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要:作為一名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不僅有利于教學管理,還能促使家校形成合力,助推學生健康成長。筆者在多年管理班級的工作中,在與家長有效溝通的策略上有一些淺薄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班級管理成績。
關鍵詞:有效溝通? 尊重? 傾聽? 專業(yè)
很多一線教師不怕改作業(yè)改到手抖,也不怕上課上到失聲,最怕的就是跟家長溝通。配合的家長一個眼神,一句話她就懂了;不配合的家長,縱然你苦口婆心,說上一個小時也很難打動她的心,甚至換來家長的不理解和怨言。
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是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師溝通能力強,溝通水平高對于教育教學工作來說至關重要。它將直接影響我們的教學效果和工作效率。這些年來,我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過許多問題,最終都是在家長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中解決的。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溝通非常重要。有效的溝通是連接學校與家庭的橋梁。作為一線的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我們需要經(jīng)常和家長交流,共同商討怎樣使孩子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使他們成長得更優(yōu)秀。那么,怎樣才能與家長有效溝通,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呢?有沒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可以把握?有沒有一些實用的方法可以采取呢?
一、尊重
我在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憑著一腔熱血,覺得任何問題都不是事兒,自信滿滿。結果沒幾天,便弄得焦頭爛額。班里的學生不認真學習,還調皮、違反班規(guī),于是不得不找家長溝通交流。由于缺乏工作經(jīng)驗,家長一來,我便擺了一副教育權威的架子。先是一頓抱怨,然后列舉了孩子在校的種種不良表現(xiàn)。家長聽了只是不斷重復“我也沒有辦法”,或者明知道要多輔導管教孩子,卻說“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當時我就很不滿,旁敲側擊指責家長沒有好好教育孩子……結果這次交流以失敗告終。
與家長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尊重家長。如果一見面就告孩子的狀,或者是埋怨、數(shù)落家長教育不到位,這樣會使家長產(chǎn)生反感,甚至是逆反心理,覺得老師是在針對自家孩子,自家孩子在家時都表現(xiàn)得很好,在學校做得不好肯定是老師沒有引導好,或者是別的同學帶壞的,這樣一來家長肯定就不會配合教育了。
每一位教師都應記住:教育是理性的行為,與家長的溝通,是需要相互尊重的。依據(jù)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在完成生理、安全和歸屬的需要后,就會渴望得到尊重,這是所有的人共同的心理需求。其中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的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了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與家長溝通時,表達尊重的方式有很多種??梢允且粋€點頭,一個微笑;也可以是一把為家長準備好的椅子;可以是一個單獨溝通的空間;也可以是大熱天的一杯涼水;還可以是幾句夸獎的話,肯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辛苦的付出和努力,瞬間拉近與家長的距離。如果我們違背了尊重這個原則,只是一味地對家長申斥和譴責,那么家長只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當場翻臉,與教師爭吵;另一種是忍氣吞聲,背后議論教師工作能力差。對于學生來說,孩子愛父母,天經(jīng)地義,即使他再怎么頑皮,他也不會允許任何人,哪怕是老師對自己的父母不尊重。因此當我們在與家長交流時,如果做不到尊重家長,肯定會破壞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會傷害學生幼小的心靈。據(jù)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那些有尊重需要的人,特別希望別人能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來接納他們,并認為他們有能力可以勝任當前的工作,當他的這個尊重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的精神就會變得消沉,甚至會產(chǎn)生心理問題。所以作為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尊重”原則一定要貫穿始終。
二、傾聽
課余時間同事們在一起聊天,談到“家長護短”這個話題,一位年輕的班主任便憤憤地說:“我們班的君君媽媽太溺愛孩子了。冬天才開始,孩子早晨起不來,他媽媽就任由他天天遲到。作為家長她不制止孩子這種行為,還跟我打招呼讓我別批評孩子!”聽了后,我很詫異,更多的是不解,便建議她要與家長好好地溝通一下。年輕的班主任頓時若有所悟,立即聯(lián)系家長。通過簡單的交流和耐心的傾聽,終于弄清事情的真相。原來是因為孩子有家族遺傳病,最近身體狀態(tài)不好,醫(yī)生就建議他在家里調養(yǎng)一段時間,可是孩子怕耽誤學習,仍然堅持每天上學……
在我們的身邊,有不少性子急的教師,一見到家長便不停地訴說學生的種種不良行為。其實,這時候教師應該耐心一些,允許家長把事情的真相闡述一遍。如果教師搶著把話給說完了,而且說的通常都是一些基于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和邏輯作出的推測,對與家長的溝通沒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會打擊家長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只有當你認真去聽了,你才能獲得足夠的信息,幫助你判斷家長的言論是否與事實吻合。說到“傾聽”,那什么是“傾聽”呢?它要求在聽的過程中要一心一意地關注著對方。在家長表達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適度的目光接觸,還可以用一些簡單的語言或是動作表示你理解對方的想法,比如點一點頭,或是一個真誠的微笑。如果不贊成家長的看法,依然要保持尊重的態(tài)度。當我們聽完家長的表達后,請一定在回應前,心里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這次談話是為了尋求家長的支持,還是圖嘴皮子痛快去說贏家長?如果是尋求家長的支持,那么在溝通的過程中,就應該努力去給予家長積極的回應,鼓勵他們多說,并且讓他們感受到關注和支持。
溫馨小提示:第一,在傾聽時,可以試著點出家長的想法和情感。例如:孩子的作業(yè)沒做,還頂撞了你,你一定氣壞了!第二,在傾聽時,可以提出一些合適的問題鼓勵對方,幫助對方完成他的敘述。例如:孩子后來又怎么樣了呢?既然孩子已經(jīng)如此,你又有什么打算呢?
三、專業(yè)
關于請家長面談,并非所有的家長都能理解教師為什么要“多此一舉”。作為一位責任心強的教師,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一些問題時,便會立刻想到與家長及時溝通,但是有的家長可能會在心里表示不滿:這么點小事情,何必興師動眾地讓我上班時間請假跑來,有這個必要嗎?當我們面對有這樣想法的家長時,我們需要先同家長聊一聊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僅要讓家長知道怎么教育學生,還要讓家長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些行為看似很無關緊要,其實影響很大。例如帶手機的問題,開家長會時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不能帶手機到學校,但還是有學生違規(guī)偷偷把手機帶到學校,并且在課上偷偷玩??赡苡械募议L會說把手機收了,不就得了嗎?為什么還要請家長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從行為矯正的視角來談這個問題。當我們和家長交流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家長認同我們的教育措施,并積極配合我們,讓他們從不理解、不配合到支持和配合。這樣也就達到了我們交流的預期目的。如果在與家長交流時沒有科學的教育理念,沒有明確的交流目標,家長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他們就會覺得你小題大做,也不會真正地支持你。
時代變遷,我們所面對的教育問題也在不斷變化,面對這些日新月異的變化,家庭教育必須要與學校教育相輔相成,同步進行。教師是連接學校與家庭的橋梁,所以與家長溝通時要講究方法和策略。溝通一定要以尊重為前提,懂得耐心傾聽,注重溝通技巧,以自己對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誠心和尊重,打開家校溝通的大門。讓我們的辛苦付出,開出幸福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梁娟.如何與家長有效的溝通[J].教育新干線,2014(1).
[2]張學雷.我國家長的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7.
[3]趙沛沛.家校合作提升農村家長教育素養(yǎng)的實踐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4]陸春曄.影響小學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應對策略[D].蘇州:蘇州大學,2010.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