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慶凱 王倩 徐霞 湯秀娟 金冰潔 姚迪 唐衛(wèi)方
【摘要】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師并不把教材中的插圖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有的教師只是將其作為非常普通的輔助內容,帶領學生對插圖進行大致的觀察,插圖發(fā)揮出的作用很小,只能有限地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事實上,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所有有價值的文字都是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而插圖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另一種表達。部編版教材作為最新版的教材投入使用,教材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課文類型、課文數量上,在文本插圖上也有一定的變化。為新時代小學生的語文培養(yǎng)方向奠定教學基調而出臺的滿足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教材。在教學中利用好插圖,能提高教學效率。本文通過分析部編版教材的突出特點,提出一些可行性運用策略,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部編教材;低年級;插圖;輔助教學;運用;策略
教科書上的課文插圖作為教材的主要輔佐工具,是唯一一種教材自身附帶的直接輔助工具,也是唯一一種經過國家行政部門的嚴格審核批準的輔助工具,相對于其余的語文輔佐工具而言,有效地利用課文插圖應該是最科學、最符合課文內容并且最嚴格的一種有效手段。部編版一教材于2019年秋季開始全國正式使用,部編版的教材無論是從課文內容還是課文插圖方面都比原來的人教版教材做出了非常大的改變。低年級的學生雖然還不能熟練地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卻能夠注意到情境的多種方面,也能嘗試站在別人的角度了解問題。課文插圖作為一種能夠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重要輔助工具,是我們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通過對課文插圖的有效利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融入文本,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得出自己的感悟。
一、插圖的特點
(一)趣味性與情境性并重
部編版教材的插圖在注重情境性的過程中也不失趣味性。有一些課文比較難理解,因為情境圖包含著著故事的情境,能夠起到輔助文本的作用。例如《四個太陽》中,學生們比較難理解為什么太陽會有這么多種顏色,通過插圖更有利于學生理解每個季節(jié)里不同顏色的太陽的意義,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又如《彩虹》一文中,從彩虹一詞中想象出來“灑水”“梳頭”“蕩秋千”這些日常的事情在彩虹上面就會變成一些有趣的事情。
識字教學部分的情境性也較以往的教材有了更多提升,李吉林老師提出情境教學法,提倡把學生帶入周圍世界生動、優(yōu)美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動物兒歌》中配了一幅“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這6種小動物在活動的插圖,插圖與課文內容完美結合,而且是一張整合的情境圖,使整個教學更有系統性,整合的情境圖功能也更加豐富,讓學生配合插圖理解“誰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式,幫助學生學習生字。
(二)審美的鑒賞價值
有人認為我國語文教科書插圖存在“形式單調、形象模糊、印刷粗糙、繪圖低劣和主題欠妥”等幾個問題。例如一年級下冊就有一幅熊貓拿著竹子的插圖,在書中一共出現了5次,這幅插圖跟本環(huán)節(jié)毫無關系,卻在教材當中高頻率地出現。對小學語文低年級課文插圖運用策略的研究是由目前教科書插圖形式單調、印刷模糊、繪圖低質和與主題不符等問題決定的。而部編版教材采用了多種的編排方式,在整齊劃一的模板中有一些創(chuàng)新,既不會讓版面顯得凌亂,又能更好地符合兒童的視覺觀察。例如《胖乎乎的小手》屬于半環(huán)繞的插圖,與課文內容更貼切?!舵ゆぺs?!返睦@口令插圖,把文字嵌入牛的身體,雖然不是常規(guī)的牛,但符合兒童有豐富的想象力,充滿稚趣的特點。
整本部編版語文教材透露著濃郁的中國風,這是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們進行中國特色的美學教育。例如,在《池上》的頁面上就采用了大量的水墨畫,形象生動地把小娃的頑皮描繪出來。在《小池》的插圖中滲透著寫意的藝術手法,給予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最令人大為感慨的還有課本從32開變成16開,部編版教材的面積幾乎是人教版教材的兩倍,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改變,紙張大小的改變意味著里面的字體以及插圖的大小也會跟著改變,紙張的改變使得讀者的視野變得開闊,而且插圖的位置更具靈活性,插圖的組織形式更具有多樣性,插圖的內容能夠更加豐富。再如《望廬山瀑布》以水墨畫勾勒出廬山的高聳巍峨和瀑布的飛流直下,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廬山瀑布全景,感受水墨畫的意境美。又如:《黃山奇石》以實景拍攝作為插圖,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課文閱讀,可以切實體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文字的真實美。不同類型的插圖體現出課文的不同元素,如:背景式插圖可以整體呈現課文意境,漫畫式插圖可以展現課文大致內容,教師要以美育為出發(fā)點,在圖文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素養(yǎng)。
(三)多種能力培養(yǎng)
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年齡一般是介于6~8歲之間,這個時期的學生雖然還不能熟練地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卻能夠注意到情境的多種方面,也能嘗試站在別人的角度了解問題。在《棉花姑娘》一文中,教師讓學生共同觀察課文插圖中四種動物跟棉花姑娘的對話,根據動物的特點來引導學生,圖文對照,加上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就能理解七星瓢蟲跟棉花姑娘的聯系,將畫與文字建立起邏輯關系。
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語言的建構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又分為口頭語言的聽和說的能力以及書面語文的讀和寫的能力。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通過課文插圖,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提高學生的看圖說話和口語交際能力。例如,在口語交際《打電話》中,用一位小朋友和一位阿姨拿著電話的插圖輔助4個文本框,展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別人打電話的情境,學生能夠感知到給別人打電話時要有禮貌,要先說自己是誰,聽不清楚可以請別人重復等打電話應該注意的事項,能夠正常與人打電話進行交流。
二、插圖的運用策略
(一)啟發(fā)學生在想象中理解文意
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不多,所以理解文本內容通常會有難度,教師應當在適當的時候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當學生遇到某些陌生的課文的時候,如果教師能利用插圖啟發(fā)學生的想象,不但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錘煉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以及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整體感知課文。教科書中的漫畫在低年級課本中的比例還是不小的,漫畫是對生活的高度異化,賦予了我們的動物或者植物以生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鮮明。
(二)培養(yǎng)學生在感知中促進記憶
鑒于學生顏色視覺以及空間知覺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插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低年級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的過程必須結合具體的事物,常常僅能概括事物直觀的、外部的特征或者屬性,我們可以利用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及時組織復習,從而促進學生記憶的發(fā)展。
(三)培養(yǎng)學生在情境中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而且一年級的課文是識字的文本。低年級以識字寫字教學為主,在識字寫字課里,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課文的插圖,引導學生主動觀察課本插圖,主動地進入文本中的情境,通過對識字主體的描述,增進對該詞語或者字的認識,增強該字或者詞語的記憶靈活度。
(四)培養(yǎng)學生在熏陶中增強素質
陳先云先生曾在論文中指出“教育必須體現國家意志,體現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觀。”在我們的教材插圖里面,也滲透著許多體現國家意志的愛國情感教育、民族自豪感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在識字單元選用《人之初》這種中國傳統蒙學,插圖是古代的學堂上課的情境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小學時期也是塑造個性的重要時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自律性比較差,而且比較活潑好動、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意識,更需要增強自我意識?!兑环昼姟返牟鍒D是“鬧鐘響了,一個小男孩睜著一只眼睛,閉著另一只眼睛,懶洋洋地賴在床上不愿起床”,這是兒童的日常生活寫照。通過講述小男孩因為遲起床一分鐘,結果導致上學遲到20分鐘的故事,警醒學生要增強意志的培養(yǎng),要珍惜時間,分秒必爭。
(五)培養(yǎng)學生在質疑中思考
“讀圖時代”是一把雙刃劍,教育者必須辯證地看待課文插圖,從而培育學生的辯證思考能力。畫家們根據我們的課文內容,從而結合自己的藝術風格描繪了課本插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插圖都是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有的插圖內容會出現知識性的錯誤,有的插圖內容會存在阻礙中心內容的表達。當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假如需要運用插圖的時候,必須在充分研讀課文內容之后,辯證地分析課文插圖,引導學生批判課文插圖的缺點,吸取課本插圖的優(yōu)點,更好地有效利用插圖。
三、用好插圖,搞好語文教學
“圖”因直觀形象、簡潔易懂,可以快速傳遞信息,在 “讀圖時代”背景下成為人們進行閱讀的首選,并且,因圖像能夠帶給人視覺刺激,更符合低年級學生的閱讀需求,能夠使他們快速集中注意力,產生閱讀興趣。教材插圖是一種可視化教學資源,既能夠反映文本內容,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合理運用教材插圖構建圖文結合式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指數”,使得語文教學更加形象化,滿足低年級學生的認知需求。
(一)利用插圖,引領學生走進課文
插圖具有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作用,因低年級學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較為薄弱,在初讀課文時不易理解課文表達的文字內容,而教科書插圖通常具有課文內容的元素,能夠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發(fā)現課文主題。尤其是在教學古詩詞時,由于文本語言結構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的,以至于他們在學習古詩詞往往難以走進故事意境,這便需要教師利用插圖輔助學生展開聯想,走進古詩詞中感受詩句的含義和意境。
例如:《村居》這首詩描繪了春日午后一群孩子在河邊放風箏的情景,寫出了春日農村迷人的景色和活潑的兒童活動,讓人在閱讀后感受到一個生機勃勃的生日世界。在教學伊始,教師讓學生觀察教材插圖,從中聯想到圖中的孩童在愉快地放風箏玩耍,周圍伴隨著“拂堤楊柳”,儼然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色。這時再讓學生閱讀課文,他們便可結合插圖理解古詩表述的內容,并進入詩詞意境感受物態(tài)人事互相映襯。
(二)利用插圖,幫助理解學習目標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相較于平面文字來說,他們更愿意通過觀察圖像資料來獲取信息,因插圖具有直觀性的特點,更易于學生的接受與理解,具有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據此,教師可利用插圖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學習目標,這在習作和口語交際模塊具有突出效果。
例如:在口語交際《有趣的動物》教學中,教師以插圖中的動物為切入點,讓學生說說這些動物的特點,如長頸鹿的脖子最長,獅子有蓬松鬃毛,熊貓有黑白相間的毛色特點,麋鹿有很長且多叉的角。接下來讓學生挑選一種喜愛的動物進一步描述它的外形、習性、本領等,教師要以某一動物為例讓學生了解描述動物特定的流程,使得學生可以進行口語交際時將動物的特點表達清楚。因插圖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化地展示出來,如此可以快速吸引學生注意,并使他們保持注意力進行插圖的觀察分析。
插圖與教科書中的語言文字是相輔相成的,具有渲染課文意境、解析課文內容、增添課文色彩的作用,既是對教科書的美化,也是對教材文字的補充。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在傳遞信息方面具有突出效果,并且恰好滿足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通過視覺刺激使他們快速融入文本情境之中。為此,低年級語文教學要遵循從屬性原則,確保插圖要以課文內容為附著點,使得文本與圖像兼容共生,促進學生在以圖促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深度。另外,教科書插圖的合理運用不僅有助于學生的識字、閱讀、看圖寫話,還能夠使學生在掌握識圖方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聯想與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四、結語
由于本課題組的研究經驗有限,積累的教育理論知識也十分有限,研究的范圍比較窄,研究的資料大多來源于中國知網的期刊文獻、教育類書籍、教學設計書籍以及最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分析與結論都比較淺顯,但是希望本課題關于小學低年級教材的思考與研究能夠幫助一線的教師更好地在教學實踐中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2015.2重?。?
[2]馮維.小學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3]岑美秀.部編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插圖資源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2018(10):61.
[4]劉鳳英.釋放插圖效能,助力能力發(fā)展[J].語文天地,2018(36):26-27.
[5]馮衛(wèi)東,王亦晴.情境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
[6]楊凱倫. 低年級教材插圖的美育價值與運用——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教材為例[J].科普童話,2019(22):10-11.
[7]林姍. 巧用插圖資源 培植語文素養(yǎng)——以部編版低年級語文教材為例[J].天津教育,2021(08):182-183.
基金項目:本文系宿州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有效利用部編教材插圖輔助教學的研究》【課題編號:JKY20087】研究中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