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
【摘要】議論文寫作要求觀點鮮明,立意有深度。學生在廣泛積累素材的基礎(chǔ)上,往往就事論事,不能對立意進行深度挖掘。筆者結(jié)合學生的議論文寫作訓練,嘗試在修改中逐步提升文章深度。
【關(guān)鍵詞】議論文;寫作;立意
【真題回放】
“強者行其所能,弱者忍其所必忍?!边@句話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哲學家修昔底德的名言。有人化用他的話說:“弱者行其所能,強者忍其所必忍?!?/p>
對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就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自擬題目,自定立意。
【審題與立意】
本題是由意思相對的兩個句子構(gòu)成:“強者行其所能,弱者忍其所必忍”是指強者行事要盡力干好自己能力所及的事,弱者行事不可自不量力硬闖蠻干,要忍受必須忍受的事;而“弱者行其所能,強者忍其所必忍”是指弱者行事不要妄自菲薄,要盡力干好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強者要忍受必須忍受的事,不可倚仗強力而行霸道、威逼之事。
這道作文題的思考空間還是比較大的。至少有如下角度可以生發(fā):一是從強者角度思考,強者不要倚仗自己的強力去欺凌弱者,而是要發(fā)揮強力,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二是從弱者角度去思考,弱者不要妄自菲薄,要盡最大努力發(fā)揮潛能,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三是弱者不要干超出能力范圍的事,不要意氣用事,該忍則忍,積蓄能量之后再說,或者聯(lián)合起來行事。
【學生習作片段】
風吹不走蝴蝶
風起,能吹走碩大的風箏,卻吹不走一只小小的蝴蝶;風定,風箏沒于荒草,蝴蝶起舞不輟。當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為生命反抗“世俗之風”的力量之美而感動呢?
風箏巨大,卻任風擺布;蝴蝶渺小,但能守住自己而得以起舞,孰強孰弱呢?顯然,蝴蝶是強者。
我們的潛意識會有意無意地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強者沖向前,弱者瑟縮于后。然而這樣的印象常常又讓我們誤以為強者、弱者都是天生既定的,或者以為強與弱都是“形也,勢也”來決定。但仔細想想,“形也,勢也”決定出來的強與弱,終究都是隨波逐流,毫無力量,還是弱者。
而何者為“所能”,何者又“必忍”,向來困擾著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徘徊在選擇之間,有時感覺自己充滿力量斗志昂揚,一展宏圖更待何時!有時又無比自卑,哀時傷世不知所往,郁郁終日隱忍茍活。由此,不難看出并不是“強弱”決定“行、忍”,而是當一個人有了獨立的人格,風起時堅守住自己的良知,風定時追求超越,才能從強與弱的掙扎中脫身而出,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而有良知的人。
……
【修改方案】
本文是一篇問題作文。針對本篇文章,在修改之前,必須過好審題關(guān)。下筆之前,最好把作文題吃透,并列出作文提綱,把行文思路理清楚,避免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斷裂,同時,要牢記,講道理需要擺事實,不要主觀臆斷,自說自話,要做到有一份證據(jù),說一份話。行文時,要盡量做到化大為小,即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切口要小,挖掘要深。不要一半對一半。800字的文章,重點論一個角度,才能談透、談深。在保留原文素材的基礎(chǔ)上,弱化談弱者的內(nèi)容,強化知識分子這一角度,就可如此修改:
開頭先用風中的風箏與蝴蝶引出話題,點明知識分子作為強者,要行其所能,不可逃避責任;然后擺出知識分子放棄“行其所能”的具體現(xiàn)象,比如有些讀書人放棄良知、責任,與不法商人勾結(jié)謀取名利的具體現(xiàn)象,再分析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危害;其次談談知識分子如何才能做到“行其所能”,不能在名利面前彎腰;最后總結(jié)全文,歸納中心,首尾呼應。
【應對策略】
一、克服“自我蒙蔽”的單一思維
自我蒙蔽:簡化分析、不加限制、不加條件的思維方式,即先有論點,然后選擇論據(jù)組織論證的單一思維。例如:論點“有志者事竟成”,簡單選擇勾踐、司馬遷的例子進行論證(有志向且成功);選擇屈原、杜甫的例子進行論證(有志向,無疾而終)。
建議:采用矛盾切入法。
例: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好的天空,都有不同的長處短處。試想,讓余秋雨去打籃球,讓科比去搞文學創(chuàng)作,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社會上有人一心尋找“最好”的專業(yè),學一門“最好”的文學,找“最好”的學習方式,這樣只會導致盲從盲動,浪費光陰而且收效甚微。大文豪高爾基在凌晨時思維活躍,文思泉涌,難道在凌晨寫作對大多數(shù)人都適用嗎?偌大一個世界,漫長歷史長河中又有幾人?盲目追求最好,只能算作邯鄲學步,東施效顰。
二、杜絕結(jié)論絕對化和片面立論
1.絕對化。對事物的某個方面過分強調(diào),站不住腳。如“逆境才能出人才”“只有閱讀紙質(zhì)書才是真正的閱讀”等。
2.片面化、靜止化。只注意事物的一面,不注意事物的另一面;靜止孤立地看問題。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就斷然下結(jié)論,不去分析事物內(nèi)部的因果聯(lián)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使得所寫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視在“為什么”上的深入開掘,缺乏思辨性。比如“忙與閑”,只羅列現(xiàn)象,缺少對人們這種狀態(tài)背后的心理的分析,思考不夠深入。
建議:由此及彼想開去。
快速準確地舉出典型事例,多角度聯(lián)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zhì)做好量的準備。
【總結(jié)】
有人說,見鄙無佳文。就是說,作者的見識庸俗膚淺,就不會寫出好文章。立意的深度決定了文章的層次。因此,要寫好一篇文章,就必須對寫作的材料進行慎重的分析和提煉。也需要在不斷的修改中逐步打磨文章的深度。
參考文獻:
《原點作文—高考專題寫作》,徐飛
《原點作文—議論文寫作》,徐飛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