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亭亭
摘 ? ?要:“大腦先生”東尼·博贊最早提出了“思維導圖”的有關概念。在分析了思維的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特點之后,提出了“思維導圖”:將有關信息以“關鍵詞+分支”的形式表示出來,借以說明信息當中所包含的邏輯關系,幫助學習者快速掌握信息的核心內容。初中地理課程當中教學知識點復雜,學習要求煩瑣,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前的教學活動,應用思維導圖,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造記憶、學習的新方法。本文針對初中地理教學進行討論,思考如何將思維導圖應用到地理教學板塊當中。
關鍵詞:初中地理;思維導圖;應用策略
思維導圖自20世紀80年代便已經傳入我國,在初次與思維導圖接觸時。教育工作者將其定義為一種“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的工具,忽視了思維導圖在記憶、學習、思考等環(huán)節(jié)所發(fā)揮出來的作用。對于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來說,思維導圖能夠培養(yǎng)個體的發(fā)散性思維,借由核心關鍵詞與信息分支的引導,幫助學習者掌握全新的學習方法。對于抽象思維較差、信息整合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思維導圖更為友好。當初中地理教學與思維導圖相互碰撞,如何應用思維導圖完成教學任務就成了教師需要解決的重點難題。
一、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一)實現可視化教學,降低授課難度
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學活動圍繞著理論教學展開,圖示材料雖然在課堂上經常出現,但要全面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學生必須重復記憶地理課程中所提及的相關理論。在這一教學要求下,死記硬背成了理解地理知識的最佳方法。這樣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地理知識依靠教師的語言、書本上的文字出現在課堂當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但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地理知識處于“不可見”狀態(tài),學生無法得到活用地理知識的機會。[1]思維導圖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現狀:配合思維導圖,學生能夠將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歸納起來,在思維導圖當中以核心詞、問題、答案、示例等形式對其進行處理,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同類知識的記憶,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方法。課堂上的問題、學習任務以知識脈絡的形式出現在教學活動當中,各個知識點相互串聯(lián),為學生提供了掌握地理知識的全新方法。應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在觀看、歸納、思考的過程中整理地理知識,能夠保障地理教學的高效性。
(二)實現互動式教學,改變教學方法
初中地理教學活動多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當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主導位置時,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自然要受到教師的影響。部分學生甚至形成了依賴教師、盲從教師的消極 學習習慣,在地理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主學習能力。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師依靠灌輸完成授課,導致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2]借由思維導圖,教師可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構建互動式教學新模塊:在指導學生學習、歸納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對學生的地理思維、學習能力進行訓練,結合課堂上的地理知識、地理教學任務給出對應的教學目標,訓練學生的地理技能。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師生雙方以思維導圖為素材,進行地理知識的歸納總結工作,并重新掌握地理學習方法。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任務,學生也能夠借助思維導圖延伸學習范圍,地理教學的自由性更強。
二、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歸納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新課程理念下,要落實“學生主導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保障一切教學活動都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服務。教師要積極調整地理教學方法,除了傳輸地理知識之外,更要培養(yǎng)學生敏而好學的學習素質。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極大程度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地理教學活動中,有關教學工作圍繞著“學生接受地理知識”開展,學習者的主觀意識與學習能力并不能表現在課堂上。配合思維導圖,要嘗試創(chuàng)新初中地理教學模式,借由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開發(fā)學生的地理思維。
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教材“地球的運動”的有關教學為例,可配合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生使用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教師不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而是鼓勵學生自由發(fā)揮。圍繞著“地球的運動”這一關鍵詞,學生會主動搜集課堂中的地理知識:如何證明地球是運動的?地球的運動有著怎樣的特點?在提出問題之后,學生針對各個問題給出答案。這些答案可能是學生的假設,也有可能是教材上的標準答案,可供選擇的素材不同,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在利用思維導圖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在思維導圖當中增設總結板塊,幫助學生對學習經驗、學習過程進行歸納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結合思維導圖,可嘗試設計開放性更強的教學問題:既然地球是運動的,哪些地理現象能夠說明地球在不斷運動?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獨立歸納并總結基本知識點,借由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歸納基礎知識。配合思維導圖開展教學活動,可將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究過程,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總結重點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地理教學活動中,部分知識點扮演著“承前啟后”的重要角色。在歸納總結相關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地理學習方法,更要將相關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態(tài)度,保障學生以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參與到地理學習活動當中。[3]對于初中重點地理知識的記憶不能死記硬背,而是要針對知識點的核心內容、難點板塊梳理相關信息,保障學生能夠透徹理解、應用地理知識。
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總結重點知識,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煩瑣的地理知識點,可借由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教材中“自然環(huán)境”的有關教學為例,在地理課堂上,學生不僅要掌握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更要結合專業(yè)的地理名詞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部分分析論述類問題與環(huán)境知識也有關聯(lián)。通過思維導圖,可對相關板塊中的重點知識進行梳理:以自然環(huán)境為對象,掌握自然環(huán)境的地理特點,配合思維導圖分析相關環(huán)境的形成原因;分析之后在思維導圖當中加入實例,結合森林、海洋、沙漠等自然環(huán)境開展隨堂練習活動,要求學生配合思維導圖,說明不同環(huán)境的地理特點、造就該環(huán)境的主要因素,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方法。借由思維導圖整理重點知識點,學生能夠獨立歸納地理教學中所涉及的相關信息,回應地理教學的授課要求,總結、應用地理知識,進而創(chuàng)新地理學習方法。
(三)突破地理難點,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
部分地理知識較為抽象,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無法系統(tǒng)掌握,加之缺乏實踐經驗,在相關板塊的學習中很難取得好的學習表現。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才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但結合現有的初中地理教學經驗來看,教學工作多圍繞著測驗、提問等活動開展,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難點知識,教師借助重復的解題訓練來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教學活動枯燥,學習方法單一,導致初中生無法形成學習興趣。配合思維導圖,可嘗試創(chuàng)新地理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重新應用地理知識,保障地理教學的實效性。
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上冊教材中“農業(yè)”的有關教學為例,農業(yè)生產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如果能夠導入生活素材,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將同步提高。但受限于地理教學方法與授課時間,學生并不能對地理素材進行應用。配合思維導圖,可嘗試對“農業(yè)”板塊的有關知識進行重新加工。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圍繞著農業(yè)的概念、定義引入地理知識,講解基礎概念,了解農業(yè)的發(fā)展史與分布特點,主動搜集地理知識。在隨后的教學中,針對農業(yè)的發(fā)展特點、農業(yè)區(qū)位的選擇繼續(xù)設計信息模塊,要求學生在構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回答相關問題:地理環(huán)境如何影響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活動是否會對當地的自然活動產生影響?在設計思維導圖之后,結合隨堂測驗提出開放性問題,要求學生以某地為對象,分析農業(yè)發(fā)展對于相關地區(qū)經濟、自然環(huán)境所產生的影響。在分析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歸納相關知識點,依靠課堂上的地理知識、教師給出的專業(yè)問題確定新的學習思路,保障地理學習的有效開展。配合思維導圖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問題,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地理知識,嘗試進行自學,以此來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創(chuàng)新復習方法,總結地理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并應用地理知識,教師需要組織實效性、互動性更強的復習模式,在幫助學生獨立總結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消除學生自身存在的學習盲點問題,保障復習活動的高效性。對于初中地理教學工作來說,地理復習就是一種查漏補缺、應用地理知識的有效手段,科學的復習能夠將多個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從而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初中地理教學特點,要嘗試創(chuàng)新復習方法。配合思維導圖,可實施“多管齊下”的復習指導計劃,保障復習質量。
教師可嘗試利用思維導圖來創(chuàng)新復習指導模式。傳統(tǒng)的復習活動強調“一對一”的專精復習,一次復習只能針對一個板塊開展,復習的系統(tǒng)性得不到保障。配合思維導圖,則可以重新創(chuàng)新復習指導模式:在復習的過程中,根據地理知識的內容、學習要求對其進行分類,按照不同的分類制定復習方案。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材中“自然特征與農業(yè)”的復習為例,教師可圍繞關鍵詞“自然特征與農業(yè)”這一話題設計復習板塊:在復習指導工作中,要求學生圍繞西北地區(qū)、西藏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活動開展復習工作。教師向學生提出復習任務,要求學生將不同地區(qū)的地理特點、農業(yè)發(fā)展特點歸納整理起來,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比對,隨后提出問題: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于農業(yè)有哪些影響?要求學生圍繞關鍵地理知識開展互動,總結地理知識點。配合“自然特征與農業(yè)”,可導入多板塊的復習活動:對農業(yè)生產活動的復習、對農業(yè)區(qū)位分布特征的復習、對不同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的復習等。一次復習,可以總結多個知識板塊,真正實現了“多管齊下”。
總之,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發(fā)揮出了歸納關鍵信息、總結地理知識的重要作用,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知識點的有效素材。在初中地理課堂上應用思維導圖,要圍繞著基礎知識、難點內容、重點教學等板塊設計地理教學新方案,讓學生重新認識、解讀地理知識。發(fā)揮出思維導圖歸納知識、發(fā)散思維的作用,幫助學生重新認識相關知識點,能夠有效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建秀.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64+72.
[2]秦玉強.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03):78-79.
[3]黃蕓.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高考,2018(08):66.
【備注:本文為平涼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思維導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PLG232)的研究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