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翔
摘? ?要: 議論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由于議論文本身的文體特點、中學生思維特征等原因,學生對于議論文的理解相對來說難度較大。文章圍繞單元教學設計,立足單元視角,注重整體設計;注重單篇個性,構(gòu)建有效教學;注重教讀課文示范性等方面闡釋破解當前教學困境的路徑,旨在探索一種有效的學習經(jīng)歷,引領學生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由教讀到自讀提升。
關鍵詞: 單元教學設計;議論文教學;有效教學;教讀課文
《上海市初中語文學科教學基本要求》指出,“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體”1,其基本特點在于說理分析。議論文作為初中、高中語文學習的重點,需要學生在初中準確把握文章的論點,了解論證過程,明確各種論證方法的作用等,為高中階段的議論文學習夯實基礎。
議論文具有說理性強、邏輯縝密、語言嚴謹?shù)忍攸c。初中議論文主要集中在九年級,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議論文原本就有一定的難度,加之九年級又要面臨中考的升學壓力等,這些因素促使議論文教學一直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那么,怎樣能夠突破這一難題呢?從教學角度而言,合理、有效的教學設計是適當?shù)那腥朦c。
單元教學設計以單元教學為出發(fā)點,秉承整體性、相關性、有序性、科學性原則,將議論文單元立足于單元整體設計,通過教讀課文的重點教讀,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梳理議論文的學習路徑,再學以致用,完成本單元其他自讀課文學習,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同時這也有助于學生構(gòu)建較為完整的議論文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筆者結(jié)合平時的教學實踐,以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教讀課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例,對此予以實踐探究。
一、立足單元視角,明確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課程實施者需要“立足單元視角,聚焦單元目標,結(jié)合學情,重新設定單元教學設計各要素的功能”。2 據(jù)此,筆者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架構(gòu):
1.提煉單元主題內(nèi)容,明確議論文知識結(jié)構(gòu)
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選編了《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懷疑與學問》《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宣言》四篇議論文,前兩篇是教讀課文,后兩篇是自讀課文。教材中單元導讀部分評價這些文章:“或針砭時弊,闡釋公理正義;或談論學術,探討創(chuàng)造的意義,都閃爍著思想的光芒。”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駁論文,魯迅先生針對當時有人散布“中國人已經(jīng)失掉自信力”的論調(diào),層層反駁,用事實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最后得出結(jié)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看地底下?!闭Z言犀利,富有諷刺性,論證嚴密。《懷疑與學問》論述了懷疑與學問的關系,指明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語言嚴謹,邏輯縝密?!墩剟?chuàng)造性思維》以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開始,逐層論述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其所需的幾個關鍵因素,最后指出只要具備這些要素,“任何人都擁有創(chuàng)造力”?!秳?chuàng)造宣言》一文,作者在批駁了種種錯誤的觀點之后,用大量的事例得出“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的觀點。
細讀這些文章,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緊扣論題,合理論證,注重思辨,同時它們之間相互關聯(lián),各有側(cè)重。第一篇課文側(cè)重于辨別與質(zhì)疑;第二篇課文進一步延伸,側(cè)重質(zhì)疑的重要性;第三篇課文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側(cè)重談創(chuàng)造力思維;最后一篇則強調(diào)創(chuàng)造無處不在。由此可見,在編排課文次序時,編者用“單元的主題”這條主線貫穿其中,引領學生學會質(zhì)疑,學會探究,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他們要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
綜上所述,這一單元的主題內(nèi)容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辨性思考。單元教學內(nèi)容應側(cè)重于能聯(lián)系時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理解材料和論點的聯(lián)系,體會其中的內(nèi)在邏輯;理解論證方法在論證過程的作用。
2.立足學情,確定單元教學目標的起點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九年級之前也有涉及議論文的篇目,如七上《紀念白求恩大夫》、七下《最苦與最樂》、八下《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等。但以單元形式出現(xiàn)則是在九上第二單元,這些課文基本都有涉及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如九上第二單元,這一單元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議論性文章的基本特點,把握作者的觀點,區(qū)分觀點與材料,還有理清論證思路,學習論證的方法”等。通過這些課文的學習,學生基本能掌握議論文的基礎知識,如區(qū)分論點與論據(jù),梳理文章的論證過程,識別論證方法等,而這些也正是學生學習第五單元的基石。
作為九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jīng)具備相應的理性思維與邏輯能力,同時通過兩年的學習,他們也掌握了議論文相關的知識。但這單元的四篇文章由于當時的社會背景對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文章的思想性也很強,注重說理分析,對于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的難度。
基于以上對單元主題、學情的分析,筆者初步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的起點,具體計劃見表1。
二、關注單篇個性,建構(gòu)有效教學
在明確單元內(nèi)課文共性的基礎上,也應當關注單篇課文的個性。以《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為例,它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寫于1934年,當時正值民族危急之際,一些政客和文人卻到處散布失敗情緒,散布“中華民族失去了自信力”等論調(diào)。針對這種種論調(diào),魯迅先生義憤難平,抱病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駁論文。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缺乏了解,而魯迅先生語言的犀利、艱澀等特點也會讓他們讀起來有些吃力。
《追求理解力的教學設計》一書指明:“在逆向設計的第三階段,我們必須思考幾個關鍵問題,如果學生要有效地開展學習并獲得預期結(jié)果,他們需要哪些知識和技能?哪些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1而作為一篇議論文單元的教讀課文,議論文的相關知識點如材料與觀點的關系、論證過程等,這也是議論文教學的重點,教師應當教授學生什么?學生對于這篇文章涉及的哪些議論文知識尚不清楚?對于文章有哪些疑問?他們的起點在哪里?這些都是教師必須思考的。為此,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構(gòu)建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
1.搭建支架,明確學生的理解起點
上課前先讓學生充分預習這篇課文,預習筆記大致側(cè)重于四個部分:第一是查閱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第二是劃分文章的層次,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顯現(xiàn)出來,大致理清文章的思路與結(jié)構(gòu);第三是在文章中找出四個語句進行賞析,初步體會這篇文章的語言特點;第四是讓學生質(zhì)疑,問題不要多,精選兩三個即可。具體見表2。
查閱學生作業(yè)情況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對議論文的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理想,基本能把握文章的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但也提出了許多質(zhì)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①為什么文章要花大篇幅寫“中國人失掉他信力”和“正發(fā)展著自欺力”?
②為什么要強調(diào)“狀元宰相的文章不足為據(jù)”?
③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又為什么要說這些都是事實呢?
④國民黨書報機關為什么要刪去文中加點的詞語?
⑤為什么那些“前仆后繼”戰(zhàn)斗的中國人卻不為人所知道?
⑥第8段中,那一類人們?yōu)槭裁础翱傇诒淮輾?,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p>
從這些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理解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學生對文章第3—5段作用的理解停留在概念上,對文字背后蘊含的內(nèi)在邏輯、作者情感等尚不夠清楚;二是對部分語句、詞語,學生并不能理解。三是對魯迅先生停留在一般性的認識上,對其思想的深刻性、可貴性缺乏認識。
基于學生的學情和單元教學計劃,筆者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聯(lián)系時代背景,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了解駁論文特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品味本文尖銳、犀利、富有戰(zhàn)斗性與諷刺性的語言特點。
2.明確一條主線,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后,從哪一角度切入會更加合理?人們常道:“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題好一半文”。議論文的標題幾乎都與文章的論點或論題有關,理解了標題,基本上就能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诖?,筆者嘗試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一題目進行突破。以下是教學片段:
師:從句式上看,文章標題是什么句式?
生齊答:疑問句。
師:既然是疑問句,依據(jù)文章,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有幾個?
生1:有兩個,一種答案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另一種則是中國人沒有失去自信力。
師:這兩種答案在文中的具體依據(jù)是什么?
生2:中國人失掉自信力這一觀點出現(xiàn)在第二段,它的依據(jù)在文中第一段;而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這一觀點出現(xiàn)在文中的第六段,即“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它的依據(jù)在第7、8兩段。這兩段列舉了中國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下都有具有那些自信力的“中國脊梁”論證了這一觀點。
師:這篇文章寫出了作者明確反對對方的觀點,并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并加以論證,這種文體我們稱之為駁論文。如果按照剛剛這位同學所說的,這篇文章沒有3-5段,作為一篇駁論文也成立,那這三段能否刪去呢?
生:不能。
師;那我們一起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三段不能刪呢?它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通過這樣的提問和比較,讓學生更加明確這三段的作用:第三段針對第一段中提出的“總自夸 ‘地大物博’”以及“只希望國聯(lián)”,直接駁斥他們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第四段針對第一段中“改為一味求神拜佛”,用極具諷刺意味的語氣,他們現(xiàn)在“逐漸玄虛起來了”,正在發(fā)展著自欺力,從這兩個角度直接指出對方論證思路的錯誤。通過討論“能否刪去這一比較”,學生則更清楚這篇駁論文的特點——邏輯縝密,富有諷刺。
至此,引領學生回顧本文的論證思路,魯迅是從“論據(jù)”和“論證過程”兩個角度共同駁斥了對方關于“中國人失去自信力”的觀點,從而得出結(jié)論:論自信力的有無,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而不是那些公開的文字。從標題切入,兩個問題形成一條主線,層層推進,抽絲剝繭,文章的論證過程逐步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3.運用多種方式,體味文字背后的態(tài)度
議論文中作者主要運用議論的方式來闡述自己觀點或態(tài)度。這篇文章想要表達什么觀點?文字的背后隱藏著作者哪些情感傾向?這往往因作者的語言特點而異:有的比較鮮明,文章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有的比較晦澀,需要讀者從文字背后細細揣摩。對于前者,作者的觀點和情感傾向比較容易把握,而對于后者,則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方式去引領學生品析、鑒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語言概括力極強,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言:“每一個論斷的背后都有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在文本里,卻是隱而不言的。”1這對九年級的學生而言,會造成極大的閱讀障礙,這就需要教師運用多種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學生的思維火花,引領他們逐步體味作者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這里,筆者主要運用的是比較還原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理解魯迅的這種文風。比如第一段,先出示教師改寫的一段話: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著國聯(lián),也是事實;現(xiàn)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lián),改為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通過比較閱讀,學生體會到:與原句比較,改句情感上沒有感染力,語言不如原文。在此基礎上,再細讀原文,刪掉的“總”“只”“一味”等詞語蘊含著作者的復雜的情感:對這類人先是以“地大物博”的自夸,而后是只將希望寄托在國聯(lián)時的驚慌失措、無能,到最后卻只是一味求神拜佛的這種丑陋嘴臉進行諷刺、批判,這樣能更好地理解魯迅語言的尖銳及富有戰(zhàn)斗性的特點。
再如第七段,筆者將原文每一類人,補充具體的歷史人物(字體加黑的文字為筆者所補充):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如李時珍、張衡;有拼命硬干的人,如岳飛、文天祥;有為民請命的人,如范仲淹、鄭板橋;有舍身求法的人,如戊戌六君子……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原文的氣勢更加強烈,更具有感染力。此外這些人更多的是被埋沒的,在“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正史”中沒有出現(xiàn)的人物,文中能夠在正史中出現(xiàn)的歷史人物固然可敬,固然是中國的脊梁,但作者更想表達對那些在歷史中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們的敬意。
通過類似的比較方式,引領學生不斷地、更加直觀地體會魯迅先生文字間的復雜感情,最終理解文意:在批判、諷刺失去自信力的人的同時,贊美了那些為國抗爭、自信不欺的中國人,同時喚醒更多的民眾能擦亮眼睛,向中國的脊梁學習,更好地投入到為國家、為民族奮戰(zhàn)的革命洪流之中。
當然學生可能還有一些不懂的詞語、句子,為此教師留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小組討論他們尚存疑惑的問題,小組選取大家都有困惑的語句,再在班級交流。在這一過程中,追求的不是答案的唯一性,而是希望他們在思想的碰撞中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表達,最終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4.知人論文,領會文章中閃現(xiàn)的思想之光
統(tǒng)編版九上《教師教學用書》建議,學習本單元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文章的時代背景和現(xiàn)實生活把握作者的觀點”,以及“引導和鼓勵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作者的觀點,獲得人生的啟示、精神的成長” 。1當完成對魯迅這篇課文形式和內(nèi)容上的理解之后,引領學生回憶對魯迅文章的印象,很多學生都表示魯迅先生的文章晦澀、難懂,往往讀很多遍還是無法真正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
對此,筆者以《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為例,補充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與環(huán)境,當時魯迅居住在公共租界,寫這篇文章之前的一個月,就開始發(fā)燒,肺病已相當嚴重。面對散布的這些失敗論調(diào),他不顧個人安危,將矛頭直接指向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戴季陶,憤然寫下這篇文章。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提到“他信力、自欺力、自信力”。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思考:在時隔將近百年,國家和民族已經(jīng)強大的今天,特別是經(jīng)歷了這次疫情之后,是否仍然還存在著具有他信力、自欺力或自信力的人?激發(fā)學生思考并交流疫情期間的各種人與事,然后再仔細品味“他信力”“自欺力”“自信力”這些詞語,依然擲地有聲,直擊人的靈魂。至此,學生既理解了魯迅先生的偉大,又錘煉了思想,精神上得到一次成長。
最后筆者布置家庭作業(yè),要求學生以“中國人自信力永存”為題寫一篇議論文,不僅是期望學生能學以致用,在寫作中理解、運用駁論文的相關知識,更多地是想借此機會,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使他們學會思考。
三、教學反思
《指南》指出:“初中語文單元教學實施強調(diào)聚焦單元目標,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經(jīng)歷,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由教師引導到學生自讀讀寫的轉(zhuǎn)變,即注重以教讀課為載體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讀寫思考的路徑與方法,以自讀課為載體操練,鞏固教讀課的所學?!?九上第五單元是議論文單元,依據(jù)單元教學設計和每篇課文的個性,筆者將本單元的課程類型設計分為教讀教學、自讀教學、寫作教學三種類型。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作為一篇教讀課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應當考慮好以下幾點:
1.教讀教學與自讀教學的關聯(lián)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 教讀課文在這一個單元就是一個例子,貴在示范;自讀課文是操練,貴在運用、鞏固。教讀課文是自讀課文的基礎和參照。如作為教讀課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涉及論證方法、駁論文的特征、論證的過程等知識,這些知識在《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宣言》這兩篇自讀課文中都有所涉及;又如,這篇教讀課文的思考路徑是:搭建一個支架,明確學生的理解起點;明確一條主線,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運用多種方式,體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態(tài)度;知人論文,領會文章中閃現(xiàn)的思想之光;利用作業(yè)遷移和鞏固所學,這樣的思考路徑與方法也為后面的兩篇自讀課文學習,提供了一種學習的思路。
2.教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關聯(lián)
讀寫是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是語文教學的歸依,教讀教學側(cè)重于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寫作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二者相互促進、不可分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文章,材料和觀點的關系緊密,論證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嚴密,是駁論文的典范。這單元寫作教學的主題是:論證要合理,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可以借鑒這篇文章的論證思路,仿寫一篇類似的駁論文,這樣不僅可以學以致用,鞏固課堂所學,還可以進一步提升思辨能力。
3.教讀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世界的關聯(lián)
教讀教學設計要注重整體性,不僅篇目之間、單元之間要前后關聯(lián),而且應注重語文知識和學生學習世界的關系。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這篇課文,筆者在布置學生預習時設計了論證方法,梳理了論證過程,注重引導學生回憶舊知,將本節(jié)課的重點放在理解材料和觀點的關系以及駁論的特點上。同時將課內(nèi)學習和生活相結(jié)合,逐步增進學生對社會、人生的理解。
在平時的教學中,由于每個單元特點、學生學習經(jīng)歷的不同,教師可以進行多種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單元間的關聯(lián),還要兼顧單篇課文的個性。這樣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議論文閱讀和寫作的相關技能,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