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英
【摘要】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他們當中有的將子女帶在身邊,而更多的是將子女留在家里,由小學生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或者寄托在親戚家里。于是,這些隔代長輩便成為孩子的監(jiān)護人,挑起了教育孫輩的擔子,使得農村小學生隔代教育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愈來愈深刻的認識到隔代教育造成了子女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個性發(fā)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對孩子健康成長極為不利。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隔代家庭小學生教育,分析農村小學生隔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從家庭學校的角度提出了矯正農村隔代教育的策略。如何使接受“隔代教育”的小學生 更好、更健康地成長,已成為一個應當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隔代教育;弊端及矯正
一、農村小學生隔代家庭教育的弊端及成因
(一)隔代教育的弊端
1.學習狀況令人憂心
大多數(shù)的“隔代教育”小學生在學習上 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學習成績不佳。隔代教育對小學生學習的影響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現(xiàn)代教育對家庭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新課程的設置也突出素質為主,即對學生課后的學習能力要求高。但隔代教育中老年人不但文化素質普遍不高,甚至教育觀念還是傳統(tǒng)式的。這對小學生智力開發(fā)和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
2.心理健康難以保障
過分保護扼制小學生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的發(fā)展增強小學生的依賴性,易使小學生變的更加嬌氣。 在家庭中隔代家長對小學生的吃喝拉撒全部包辦代替,隔代家長種種做法,使小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差,依賴性強。我國著名的小學生教育專家陳鶴琴曾說過“凡是小學生自已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這樣才能培養(yǎng)小學生的獨立性,自主能力和責任感,增強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祖輩們的包辦代替只是短暫的這種怕小學生吃虧怕小學生摔倒的心理不僅不現(xiàn)實也不可能因為包辦代替不可能代小學生做一切事,包辦小學生的一生,小學生未來的路很長需要自己去體驗和嘗試,相反這種包辦一切,只會為小學生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
3.性格發(fā)展深受束縛
孩子與隔代家長長期生活在一起,長 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間和氛圍,耳濡目染模仿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由于父母在外務工回家次數(shù)少,對孩 子的身心健康問題無法引導和關心,往往用物質彌補,子女的“情感 饑渴”導致對家長的怨恨,從而產(chǎn)生了厭世、自閉、自卑和逆返心理。
4.人格培養(yǎng)凸顯危機
由于隔代的長輩往往對其過分溺愛放縱,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學習無人督促,部分留守小學生出現(xiàn)行為偏差,如好吃懶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小學生缺乏正確判斷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軌行為的影響。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成因
1.親子分離,缺乏溝通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愛,特別是父愛母愛。然而,隔代教育使親子分離,難以溝通。就像花朵得不到陽光雨露的滋潤,這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
有些家長在長期的打工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讀不讀書都一樣”的思想,對小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
2.老年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都比較陳舊
對于隔代人的教育,老年人往往僅停留在保證吃飽、穿暖的層面上,不當?shù)墓芾矸绞綄е录彝ソ逃氖 ?/p>
3.學校教育措施不力
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教育資源匱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小學生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而且農村學校只側重在校時段教學管理,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于學生多,教學任務重,應試觀念比較重,嚴重影響了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級人數(shù)較多,教師沒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對留守小學生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xiàn),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小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小學生難以管理。
二、矯正農村小學生隔代家庭教育的弊端的措施
(一)父母要承擔起養(yǎng)育子女的義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于父母來說,撫育子女是義務、是責任。為了子女的未來,做父母的最好不要雙雙外出,至少要留一人在家,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導。出門在外的同時勿忘記在家的子女,要經(jīng)常通過電話、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小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多跟監(jiān)護人和老師聯(lián)系,及時了解孩子的動態(tài)。
(二)祖輩要與時俱進,轉變教育觀念
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愛而有度,恩威并重。小學生是一棵幼苗,需要陽光和雨水的滋潤,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但與此同時,他們也需要經(jīng)歷風吹雨打,才能傲然挺立,茁壯成長。因此,必須恩威并重,關愛與嚴厲結合。必須認識到過分的溺愛只會使小學生今后更加任性、跋扈。
(三)學校要從當前家庭教育實際出發(fā),重新尋找促進家校有效合作與溝通的方法與途徑,以擺脫家庭教育及家校溝通的不堪現(xiàn)狀
1.開展愛心教育,這是轉化學生的關鍵
每個小學生都需要愛,特別是長期脫離父母的懷抱、享受不到父愛母愛的那些隔代教育子女。可以說,他們的一切缺憾都和愛有關。我們要用愛去呵護他們幼小的心靈,用愛去激勵他們向上的信心,用愛去感化他們孤獨的靈魂。在他們缺少父愛母愛的時候,至少能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 師愛”。讓學校行政班子、班主任、任課教師,或者少先隊大隊干部等與他們結對子,開展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等各種形式的幫教工作。
2.改革家訪形式
傳統(tǒng)的家庭訪問往往是“ 告狀式”、 “ 通報式”。這種家訪學生歷來很厭惡,老師一米家訪,小學生就跑出去了。在當前形勢下,我們要提倡“ 聊天式”、 “ 商討式” 的家訪。這種家訪形式,家長、教師、學生都在場,互動交流,共同探討。這樣家長和學生都容易接受,教師也容易了解小學生真正的一面,從而對癥下藥,起到實效。
總之,無論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但任何問題都是辯證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揚長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參考文獻:
[1]曾彬.我國隔代教育研究述評[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0(2).
[2]黃珊,陳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綜述[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6. 為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