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論,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張,在本質(zhì)上都強調(diào)教育與生活之間的活水源頭現(xiàn)象和相輔相成關系。美育與生活“同在”。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將審美教育與生活現(xiàn)象相互滲透并深度融合,不斷優(yōu)化教育結構和教學過程,進而開創(chuàng)美育之花盛放的新局面。
關鍵詞:全科美育;生活化教育;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35-0086-02
引? 言
無論從知識起源還是從學科發(fā)展而言,美育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都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美育是“水”,生活就是“水之源”;如果說美育是“木”,生活就是“木之本”。理論和實踐充分表明:只要“生活之水”下泉源豐盈且永不枯竭,包括審美教育在內(nèi)的“教育溪水”就會不斷流淌。工具性教學是這樣,人文性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初中教育正處于“承上啟下”的過渡發(fā)展階段,把師生審美活動投放到社會生活背景下并積極進行有效的互動,既可以有效優(yōu)化結構和過程,逐步拓展教與學的寬度、深度和厚度,又能在學用結合中不斷放大“善教樂學”效應。
生活化教育的內(nèi)涵、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呢?如何通過生活化互動教育來取得令人期待的效果呢?文章試從以下幾點簡要闡述。
一、簡析初中生活化審美教育的內(nèi)涵、價值和意義
顧名思義,“生活化教育”就是在學校教育中,在鏈接生活和內(nèi)外互動的狀態(tài)下,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組織生活實踐等途徑,把校園教育活動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努力攫取“教育生活化、生活化教育”效果的活動形式。這既是一種開放型教育理念,又是一種實質(zhì)性行為實踐,還是新時期大力推進“以德樹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認真探究[1]。
就審美教育來說,積極開展“以德樹人”指向下的生活化教育活動的影響深遠,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有利于”上。一是有利于在校園與社會生活之間架設一座學用結合、知行合一的“橋梁”?,F(xiàn)行教材編寫遵循“生活的邏輯”,在內(nèi)容上彰顯了“生活氣息”。只有在生活化教育回歸的狀態(tài)下,理性教育才能更好地達成實踐目的,美育情感才能更好地貫穿在學用感悟中。二是有利于凸顯美育內(nèi)涵,不斷放大教育的意義。“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把美育活動與生活元素相連,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審美活動的興趣和審美情感,又能使他們身臨其境,在生活實踐中更好地發(fā)現(xiàn)與挖掘“美與美感”,進而逐步走向“求取真知、學做真人”的良性發(fā)展之路。三是有利于更好地進行生活化“審美與道德”教育。在生活化教育活動中,人們會潛移默化地發(fā)現(xiàn)并體會到越來越多的“真善美(假惡丑)”,并在長期審美實踐過程中不斷地自主調(diào)整、自我優(yōu)化、自覺積淀,審美與道德意識也會越來越強、越來越深厚。由此,生活化審美教育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二、對生活化審美教育模式的策略性構建與探究
(一)在人文關懷教育理念下,通過“教材活動、內(nèi)外鏈接”構建和諧教學關系,在生活化互動教育中不斷走向深度狀態(tài)
基礎教材具有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三大特性”——權威性、指令性和指導性。在學校教育中,極具“例子”特質(zhì)的基礎教材內(nèi)容不僅是開展學科活動的優(yōu)質(zhì)資源,還是引領“雙性(工具性、人文性)統(tǒng)一”和“內(nèi)外互動”的主要依據(jù)[2]。
以初中美術“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內(nèi)容為例,在對現(xiàn)代著名畫家傅抱石、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進行賞析時,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曹操的《觀滄海》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讓他們在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和實際認知的基礎上,認真感悟作者的寬廣胸懷和思想情感;接著,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交流研討心得。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大屏幕,帶領學生盡情欣賞《江山如此多嬌》這幅名畫作品。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大氣磅礴的時空畫面、精湛的名家手法,還能激發(fā)師生對祖國壯麗山河和書畫藝術的熱愛。
(二)在人文關懷教育理念下,通過“信息支撐、內(nèi)外鏈接”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在生活化互動教育中不斷走向深度學習狀態(tài)
信息化教學是一種最具實力、最有活力、最富潛力的教育資源和輔助手段,教師應結合課程內(nèi)容和學生發(fā)展需要,將信息元素科學合理又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
以“在樹木的變化中尋找季節(jié)”為例,在審美教育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把大自然中的一些樹木代表“在一年四季的變化狀況”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并通過定格、緩放、回放、快放等分階段演播,引領學生在時間與空間、遠近與高低、動態(tài)與靜態(tài)下,切實有效地觀賞與體悟,交流與分享。
(三)在人文關懷教育理念下,通過“情感實踐、內(nèi)外鏈接”構建和諧教學關系,在生活化互動教育中不斷走向深度學習狀態(tài)
“不能深入原野,難以飽賞天地美色;不能融入江河,無以感知水之冷暖?!币庠趶娬{(diào)“情感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無論對于工具性教學,還是對于人文性教學來說,自主實踐狀態(tài)下的情感體驗活動既可讓師生身臨其境、求得“真經(jīng)”,又能在“手口眼腦”協(xié)調(diào)互動中將他們逐步引向“求真知、學做人”的發(fā)展道路。在校園中,我們要激勵師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注意觀察人物活動的神態(tài)變化和物象變換;在校外,我們要鼓舞學生深入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觀察人與自然的現(xiàn)象,認真感知其中的道德情感元素。這不僅是激發(fā)審美學習情趣、活力和靈感的重要源泉,還是培養(yǎng)與引領師生道德與審美意識的不竭動力。
(四)在人文關懷教育理念下,通過“德智互動、內(nèi)外鏈接”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在生活化互動教育中不斷走向深度學習狀態(tài)
包括美術在內(nèi)的各類學科知識和課程活動,不僅擁有各自的“智慧和真理”現(xiàn)象,還蘊藏著與之相對應的“道德與審美”元素。從工具性教學角度來說,“以德樹人”是構建“學力課堂、學力課程”活動體系的靈魂;從人文性教學角度來說,道德與審美是無可替代的有機元素和主要成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情感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逐步深化的?答案是它們都是從相互接觸并不斷體悟中來的。道德與審美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辨識真?zhèn)维F(xiàn)象的?答案同樣也是從體驗和實踐中來的。也就是說,無論在美術學科活動中,還是在道德與審美教育活動中,作為組織者、主導者和引領者,我們都要善于運用各類途徑和手段,“激勵、喚醒和鼓舞”廣大師生逐步深入進行“動靜結合”的學習、思維和實踐,努力從“學、思、做合一”中收獲令人期待的“德智互動”效益,從豐富多元的生活化審美教育逐步走向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回歸相融”之路。
結? 語
自然與社會生活中不僅富有“美”,還富有多元的“德智體”和“真經(jīng)”。只要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懷有一份勇于探索的“熱情”,并善于把這些充分運用到實踐與體驗中,我們就會在生活化教育中逐步成長與成熟起來,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傅小驍.美術教育生活化 藝術美學進萬家:淺析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J].明日風尚,2019(20):71.
[2]胡曉明,張俊達.對“互聯(lián)網(wǎng)+”視閾下生活化審美教育的實踐與探究[J].教學月刊(教學參考), 2020(11):54—56.
作者簡介:李偉(1984.7-),男,山西呂梁人,本科學歷,美術兼職教研員、教研組長,一級教師,榮獲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美術學科帶頭人”“藝術工作先進個人”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