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銀
李密《陳情表》中的孝心與宦情——兼及“知人論世”文學批評方法
張廷銀
(北京語言大學 中華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3)
李密《陳情表》是以情動人的名篇,其為了孝養(yǎng)祖母而堅辭朝廷征聘,尤其令人動容。但李密反映在《陳情表》中的孝心其實另有隱情,背后與他的政治追求即選擇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這是我們今天重新閱讀這篇名作時所應(yīng)該注意的,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論世”批評方法依然需要堅持。
李密; 《陳情表》; 知人論世
千古名篇《陳情表》,是西晉李密為了孝養(yǎng)祖母而撰寫的一篇辭謝朝廷征聘的文章。千百年來,因為大家對其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等表達李密對祖母深厚感情的句子印象太深,因此,人們也一直認為李密就是出于這份熾烈的祖孫之情而上呈了《陳情表》,是孝心大于忠心的體現(xiàn),甚至以為李密從根本上不肯效命晉朝,是孝心戰(zhàn)勝了宦情。但在我們今天看來,實際情況遠比此復雜得多。其中不僅關(guān)乎《陳情表》的閱讀理解問題,也涉及文學作品的閱讀方法問題以及文學經(jīng)典的形成過程。
《陳情表》在文學領(lǐng)域得到關(guān)注,始于梁蕭統(tǒng)太子的《昭明文選》,其卷三十七“表上”即選入了此篇。唐人除了李善注《文選》而對該文予以釋讀,其他人還不是非常關(guān)注,宋之后則不僅關(guān)注的人多了,而且普遍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令伯之表,反復諄篤,出于真誠。至今讀之,猶足使人感到,況當時之君乎?、?/p>
純是一片至性語,不事雕飾,惟見天真爛漫。②
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晉武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③
情真語摯,絕無粉飾之跡,讀之令人感動。蓋《出師》,一忠心所注;《陳情》,一孝思所迫。文章根忠孝中來,自足不朽千古。④
以上所引宋人和清人的評論,一致認為《陳情表》的孝心是出于至性,是真誠不虛。這倒確實是比較準確的觀點,我們今天依然不能懷疑李密對祖母那份感情的真誠性。但李密對祖母的這份真情,是否就一定說明他在《陳情表》中的所有心思都是真誠的呢?劉勰《文心雕龍·章表》稱“表以陳請”[1],一般認為此處“陳請”即“陳情”。情者,實也,《文心雕龍》自始至終不提李密《陳情表》,是否表明在劉勰看來,《陳情表》仍有許多不符合客觀真實的地方?
真德秀、林云銘等一再強調(diào)《陳情表》的不見斧鑿、不事雕飾,從寫作的角度,就是不精心安排,不講究詞藻,也就是把心里的話很自然地道出來。但有學者就指出,《陳情表》并非就是不假思索的率性之作。張海明《李密<陳情表>別解》就說:“《陳情表》的確是一篇構(gòu)思縝密、用語講究,表現(xiàn)出很高寫作技巧的精心之作?!盵2]并仔細分析了《陳情表》構(gòu)思縝密、用語講究的具體表現(xiàn),令人信服。這是近年來比較少見的一篇理性評價李密及其《陳情表》的文章,因而其觀點值得我們關(guān)注。而筆者也基本贊同這種觀點,以為《陳情表》在誠摯孝心的前提下,也暗含了一些輕易不能發(fā)現(xiàn)的隱情,并且是經(jīng)過了一定的修飾和包裝,以至于被深深地遮蔽了。需要我們今天仔細地去透視。
對《陳情表》所表露的李密之孝心,我們是不應(yīng)該懷疑的。但如果把這種孝心當作普通人那樣的孫子反哺祖母,或者除了看到李密的孝心沒有其他任何不同之處,那就太小看了李密的用心,太不理解《陳情表》的全部含義。結(jié)合李密的經(jīng)歷,至少有以下幾點表現(xiàn)是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的。
李密在《陳情表》中說:“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李密的兩個年齡節(jié)點。他生下來六個月時父親就去世,這肯定是后來祖母或者母親告訴他的,因為六個月絕對不會有任何的記憶,也就意味著父親的去世對李密就是一個事實而已,不會在心里留下任何的印象。但四歲時母親改醮,卻不是一件輕易可以忘卻的事件。因為此時他已經(jīng)有了基本的記憶和思考能力,又正是需要關(guān)心和撫愛的階段,此時母親的離去,不僅意味著關(guān)心和撫愛的突然斷絕,也預示著接續(xù)提供關(guān)心和撫愛之無比寶貴。這就極其自然地突出了祖母對于李密的重要性,也就是李密自己所說的“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而已經(jīng)具備基本記憶與思考能力的四歲年齡,也使他對之后幾十年里祖母所付出的辛勤勞苦有了非常真切的感受?!俺忌俣嗉膊?,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這一段追述,就是李密對那幾十年祖母關(guān)愛的濃縮記憶。今天讀來,仍不覺凄然淚下。所以李密對祖母的一片深情我們是不能懷疑的,或者說這種深情在《陳情表》中的表現(xiàn)是十分真誠自然的。但假設(shè)一下,如果李密在六個月喪父之時也遭遇母親再醮,等他記事時就會對祖母的辛勞有更加自然的心理接受;而如果比四歲再長些比如十四歲母親改嫁,對祖母的撫育感受又將會是另一番滋味。所以六月喪父、四歲離母對于李密是十分不幸的,而對于渲染《陳情表》的人倫真情則是非常重要的。這或許就是張海明先生《李密<陳情表>別解》所說的“精心之作”的表現(xiàn)。
然而,李密以辭謝朝廷的征聘,來表達對祖母的孝心這種方式真誠嗎?且不說祖母是否真正支持他的這個態(tài)度,就從解決奉養(yǎng)祖母的實際需要來說,謝絕征聘絕非唯一選擇。喜歡思考的讀者一定會問:既然朝廷非常需要李密此人,難道就不能讓其祖母隨行嗎?或者另外安排人照顧劉氏老太。這個問題問得一點不多余,就實際的養(yǎng)老問題而言,滿足其衣食需要以及日常的生活,就是最主要的內(nèi)容。即使有“色養(yǎng)”之需要,如果祖母住在身邊,李密公余也完全能夠做到?!度A陽國志》“李密傳”記載,晉武帝“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其祖母奉膳”[3]??磥碜x者的擔心又是多余的,朝廷早已想到了這一點。朝廷一方面急切征召李密,另一方面又容許他辭聘并替他解決奉養(yǎng)祖母之實際需要,朝廷配合著李密演了一幕雙簧戲!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陳情表》說得好:“圣朝以孝治天下”——既然朝廷要標榜孝道,就不能限制盡孝,并且還應(yīng)該協(xié)助盡孝。這是李密盡孝與普通人盡孝在效果和方式上絕大的不同。
李密的孝心是在辭謝朝廷征聘時第一次公開說出來的,但其現(xiàn)實表現(xiàn)不應(yīng)該此時才發(fā)生,不然就真讓人懷疑了。那么,在他被晉朝征聘之前包括跟隨西蜀大儒譙周學習時,大家就應(yīng)該有目共睹、格外注意了,但《晉書·李密傳》卻說“(譙)周門人方之游、夏[4]2274”。眾所周知,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稱的是閔子騫⑤,譙周的門人即李密的同門不以閔子騫來比稱李密,難道是李密的孝行不夠突出嗎?如果我們不能承認如此,那就只能說李密應(yīng)該還有比其孝行更為突出的地方。這就是譙周門人所比稱的子游、子夏的表現(xiàn)。
子游,與子夏一起被孔子列入“文學”,但據(jù)《論語·陽貨》,在做武城宰守時,他注重禮樂教化,民風大變,境內(nèi)弦歌之聲飄揚,百姓安居樂業(yè)??鬃勇牶螅H往觀看。“聞弦歌之聲”,笑著對子游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回答:“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笨鬃勇牶蟠鬄橘澷p:“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5]73子游對武城宰守這個官職非常在意,不惜用了本應(yīng)用于更大范圍的禮樂措施,孔子認為他有點小題大做,但又不便反對用禮樂來教化人,所以最后還是修正了自己的意見。其實,孔子可能感覺到子游雖然善于言辯,有文學之才,但他的真正追求卻是政事,是要成就一番政治事業(yè),這就是《荀子·非十二子》所說的“材劇志大”[6]之人。
至于子夏,《論語》“子張”引其關(guān)于與人交往原則時說“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5]80,在郭沫若看來“正表明著法家精神”[7]342;郭沫若又認為子夏“在儒中是注重禮制的一派,禮制與法制只是時代演進上的新舊名詞而已”[7]342。郭沫若因此把子夏稱作法家的祖宗[7]342。法家則在秦漢九流百家中無疑是最具有用世態(tài)度、最容易和朝廷合作的一派。
所以,李密的同門師兄弟將他比作子游、子夏,而不是曾參、閔子騫這樣的孝行表率,就已經(jīng)非常明確地顯示,在他們的心目中,李密的孝心遠遠不及其用世之心。這又是我們理解李密孝心時應(yīng)當注意的。就是說,李密雖然是孝子,但絕對不是普通的孝子。
李密的用世之心或仕宦之情,其實在《陳情表》中就已經(jīng)有比較明確的表白。一則曰“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再則曰“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前者是說自己當年曾經(jīng)為了追求宦達而任職偽朝,多少有檢討懺悔之意;后者則詛盟明誓,表達決心?!敖Y(jié)草”取春秋時魏國魏顆的典故?!蹲髠鳌ば迥辍份d:
秋七月,秦桓公伐晉,次于輔氏。壬午,晉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還。及洛,魏顆敗秦師于輔氏。獲杜回,秦之力人也。初,魏武子有嬖妾,無子。武子疾,命顆曰:“必嫁是?!奔膊。瑒t曰:“必以為殉?!奔白?,顆嫁之,曰:“疾病則亂,吾從其治也?!奔拜o氏之役,顆見老人結(jié)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夜夢之曰:“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報。[8]430
李密用這樣的典故顯然是要表達自己一定會報效晉廷,是要給自己留出充分的后路,以便適時回轉(zhuǎn)??梢哉f,《陳情表》中的宦情與孝心是同樣摯烈的,他并非因為孝養(yǎng)祖母就徹底離開官場。離開只是暫時的,返回則是必然的。李密是懷揣著堅定的政治追求,而向朝廷告假奉祖。
《晉書》“李密傳”記載,李密在溫為令期間,雖曾說過“慶父不死,魯難未已”這樣的招忌之語,但因“在縣清慎”,沒有經(jīng)濟問題,因而得到有關(guān)方面的保護。但他卻自恃有才,“常望內(nèi)轉(zhuǎn),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4]2276,居然在晉武帝賜餞時賦詩表達不滿:“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4]2276這分明是在抱怨沒有人能夠賞識他、重用他,連晉武帝都被裹在了里面,晉武帝當然很不高興,就免了他的官職。這件事再次證明李密不僅愿意做官,而且想做更大的官。于是,我們就油然想起朝廷當初征召時那個太子洗馬的官職本身。
太子洗馬,為秦置,后代相沿,取義為馬前先導,職如謁者。晉朝時,其職掌稍有變化,除了謁者的先導職責,還掌圖籍,尤其是太子進行釋典、講經(jīng)等活動時負責圖籍之類的事務(wù),猶如秘書郎,因此多由有知識有學問的人擔任,如晉朝的江統(tǒng)、陸機、衛(wèi)玠、傅咸等人就曾出任此職??傮w上,這個職位看似風光體面,但畢竟是個閑職,沒有實際的權(quán)力,那些有抱負、想干一番大事業(yè)的人是不肯就位的?!稌x書·桓玄傳》載:桓玄年二十三,始拜太子洗馬,“時議謂(桓)溫有不臣之跡,故折(桓)玄兄弟而為素官”[4]2585。可見當時就視太子洗馬為有職無權(quán)的素官,官拜此職不是重用而恰好是一種限制和貶抑?;蛘呤浅榱诉M行觀察和考驗,特別是對于那些來自所征服國家的人物,而有意為之。晉滅東吳后,負有盛名的陸機先被楊駿辟為祭酒,后又被遷為太子洗馬,從大臣身邊到太子左右,看起來是升遷了,其實就是朝廷尚對他不信任,需要進一步觀察了解。
由于存在這樣的情形,許多人就覺得純粹輔佐太子的官職實在意義不大,再加以太子府里的人員常常會因為太子自身命運的變化而遭遇不測,紛紛視此為畏途,于是曹魏以來很長時間里,居然出現(xiàn)了太子府職員不足的現(xiàn)象?!稌x書》“李熹傳”載:“自魏明帝以后,久曠東宮,制度廢闕,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諸官并未置,唯置衛(wèi)率令典兵,二傅并攝眾事?!盵4]1189-1190
明乎此,即不難理解為什么李密會那般堅決地推辭呢!自古言“忠孝不能兩全”,忠孝之間常常存在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最終抉擇的標準就是“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如果此事值得做出冒險和犧牲,選擇此事才是有道理的。在李密的眼里,太子洗馬的官職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強大誘惑,所以在忠孝之間,他就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盡孝;孝的事情完成之后,已經(jīng)沒有顧慮也沒有道理再拒絕盡忠,于是最后還是做了太子洗馬。
這樣說似乎對李密有點不夠尊敬,但是如果我們?yōu)榱吮Wo他那份可貴的孝心而堅持認為他身上毫無宦情,那反倒是罔顧事實。因為李密的行為以及《陳情表》里的表白,明明白白地說明他就是想做官,而且想做更大的官!對這樣的人來說,太子洗馬這類素官頂多是一個過渡而絕非最理想的選擇,在需要取舍時,必然會棄之不足惜。
盡管有如上一些值得我們理性思辨的情況,但千百年來,我們讀《陳情表》而無不為之動容生情,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這份情當然首先是我們作為讀者,從《陳情表》中自然讀出來的?!段男牡颀垺ぶ簟吩疲骸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庵^作者到作品再從讀者到作品,是一個以文辭為中介,由情出發(fā)再回到情的完整體驗過程。雖然我們能夠感覺到李密在寫作時是做了相當?shù)挠迷~考慮的,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這些考慮確實起到了激發(fā)讀者情緒、調(diào)動讀者興趣的作用。比如我們在前文提到的“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以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一想起嬰兒即喪父、四歲又見棄于母,只得依靠年邁多病的祖母撫養(yǎng),稍有同情之心者,大概不會不油然而生憐憫之意?,F(xiàn)在祖母又“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誰又能夠忍心他們祖孫分離呢?晉武帝看了他的辭呈而停止征召,說明晉武帝也算是有常人之心的君王。
但我們在閱讀時,又常常延伸出李密純粹是為了盡孝而辭謝征召的理解,這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我們說《文心雕龍》里的那兩句是從理論上整體而言的,而就具體作品來說,作者的“情動辭發(fā)”與讀者的“披文入情”并不一定完全連貫和統(tǒng)一,讀者通過文字而體會到的情,并非必然就是作者自己心中所存在的情,或者說,讀者往往會在文本之外,讀出一些在文本中并沒有顯現(xiàn)的內(nèi)容。相反,文本中已經(jīng)暗示甚至明示的內(nèi)容則常常被遮蔽,這就是譚獻所說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未必不然”[9]?!蛾惽楸怼菲鋵嵰呀?jīng)比較明顯地表達了李密的政治愿望,可我們閱讀時因為完全被其孝敬之情所占領(lǐng),對文中的其他信息就很少在意了。
讀者的這捧熱淚部分地也是被誘導甚至綁架出來的。宋人趙與時《賓退錄》卷九引時人安子順語云:“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盵10]通常都說晉朝是“以孝治天下”,其實整個中國封建時代一直是非常強調(diào)孝道的。在這樣的社會倫理和文化氛圍下,沒有人愿意或膽敢承擔不孝之罵名,因此,必須要努力使自己讀《陳情表》而生無限的深情?!段男牡颀垺氛f“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現(xiàn)在不僅要入情,更要生情了。
引導讀者生情的因素,除了《陳情表》的文本以及歷代評論家的鼓噪,出自李密同鄉(xiāng)常璩之手的《華陽國志》應(yīng)該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唐房玄齡等主修的《晉書》中,李密的事跡除了其《陳情表》及孝養(yǎng)祖母,還有入晉朝后與張華討論劉禪、諸葛亮以及希望升遷、寫詩觸怒晉武帝等。然而常璩《華陽國志》“李密傳”中,與張華討論劉禪、諸葛亮,變成了與皇甫謐討論夷齊之事,沒有了李密希望升遷、寫詩觸怒晉武帝的內(nèi)容,卻增加了出使孫吳,回答吳王之問,表示愿意為兄,“為兄供養(yǎng)之日長”;出于色養(yǎng)祖母,不肯做鄧艾的主簿;以“明王孝思惟則”為理由,而堅決抵制中山諸王的貪婪索求[11]495-496。李密的行事主要與“孝”有關(guān),其次則寓含了要做夷齊、皇甫謐那樣的隱士的暗示,這與《華陽國志·后賢志》中對李密所施的贊語“才蓋群生”[11]486幾乎沒有關(guān)系。其主觀導向是非常明顯的。
唐人修纂《晉書》時,關(guān)于西蜀歷史可以參考的著作除了《華陽國志》,還有晉人王隱之《晉書》及南朝齊臧榮緒之《晉書》。一般認為此次修纂《晉書》是以臧榮緒《晉書》為藍本⑥,也有人認為它大量取材于《華陽國志》[12]21。臧榮緒《晉書》今天已經(jīng)不全,清人湯球從《北堂書鈔》中所輯李密傳,只有李密常望內(nèi)轉(zhuǎn)而寫怨詩一節(jié)[13],無法知曉其與今存《晉書》“李密傳”內(nèi)容的異同。而唐修《晉書》與《華陽國志》“李密傳”內(nèi)容的差異,則提醒我們,如果不是前者對后者做了比較大的取舍,則很有可能是后者進行了有意的選擇甚至整飾。有研究表明,《華陽國志》確曾在前人撰述基礎(chǔ)上,對史實做過一些增補[12]87-88。常璩在傳錄李密等人的《華陽國志·后賢志》“序”中也坦陳:“今更撰次損益,足銘后觀者凡二十人,綴之斯篇?!盵11]485《華陽國志》所做的這些史料增刪,從維護鄉(xiāng)賢形象、揚善懲惡的角度,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肯定。但從傳載史實的要求看,其實是很不應(yīng)該的。因為《華陽國志》作為一部霸史,對于巴渝蜀漢地區(qū)歷史的記載無疑是最全面的,因而在人們的心目中最有無可爭辯的權(quán)威性。這不僅使唐修《晉書》時大量地采用其中的史料,時人及后人了解這段歷史及人物時也一定會深受影響,這其中就包括對李密及其《陳情表》的理解。又因為他所做的這些美化包裝,非常符合晉朝“以孝治天下”的宣傳需要,因而盡管具有狹隘的鄉(xiāng)土觀念和地方意識,朝廷依然予以認可,甚至很可能大加宣傳,李密作為一個孝子典型和《陳情表》作為一篇孝道宣言的印象,就深刻于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中。任乃強先生說常璩撰寫《華陽國志》的主旨在于“夸詡巴蜀文化悠遠,記述其歷史人物,以頡頏中原,壓倒揚越,以反抗江左士流之誚藐”⑦,從李密大孝子形象之成功塑造來看,這個主旨達到了。
《陳情表》中純情至性的形成,反映了文學作品流傳過程中讀者自身的作用,也表現(xiàn)了批評觀念和社會風尚的引導作用。而在各種誘導因素中,《華陽國志》的作用更明顯、更自然,它是《陳情表》成為表揚孝心的言情之作的始作俑者。
對李密及其《陳情表》提出以上的重讀及反思,并非出于標新立異,更非抹黑古人。實乃孟子“知人論世”認識方法的自然啟示。
《孟子·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盵14]它提示我們,在評論一篇作品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只了解作品的文本,同時還要了解作者及其所處時代,此即“論其世”;而在認識作家時,則應(yīng)當聯(lián)系其朋友圈,此即“尚友”⑧。就本文所討論的《陳情表》而言,如果完全依賴其文本,我們就很難看到誠摯孝心之外的更多內(nèi)容,或者即使發(fā)現(xiàn)疑點,也難以找到合理的解釋。比如,對于《陳情表》中的孝心真情,我們?nèi)绻鑫谋荆蛻?yīng)該想到孝養(yǎng)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祖孫同時入京以及安排專人侍養(yǎng)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我們了解李密后來特別希望職位升遷并為此公開表露怨言,就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是具有很強的政治追求的,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只知道奉養(yǎng)祖母的普通為人孫者;如果我們還知道太子洗馬一職的真正職責以及魏晉時期人們對這一職位的特殊心態(tài),就應(yīng)該想到李密不愿應(yīng)召或許是對這一官職不太滿意,或者說對他來說還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此外,李密是有自己特定的社會關(guān)系的,他的這些社會關(guān)系對他給予了什么影響,對他做出了什么樣的評價,都是認識其心性人格的重要參照。他的那些同門將他比作更具有政治示范意義的子游、子夏,而不是具有孝道典范的曾參,這似乎也在提醒我們,在身邊人看來,李密心中還有比孝道更重要的追求,他為了實現(xiàn)這些付出了比盡孝更多的努力。這些外在于文本的因素和現(xiàn)象,無一不是我們認識文本的重要提示,在某些時候甚至是唯一的鑰匙。另外,比如晉朝迫切需要樹立孝子典型、宣傳孝子言行的時代特點,《華陽國志》塑造鄉(xiāng)邦賢達的地理觀念,也是未被寫入文本卻是解讀文本的有益線索。解讀文本需要從文本之外入手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這是我們從“知人論世”得到的歷史啟示,也是解讀《陳情表》之后的最新心得。相反地,如果不去積極了解李密其人,了解李密的時代包括同時代的身邊人以及作品的歷代經(jīng)歷,就可能會被作者設(shè)定的文本格局所迷惑。張海明《<陳情表>別解》就反思說:“在后代讀者眼中,李密原文的基本訴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孝慈之情遮蔽了;相應(yīng)地,李密其人、文章的寫作背景等某些因素也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或誤讀了?!?/p>
然而,知人論世的研究方法,不應(yīng)該脫離文本,不應(yīng)該跳出文本太遠,否則就會走上過度闡釋和無所依歸的危險境地。在這個時候,孟子所倡導的另外一個批評原則——“以意逆志”就體現(xiàn)出它的必要性。《孟子·萬章上》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盵14]71它強調(diào)的是在閱讀文本時要善于透過文辭表面,看到作者背后的含義。只有這樣,文本意義才不那么平面、死板,而變得立體多維、勝義迭出。如《陳情表》中“死后結(jié)草”,如果不了解“結(jié)草”的典故含義,就無法窺測到李密堅決報效朝廷的決心;看到文中“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這樣的急切描述,你可能會問:朝廷既然如此迫切又怎能容許他辭聘呢?可是一旦你明白這些與“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一樣,只不過是為了營造氣氛的需要,是作者的修辭手段,你就明白雖然文本里寫得很迫急、很危險,實際并不一定如此?;蛘呒词钩⒋_實那樣急迫地征召李密,但因為有“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的上文語境赫然在目,再固執(zhí)的朝廷,還能甘冒貽笑天下的風險而強行征聘一位勝朝舊臣嗎?
將從文本出發(fā)的理解與從文本之外的理解結(jié)合起來,就可以做到“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既不疏離文本太遠,又能跳出文本局限,是閱讀文本、研究作品的有效途徑。我們今天還在批評用社會學方法研究文學的庸俗性和孜孜于字斟句酌的狹隘性,前者被認為是脫離文本的非文學研究方法,后者則被視為文字訓詁式的小學研究方法。其實,兩種偏向都是不科學的,應(yīng)該將二者結(jié)合起來,庶幾可以達到點面結(jié)合、內(nèi)外統(tǒng)一的理想狀態(tài)。這就是蕭華榮先生曾總結(jié)說過的:
“以意逆志”是要求讀者、批評家不拘攣于詩的文飾,也不迷執(zhí)于語言的表達方式,能夠通過文、辭的表面意義,用古今相通的理解,去深究作者志趣之真正所在。這可以說是堅守作品自身的“文本批評”。但“以意逆志”最好有“知人論世”為前提。“知人論世”是要求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其所處的時世環(huán)境,方能準確把捉詩人之志。這屬于“歷史批評”和“社會批評”。[15]
①(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卷一〇,轉(zhuǎn)引自《解題匯評古文觀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
②(清)林云銘 《古文析義》卷一〇,轉(zhuǎn)引自《解題匯評古文觀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
③(清)吳楚才、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七,轉(zhuǎn)引自《解題匯評古文觀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
④(清)唐介軒《古文翼》卷八,轉(zhuǎn)引自《解題匯評古文觀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頁。
⑤《論語·先進》:“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币姉畈墩撜Z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10頁。
⑥《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第1版,1995年第6次印刷,“出版說明”第2頁。
⑦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前言”第2頁。
⑧對孟子這里所說的“尚友”,通常理解為與古人為友、通過古人的作品而了解他們,如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先秦兩漢卷》就說:“尚論古人,即通過頌讀古人的作品以獲得幫助,吸取教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頁),郭英德等《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也認為:“尚論古之人,即是與古人為友?!保ㄖ腥A書局1995年版,第29頁)但《萬章下》共九章,“尚友”上文,分別有“萬章問曰敢問友”“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萬章曰士之不托諸侯何也”“曰敢問招虞人何以”三章明顯討論交友、交際問題,因此我們理解“尚友”之“友”即指“其”之友,“尚友”就是重視作者的交友圈、尊重他的周圍人對他的評價。
[1]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406.
[2] 張海明.李密《陳情表》別解[J].求是學刊,2009(5).
[3] 任乃強.華陽國志校補圖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28.
[4] 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朱熹.論語集注[M].北京:中國書店,1985.
[6] 王先謙.荀子集解[M]//諸子集成:第二冊.上海:上海書店,1986:59.
[7] 郭沫若.十批判書·前期法家的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 洪亮吉.春秋左傳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7:430.
[9] 譚獻,等.介存齋論詞雜著·復堂詞話·蒿庵論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19.
[10] 趙與時.賓退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6.
[11] 常璩,著.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新校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12] 劉重來,徐適端,主編.《華陽國志》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21.
[13] 湯球,輯.楊朝明,校補.九家舊晉書輯本[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35.
[14] 朱熹.孟子集注[M].北京:中國書店,1985.
[15]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6.
Filial Piety and Eunuch in Li Mi's:Also o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The World"
ZHANG Tingyin
( Institute of Chinese Cultur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
Li Mi'sis a touching masterpiece, and his resignation to the court for filial piety to support his grandmother is especially moving. But Li Mi’s filial piety reflected inactually has a hidden meaning behind it,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political pursuit, namely, his choice. This is w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when re-reading this masterpiece today. The critical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the world" advocated by Mencius still needs to be adhered to.
Li Mi,,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discussing the world
I206.2
A
1673-9639 (2021) 02-0018-07
2021-01-07
張廷銀(1965-),甘肅環(huán)縣人,北京語言大學中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古典文獻學。
(責任編輯 肖 峰)(責任校對 郭玲珍)(英文編輯 田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