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摘 ? ?要:閱讀在小學語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所有小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基礎技能。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花更多時間關注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按照新課程標準實施有效閱讀教育,推廣整本書閱讀。本文就整本書閱讀情況、推廣情況進行介紹,希望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促進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實踐探究
新課標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凝練為四個互相關聯(lián)的維度——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高、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者既包含知識、能力、方法等顯性的能力與行為方式,也包含情感態(tài)度、個性習慣和經驗修養(yǎng)等隱性內在品質,是語文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綜合。整本書閱讀兼具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和文化的厚重性,對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意義重大。因此,本文提出整本書閱讀在實踐中的具體措施。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方法
相比傳統(tǒng)片段式閱讀方式,指導小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效果尤為明顯。由于整本閱讀是閱讀的一個整體,而非日常課文閱讀的片段,給小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有所不同,對小學生造成的感悟也有所區(qū)別。首先教師應當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推薦相應的閱讀科目,充分利用閱讀課程,開展閱讀分享。在分享過程中,不再注重細節(jié)的把控,更注重整體的理解與記憶,讓學生學會對書籍整體進行感知。接著通過層層遞進的引導,讓學生對精彩內容進行細節(jié)感悟。整本閱讀在關注小學生閱讀個性的同時,還要注重細節(jié)挖掘,引領小學生學會閱讀,感受書中詞句的精妙。
隨著學習的積累,小學生到了三年級就已經能閱讀一些長篇幅的書籍,短短一節(jié)課將難以完成整本書的閱讀,需要花費三到五天的時間才能完成。當小學生開始閱讀的時候,可能興趣盎然,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將逐漸失去閱讀興趣。部分學生則因理解能力有限,造成閱讀質量不高,這就需要教師開設整本書閱讀課程。小學語文整本閱讀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導讀課,第二階段為推進課,第三階段為分享課。
二、整本書閱讀三大課型的實踐與探究
(一)導讀課
閱讀前期的導讀課,對整本書的閱讀至關重要,它應該達到激發(fā)閱讀興趣、教授閱讀方法、制訂閱讀計劃等教學目標。
1.激發(fā)閱讀興趣
首先應該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整本閱書讀充滿了期待與興趣。教師的引導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
(1)作者介紹導入
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都t樓夢》,首先教師可以引入作者曹雪芹的生平事跡,并講述《紅樓夢》創(chuàng)作的背景,了解一個大家族的興衰歷史,引起小學生閱讀《紅樓夢》的興趣,從而閱讀整本《紅樓夢》,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2)精美插圖引入
優(yōu)秀的兒童讀物,其插圖一般也非常精美。例如《爺爺一定有辦法》這本書,插圖就非常有特點,在講述約瑟從嬰幼兒到大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塊星星布料從毯子變成紐扣的過程,在插圖的下面,還有一個小老鼠家庭從兩個小老鼠夫妻到兒女成群,充分利用爺爺剪裁下來的布料制作衣服、窗簾、床單的故事。兩個故事有約瑟成長的故事,有小老鼠家庭的成長,兩個故事相互交融,充滿親情的溫暖。從插圖吸引學生們深入閱讀下去,也是一種引入整本書閱讀的不錯選擇。
(3)懸念式導入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自疑問驚訝開始?!痹O計懸念的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激發(fā)興趣,二是活躍思維。懸念一般是出乎人們預料,或展示矛盾,或讓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只想打破砂鍋問到底,盡快知道究竟,而這種心態(tài)正是教學所需要的“憤”和“悱”的狀態(tài)。比如:在《神筆馬良》的導讀課上,教師可以先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的前半段,激發(fā)學生探究故事的發(fā)展和結局。
在導讀課上,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各種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開始閱讀的時候,就思考課外讀物的主題,為接下來的閱讀奠定基礎。
2.教授閱讀方法
讀整本書和一篇文章最大的區(qū)別就是篇幅的長短,如何讓學生有的放矢地讀呢?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切實可行的閱讀方法,基本方法包括:(1)觀察封面,獲取信息;(2)細讀目錄,激發(fā)興趣;(3)巧借插圖,共讀故事。
以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的推薦書目《神筆馬良》為例,在細讀目錄部分,教師可以提問:我們要想快速知道書中寫了哪些故事,可以看什么?由此引出:可以看目錄。再出示目錄圖片,提示學生仔細觀察目錄,并交流看到了什么。然后從目錄中選你最喜歡的故事,猜一猜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最后由教師小結看書的時候學會看目錄,根據(jù)目錄中的故事標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故事內容;根據(jù)目錄中的頁碼,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我們喜歡的內容。
《神筆馬良》這本書還有豐富的插圖,可以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圖文配對,小組匯報,讀一讀,演一演,最后由教師小結插圖的作用。
3.制訂閱讀計劃
學生閱讀的熱度燃起來了,怎么樣讓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持續(xù)閱讀下去呢?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提示學生按計劃閱讀。比如給學生統(tǒng)一配發(fā)《采菁閱讀》手冊,以表格的形式設計好周次、日期、閱讀書目、頁碼、家長評語、教師評價等項目,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成功設置給書配畫欄目,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二)推進課
導讀課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后,就是層層遞進的閱讀,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大聲閱讀課外讀物中的內容,接著可以配合一些游戲,讓閱讀變得更有趣味性。最終目的就是推動學生深入閱讀,整體閱讀。教師可以在每個章節(jié)中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思考去閱讀,使其將關注點放到書籍閱讀上,讓學生對課外讀物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深入思考。
課外讀物的共讀推進并非一兩次的事情,而是長期堅持的事情。推進課的時間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重要程度隨時調整,讓教師能夠掌控閱讀節(jié)奏,只需要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閱讀即可,不需要全部學生都完成閱讀。在推進課中,需要不斷提及故事的主題,并及時討論。推進課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持續(xù)思考。例如:《魯濱孫漂流記》的推進課,就可以在每章都設計問題。如第一章:為什么魯濱孫會流落荒島?第二章:他是怎樣在荒島上生活的?第三章:奴隸星期五是怎樣和魯濱孫一起生活的?第四章:魯濱孫是怎樣離開荒島的?
(三)分享課
閱讀分享課并不是復述故事內容,而是需要小學生總結故事的脈絡,分享閱讀后的感悟,總結凝練閱讀內容,帶領學生有深度地思考與閱讀,這是閱讀分享課的主要內容。需要注意的是,閱讀分享內容應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對生命有更深度思考。例如《魯濱孫漂流記》的閱讀分享課,就是讓學生們分享魯濱孫身上有什么值得學習的地方。第一,魯濱孫的敢于向生活挑戰(zhàn),并且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生活學習中,小學生應當堅持理想,為了自己的理想堅持不懈地努力,不畏懼困難。第二,學習魯濱孫面對困難與挫折,敢于嘗試,善于總結,這種精神使他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能夠生存下來,并且生存得很好。第三,學習魯濱孫的善于謀劃,這種精神,使他能夠順利離開荒島。
閱讀分享課還可以組織多樣的活動,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展示閱讀成果,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是真正的主角,教師只需要做好一個聆聽者。
(一)閱讀小報、思維導圖展示
學生可以通過辦閱讀小報、繪制思維導圖等方法,來梳理書中的每章節(jié)內容,厘清書中人物關系等,這是學生閱讀情況的最直接、最清晰體現(xiàn)。如我們在閱讀了《神筆馬良》《牧童三娃》的故事后,用情節(jié)波、情節(jié)繩等豐富多彩的思維導圖展示,這也是學生二次閱讀的體現(xiàn)。
(二)制作好書推介卡
制作好書推介卡,圖畫、背景設計要和這本書的內容、人物相符合,推介詞的撰寫是對整本書內容及思想的高度凝練和概括。
(三)開展閱讀交流會
活動演繹精彩。開展讀書交流會,師生之間面對面進行交流,可以談自己的閱讀困惑,或者閱讀收獲、文本的語言特色等。
目前的小學課外閱讀教學忽略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成長。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對課外閱讀的評價體系進行完善,要在明確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來制定相應的閱讀任務和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要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進步與發(fā)展。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踐整本書閱讀,是一種值得鼓勵與推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更有宏觀意識,思維不再局限在一點上,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丁萬銳.“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1(30):35-36.
[2]林紅.從閱讀出發(fā),揚知識風帆——論小學語文課堂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1(27):34-35.
[3]謝苗.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J].教育藝術,2021(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