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的博物館合作需求

      2021-01-13 12:21:07薛媛元
      教育教學論壇 2021年52期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合作

      [摘 要]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長期存在重語言課輕文化課的現(xiàn)象,文化課教學中存在課時和師資不足、專業(yè)性不夠、考核隨意等問題。以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學生文化課教學中博物館資源的引入為例,基于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教學,提出博物館與高校進行資源與信息共享、共建在線課程和直播課程、設計文化體驗活動和巡展進?;顒印⒔ㄔO實習與就業(yè)基地等合作,能夠實現(xiàn)博物館與高校的雙贏,共同提升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程的建設水準,實現(xiàn)中華文化更高效的海外傳播。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博物館;合作

      [基金項目] 2019年度大連外國語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際學生‘中國工藝美術’文化課的混合式金課建設”;2016年度大連外國語大學科研基金項目“中國新詩基督性研究(1917—1949)”(2016XJJS45)

      [作者簡介] 薛媛元(1983—),女,遼寧大連人,文學博士,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與國際中文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52-0021-06? ? [收稿日期] 2021-04-23

      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不可偏廢的兩翼。對于語言教學,我們的研究已相當充分,已細化到一詞一句的教學研究;但對于文化教學,我們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其實國際學生之所以會選擇來中國學習漢語,除了想置身地道的語言環(huán)境外,更出于中華文化的吸引,所以設計更優(yōu)秀、更有效的文化課,是提升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專業(yè)魅力的重要工作。而在文化課建設過程中,博物館的介入和支援是一個應該受到重視的環(huán)節(jié)。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文化課教學現(xiàn)狀及主要問題

      由于文化的含義實在太廣①,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類課程形成了一個頗為龐大的體系。以筆者所在的大連外國語大學為例,文化課大體可分為理論知識類、才藝技能類兩種,前者偏重了解和記憶,后者偏于體驗和實踐,另有“影視語言與修辭”“中國工藝美術”“中國民俗與文化”等兼具二者特色的課程。知識類課程包括“中國概況”“中國通史”“中國文化(全英)”“中國文化概論(漢語)”“漢語言與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民俗與文化”(在另一個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中叫“中國民俗”)、“中外文化交流史”“名勝與旅游”“當代中國經(jīng)濟”“古代文學簡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影視語言與修辭”“中國工藝美術”等。研究生課程還包括中外學生合上的“中華文化與傳播”“中華文化經(jīng)典”“中華文化技能”“諧音字畫”。另外,語言課中也有兩門文化特色比較鮮明的“漢語俗語”和“漢語修辭學”。技能類課程包括葫蘆絲、二胡、笛子、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結、武術、太極拳等。從以上所列的科目看,這些課程類型全面,內容也比較豐富,考慮到了學生對各類中國文化的了解需求,但相較于語言課,仍能看出受重視程度的不同。

      第一個表現(xiàn)是課時較少。語言課對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和進修生而言,均為必修課或必選課,尤其是精讀,被稱為主課,一周大約有6~14課時不等,口語、聽力等輔助類語言課,一周也有4課時,一學期16周。但文化類課程除了“中國概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等少數(shù)課程為專業(yè)必修課之外,其他均為選修課,一周2課時,連上90分鐘,周數(shù)比一般的語言課少一些,一般是14周,加在一起是28課時;文史類課程的課時稍多一些(15周),但基本只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放。對于內容豐富的文化類課程而言,課時相當緊張,這就必然造成教學上的淺嘗輒止,難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個表現(xiàn)是考核標準較低,學生不重視。文化課的難度通常要高于語言課,考慮到學生的文化背景和語言能力,文化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多為“了解”,同類型的課程對留學生的要求要比中國學生低很多,教師評價成績的標準比較隨意,給分比較寬松。比如筆者開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影視語言與修辭”“中國工藝美術”三門課程,對選修生語言能力的要求是高級以上,然而實際選修生的語言往往達不到這一要求。對語言能力處于高級水平的學生而言,相關文本的閱讀和理解、工藝美術流程和作品介紹中的專有名詞等學習起來仍有不小的難度,倘若以母語為漢語的中國學生的標準嚴格要求,能夠通過課程的學生寥寥無幾,因此只能采取開卷考試、論文結課等方式,適當降低評判標準。而在教學管理方面,也存在輕視文化課的現(xiàn)象,例如在統(tǒng)計學生結業(yè)或畢業(yè)成績時,中國結、太極拳等很多技能類文化課不計入學分。

      這樣做帶來的后果是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對于有學分的知識類文化課,有畢業(yè)壓力的本科生、研究生有時會感覺難度高、聽不懂,而且中國的歷史、文學等與自己關系不大,有的故事確實很有趣,但耗費大量精力系統(tǒng)學習沒有必要,只要通過考試拿到學分就可以了,更多的精力可以用來學習語言課;而無學分的技能類文化課則可有可無,想拿畢業(yè)證的學生以畢業(yè)為第一要務,除非有特別的愛好,否則不會選這些沒有學分的課。大多數(shù)只學一學期或一年的進修生,希望自己來中國一趟能夠迅速掌握一門適于展示的技藝,所以會學習一些看上去輕松的技能才藝類課程。對這些學生而言,課堂熱鬧有趣,一學期后能完整地演奏一兩支簡單的曲子、打一兩套拳、制作幾件成品就可以了,因為他們也知道音樂書畫類才藝不可能在短短半年或一年之內實現(xiàn)能力的飛躍。真正對某種技藝特別感興趣的學生,會在語言學習結束后升入專門的技術大學學習,如筆者曾有一位日本學生,在修完漢語進修課程之后,升入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攻讀陶瓷藝術設計專業(yè)。但是我們依然需要意識到,所有文化課都是非常專業(yè)的課程,雖然文化課的教學方針一直以體驗為主、考核為輔,但它并不是可有可無、錦上添花的內容。即使在語言課教學中會涉及文化內容,比如部分課文內容是對某種文化的介紹,但語言課堂中的文化教學往往是零散的,而且在語言課學習中,學生更關注語言點,而非課文內容,所以在語言課上文化依然處在邊緣位置。因此,要真正使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還需要加強文化課的建設。

      第三個表現(xiàn)是文化課在師資配備和教學安排上具有隨意性。一般而言,由于指標有限,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在引進專職師資時,不會給文化教師尤其是才藝類教師太多機會,而是側重于選擇語言學專業(yè)、文學方向的教師。這些專職專任教師都受過嚴格的專業(yè)訓練,具有較強的專業(yè)能力和博士以上學位,所以在文化類課程中,語言和文史類的課程系統(tǒng)性一直較強,專業(yè)水平較高,占據(jù)核心課的位置。而其他通識類、普及類、技能類的文化課,教師多為兼職或外聘教師,如“中國概況”是留學生文化課中重要的必修課程,但這門課的內容,似乎不需要特別的知識儲備與技巧,因此一直沒有固定的教師,成了排課時給教師調整課時的萬能課程。但事實上,“中國概況”精講與粗講效果完全不同,雖然有與教材配套的PPT,但因涉及的信息量極大,需要教師具備相當?shù)闹R面和教學技巧,將龐雜的信息整合為引人入勝的信息鏈,以生動的方式展示給學生?!爸袊鴤鹘y(tǒng)文化”“名勝與旅游”“中國民俗與文化”等課程,在師資力量不夠的學期,會成為磨煉研究生教學技能的課程。至于二胡、葫蘆絲等技能課的教師都是專業(yè)科班出身,水平也比較高,但均為兼職,可能缺乏教授外國學生的技巧,或者隨時會因為各種原因無法繼續(xù)開課,開課不固定的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每學期排課時,哪門課程的教師能夠就位,就開放選課;若教師有特殊情況不能到位,該課程就停開。時間久了,學生也會產生困惑,進而覺得文化課是一類很隨意的課程,降低了學生的重視程度。

      以上就是目前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課的主要模式與教學現(xiàn)狀,這樣的文化課教學很難真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的文化課需要更有吸引力的內容、更新穎的形式和更直觀的體驗來培養(yǎng)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但在學生數(shù)量龐大、師資不足的大環(huán)境下,單純靠漢語國際教師的力量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因此需要更多力量,尤其是社會力量的加入。

      二、博物館介入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教學的可行性

      在諸多社會力量之中,博物館在參與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教學方面有天然的優(yōu)勢。博物館本身具有教育功能,而且隨著近些年諸多博物館社會服務意識的增強,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發(fā)揮得越來越充分,在中國中小學教育領域取得了不少經(jīng)驗,這些都為博物館介入高校國際學生的文化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筆者在自己開設的文化課上已經(jīng)使用過一些博物館資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證明了博物館之于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學的積極作用與巨大潛力。

      1.博物館的豐富館藏資源可以作為教學素材,參與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程教學。如前所述,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課存在課時少、內容多、兼職教師多等問題,尤其是文史類課程,概括性很強,相對而言也比較理論化,學生學習時難免會覺得枯燥。而博物館中收藏了大量具體翔實的實物、圖片、聲像資料,在課堂上使用這些館藏資料,能夠起到化抽象為直觀、化籠統(tǒng)為具體的作用。同時,博物館策展的系統(tǒng)性及解說的專業(yè)性,可以彌補非專業(yè)兼職教師知識方面的不足,避免出現(xiàn)教師難以勝任教學任務的情況。這些優(yōu)勢不僅存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還適用于所有教育,不過對于漢語水平有限的國際學生而言,效果會更為突出。在“中國工藝美術”課上,筆者使用過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新鄉(xiāng)博物館、杭州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江南銅屋等大小博物館中的展品照片和介紹資料,學生對一些深入的講解極有興趣,比如日本學生就特別癡迷杭州刀剪劍博物館中關于唐代戰(zhàn)爭中兵種、武器、陣法和戰(zhàn)斗方式的介紹。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課的教學中,筆者曾使用過從梁啟超、魯迅、茅盾、曹禺、朱自清故居中拍攝的資料照片,學生都很感興趣。尤其是在介紹茅盾時,據(jù)筆者之前的經(jīng)驗,外國學生對茅盾通常不太感興趣,他們比較喜歡沈從文、張愛玲、曹禺、老舍這樣寫作態(tài)度比較超然的作家,但筆者在介紹作家生平時播放了茅盾故居、沈家私塾和立志書院的照片,由于學生2016年恰好在華東地區(qū)參加過文化體驗活動,并且參觀過烏鎮(zhèn)的茅盾故居,于是在課上學生都非常興奮,學習也比較認真。其實之前他們雖然去過茅盾故居,但對茅盾沒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甚至在播放了好幾張茅盾照片之后才認出是茅盾。但是只要去過就會有親近感,再度重逢就會加深印象,這是博物館潛移默化的情感教育的一個體現(xiàn)。博物館文化體驗的收獲往往是無意識的,如果沒有契機就會一直沉睡在學生的記憶里,因此也需要專門的文化課去激活它們。這正是博物館教育與漢語國際文化課教育的互補之處。

      2.博物館參觀等活動契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文化課注重體驗式教學的需求[1]。博物館無疑是學生日常最容易接觸到的集中體驗場所,而學生也常在作文中提及文化體驗活動的感受,表現(xiàn)出希望能進一步了解某些文化的意愿。筆者曾在一次征文評選中看到一位俄羅斯姑娘熱烈贊美大連金普新區(qū)的蠟像和玻璃工藝展覽,她說:“時間太短了,我簡直想一個下午都待在那里!”之后的旅順櫻桃采摘活動都已無法吸引她了。據(jù)筆者了解,激起學生強烈興趣的還有北京滿漢全席臨時展、廈門博餅民俗園、成都川菜博物館①,在這樣的專題博物館里,學生能對某種文化產生共鳴。另外,現(xiàn)在風靡全國的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品對國際學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參觀結束后學生會在紀念品柜臺流連。不過因為文化不同,國際學生不會像中國人有那么強的購買欲,但不影響他們對這些文創(chuàng)紀念品的欣賞和喜愛。筆者在為國際學生上課時會有意穿著中國風的服裝,佩戴一些博物館周邊飾品,有些學生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女學生會很興奮地問:“老師,你這是什么衣服?”“你包上繡的圖案是什么?”“你戴的項鏈、手鐲、胸針、徽章是什么材質?”“圖案有什么寓意?”正是因為國際學生表現(xiàn)出對這些手工藝品的濃厚興趣,筆者才開設了國內第一門面向國際學生的中國工藝美術課程。不過文化體驗雖受歡迎,但受時間、財力和精力所限,這類活動比較有限,一般一學期只有一次,而且僅有獲得獎學金的學生可以免費參加,自費生需要支付較高費用才能參加該課程,暫時無法充分滿足學生的體驗需求,而此時博物館提供的一些“上門服務”能緩解此問題。

      3.當前各大博物館積極推行的“流動博物館”文化活動使其有了更多進入校園,與漢語國際教育合作發(fā)展的機會。出于管理和安全方面的考慮,學校不會舉辦太多外出采風類的文化體驗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主動走進校園就解決了這一問題。2019年9月,旅順博物館的“流動博物館”在大連外國語大學舉辦了“造紙術”的體驗活動,留學生體驗了古老的手工造紙方法,將紙漿和花草藝術結合在一起,制作出了一張張生動自然的“花草紙”。大連外國語大學每年都會與旅順博物館合作舉辦體驗課程,這種體驗是在校兼職文化課教師無法提供的,畢竟每個教師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像這種深入淺出的有趣講解和實際操作,只有博物館的專業(yè)人士能夠勝任。博物館與漢語國際教育的強強聯(lián)合,將為留學生文化教學開啟新模式。

      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博物館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新功能

      根據(jù)目前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教學的種種問題和需求,結合教育部對在線教育、智慧教學的大力提倡,以及把“水課”變?yōu)椤敖鹫n”的號召,筆者認為,博物館和高校在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的建設上可以嘗試以下合作思路。

      1.博物館與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聯(lián)合申請在線課程項目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制作聯(lián)合在線課程和虛擬教學實驗設備。由于近年來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如今大型博物館網(wǎng)站和微博、公眾號的建設大多比較完善,觀念也都很開放,很有分享意識,代表性展品的圖片及視頻資料都比較豐富,講座、課程視頻的上傳與開放也屢見不鮮,有些博物館還有在線全景參觀的功能,比如故宮博物院、中國文字博物館。不過,目前在各大博物館網(wǎng)站上能夠看到的主要還是各自獨立、不成體系的講座回放式在線課程,只有部分文學博物館有系統(tǒng)的慕課,如張恨水故居博物館。而且這些課程主要面向中國學生,難以在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上使用,聯(lián)合在線課程項目則有更強的針對性。

      這類項目在通過雙方專業(yè)教師接洽商討、高校內部論證之后,須在每年各省市教育廳征集在線課程項目時進行教育系統(tǒng)申報,由高校教師按學生需求和教育規(guī)律設計教學大綱和大致課時,由博物館方進行可行性論證、內容調整和知識點分解,課程講授任務由博物館專家承擔,但具體的臺詞腳本需要經(jīng)過對外漢語教師審校和修訂,調整為適合中級水平留學生的語言難度。

      錄制環(huán)節(jié)則可邀請超星、學堂在線等專業(yè)機構。課程錄制完成后,可以同時在多個平臺上應用,如博物館平臺、高校平臺、孔子學院總部及各大孔院平臺、學堂在線、中國大學MOOC等,兼有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尤其對于人手嚴重不足的海外孔子學院而言,可以解決文化課資源匱乏的問題。如果操作上沒有太大難度,在面對“中國概況”“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工藝美術”這類時間跨度極大、信息覆蓋面極廣的課程時,還可以考慮多個博物館合作錄制。比如織繡工藝,有很多博物館和遺址館都有這方面的特色,那么這一節(jié)就可以由無錫永泰繅絲廠遺址(中國絲業(yè)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和都錦生織錦博物館、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等機構共同錄制,視實際情況而調整?!爸袊艣r”課程中還有很多自然、地理、科技、經(jīng)濟方面的內容,這意味著人文學科類博物館、自然博物館、科技館同樣可以參與其中。另外,在線課程在線上投入使用之后,由于部分學?;蛟S會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根據(jù)自己學校的需求安排一些個性化環(huán)節(jié),而在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等環(huán)節(jié),部分高?;蛟S還會在當?shù)夭┪镳^聘請一些專家進行專門答疑或不定期咨詢。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是2017年才出現(xiàn)的新生事物,正在上升期,大多數(shù)學校的VR實驗室還在建設中,應用不算廣泛。不過在如杭州師范學院等VR實驗室建設比較完善的高校,博物館可以提供一些VR體驗設備,共同開發(fā)實驗教學,使學生在學校里就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參觀博物館或手動操作的感覺。而對于暫時無法應用VR的高校,博物館可以考慮將一些館內體驗的小游戲做成微信小程序,學生在手機上操作,通過有效的遠程體驗加深印象。比如杭州的中國傘博物館和中國扇博物館,展館內的PAD上都有模擬制作傘和扇的小游戲,將其轉化為微信小程序應該難度不大。一旦完成,將對工藝美術類課程有極大的實用價值。

      2.博物館向對外漢語學習者開放直播課程。2016年起,新浪微博聯(lián)合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共同發(fā)起了博物館直播月活動,目前,博物館直播活動已比較成熟。像上海博物館等比較前衛(wèi)的博物館,在網(wǎng)站首頁就已經(jīng)安排了專門的直播入口。不過以前的直播活動同在線講座一樣,主要面向中國觀眾,目的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另外還有專門面向農村地區(qū)中小學生的定向直播??梢?,目前我國的很多博物館已經(jīng)具備了充分的條件,在有對外漢語教師進行語言指導的前提下,有能力開設面向國際學生的直播課程。

      博物館在線課程和直播課程解決的是博物館資源分配不平衡的問題。以往的館校交流和互動基本都在線下,這就意味著北京、上海、西安、蘇杭、廣州等博物館資源豐富城市的學生具有更多的機會,而大連的學生機會相對較少。在線課程與直播課程還有一定的區(qū)別,在線課程雖然也能夠互動,但互動是延后的,而直播活動可以直接交流,這一點在才藝技能類課程中非常重要。以“中國工藝美術”課為例,這門課介于知識課和技能課之間,通過視頻展示復雜的工藝流程,而簡單的工藝可以進行實操體驗。一名教師當然不可能掌握所有的工美技藝,此時就需要博物館專家、非遺傳人出手支援,在直播過程中逐步進行工美技術的示范和講解。在工藝美術的操作過程中,一些細小的手部動作很難通過直播展現(xiàn)出來,直播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某些學生沒看清楚某一環(huán)節(jié)的情況,如果是直播教學,學生可以直接反饋,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要求重新示范,或調整直播視角更清晰地展示給學生??傊?,在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突發(fā)情況,需要與學生進行即時互動,直播可以發(fā)揮在線慕課達不到的作用。另外,在直播課程中,博物館可以考慮制作并向學生出售配套教具。

      由于時差等因素,直播課程的傳播范圍不如在線課程廣,但其針對性更強,工作量也不如在線課程大。直播不能完整地講授一門課程,可以作為在線課程或傳統(tǒng)教學的輔助,不一定非要在大型博物館中進行,也可以選擇在非遺傳人工作室等小而精的微型場館進行。直播課程時間不應超過2個課時,具體由授課教師與直播教師共同商議,以便在直播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教學。

      3.與高校共同設計國際學生長期班、短期班文化體驗游和“流動博物館”活動,并與高校共建國際學生實習基地和定向就業(yè)協(xié)議。近年來,博物館研學一直是熱門話題,成果也比較豐富,有些博物館一周會安排不止一次研學活動。不過之前關于博物館研學的研究課題或許更多著眼于中國中小學生,因此也推出了相對系統(tǒng)的研學課程。但是隨著漢語學習進修班和冬令營、夏令營的風行,加之本科生、研究生的年度文化體驗,外國學生的研學需求也已形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巨大市場。

      高校與博物館關于文化體驗的聯(lián)合設計是一場雙贏的合作。以往,高校國際學生的研學路線尤其是長途文化體驗,大多是交給旅行社設計,旅行社有收益方面的考慮,設計路線一般都是比較大眾化的常規(guī)線路,導游講解也相對業(yè)余,基本靠背誦導游手冊中的介紹文字,一被提問就滿臉茫然。除非校方主動提出要求,如希望在行程中含有某個公益性博物館,否則旅行社一般不會主動安排此類設計線路,因為這類博物館不收門票,參觀時間較長,自費項目少,不易產生額外收益。大連外國語大學組織過華東的文化體驗,但是南京、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的諸多博物館一個也沒有去,實在是個很大的遺憾。當然,大好河山、名勝古跡也值得參觀,但是缺少了博物館的文化體驗游,總有名不符實之嫌。負責路線設計的導游在這方面的意識可能不夠強,但是如果博物館與高校在事前進行良好的溝通,就能夠為學生安排一場真正能實現(xiàn)深度體驗中國文化的旅行。

      國際學生的文化體驗游對博物館會提出一些特別要求,比如適當延長參觀時間、進行深度講解等。正常的博物館解說詞對外國學生而言不夠充分,因為一些對中國人而言不需要解釋的文化背景,對留學生則需要詳細地講解,并需留少量消化時間。帶隊教師可以與博物館相關人員在學生參觀前就解說內容進行溝通,以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接受。同時,國際學生對很多中國成年人不太在意的體驗環(huán)節(jié)和視頻講解非常感興趣,會駐足很久,因此國際學生需要更多的參觀時間。另外,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博物館所展示的中國文化,解說者需要具有文化比較意識。學生參觀博物館收獲的信息會讓其印象深刻,能夠激起學生去了解的欲望,而這往往是能夠與學生本國文化產生關聯(lián)的部分,所以作為解說者,需要盡量讓學生感覺到接觸的這部分文化與本國文化有關系,能對其有所幫助。以通州到杭州間的一系列大運河博物館為例,在帶領學生參觀之前,可以與帶隊教師溝通一下聽眾的國籍問題,如有埃及、巴拿馬的學生,可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作為導語,引起學生的共情,繼而對京杭大運河及中國運河文化展開介紹。在介紹運河文化的過程中,也可以繼續(xù)進行比較,在整個過程中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是一種容易成功的模式,《城市一對一》就是這種思路的成功典范。

      與“走進博物館”模式相對的巡展模式與“流動博物館”活動,則可以更緊密地與漢語國際教育的文化課計劃結合起來。當?shù)夭┪镳^在安排相應博物館進校園活動時,可以與國際學生文化課教師提前溝通,結合教學進度確定體驗活動的主題,使學生能夠在最佳時間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日后如博物館與高校的國際學生文化課聯(lián)合在線課程上線后,各博物館可以按學期安排好巡展計劃,根據(jù)在線課程教學進度安排跨地區(qū)巡展,并及時與相應地區(qū)的國際學生溝通,使有興趣的學生能夠在不經(jīng)歷多座城市奔波的前提下,親眼欣賞到課程中提及的展品。在巡展的同時,可以現(xiàn)場播放在線課程,吸引一些前來參觀的其他觀眾,擴大相應在線課程的影響力。

      在文化自信日益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日趨擴大的今天,提升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程的水準,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與博物館進行線上線下的全方位合作,必將實現(xiàn)雙方的共贏,通過對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推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行穩(wěn)致遠。

      參考文獻

      [1]李玲.對外漢語文化教學對博物館資源的利用問題研究[J].南方文物,2014(1):156-161+150.

      [2]汪昕.博物館教育與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探索館校合作新領域[J].博物館研究,2018(4):47.

      Museum Cooperation Need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UE Yuan-yua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focused on more language class than culture clas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ulture class teaching, such as lack of class hours, lack of teachers,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random assessment and so 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troduction of museum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 culture courses at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tha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urses, if museums can share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courses and live courses are available, cultur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and campus tour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internship and employment bases are built. A win-win situation is achieved to join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courses, and promote more efficient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course; museum; cooperation

      猜你喜歡
      漢語國際教育文化課合作
      中職文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16
      碰撞:故宮文化課與英國中文熱
      漢語國際教育中教師利用對學生的正面評價促進教學
      亞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9:08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漢語國際教育中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發(fā)揮的作用
      亞太教育(2016年35期)2016-12-21 20:28:59
      淺談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拼音教學方法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8:44
      初中體育多樣化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39:18
      校地合作促進居民健身的探析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4:19:44
      大學英語創(chuàng)造性學習共同體模式建構案例研究
      激勵理論在中職文化課學習中的應用
      文山县| 长白| 铁力市| 前郭尔| 仁寿县| 嵊州市| 根河市| 科技| 疏附县| 孟州市| 庐江县| 玉门市| 白玉县| 永嘉县| 江阴市| 淄博市| 富裕县| 镇坪县| 西吉县| 西畴县| 台南市| 开原市| 广昌县| 德庆县| 登封市| 彝良县| 石景山区| 双柏县| 唐山市| 九台市| 许昌市| 黄浦区| 南川市| 井研县| 贞丰县| 凤翔县| 凤山县| 安宁市| 阿瓦提县| 涿鹿县|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