、分析、有效輸出的一系列過程。試聽內容涉及社會各個方面,但由于傳統(tǒng)教學的限制存在諸多問題。因此,筆者就以下現(xiàn)存問題進行分析:
1.課程時長無法滿足視聽內容覆蓋面廣、課堂活動豐富的特性。根據Vygotsky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以及內容掌握與分析能力從而達到學生的潛在發(fā)展水平,視聽素材在語言層面以及內容深度上須略高于學生當前的水平。因此試聽內容在語言與深度上要適當高于學生當前水平,而這樣往往導致課堂中音視頻播放所需時間過長。此外,學生語言水平不一通常是導致課堂交流效率低下的原因。為使學生透徹理解視頻內容而展開的語言點和內容講解則會過多占用學生口語輸出的時間與機會。
視聽說課程教學中,教師組織課堂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語言的輸出與運用,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如小組展示、討論以及個人成果匯報等,多樣的活動雖體現(xiàn)了當下教師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重視,但因內容過多、學生個體或群體展示時間長而無法完全檢驗學生整體對于特定主題的理解以及語言的掌握。
2.學生課堂參與度存在較大差異?,F(xiàn)實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學生英語綜合能力有差異,同時由于學生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中,注重做題而輕視實際交流,導致部分學生在需要展示的環(huán)節(jié)中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如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不活躍,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出現(xiàn)“不敢開口—失去興趣—不知如何參與”的局面,僅有部分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研究表明,語言學習者對音節(jié)、音素等語音的掌握能力對聽力環(huán)節(jié)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口語的鍛煉亦是掌握語音的重要一環(huán),因此長期缺少口語鍛煉也會造成學生在語音方面的掌握能力難以提升。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英語視聽說課程中的探索
線下教學+e learning的混合模式已成為當下教學研究中的一部分。線上教學軟件不僅多樣且功能齊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線上教學資源平臺為學生提供來自全國各地的高質量線上教學課程,這為教師開展高效的教學提供了便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未能及時返校的高校師生在線上教學平臺的幫助下得以順利開學,而一些高校甚至在返校之后的線下教學過程中依舊沒有放棄網絡移動教學。
結合高校英語視聽說課程存在的部分問題以及混合式教學的特點,筆者就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如何有效提高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效果進行了以下探索:
1. 前期準備。(1)分析教學主體。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著重考慮的一部分,忽視教學主體會導致形式化教學。需求分析理論(Needs Analysis)中的目標需求要求任課教師掌握學生在該課程中必須了解的知識、尚未掌握的知識以及學生期望掌握的知識,而學習需求則要求教師掌握學生學習所處的環(huán)境、學生掌握的學習技能和學習動機等。首先,任課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先修課程避免教學內容的過度重復。其次,若學生群體來自英語專業(yè)不同的方向,則須根據專業(yè)方向的不同作詳細調整。例如,筆者教授的英語視聽說面向商務英語、英語與翻譯三個方向的學生,課程中的試聽內容以及課堂活動在必要時可做適當調整,如面對商務英語方向的學生,課堂活動可添加商務英語證書考試中涉及的口語內容。學生具體的需求可在開課初期通過問卷調查、口頭交流等形式作細致了解。
(2)結合培養(yǎng)方案與大綱要求,明確教學目的。高校針對專業(yè)學生所制訂的培養(yǎng)方案結合當前教育的形勢、社會現(xiàn)狀,對專業(yè)課程進行合理安排,而課程教學大綱明確了教學的目的以及具體教學要求,是專業(yè)教師開展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高校在強調語言實踐性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掌握,具體且實際的表現(xiàn)為通過各類考試與獲得專業(yè)相關證書。因此,在視聽說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熟知該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從而更好地設計教學,選擇合適的教材。
2. 教學實施過程。(1)課前。當下視聽說課程由于面臨傳統(tǒng)教學時長不足的問題,利用網絡以及平臺的支持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師可組建以班級為單位的課程交流群,課前分享與特定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視頻與語言知識點,視頻題材包括影視作品節(jié)選、新聞和采訪等,但內容的選擇不宜過于陳舊并且以能激發(fā)學生共鳴為宜,以簡單的問題加以引導。該任務可以作業(yè)的形式完成,即學生需在規(guī)定時間內分享個人的理解或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作答,形式包括視頻、錄音與文檔等。教師再根據學生作業(yè)的情況安排課堂教學;也可以班級討論的形式完成,即學生在課程交流群中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集思廣益。教師參與群內討論與答疑。同時教師也可利用在線課程學習與管理平臺安排課前任務,或結合慕課等線上課程平臺安排學生進行有步驟的學習。課前準備階段的活動是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自主探索,可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鼓勵學生拓展知識面。
(2)課中。由于學生在課前已對主題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可在導入階段邀請學生進行主題的介紹或展示等,初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氛圍并幫助學生提升自信。
課中的視聽內容難度須有所提升以激勵學生主動思考與交流,形成交際式語言學習(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同時包括PPT在內的教學素材不再僅限于“利用投影儀投放到布幕+學生觀看”這樣的傳統(tǒng)形式,而是利用“雨課堂”等交互式教學工具,利用限時答題、標記疑問甚至發(fā)送彈幕等功能進行適時的課堂反饋與交流。Black和William等學者認為,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教師有效觀察學生學習過程和狀態(tài)從而加強學生學習、明確學習需要以及改善教學內容的一種評價形式。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提問、觀察和與學生溝通獲取學生的學習反饋,考慮到學生性格內向等因素,適當借助交互式教學工具,通過學生及時標注的難點或發(fā)送的彈幕了解學生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如學生因故缺課,通過觀看線上直播或回放也能了解課堂內容。
(3)課后。為檢驗學生對教學中語言方面重難點的掌握,教師可利用線上自主學習平臺發(fā)布問題,學生自主完成,完成檢測之后,教師可利用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檢測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程度,教師可在課程溝通群中發(fā)布小組合作任務,同時進行答疑。此外,教師還可增加課后拓展活動,通過在平臺分享與主題相關的稍深層次的問題幫助有能力的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結合網絡資源,視聽說課程的課后階段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更加精準地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實現(xiàn)不受空間限制的交流與溝通,同時幫助學生進行適當的差異化、個性化、自主化學習。
四、結語
互聯(lián)網時代,通過整合網絡資源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已勢在必行。網絡突破了資源地域性的限制,使教師與學生能接觸到豐富的教學與學習資源,教育者應憑借其引導者的身份,架起學生與豐富資源之間的橋梁。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并不是站在傳統(tǒng)教學的對立面,而是將線上與線下教學的優(yōu)勢相結合,為教師與學生創(chuàng)造共同的優(yōu)質課堂。
參考文獻:
[1]Graham C R .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M].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2006:3-21.
[2]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huán)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000(010):50-56.
[3]周媛.大學生英語語音與聽力能力關系的實驗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3,20(003):59-61.
[4]李會敏.需求分析理論與應用翻譯教材編寫[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3):33-36.
[5]張茹.形成性評價定義之析辨[J].教育界,2018,000(0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