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彬
[摘 要]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及書面語言的使用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二者均以語言為基礎媒介。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還有助于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文章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初中學生歷史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分析,首先是研究的概述,介紹學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背景及意義,然后分別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談培養(yǎng)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表達能力;方法策略
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說的是語言的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定中,歷史語言表達能力也是衡量學生歷史課學習的重要標準和依據(jù)。同樣,歷史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能夠用正確、具有邏輯性的語言概括、歸納、敘述的要求??墒窃陂L期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無論是在課堂回答時還是在考試測驗中,總會出現(xiàn)詞不達意、表達不清、愛用白話、語言不夠簡煉、拖沓冗長、經(jīng)常寫錯字等問題。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的不同,就有可能相差二十倍?!彪m然有點夸張,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想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或能力,教師自身語言素養(yǎng)的高低是一個重要的前提,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涉獵歷史學科相關的理論著作,加強歷史專業(yè)知識的積累,自己知識豐富了,課堂上語言才不會枯竭,才能積極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師要發(fā)揮較高的課堂引領作用,去營造歷史語言環(huán)境,用嚴謹?shù)恼Z言、準確的詞匯來敘述歷史事件,不能含乎籠統(tǒng),模棱兩可,隨心所欲。在課堂上,無論對歷史事件還是歷史現(xiàn)象的描述,都要力求完整,做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接受并理解其中的含義,這就要求教師語言精益求精。
一、學朗讀,培養(yǎng)口語能力
在多年的教學中,一些教師還是以比較原始的填鴨式教學為主,隨著近幾年的課改,教師逐漸改變教學模式,嘗試改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把學生的主體學習方式和主體地位突顯出來。有些東西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歷史教材的文字、內(nèi)容都十分簡練,完全可以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內(nèi)容。課前可以提問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然后讓他們把書合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簡單答出教師設計的問題,這樣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提煉問題的能力。如九年級上第23課《西歐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這一課比較抽象,難理解,以前我都是自己講述,覺得效果不是太好,學生也是似懂非懂?,F(xiàn)在筆者課前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先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問題說出來,這樣既對整體的宏觀脈絡有了比較清晰的把握,也對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了更深層次的掌握。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增強語感,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二、講故事,培養(yǎng)敘述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具體指用詞準確、語意明白、結構妥貼、語句簡潔、文理貫通、語言平易、合乎規(guī)范,能把客觀概念表述得清晰、準確、連貫、得體,沒有語病。在這方面,用學生耳熟能詳?shù)牡涔蕘碇v故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多采用這種方式。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方法,一是有準備的演講,對于七年級的學生每節(jié)課前安排學生講3~5分鐘歷史故事,內(nèi)容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生只有在課前認真查閱資料、甄選材料、組織語言,才能在課堂上完整流暢地表達出來,這對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是相當有益的。二是無準備的演講,在我的課堂上,經(jīng)常會講一些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歷史典故,以前上課時,都是我自己親自講述,但我發(fā)現(xiàn)在講的過程中,下面的同學有的也知道這個故事,而且躍躍欲試,何不把講故事的機會讓給學生,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完成了歷史教學任務。如在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時,會涉及到一些歷史小故事,像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退避三舍等。在講紅軍長征時,可以讓學生講一些長征時期的小故事。當然,如果他們有遺漏或者是錯誤的地方教師要適當去改正或補充。不管他們講得如何都要給予表揚和鼓勵。歷史小故事的講述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材料收集能力,又豐富了學生的歷史知識,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做小結,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能力
多年來,在筆者的復習課上就是對知識點的再次講解,特別是對九年級要參加中考的學生,知識點都循環(huán)講三遍,實際上是把復習課上成了重復課。復習課要給學生以新鮮感,一味重復已有的知識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和單調(diào),教師可以嘗試著讓學生自己去說。如在每講完一單元后就可以復習,在每一次復習中教師要一改往日反復強調(diào)知識點的做法,特別是針對九年級的學生,要使歷史知識的點線面結合,把知識以思維導圖或者是構建知識網(wǎng)絡的方式在大屏幕上或黑板上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自己看著知識系統(tǒng),說出所有的知識點,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能力,也能加強學生對整體知識脈絡的把握。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必定會有一些難度,如果遇到一些困難教師可以給予適當?shù)闹笇В@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也對歷史知識整體的脈絡更加清晰,更加有條理,從而收到良好的復習效果。
四、寫隨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初中學生在答材料分析題或者是論述題時,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庸俗蒼白的語言,甚至錯字連篇。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施,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應培養(yǎng)初中生的歷史寫作能力。在人教版歷史教科書的一些課后習題里,有時會讓學生寫一些東西,小到一句標語,大到一篇小議論文,形式多種多樣,如八上教材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zhàn)》的課后活動是這樣的“假如你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一名義務講解員,請你寫一篇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解說詞”。根據(jù)本課的內(nèi)容,加上對日本侵略行徑渲染,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都寫出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讓學生動筆時要把握度, 一是時間的度,初中歷史課每周就兩節(jié),課堂小論文在課上的時間根本完成不了,再加上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比較重,課下更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查資料,寫隨筆,所以教師盡量讓學生課上去完成寫作任務,不耽誤學生更多的時間。這種寫作任務一個月一兩次就夠了,不能太頻,否則還會影響教學任務。二是選材的度,初中歷史教材基本每課課后都有寫的內(nèi)容,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去寫,不能盲目,有的題目難度較大,學生一看就沒有什么思路,可以挑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容易引起他們共鳴的東西去寫。
五、搞辯論,培養(yǎng)思辨能力
英國歷史教學專家湯普森說:“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fā)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nèi)绾尉哂袑v史的認識?!笨梢姡囵B(yǎng)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是歷史教學的靈魂。辯論無疑是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最好方法,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jù)一些歷史教學內(nèi)容,針對一些問題展開辯論。如在辯論“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昏庸暴君?”“西安事變后,是否應該殺了蔣介石?”等這些有爭議的問題時,學生們都能闡述自己的觀點,在評價他們的觀點時,教師不能說誰對誰錯,要肯定他們的大膽參與,對勇于發(fā)言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當然,初中生的能力有限,他們不可能像專業(yè)的選手那樣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甚至有時會偏離主題,教師要加以引導,鍛煉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初中歷史教學要在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的理念下,更新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在歷史課程中滲透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質(zhì)方面的教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教育,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陶冶情操、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素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切實加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與培養(yǎng),不僅能夠促進歷史學科的學習,而且對各門功課的學習都有好處,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尚宗發(fā).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6,(08).
[2]陳艷.淺析初中語言教學中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對策[J].課外語文,2017,(11) .
[3]黃春蘭.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政史地,2015,(05).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