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以《白馬時代》為例解析納斯魯拉筆下的民族精神

      2020-12-28 02:23李振杰
      文學教育 2020年12期
      關(guān)鍵詞:邊緣人民族精神巴勒斯坦

      內(nèi)容摘要:《白馬時代》是一部展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巴勒斯坦人民六十余年苦難歷程的作品。作者納斯魯拉將巴勒斯坦人的悲慘遭遇和抗爭精神濃縮在以哈迪亞村民為代表的“邊緣人”的經(jīng)歷中,將深層的象征含義貫穿在白馬這一重要意象及其相關(guān)事件之上,并由其引申出建構(gòu)民族史詩基礎的關(guān)鍵元素——民族精神。波瀾壯闊的歷史催生出濃烈的家國情懷,涵養(yǎng)出不屈的民族精神,反之,作為這種精神的現(xiàn)實載體,這部小說在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民族的自我認知過程中亦產(chǎn)生了普世價值。

      關(guān)鍵詞:《白馬時代》 巴勒斯坦 邊緣人 民族精神

      巴勒斯坦裔約旦作家易卜拉欣·納斯魯拉(1954-)是當代阿拉伯文壇的著名作家之一,其作品《白馬時代》獲2009年阿拉伯國際小說獎(布克獎)短名單提名?!栋遵R時代》是“巴勒斯坦喜劇”小說集中的第六部作品,它以巴勒斯坦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哈吉馬哈穆德一家三代人的歷史沉浮和巴勒斯坦普通百姓的抗爭。時間維度上跨越了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葉的巴勒斯坦近現(xiàn)代歷史,包括奧斯曼封建統(tǒng)治、英國殖民托管、猶太復國主義入侵三個主要階段;空間維度上除了主人公的家鄉(xiāng)“哈迪亞村”,敘事場景亦延伸到耶路撒冷城以及巴勒斯坦的海濱地區(qū)。漫長的時間線索和龐大的敘事背景使這部小說在文本結(jié)構(gòu)上具備了史詩的特征,著名文學評論家撒勒瑪·哈德拉將其稱作“巴勒斯坦的伊利亞特”[1]。《白馬時代》一經(jīng)出版便在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壇受到廣泛關(guān)注,緣何如此?因為巴勒斯坦問題至今仍未得到公平公正的解決,中東地區(qū)一直難以實現(xiàn)平靜,廣大巴勒斯坦難民流離失所,遭受著命運不公,阿以沖突時常引人注目。小說以其宏大敘事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激起巴勒斯坦人民乃至整個阿拉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成為他們追求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有力武器。然而,《白馬時代》又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詩”,該小說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并非擁有扭轉(zhuǎn)乾坤之力的英雄豪杰,而是來自于萬千大眾之間的普通人。正如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所說:“勞動人民是歷史的主人”[2],小人物構(gòu)建大歷史,使文學作品賦予歷史研究更加豐富多樣的文化元素。

      一.邊緣人物詮釋民族精神

      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帕克以二戰(zhàn)期間遭受迫害而失去家園的猶太人為研究對象,提出“邊緣人”的概念,這類人夾在兩種文化之間,常常感到兩者的矛盾和沖突。[3]納斯魯拉筆下的巴勒斯坦人也正是遭受殖民壓迫,飽受國家主權(quán)喪失帶來的痛楚的“邊緣人”,他們的性格特征能夠反映國家意識,他們的英勇抗爭能夠詮釋民族精神。

      1.女性人物

      由于阿拉伯世界的婦女深受伊斯蘭教法與圣訓的影響,她們歷來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地位低下?!栋遵R時代》中的巴勒斯坦女性不僅身處父權(quán)社會中的從屬地位,同時還處于外敵入侵、社會動蕩的民族危難時刻。納斯魯拉筆下的女性人物雖然注定是特殊背景下的邊緣人物,卻無一不體現(xiàn)出強烈的反抗意識和追求公平的堅定信念。

      莉哈納是哈迪亞村的一名普通婦女,原本和丈夫幸福地生活著。然而在奧斯曼土耳其人到來之后,攀附外來勢力的當?shù)剀婇y哈柏卜殺掉了她的丈夫并提出與她強行成婚。迫于奧斯曼侵略者的淫威,周圍的村民不敢施以援手,陷入絕境的莉哈納意識到唯有自救。她牽著亡夫的馬找到軍閥,并告訴軍閥若能成功騎上這匹馬,她就甘愿俯首聽命,結(jié)果是這匹勇敢的馬兒將背上的軍閥當眾掀翻在地,同時掀翻了他的傲慢猖狂與無恥要求。阿齊茲婭的兩位胞弟參加了反抗土耳其人的游擊隊,然而她的丈夫在金錢的誘惑下向敵人告密,導致兩位胞弟慘死在土耳其騎兵的馬刀之下。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了弟弟的慘死,阿齊茲婭再也無法忍受心中的悲憤,她飛身上馬沖向當了叛徒的丈夫,親自結(jié)果了他的性命;阿法芙是新聞記者伊本·哈利得的妻子,她同丈夫生活在局勢相對穩(wěn)定的耶路撒冷。當丈夫在同英國競爭對手的較量中遭遇挫折而想要放棄時,她不僅自己開始讀書識字,關(guān)注時事,還堅定地支持和鼓勵丈夫重拾信心走出困境。

      以上人物形象,有的面臨絕境,有的痛失手足,有的身處不公,但在面對外敵入侵或男權(quán)凌駕等艱難處境時無一退縮或逃避,而是選擇迎難直上抗爭到底。這是作者對巴勒斯坦英雄女性的致敬和贊美。

      2.底層人物

      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在《獄中札記》中首先提出“底層階級”的概念。埃及政治經(jīng)濟學家馬哈穆德·阿卜杜·法杜勒明確了阿拉伯世界底層階級的定義,即包括傳統(tǒng)型勞動階級如農(nóng)民、工人、基層職員和不穩(wěn)定型無產(chǎn)者如失業(yè)者、打零工者[4]?!栋遵R時代》的主要故事背景是一個虛構(gòu)的巴勒斯坦鄉(xiāng)村“哈迪亞村”,因此農(nóng)民群體成為底層階級的代表。他們出生伊始就被邊緣化,生活上更是缺衣少食,清貧如洗。在納斯魯拉筆下,當這些邊緣人物面對外族入侵,少的可憐的資源和財產(chǎn)被無情地掠奪時,他們卻表現(xiàn)出驚人的的抗爭精神和追求公平正義的堅定信念,使小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

      哈利得·哈吉·馬哈穆德在故事開頭是一名普通的農(nóng)村青年,和家人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他最大的財富是熱愛家人的赤誠之心和追求正義的社會責任感。面對氣焰囂張的偷馬賊,年僅十幾歲的哈利得挺身而出將其制服,給村民留下了集智慧、勇敢于一身的印象。此后哈利得又為了窮苦百姓的利益,不斷同土耳其人和當?shù)剀婇y斗智斗勇,英國殖民者入侵后,他組織起游擊隊英勇戰(zhàn)斗,直至為巴勒斯坦解放事業(yè)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賽義夫丁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待人和藹,性格溫順。但在面對英國殖民者和軍閥走狗時卻截然不同,當同胞阿卜杜·萊德夫前來要求賽義夫丁騰出自己的房子給英國人時,賽義夫丁不僅堅決予以拒絕,而且聲色俱厲地斥責阿卜杜·萊德夫的背叛行為。盡管這么做可能會導致他失去生命,但他把人類平等、民族正義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馬勒祖齊是哈迪亞村最聰明的人,他雖是一位盲人,但他的心靈卻充滿光明和溫暖。英國人來哈迪亞村強征土地用以修建修道院,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馬勒祖齊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尋找英軍建設規(guī)定中的漏洞,冷靜地同敵人辯論,最終保全了土地主權(quán),也使村民免遭了一場腥風血雨。

      這些底層人物,雖然出身卑賤,但他們少有抱怨,且熱愛生活、熱愛家鄉(xiāng),面對敵人的物質(zhì)誘惑不屑一顧,即使付出生命,也要捍衛(wèi)正義和尊嚴。表現(xiàn)的是一個個鐵骨錚錚的戰(zhàn)士形象,他們代表了所有巴勒斯坦人的偉大精神:即使一無所有,但還有必勝的信念,即使他們正在經(jīng)歷黑暗,但相信正義終會到來。

      3.失智人物

      這類人物即“心理殘缺的人”,或者被弗洛伊德稱作“例外的人”,他指出:“每個人都愿意把自己看成‘例外的人,要求一些別人沒有的特權(quán)。但正因為這一點,一個人如果聲稱自己是個例外并且行為也的確例外,那就必定有某種特別的原因?!盵5]小說《白馬時代》中,作者還塑造了另外一類人物,他們在時代環(huán)境和扭曲心理的驅(qū)使下,漸漸失去了理智甚至人智,他們亦可歸類為 “邊緣人物”,但其形象卻是負面的。

      哈柏卜本是哈迪亞村的一個普通村民,當土耳其人到來后,他借土耳其人的勢力搖身一變成了一名傀儡軍閥。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的錯覺激發(fā)了他內(nèi)心黑暗殘暴的邪惡種子,強奪他人妻女,搶占駝馬財物,他企圖用恐懼控制自己的同胞,從而獲取更多利益,但最終為自己的貪婪付出了生命。賽里姆是農(nóng)民的兒子,但卻沒有農(nóng)民的勤懇和本分,在金錢名利的誘惑下,他丟掉自己的信念,背叛自己的國家,卑躬屈膝地穿行在由英國殖民者和猶太復國主義者組織的聚會場所中,盡管他知道這些聚會是入侵者的盛宴,是巴勒斯坦土地的呻吟,但卻賣國求榮,喪盡民族尊嚴。彼特遜是英軍的一名下層軍官,當?shù)厝朔Q之為“噩夢”,他嗜血成性,殘殺無辜,有時只因別人說了一句不敬的話或者隨身帶了一張繪有步槍圖案的稿紙,就將其開槍射殺。然而這個惡魔卻近乎癡狂地熱愛阿拉伯馬,他甚至為了保護馬匹的生命在戰(zhàn)役取得優(yōu)勢時選擇撤退。他還喜歡在夜深人靜時寫浪漫情詩,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柔情蜜意讓人完全無法想象他在白日里竟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

      這類人物的邊緣性體現(xiàn)在道德層面,他們將自己看作“例外的人”,認為自己享有財物、名利、甚至控制他人生死的特權(quán),但實質(zhì)上他們只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棋子和工具。納斯魯拉在塑造這類人物時還有更深一層的表達訴求,對民族叛徒的刻繪表達了他對巴勒斯坦人自身缺陷的反思,關(guān)于英國底層軍官的描寫則揭露了外國殖民者的真實面目,他們聲稱為殖民地人民帶來文明世界的曙光,但實則也帶來了殺戮和痛苦。

      二.白馬意象升華民族精神

      自賈希利葉時期開始,馬就是阿拉伯文學家口中常被歌頌和贊美的對象。阿拔斯朝著名詩人穆太奈比在詩中寫道:“塵世間最珍貴的地方是馬鞍”?,F(xiàn)代阿拉伯文學中亦涌現(xiàn)出一批將馬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散文作品,這是因為馬在阿拉伯文化中通常具有神圣的地位,代表純潔高尚的精神,象征至高無上的力量和勇氣。納斯魯拉在《白馬時代》的扉頁中引用了一句阿拉伯古語:“神用風創(chuàng)造了馬,用土創(chuàng)造了人”[6]。自中古以來,阿拉伯人就非常珍愛自己的馬匹,哪怕窮困潦倒也絕不會售賣愛馬,他們把馬看作自己家庭的一員。該小說中的馬作為重要的擬人化形象出現(xiàn),串聯(lián)起其他人物角色和事件發(fā)展脈絡的重要線索,被賦予強烈的象征意義。

      1.白馬的人物形象

      從第一章《“鴿子”的到來》開始,馬的形象就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鴿子”是主人公哈利得的愛馬。它在小說中的地位絕非僅僅停留在普通的動物層面,而是被升華成為構(gòu)成小說框架的主要人物之一,同主人公哈利得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并受到至高無上的尊重、崇敬和欣賞。例如,小說中有一處白馬隨哈利得上戰(zhàn)場之前的細節(jié)描寫:在眾人驚訝的眼神中,哈利得彎著腰并慢慢地單膝跪下,捧著白馬的一只前蹄,將其輕輕抬起,輕輕地親吻它再將其放下。之后他又捧起白馬的另一只前蹄以同樣的方式親吻,白馬眼含淚光,熱切地注視著他。由此可見白馬意象中的感性因素。

      作者還多次強調(diào)這匹馬是“純種的美麗白馬”,它的“純潔性”首先體現(xiàn)在美麗的外形上,“那是他(哈利得)從未見過的神圣而又純潔的白”[7],因為它只被允許和同樣純種的馬進行交配繁衍;其次體現(xiàn)在它對騎士的絕對忠誠,它絕對不會允許陌生人騎在自己背上。白馬和騎士惺惺相惜,在小說情節(jié)中得到充分印證,他們一同經(jīng)歷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直到一同在反抗殖民者的戰(zhàn)場上壯烈犧牲。

      2.白馬的民族象征

      用純種白馬來象征人性本善和偉大精神并不是這部小說的首創(chuàng),這是阿拉伯文學和文化的一貫傳統(tǒng)。作者在小說前言中寫到:“我的個人經(jīng)歷同馬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馬作為一種基本的意象,它在人們的思想、想要接近它的野心,以及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據(jù)了一席之地”[8]。這又說明作者想要將馬的象征所指引申到巴勒斯坦的民族歷史中,將其同巴勒斯坦問題中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及其土地根源聯(lián)系起來。這種象征并沒有超出它存在于小說中的語境,這一過程中的形象創(chuàng)作并非單純地基于作者的自我意識,它更像是一種對阿拉伯人固有意識和公認觀點的進一步深化。

      白馬作為一個主要“人物”, 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以小說主人公哈利得為代表的巴勒斯坦及其人民,因為馬在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以美麗神圣且纖塵不染的白馬形象呈現(xiàn)巴勒斯坦,喻義其不受制于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和時間的摧殘而永葆純潔。另一方面,上文提及“純種白馬”的特點,意在說明“只有純種的馬才能接近純粹的技藝”[9]。作者借此呼吁巴勒斯坦人在家園被異族侵占之際,要區(qū)分“他者”與“自我”,加強巴勒斯坦認同意識[10],努力保持民族主義和民族精神的“純潔性”,采用多種斗爭手段,擺脫殖民主義和外來壓迫,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民族自主。

      3.白馬的歷史使命

      我們應意識到《白馬時代》這部小說篇幅宏大的特點,從精神層面來看,這部小說是一部思想、人性與民族意識的合輯。白馬的一系列象征所指使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觸碰到作者在小說中營造的理性和感性空間,從而讓他們收獲超出文字本身的體驗。換句話說,白馬的象征意義也遠遠超過其在小說情節(jié)中的表層所指。剖析白馬意象并反思其特征以尋找未被遺忘的歷史事實是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使命,在此我們可以聯(lián)系起《白馬時代》的重要特征——巴勒斯坦的民族史詩,白馬作為小說中一個獨特而又十分重要的“人物”形象,清晰地闡釋了巴勒斯坦的大眾群體——在黑暗時代被壓迫的“邊緣人”在民族歷史中的地位和遭遇,以及在其所屬群體的沉浮起落中形成的民族思想和凝練的民族精神。

      三.《白馬時代》的歷史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文學的社會價值在于激發(fā)人們對真理的企求”[11],文學作品可以“喚起人們樹立雄心”[12]。進入21世紀后,阿拉伯文學在中國的新鮮血液明顯減少,這將不利于中阿文學、文化交流。在此譯介、解析納斯魯拉的《白馬時代》,是因為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以便引起人們持續(xù)關(guān)注巴以問題,鼓舞任何遭受侵略之民族奮起反抗,自求解放。

      1.歷史價值

      從敘事角度來講,《白馬時代》體現(xiàn)出納斯魯拉追求“宏大敘事”的藝術(shù)傾向,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現(xiàn)出史詩的特性,即追求歷史的本來面目、重現(xiàn)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并把握時代精神。但作者并非機械化地單純將具體的歷史事件一幕接一幕地呈現(xiàn)出來,而是保留了充分的想象力和藝術(shù)審美思維,以一系列更能代表民族大眾的“邊緣人物”為基礎,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輔之以藝術(shù)加工來譜寫文學化的史詩,作者在此同時肩負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責任和藝術(shù)責任。

      雙重責任并置意味著敘事來源的多樣化:首先是“了解大部分但并非全部”的主敘事者,即小說的主人公哈利得和貫穿全文的白馬;其次是提供口頭證詞的見證者,即小說中的其他次要人物;除了人物層面還有一系列能夠間接突出人物特征的、經(jīng)過藝術(shù)剪輯的歷史事件描寫,如導致巴勒斯坦一分為二的《貝爾福宣言》簽訂時的情景以及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中阿拉伯聯(lián)軍在加沙地帶作戰(zhàn)的場景。

      毋庸置疑,納斯魯拉在小說中并不是在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而是在展示他關(guān)于小說描述的那段時期的個人歷史構(gòu)想,但其藝術(shù)審美并沒有脫離歷史事實而存在。反之,他的獨特歷史觀在塑造人物形象、勾勒事件輪廓方面還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從這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中讀者可以明顯地觀察到作者高度贊揚巴勒斯坦人的偉大精神——堅韌且頑強,為捍衛(wèi)土地主權(quán)和民族權(quán)利奮斗不息。

      與大部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詩不同,《白馬時代》的結(jié)局可能并不美滿:主人公哈利得戰(zhàn)死沙場,千千萬萬巴勒斯坦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園。在作者的觀點中,巴勒斯坦悲慘歷史產(chǎn)生的原因除了侵略者的殘酷無情,還有一部分是巴勒斯坦人的內(nèi)部問題,如:本土統(tǒng)治者的貪婪腐化、麻木不仁;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力量;民眾不甘利益受損,民族解放意志不堅定等。這種觀點以文學筆觸分析了巴勒斯坦民族自決艱難歷程的主觀原因,無疑是客觀理智、全面深刻的。

      2.現(xiàn)實意義

      文學評論家給《白馬時代》的定義是“小說形式的史詩”,因為它在文本結(jié)構(gòu)、人物形象、題材背景、象征意象以及反映出的價值觀上都具有史詩的特點,這與 “歷史小說”是不一樣的。

      這部“史詩”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詩擁有“神化的英雄人物、超自然的能力、詩歌化的語言”[13],《白馬時代》的主體是人民大眾,尤其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邊緣人物”,情節(jié)的建構(gòu)根植于小說所刻畫的巴勒斯坦人民的抗爭精神,基于此種精神,作者進一步刻繪了巴勒斯坦人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心理特征、社會文化生活、經(jīng)濟政治環(huán)境,從中又引申出存在于夢想與現(xiàn)實、抗爭與妥協(xié)、個人利益與民族利益等對立面之間的一系列矛盾。

      這部史詩承載著巴勒斯坦人民六十年的集體記憶——一波又一波的殖民浪潮接踵而來,即使奮力反抗,可浪潮退去后他們卻仍難以回歸家園。那么,讀者又該如何從這種失敗中尋找“史詩性的勝利”?其實納斯魯拉在《白馬時代》中樹立的世界觀遠遠超越作品本身,他作為一名有遠大抱負和民族責任感的作家,勵志于補足阿拉伯文學史上的一段空白,讓巴勒斯坦人民乃至整個阿拉伯民族能夠系統(tǒng)地去認識歷史滄桑和當前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從先輩可歌可泣的斗爭的感召中獲得對爭取巴勒斯坦民族自決的更大信心和熱情。

      納斯魯拉在作品中定義的史詩性的勝利是巴勒斯坦人在同侵略勢力抗爭中的局部勝利,它們本質(zhì)上是個人英雄主義或個別團體取得的勝利,雖然這跟全民族遭遇的失敗相比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但作者仍將其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因為承載“史詩”特性的關(guān)鍵元素還是小說人物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正如小說中的描寫:走向戰(zhàn)場前,哈利得告訴他的兩位戰(zhàn)友諾亞和伊利亞:“我的父親常給我說:‘沒有一個人可以一直取勝,我一直在想著他說的話,但是今天我覺得我還可以再加幾句,我不害怕我們某一次取勝而下一次被擊敗,我害怕的是我們一直被擊敗”[14]。即使在長期的巴以沖突中,巴勒斯坦人的故土家園失而復得,得而復失,但他們?nèi)阅芾^承先輩的遺志,為爭取領土主權(quán)、國家構(gòu)建、掌握本民族自身命運和資源的決定權(quán)而前赴后繼、不屈不撓地奮斗。從這個意義上講,《白馬時代》所蘊含的民族抗爭精神經(jīng)久不衰,使得這部民族史詩得以在巴勒斯坦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引起持續(xù)且廣泛的共鳴。

      在《白馬時代》中,納斯魯拉以“宏大敘事”構(gòu)建了一幅跨越大半個世紀的巴勒斯坦人民苦難與抗爭的生活圖景。以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的“邊緣人”群體作為書寫對象,以他們的行為和思想詮釋巴勒斯坦人的民族精神。以在阿拉伯文化中具有深遠影響的白馬作為象征意象,進一步將這一精神升華到整個阿拉伯民族的范疇。《白馬時代》最大的價值所在是它化身為紐帶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它喚起了每一個巴勒斯坦人乃至所有阿拉伯人的民族自豪感,喚醒了他們對于當下亟待解決的巴勒斯坦問題中的危機意識,使他們對爭取巴勒斯坦民族自決和合理權(quán)益擁有更大的信心和熱情。作者的態(tài)度是鮮明而確切的,白馬時代是一個充滿苦難卻抗爭不息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精神則是阿拉伯人民無比珍貴的財富。

      注 釋

      [1]撒勒瑪·哈德拉.納斯魯拉小說集《巴勒斯坦喜劇》特別報道[N].明日報(約旦),2009-05-26.

      [2]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0.

      [3]RE Park.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28(Msy):891.

      [4]馬哈穆德·阿卜杜·法杜勒.阿拉伯世界的社會和階級形態(tài)[M].貝魯特:泛阿拉伯研究中心,1988:35.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論文學與藝術(shù)[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1:136.

      [6]易卜拉欣·納斯魯拉.白馬時代[M].貝魯特:阿拉伯科學出版社,2007:1.

      [7]易卜拉欣·納斯魯拉.白馬時代[M].貝魯特:阿拉伯科學出版社,2007:10.

      [8]易卜拉欣·納斯魯拉.白馬時代[M].貝魯特:阿拉伯科學出版社,2007:1.

      [9]易卜拉欣·納斯魯拉.白馬時代[M].貝魯特:阿拉伯科學出版社,2007:48.

      [10]王楠.當代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22.

      [11]王楠.當代巴勒斯坦民族主義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

      [12]王莎莎.阿拉伯文學在中國[D]. 天津師范大學,2014.

      [13]布里赫·塔里克.阿卜杜勒·馬利克·默塔達史詩小說中的想象和歷史[D]. 阿爾及利亞:貝賈亞大學,2018.

      [14]易卜拉欣·納斯魯拉.白馬時代[M].貝魯特:阿拉伯科學出版社,2007: 371.

      (作者介紹:李振杰,埃及亞歷山大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阿拉伯文學、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邊緣人民族精神巴勒斯坦
      天下
      巴勒斯坦 女孩
      高中英語課堂小組“邊緣人”的表現(xiàn)及矯治策略
      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及其教
      智能時代的“邊緣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時代
      《狼圖騰》與中國的圖騰文化
      淺析古詩文中蘊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時代呼喚寫意中國畫
      淺析跨文化交際
      巴勒斯坦沖突再起
      庆云县| 宝清县| 兴安县| 东至县| 响水县| 屏东市| 九龙县| 北安市| 宁安市| 鄂托克前旗| 灵武市| 湖口县| 渭源县| 逊克县| 卢龙县| 延安市| 沿河| 丹巴县| 睢宁县| 苏尼特左旗| 永德县| 桂林市| 新野县| 达日县| 陵水| 高唐县| 淮南市| 涞源县| 阿坝县| 鸡西市| 京山县| 新丰县| 沁水县| 常德市| 长兴县| 子长县| 永川市| 绥德县| 宣汉县| 伽师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