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
摘 要:就目前而言,小學生剛步入小學階段,對一切事物都是新鮮的,但是處于發(fā)展初期的小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自身對數學的學習能力較差,對于一些數學問題,難以形成自身的思維,無法理解數學學習中涉及的某些知識點。在這種情況下,小學教師尤其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對小學生的各個情況進行了解,掌握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將情境教學模式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極大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小學數學質量,促進小學數學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策略
當前研究表明,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積極性較低,學習興趣不濃厚,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教師需要從多方面開展數學教學,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造成不良影響。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教育事業(yè)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的發(fā)展,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及時創(chuàng)新課堂,將生活情境教學運用到數學課堂中來,減少學生的陌生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有意義地添加一些與小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讓小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數學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小學生對數學的探究能力,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我國數學教學效率。
一、簡述我國數學課堂融入情境教學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全面開展情境教學,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效率。在學生遇到問題時,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找到正確答案,一旦出錯,教師不應該批評,應該采取正確的引導方式,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促進小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除此之外,小學數學課堂內容較為枯燥,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容易造成課堂效率低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對每一位小學生進行了解,進而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輕松的學習氛圍,并且不斷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力,增強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建立一套自主的學習模式[1]。在教學過程中,一些數學內容較為枯燥、復雜,學生不易懂,這就需要教師將復雜的知識轉變?yōu)樯鷦佑腥さ恼n堂知識,使學生能夠全面、細致地了解課堂內容,增強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1.不斷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積極性
小學數學課本,不像語文那樣生動精彩,不像音樂那樣活潑,不像美術那樣有趣,課本上主要是一些較為無趣的內容,包括枯燥無味的公式、復雜的圖形、加減乘除等一系列的數學學習。加之小學生處于發(fā)展初期,身心發(fā)展不完善,對于理論性的學習不夠積極,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一旦遇到自己抵觸的東西,就會產生“逆反心理”,這也是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下降最為主要的原因,學習成績停滯不前,難以深入學習數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情境化教學運用到數學課堂中,設定一些小學生較為熟悉的內容,將生活中一些關于數學的問題帶入課堂,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小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能力,提高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2.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直觀性
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情境化教學運用其中,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數學的了解更加直觀。這是由于數學教學區(qū)別于其他教學課程,數學教學中,一些內容較為抽象,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這些較為陌生的公式就會產生陌生感和抵觸感,為了降低學生的抵觸情緒,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一定要將一些具體的范例運用到教學中來,提高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將小學生較為常見的生活實例運用到數學教學中,更好地使學生體會數學教學和生活之間的關系,不斷激發(fā)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降低學生對數學的陌生程度,提高對數學的理解程度和興趣。
3.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
小學生思維不成熟,對于一些事物的認知能力較弱,無法快速、準確地接受新鮮事物,對于一些新鮮事物,了解程度也較低,不夠全面,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授的內容較為抽象、復雜,學生接受度較低,理論知識的學習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久而久之,極易造成學生對數學產生抵觸心理。每個學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不同,理解程度也不同,尤其是一些較為復雜的數學內容,有些學生學習較快,而有些學生學習較為困難,這個時候,教師首先要了解班級學生的特點,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其中,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合,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生動形象,以此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復雜的數學知識。
二、簡析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枯燥,難以符合社會的發(fā)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依舊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單一、枯燥是數學教學課堂中的特點。小學生在發(fā)展“初期”對很多事情都持有好奇的心理,那么在教學課堂中,若教學內容過于枯燥,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導致課堂效果甚微,無法實現教學目標[2]。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放下身段,無法和小學生成為朋友,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較為謹慎,無法保持輕松的心態(tài),互動性較差,并且無法拓展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思維受限,不利于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
2.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較差,課堂效率較低
21世紀,科技不斷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舊采用老一套,教學內容沒有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沒有采用新科技,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之教學課堂較為嚴肅,增加了小學生的陌生感。有些教師在利用情境教學時過于敷衍,只是為了達到教育改革的要求,沒有按照學生的實際特征進行教學,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難以提升。
三、簡述我國小學數學課堂全面融入情境教學的有效措施
1.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創(chuàng)建生活化情境教學
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將一些生活情境有效運用到教學中。為了消除小學生的陌生感,教師需要創(chuàng)建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用鼓勵的方式代替沉默,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后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相加減時,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相應的加減法,儲備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和計算技巧,但是,在面對新的學習內容時,大部分學生往往顯得非常吃力,這是由于學生無法與之前的內容相聯系,這就需要增加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數學問題,增加學生的熟悉感。可以說,學校組織春游,我們班有20位男生,15位女生,那么,我們班一共有多少學生參加春游呢?如果每輛車只能坐5人,那么需要多少輛車?在這種特定的情境中,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高效率地將課堂內容傳授給小學生。
2.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現實內容
大部分數學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在學習一些理論知識時,仍舊顯得很吃力,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接觸情境教學,深入了解數學知識原理,將枯燥的數學學習內容變得更加簡單易懂。在小學課堂中,自主能力較差是小學生的普遍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加課堂趣味性。為了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鍛煉小學生將一些數學題運用生活語言組織命題,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為小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問題,鼓勵學生能夠多動腦筋,將生活與數學相聯系,以此發(fā)現更多數學內容。在周末,教師可以給小學生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問題,鼓勵學生在外出購物時能夠運用數學知識發(fā)現數學問題,并且主動通過數學運算解決生活問題。例如小學生與家長去購物時,家長可以采取誘導的方式,例如,我有60元,購買了一些東西,買完還剩多少錢。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方式幫助小學生構建數學模型,聯系實際,解決生活問題。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符合小學生特點的生活語言
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教學模式較為枯燥,有些數學教師較為嚴肅,這就導致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感興趣,導致課堂效率低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其面對的是6~12歲的小朋友,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幫助小學生提升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升小學生的領悟能力。在教授小學生時,與高中和初中生相比,教師的講授內容雖然重要,但是教師的語言也要富有特色,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符合他們行為習慣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主要目的就是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較為刻板,枯燥乏味,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規(guī)避這些枯燥的教學語言,通過一些較為有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在對小學生教授“數字加減法”時,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可能以教學內容作為開篇,而現在,教師就需要對小學生的特點進行研究,將傳統(tǒng)的加減法運用符合小學生特點的語言來代替。例如在教小學生學習加法“5+7”時,教師就可以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小紅有5個蘋果,小明有7個蘋果,他們要一起帶來給小朋友分享,請問一共有幾個蘋果呀?通過這種簡單的生活化教學,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了解到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生活與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小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會自覺將生活與數學相聯系,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
總而言之,將情境化教學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是必須的,能夠增強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教學的全面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才能夠引導小學生將生活與實際相聯系,幫助他們優(yōu)化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開闊思維。
參考文獻:
[1]魏芬芬.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新課程(上),2019(3):133.
[2]周慶連,吳洪禮,王桂梅.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的開展方法探討[J].中華少年,2018(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