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贛州本《文選》諱字形態(tài)考察*
      ——兼論其刊刻時間

      2020-12-26 07:22:48佟亨智
      山東圖書館學(xué)刊 2020年6期
      關(guān)鍵詞:刻工李善孝宗

      佟亨智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大學(xué)文學(xué)系,北京 102488)

      在目前所知文獻(xiàn)中,贛州州學(xué)本《文選》是現(xiàn)存最早的六臣注本《文選》,屬于六臣注系統(tǒng)的“祖本”。它首次將此前以秀州本、廣都裴氏本、明州本等為代表的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的“六家注本”系統(tǒng),調(diào)整為李善注在前,五臣注在后的“六臣注本”系統(tǒng),屬于《文選》版本系統(tǒng)中極具價值的一種版本。

      而在《選》學(xué)版本學(xué)中,贛州本長期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視。其一表現(xiàn)便是關(guān)于其具體刊刻情況至今仍存在一定空白與爭論。以刊刻情況中最重要的刊刻時間來說,由于前賢多以為贛州本《文選》書后諸??比耸论E無考,故推斷刊刻時間時主要是根據(jù)若干刻工信息進(jìn)行推證,多無法給出一個較為準(zhǔn)確的判斷。

      通過考察避諱來判斷古籍的刊刻時間是古籍鑒定中常用的方法。具體到宋本,陳垣先生曾說“宋人避諱之例最嚴(yán)”[1]153,避諱就成了判斷宋本刊刻時間的重要依據(jù)。但在贛州本《文選》的避諱字問題上,各種書錄著作的記載并不很一致。諸家所記大抵可分三類,各錄數(shù)條代表性記載如下:

      第一,僅記至北宋,而不及南宋諱字者如:

      宋諱“殷”“敬”“竟”“征”“恒”皆缺筆。(陸心源《儀顧堂集》卷十九《宋板〈文選〉跋》[2]390)

      宋諱“殷”“敬”“竟”“鏡”“恒”“征”“讓”“桓”字減筆。(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三[3])

      第二,記至宋高宗“構(gòu)”字者如:

      以其避諱,則“弘”“竟”“讓”“征”“敬”“貞”“玄”“桓”“殷”“構(gòu)”皆缺其字畫矣。(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4]221)

      “弘”“竟”“讓”“征”“敬”“貞”“玄”“桓”“殷”“構(gòu)”等字缺筆。(森立之等《經(jīng)籍訪古志》[5]241)

      大板大字。無刊刻年月,中缺“弘”“竟”“讓”“征”“敬”“貞”“玄”“桓”“殷”“構(gòu)”等字,蓋南宋刻本。(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一二[6]199)

      第三,記至宋孝宗“慎”字者如:

      宋諱玄、眩、閬、敬、驚、鏡、竟、弘、殷、匡、耿、烜、恒、楨、貞、征、懲、頊、桓、構(gòu)、媾、慎諸字缺末筆。……日本島田翰氏古文舊書考謂……其所見宋諱止于構(gòu)字,而此本則兼及慎字……則此本付梓當(dāng)在孝宗以后。(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宋本圖錄》[7]168-169)

      分析三類記載可以看出,諸家所藏或經(jīng)眼的贛州本《文選》,其版本有可能是有先后之分的。對于第一類記載,由于涉及的問題比較大,可能引發(fā)贛州本初刻于北宋的判斷,且今傳贛州本中似無不避高宗“構(gòu)”字者,又從其所記諱字頗少來看,并不能排除陸心源、瞿鏞等并未盡舉諱字而只是稍作敘錄的可能性,故在此暫不討論。而后兩類記載的分別,則直接影響到了很多學(xué)者對贛州本成書時間的初步判斷。(2)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今所傳贛州本似均避至“慎”字,故當(dāng)今學(xué)界接受第三類記載者占大多數(shù)。

      此處必須指出的是,單純依據(jù)避諱至“慎”這一條信息,顯然無法斷定贛州本書版是否刊刻于孝宗時,最多只能判斷出今傳世各贛州本的刷印時間當(dāng)在孝宗之時——即隆興元年(1163)至淳熙十六年(1189)這二十七年之間,時間跨度頗大。因此長期以來,學(xué)者們在考證贛州本《文選》刊刻情況時,對于其避諱情況也常常避而不用甚或避而不談?;蛑谎赜脮浿魉浐唵我惶?,或簡單認(rèn)為避諱至“慎”字是后來修版補版所致,而從無對書中諱字形態(tài)加以仔細(xì)考察者。再加以贛州本刻工名重見之其他古籍前后跨度大,校者生平難考,這就使得贛州本的刊刻時間蒙上了一層迷霧,也產(chǎn)生了很多爭論。

      毋庸諱言,避諱確易受修版補版之誤,在版本研究中多數(shù)時候只能作為輔助證據(jù)使用。但如果我們仔細(xì)對一部書中的諱字形態(tài)加以審視,對于真正弄清楚這部書的相關(guān)情況是有意義的。

      本文擬以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藏宋元遞修贛州本《文選》六十卷為底本,以國圖藏宋元明遞修贛州本《文選》六十卷(善本書號:12371)為參校本[9-10](3)此外,本文還參校了國圖藏宋元遞修本贛州本殘卷(存42卷:1、4、5、8、9、13-15、17、18、22-25、28-35、40-48、50-60,似無善本書號)。經(jīng)核驗,國圖藏諸本避諱情況與宮內(nèi)廳基本一致,少量形態(tài)有細(xì)微區(qū)別者很可能是由于書板磨損或修板所致。對宮內(nèi)廳藏本南宋諱字形態(tài)進(jìn)行考察得出的結(jié)論,基本可以代表整個贛州本《文選》系統(tǒng)的情況。文中所舉實例,多為與國圖藏本對校過后確實之結(jié)論,如有特殊情況將另出注說明。,以“慎”字為核心,對贛州本《文選》的避諱(尤其是南宋諱字)問題作一深入考察,兼談由其避諱問題而引發(fā)出的刊刻相關(guān)問題。

      據(jù)宋紹定《禮部韻略》所附《淳熙重修文書式》載,宋孝宗諱字,除本名“眘”()字外,還有慎、、蜃、、、蜄、鈏、、鋠等九個嫌字需避。而在實際使用中,又以慎、蜃(4)經(jīng)核檢,宮內(nèi)廳藏贛州本《文選》全書“蜃”字共23處(卷二3處,卷三4處,卷六2處,卷十一補鈔3處,卷十二1處,卷十三1處,卷二十一1處,卷二十六1處,卷二十八1處,卷五十八6處),均不避。二字最為常見。

      據(jù)宮內(nèi)廳公布資料及筆者查證,宮內(nèi)廳藏贛州本《文選》中南宋一朝的諱字有構(gòu)、媾、搆、溝、篝、覯、韝、遘、彀、鷇、雊、慎等十二個(5)對于在南宋已成通例的趙宋祖及北宋諱字如軒、轅、玄、殷、弘、匡、胤、恒、禎、貞、懲、徵、讓、桓等,與本文將要討論的問題關(guān)系不大,故暫不討論。。諱至“構(gòu)”字(及其嫌名),表明此書刊刻當(dāng)在南宋,當(dāng)在高宗時或高宗后。而諱至“慎”字,意味著對孝宗趙眘之諱有所回避(6)“昚”字是“慎”字的古文,兩字基本可被認(rèn)定為同一個字,故“慎”字亦為孝宗正諱。;又,書中“惇”“敦”等字不諱,說明本書大概不會晚至光宗之時(7)阿部隆一在其《中國訪書志》中主要根據(jù)刻工進(jìn)行判斷,認(rèn)為贛州本很可能刊于光宗時,然從避諱情況來看,書中敦、惇等字均不避,故此說有待商榷。。

      書中原刻版葉及補刻版葉中的正文、注文均有避諱至“慎”字者,但避諱并不嚴(yán)格。這種不嚴(yán)格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茲例述如下:

      1 多有不避,且有時避時不避現(xiàn)象

      1.1 有大量“慎”字并不避諱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宮內(nèi)廳藏贛州本《文選》全書“慎”字共306處,其中約有179處并不避諱(8)關(guān)于本文統(tǒng)計的諱字?jǐn)?shù)目,有幾點需要交代:1.書中有部分“慎”字僅在右邊“真”字中缺一橫,其余筆畫均不缺。據(jù)劉復(fù)、李家瑞《宋元以來俗字譜》載,宋刊《古列女傳》中便有兩橫寫法的“慎”字,又與贛州本刊刻時間相近的明州本《文選》中亦有三橫、兩橫“慎”字同時出現(xiàn)者,又本書中亦有其他字中的“真”時作兩橫時作三橫之例。故本文考察時將此類僅缺一橫的“慎”字視作通用俗字寫法,等同于三橫完備之“慎”字,而不計入避諱之列。2.宮內(nèi)廳本有少量“慎”字有用墨筆補足部分缺失筆畫之現(xiàn)象,觀其墨色筆法,當(dāng)是收藏者加日文訓(xùn)點時隨手而為。此類后描者經(jīng)與國圖諸本對校,凡可辨識者均合并入未補筆前之類計算。3.此數(shù)目中含有5個補鈔的“慎”字。4.本統(tǒng)計未區(qū)分宋原刻、補刻頁。,不避諱之比例已接近百分之六十。這也與前文所述阿部隆一所記“慎”字不一定缺筆的情況相符。書中多有通卷不避“慎”字者,如卷十二(9處)、卷二十九(2處)、卷三十八(3處)、卷四十(4處)、卷四十八(6處)、卷五十一(5處)、卷五十五(7處)等通卷不避,另,卷四十六、卷五十二、卷五十九全卷僅有一處“慎”字,亦不避,但樣本較小。與此相對,通卷均對“慎”字進(jìn)行嚴(yán)格避諱的。只有卷二(2處)、卷八(3處)、卷十一(2處)、卷二十七(4處)、卷四十一(1處,且有筆畫磨損的可能),這顯然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

      又,書中正文不避、注文不避之處均不在少數(shù),在此不再一一例舉。

      零散個別的未避諱之處或可視作刻工疏忽或元代修版補版等原因所致,但數(shù)量如此之多的慎字并未避諱,這顯然不能用疏忽來解釋。

      1.2 多有時避時不避現(xiàn)象

      考察贛州本《文選》每卷的避諱情況,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慎”字的避諱與否毫無規(guī)律可言,一卷之中、一篇之中、一版之中都存在對“慎”字時避時不避的現(xiàn)象,且此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無規(guī)律,顯得諱法很不嚴(yán)肅。

      (1)一卷之中、一篇之中時避時不避

      除前述通卷不避“慎”字的若干卷、通卷避“慎”字的數(shù)卷,又三十二、三十三、五十,三卷無“慎”字之外,贛州本《文選》其他卷對“慎”字的處理全部都是一卷之中時避時不避。在此基礎(chǔ)上,由于《文選》每卷容量有限,故常有單篇作品中之“慎”字時避時不避之現(xiàn)象,此二點容易理解,無需贅言。

      (2)一版之中(兩個半頁)時避時不避

      一般來說,在沒有修版的前提下,古籍中的一版(對開的兩個半頁)從頭到尾都應(yīng)當(dāng)是同一位刻工所為,這就意味著在一版之中無論是字體、刀法或是刻字習(xí)慣等都應(yīng)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但仔細(xì)考察,書中“慎”字多有在同一版中時避時不避者,如:卷三十四枚乘《七發(fā)》:“其波涌而云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句,李善注:“……許慎《淮南子注》曰:裝,束也……”,“慎”字缺末筆避。而同版下文“六駕蛟龍,附從太白”句,李善注:“許慎曰:馮遲、太白,河伯也”,此“慎”字則不避。又如卷四十二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且又百姓,國家之有,加懷區(qū)區(qū),樂欲崇和。庶幾明德,來見昭副,不勞而定,于孤益貴”句,劉良注:“言加意區(qū)區(qū)然以憂百姓庶幾猶慎望明德……”,此“慎”字不避。而同版下文“以應(yīng)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fù)之義”句中正文“慎”字缺末筆避。

      如果我們再縮小視角進(jìn)行審視,還可以發(fā)現(xiàn),即使是在同一刻工所為的同一個半葉甚至同一句下的注釋群中,“慎”字也存在正文避而注文不避、注文避而正文不避或注文中時避時不避等無規(guī)律現(xiàn)象。

      (3)正文避而注文不避

      卷三張衡《東京賦》:“敬慎威儀,示民不偷”句,正文“慎”字避。而薛綜注文:“《毛詩》曰:敬慎威儀,視民不佻”之“慎”字不避。

      卷五十四陸機《五等諸侯論》首句:“夫體國營治,先王所慎”(9)按贛州本以外其他版本“體國營治”多作“體國經(jīng)野”。,正文“慎”字避,而此句注文:“善曰……漢書王嘉曰王者代天爵人,尤宜慎之”中“慎”字不避。又同頁下句“創(chuàng)制垂基,思隆后葉”句注文:“善曰:《典引》曰:慎命以創(chuàng)制”(10)按其他版本“慎命”多作“順命”。中之“慎”字亦不避。

      卷五十七潘岳《馬汧督誄》:“語曰:‘或戒其子,慎無為善。’言固可以若是,悲夫”句,正文“慎”字避。而此句注文:“善曰:《淮南子》曰: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爾行矣,慎無為善!……翰曰:語古人之言也。慎無為善,言敦為善而見嫉妒也。悲夫,痛傷之辭?!崩钌啤⒗钪芎沧⒅懈饕惶帯吧鳌弊?,均不避。

      (4)注文避而正文不避

      卷五十六崔瑗《座右銘》:“慎言節(jié)飲食,知足勝不祥”句,正文“慎”字不避,而注文“善曰:《周易》曰: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独献印吩唬褐悴蝗?。翰曰:君子慎言語,節(jié)飲食,祥善也。知足不辱,故勝不善也?!眱杉易⑽膬商帯吧鳌弊志堋S?,上文卷四十二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所舉之例雖非出自同一注釋群,但其亦為一版之中注文避而正文不避,亦可歸于此類。

      (5)同一段注文下某注家避某注家不避

      卷五十六陸倕《新刻漏銘》:“于是俯察旁羅,登臺升庫”句下,李善注“《左氏傳》曰: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又曰:宋衛(wèi)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之庫以望之,曰:宋衛(wèi)陳鄭也”不避,而呂向注“……梓慎登大庭之庫,庫亦臺屬”之“慎”字則避。

      (6)某注家注文中時避時不避

      卷四十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于機宜無萬石之慎,而有好盡之累”句下,劉良注:“……父子皆以謹(jǐn)慎著名,康言我遇事便發(fā),不能忍慎如萬石也……”兩“慎”字同在一列小字中,而第一處“慎”字不避,第二處“慎”字避。

      (7)音注不避

      卷五十八王儉《褚淵碑文》:“雖無受脤岀車之庸,亦有甘寢秉羽之績”句,“脤”字下以一“慎”字作直音注音,不避。這也是全書中唯一一處音注“慎”。

      上述諸現(xiàn)象,很難說是謄寫者、校對者或是刻工工作粗疏所致,其原因有三:

      首先,如果只是某幾處諱字偶有不避的話,或許可以用工作失誤來解釋,但如此大規(guī)模且無規(guī)律的不避或時避時不避現(xiàn)象實在難以解釋。

      其次,據(jù)贛州本《文選》每卷后所記的校對、???、覆校者來看,此書先后歷經(jīng)“三?!保瑓⑴c者多為有一定學(xué)識的州學(xué)職事及有進(jìn)士出身之選官,很難想象會產(chǎn)生上述不嚴(yán)謹(jǐn)?shù)默F(xiàn)象。

      第三,贛州本《文選》屬于地方官刻本(州學(xué)刻本)。一般說來,官刻書籍由于不為牟利,對時間、成本并不很重視。官府又能借職權(quán)之便調(diào)動大批有能力的人員及刻工參與工作,因此官刻書籍質(zhì)量一般較有保障,避諱一般也較為謹(jǐn)嚴(yán)。而書中對于“慎”字的避諱實在談不上謹(jǐn)嚴(yán)。

      綜上,大量“慎”字不避且常時避時不避應(yīng)該并非失誤疏漏所致,必定還有別的原因。

      2 缺筆方式不統(tǒng)一

      通覽贛州本《文選》全書,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書中對于諱字的處理均使用缺筆法,即前人所記“缺其字畫”“嫌名半字”——與諱字同音或近音的字缺筆。但前人各類著作所記均僅言其大要,最多也僅到此為止,從未有人對諱字具體形態(tài)加以考察。

      前文我們站在“是否避諱”的角度談了一些贛州本《文選》中“慎”字時避時不避的問題。而如果我們進(jìn)一步將考察視角從“是否避諱”縮小到“避諱方式(形態(tài))如何”,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宮內(nèi)廳藏贛州本《文選》中,即使是那些避諱了的“慎”字,其缺筆方式也不一致,并無規(guī)律可循。

      對于“慎”字,宋本中較常見的缺筆避諱方式是缺末筆或缺末兩筆。而在贛州本《文選》中,“慎”字的缺筆主要出現(xiàn)在豎心旁“忄”右側(cè)一點、右側(cè)“真”字內(nèi)部的三橫、倒數(shù)第二筆撇及末筆捺四處位置,四處位置又彼此排列組合,進(jìn)而產(chǎn)生了許多缺筆形式。

      經(jīng)統(tǒng)計,宮內(nèi)廳本中明確可辨的缺筆方式約有十種(11)另有個別“慎”字宮內(nèi)廳本、國圖諸本均筆畫缺失嚴(yán)重,以版面磨損可能性為大,故未單獨進(jìn)行分類統(tǒng)計。,以下每種各舉一例:

      (1)僅缺末筆(12)如前文所述,本文將僅缺一橫的“慎”字視作通用俗字寫法,等同于三橫完備之“慎”字,故缺一橫并缺末筆者并入此類。

      卷二十五謝瞻《于安城答靈運》:“幸會果代耕,符守江南曲”句下,李善注:“許慎《淮南子》注曰:果,成也”之“慎”字。

      (2)僅缺倒數(shù)第二筆

      卷五十六潘岳《楊荊州誄》:“目睇毫末,心算無垠”句下,李善注:“《慎子》曰:離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之“慎”字。

      (3)“真”字缺三橫,其余均不缺

      卷三十六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恤貧緩賦,省徭慎獄”句下,呂向注:“憂貧人,寬賦稅,省繇役,慎刑獄”之“慎”字。

      (4)“真”字缺三橫,缺末筆

      卷四左思《三都賦序》:“辯物居方,周易所慎”句,劉淵林注:“劉曰……周易曰:君子以慎辯物居方”之“慎”字,前一處正文“慎”字缺豎心旁右一點、“真”字中缺三橫、缺末筆。而后一處注文“慎”字“真”字中缺三橫、缺末筆,而豎心旁右一點不缺。

      (5)缺豎心右點,“真”字不缺橫,而缺倒數(shù)第二筆

      卷二十三王粲《贈士孫文始》:“慎爾所主,率由嘉則”句之“慎”字。

      (6)缺豎心右點,“真”字不缺橫,缺末筆

      卷九班昭《東征賦》末句:“敬慎無怠,思嗛約兮。清靜少欲,師公綽兮”之“慎”字(13)按國圖藏宋元明遞修本此字不避。。

      (7)缺豎心右點,“真”字缺一橫,不缺末筆

      卷十一鮑照《蕪城賦》:“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櫓之勤”句,李善注:“……《淮南子》曰:大構(gòu)架,興宮室,雞棲井干,許慎曰:皆屋構(gòu)飭也”之“慎”字(14)按此“慎”字作“傎”,國圖宋元明遞修本同,或為錯刻。。

      (8)缺豎心右點、“真”字缺三橫、缺倒數(shù)第二筆而不缺末筆

      卷六左思《魏都賦》:“關(guān)石之所和鈞,財賦之所厎慎”句,呂向注:“……財物貢賦之所致者,無失常者,亦慎也”之“慎”字(15)按此頁國圖諸本均為補鈔。。

      (9)缺豎心右點、“真”字缺三橫、缺末筆

      卷四十七袁宏《三國名臣序贊》:“豈無鹡鸰,固慎名器”句之“慎”字。

      (10)缺豎心右點、“真”字缺三橫、末兩筆均缺

      卷十九宋玉《神女賦》:“毛嬙鄣袂,不足程式”句下李善注:“《慎子》曰:毛嬙先施則天下之美妓也”之“慎”字。

      在贛州本《文選》中,以上各種缺筆方式以第九種(缺豎心右點、“真”字缺三橫、缺末筆)和第一種(僅缺末筆)最為常見。

      又,上述不同缺筆方式多有在同一頁同時出現(xiàn)者,姑舉二例以證:

      如卷一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句下,李善注:“……許慎《淮南子》注曰:夜光之珠,有似明月,故曰明月也。高誘以隨侯為明月。許慎以明月為夜光。”第一處“慎”字缺豎心旁右一點,“真”字中缺一橫,不缺末筆。而第二處“慎”字缺豎心旁右一點,“真”字中缺三橫,缺末筆。

      又如卷四十四鐘會《檄蜀文》:“布政垂惠而萬邦協(xié)和,施德百蠻而肅慎致貢”句,正文“慎”字缺豎心右邊一點、“真”字缺三橫、缺倒數(shù)第二筆而不缺末筆。李善注:“……《大戴禮》:孔子曰:昔舜教通于四海之外,肅慎、北發(fā)、渠搜、氐、羌來服”中“慎”字不避,張銑注“……肅慎,國名……”中“慎”字則缺豎心旁右一點、“真”字中缺三橫、缺末筆。

      從以上所述各種缺筆方式及情況可以看出,贛州本《文選》對于“慎”字的缺筆方式種類繁多且無規(guī)律,又常有在同一版同一頁出現(xiàn)不同缺筆方式的情況。

      如前所述,在沒有修版的情況下,古籍書板一版一般由一位刻工單獨完成,這就意味著至少在這一整版上的刻字習(xí)慣應(yīng)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而贛州本《文選》有很多同版的“慎”字在避諱中展現(xiàn)出了不一致的缺筆方式,這顯然是有悖常理的。

      從另一個角度講,某些字若在某書初刻成時即避諱,那么對于這些字的避諱(缺筆)方式一般都會較為統(tǒng)一。如書中“敬”“弘”“彀”“殷”“構(gòu)”等字均很嚴(yán)格統(tǒng)一地采取缺筆(其中以缺末筆為多)的避諱方式。書中多有同一頁上“慎”字不避而其他舊諱均缺筆避之例,可以為證。

      太久遠(yuǎn)的舊諱與本文討論問題關(guān)系不大,可以暫且不談。然書中多有避諱至高宗“構(gòu)”字(及其嫌名諸字)之頁,而其上“慎”字不避,這種現(xiàn)象更難以解釋(如前文第七種缺筆方式所舉《蕪城賦》之例中注文“構(gòu)”字缺筆而“慎”字完整不避。又如卷二十三謝朓《同謝咨議銅爵臺詩》首句:“幃飄井干,罇酒若平生”句下注中“構(gòu)”字缺筆而“慎”字完整不避。例多,不贅述)(16)書中“構(gòu)”字可見之缺筆避諱方法主要有兩種,集中在右下角“冉”字缺橫或缺一豎。。

      綜上,我們不得不懷疑,“慎”字很可能并不是贛州本《文選》初刻時的諱字。

      3 很多“慎”字有鏟削痕跡或未鏟凈筆畫殘存

      如果說前文所述多有不避、多有時避時不避現(xiàn)象和缺筆方式不統(tǒng)一這兩點還只是側(cè)面推證的話,我們可以再進(jìn)一步縮小考察視角。筆者認(rèn)為,現(xiàn)存贛州本《文選》書中多處避諱的“慎”字筆畫上屢屢可見的鏟削痕跡(如右邊“真”字邊框在中間數(shù)橫部位的對應(yīng)破損)或未鏟凈筆畫的殘存(如右邊“真”字中間三橫未鏟凈或末筆未鏟凈等),正是“慎”字并非贛州本《文選》初刻諱字的正面證據(jù)。

      書中這類清晰可辯的痕跡至少有二十余處,為方便展示,以表格形式附圖例舉數(shù)例如下(諱字形態(tài)圖片來自宮內(nèi)廳本):

      表1 宮內(nèi)廳藏贛州本《文選》“慎”字鏟削示意表

      從以上所舉圖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些殘留的筆畫痕跡絕非簡單的磨損,而當(dāng)為鏟削不凈的殘存。這也直接告訴我們,贛州本《文選》中的“慎”字可能不是初刻時便避諱,而是后經(jīng)鏟削使之缺筆而避諱的,只是這一鏟削工作做得并不精細(xì)。

      想通了這一點,前述多卷通卷避諱或通卷不避諱之現(xiàn)象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釋了。如宮內(nèi)廳本卷二十七四處“慎”字均為缺心點缺三橫缺末筆,而卷五十一五處“慎”字字畫均完整不避,又此兩卷均無補刻頁。這或許正意味著在鏟削過程中某些卷可能被草草放過了。

      此外,書中某些疑為錯鏟的現(xiàn)象也可能正是鏟削不精細(xì)的一種旁證,如卷十二郭璞《江賦》:“橉杞稹薄于潯涘,栛梿森嶺而羅峰”句,正文“稹”字下注“之忍切”,此處不避。而李善注:“……《字林》曰:稹,稠穊也。薄,叢生也?!痘茨献印吩唬耗嫌谓瓭 TS慎曰:潯,水涯也,音尋?!弊⑽摹梆 弊钟疫叀罢妗弊秩蹦┕P(17)在此例中,正文“稹”字右邊“真”字有三橫,而注文“稹”字右邊“真”字僅有兩橫,“真”字的兩橫三橫與否顯然并非是否避諱的關(guān)鍵所在。此例可作為前文所述僅缺一橫的“慎”字為通用俗字而非避諱的旁證。,而與其相距很近的“慎”字則筆畫完備?!梆 弊直静粦?yīng)避而此處避,“慎”字本應(yīng)避而此處不避。檢核全書,“稹”字僅于此出現(xiàn)兩處。雖然樣本較小,但我們?nèi)杂欣碛蓱岩蛇@很可能是在鏟削中出現(xiàn)的一處失誤。

      對舊刻書板進(jìn)行局部鏟削以避今諱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存古籍中并不少見。茲舉兩例與贛州本《文選》類似,刊刻于高宗紹興年間,而孝宗即位后鏟削書版以避“慎”字之書為證:

      如趙萬里《中國版刻圖錄》著錄宋紹興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刻本《資治通鑒》,趙氏著錄其“宋諱缺筆至構(gòu)字,慎字間有剜去末劃痕跡,知是孝宗朝或稍后印本”。[11]20

      又,約于南宋紹興朝后期翻雕于杭州的日本尊經(jīng)閣藏本《世說新語》亦是如此,其原刻初印當(dāng)不避“慎”字。至孝宗時期,書版經(jīng)過補修,并鏟削“慎”字末筆以避今上諱后,重刷印行。[12]86-97

      4 結(jié)語

      就上文所述宮內(nèi)廳藏贛州本《文選》書中“慎”字的避諱情況及形態(tài)來看,前人著錄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圖錄》之本僅據(jù)避諱至“慎”字,又輔以數(shù)位“孝宗時代人氏”之刻工,便判斷其“付梓當(dāng)在孝宗以后”,未免失之武斷。畢竟,避諱至“慎”字,最多只能斷定其為孝宗時印本,而不能斷定其一定為孝宗時刊刻。若贛州本《文選》書板刊刻于孝宗朝(或?qū)挿旱卣f孝宗以后),宋人避諱甚嚴(yán),而“慎”字又是皇帝正諱,作為官刻本的贛州本《文選》絕不至于疏忽草率至此,上述三類關(guān)于避諱的亂象都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

      由對書中避諱字具體情況進(jìn)行考察所見情況來看,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一種可能——贛州本《文選》原刻于宋高宗紹興末年,在孝宗即位后又對書板進(jìn)行鏟削以避今上正諱,重刷印行。

      進(jìn)一步講,同樣是贛州本系統(tǒng)印本,前人書錄中著錄的那些不避“慎”字的藏本或有原刻初印的可能(或刷印較早,在孝宗即位之前),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前人書錄著作所記贛州本諱字情況很可能只是言其大要,并未進(jìn)行仔細(xì)考察?;蛘哒f可能有所考察,但由于“慎”字如前所述在某些卷通卷避諱,某些卷通卷不避諱,在大多數(shù)卷中又時避時不避,這也可能造成書錄著作所記不全。(18)如前述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著錄之贛州本,島田翰記諱字至“構(gòu)”字。但其所記即為紅葉山房藏本,亦即后來的宮內(nèi)廳藏本,其避諱至“慎”字清晰可見。島田翰于全書其他信息所記甚全,而漏錄此種標(biāo)志性諱字,或許便是考察不仔細(xì)之故。

      而今傳諸避至“慎”字之本則是在孝宗即位后,贛州地方組織人手對現(xiàn)有書版進(jìn)行補修,鏟削“慎”字末筆(或若干筆)以避今上正諱,重刷印行的后印本。但這一鏟削工作顯然進(jìn)行得比較粗率,有很多“慎”字存在漏鏟現(xiàn)象,在部分鏟削過的“慎”字中,筆畫鏟除得也并不干凈,從而留下了若干痕跡,同時,在實際操作中鏟削“慎”字筆畫的標(biāo)準(zhǔn)也并不一致,以至于僅一“慎”字,便存在各種各樣的缺筆方式,甚至還產(chǎn)生了局部錯鏟的現(xiàn)象。

      猜你喜歡
      刻工李善孝宗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明弘治時期的藩王賞賜與國家財政
      《文選》李善注引樂書考
      從班昭《幽通賦注》看《文選》五臣–李善注的價值
      千眼觀音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
      本家侄不敵鄰家婦
      《漢張遷碑》的刻工與拙樸美
      南宋孝宗朝的政治生態(tài)與周必大的政治活動
      本家侄不敵鄰家婦
      古交市| 依安县| 保定市| 招远市| 西青区| 柯坪县| 武定县| 郴州市| 平乡县| 商水县| 托里县| 二连浩特市| 东至县| 岑巩县| 湘阴县| 星座| 孟津县| 衡阳县| 巴楚县| 贵定县| 嘉定区| 江川县| 连江县| 宝山区| 博白县| 崇阳县| 金华市| 桃园县| 马山县| 汶川县| 滕州市| 长白| 辽阳市| 巫山县| 惠州市| 南投市| 安新县| 涞水县| 清丰县| 大冶市| 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