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南地區(qū)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影響因素及技術發(fā)展、推廣策略
      ——基于福建省水稻種植戶的調查

      2021-01-23 05:26:54黃欣樂曾玉榮陳琴苓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4期
      關鍵詞:稻農種稻東南地區(qū)

      黃欣樂,曾玉榮,陳琴苓

      (1.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經(jīng)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03;2.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廣東廣州 510640)

      良種在種植業(yè)發(fā)展中具有基礎作用[1],亦是關鍵的戰(zhàn)略資源,對于維護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國家應當保障良種的種植與推廣[2]。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擴散的關鍵在于農戶采納,農業(yè)科技成果被農戶應用于生產后方能有效轉化為生產力[3]。因此在良種技術推廣中,將農戶作為關注的焦點,可謂必要。本研究基于福建省種稻農戶的調查數(shù)據(jù),在實施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探究東南地區(qū)稻農采納新品種技術的行為邏輯,即哪些因素決定了稻農采納新品種的態(tài)度并最終影響著良種技術推廣擴散的成效?各因素的作用形式與權重如何?厘清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于為農業(yè)技術推廣機構引導稻農科學、有序地做好水稻品種更新這一重要生產決策提供政策參考,為水稻育種專家制定契合實際需求的育種目標提供理論依據(jù)。福建省具有東南地區(qū)糧食自給率低、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典型特點,而其地塊細碎、山地丘陵多,也是東南丘陵地區(qū)的典型代表,以福建為研究對象,能夠基本窺知具備類似特征的中國東南水稻產區(qū)稻農采納新品種技術影響因素的情況。

      1 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深入研究了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相關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如,陳風波等[4]提出稻農對新品種的有限認知影響了新品種技術的采納,為此,加強信息傳播渠道建設是必要的;靖飛[5]則認為農業(yè)決策者的戶主身份、性別、兼業(yè)情況、種稻面積、購種對象、地區(qū)、廣告、農技人員與政策補貼等均為顯著影響農戶水稻品種認知的因素;Smale 等[6]指出尼日利亞農戶主要根據(jù)社會經(jīng)驗、經(jīng)濟條件與品種特性認知來選擇水稻新品種;周未等[7]針對超級稻新品種技術的采納展開研究,提出學歷、收入、種稻面積、務農人口比例、補貼政策及對新品種需求程度6 個變量正向影響著超級稻品種技術采納;朱萌等[8]以新型農業(yè)經(jīng)營主體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影響其對新品種技術需求的因素,發(fā)現(xiàn)戶主為男性、受教育水平更高、對糧食補貼政策更滿意的種稻大戶,對新品種技術存在需求的概率更高;李冬梅等[9]研究了四川地區(qū)稻農選擇水稻新品種技術的意愿及影響因素,發(fā)現(xiàn)水稻產量與出售量、農技員推廣、親朋購種行為是正向影響因素,而種植業(yè)收入是負向影響因素;齊振宏等[10]在對湖北省稻農的實證研究中提出,農戶對水稻新品種技術的采納與否主要取決于采用新品種的成本和預期收益。上述文獻為該領域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

      此外,目前關于中國東南地區(qū)種稻農戶新技術采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江蘇、江西等地,且這類研究在指標設置中較少考慮到東南地區(qū)山地、丘陵地形因素的影響。同時,在農戶技術采納的研究方法上,以往許多研究均直接構建Logistic 或Probit 二值因變量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但這類模型存在不適宜對數(shù)量眾多的指標(解釋變量)展開模擬測算的局限,進而可能影響研究指標體系構建的全面性。

      基于此,本研究在對中國東南地區(qū)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的實證分析中引入土地類型變量,并在使用二元Logistic 模型開展多因素分析前疊加了單因素分析,于所設計的豐富指標中進一步篩選出適合的指標,再代入模型方程,不但更為充分地構建指標體系,而且使實證研究結果更科學化、合理化。

      2 研究假設

      根據(jù)眾多學者關于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采納的研究,結合中國東南地區(qū)實際情況與調研中獲取的信息,本研究大致將農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劃分為6 個方面:農業(yè)決策者特征、家庭特征、收入結構、生產特征、品種認知、環(huán)境因素,并就東南地區(qū)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作如下假設。

      2.1 農業(yè)決策者特征

      農業(yè)決策者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村干部身份、個人兼業(yè)情況5 項指標。學者們認為性別能夠影響農戶的新技術采用,但對其作用方向持不同意見[11-12]。有研究表明農戶的年齡越大越趨于保守,不易改變種植習慣,因此越難以采納新品種技術[13]。一般認為文化程度與農戶接受新技術的概率呈正相關[14];但也有學者提出,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戶越有其他就業(yè)機會,對水稻生產的關注度降低,故而文化程度與農戶水稻新品種技術采納為負相關關系[10]。有學者認為,農業(yè)決策者擔任過村干部等經(jīng)歷有助于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15]。兼業(yè)對于農戶采納不同類型的新技術影響的作用方向不盡相同[16-17]。在采納新品種技術上,一方面農戶生產重心可能向非農事業(yè)發(fā)生偏移,出于對機會成本的考慮,將減少農業(yè)新技術采納行為;但另一方面由于兼業(yè)帶來的更多思想交流及收入增加,其更能承受嘗試新品種的風險,相較于純農戶在品種更新決定上不那么謹慎保守,可能更容易作出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1:東南地區(qū)稻農的自身特征影響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其中,性別、文化程度、是否兼業(yè)的影響方向不明確;年齡的影響預設為負向;村干部身份則正向影響新品種技術采納。

      2.2 家庭特征

      本研究中的家庭特征主要指是否示范戶、組織化程度、家庭人口數(shù)、務農人口數(shù)。通常認為示范戶對比普通農戶更易于接受新品種技術[18]。組織化程度以是否加入農村合作組織的情況來反映,一般認為組織化程度高的農戶開放度高,視野開闊,易于采納新技術。已有研究表明,加入合作社能夠提高種糧大戶采納新技術的概率[19]。家庭人口數(shù)量影響著農戶的新技術采納行為,但在不同研究結論中其影響作用方向不一致[14,20]。有學者提出,務農人口相關指標對新品種技術采納有著正相關性,農業(yè)勞動力更多的家庭將更為重視農業(yè)生產,采納新品種技術的可能性增大[7]。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2:東南地區(qū)稻農的家庭特征影響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其中,是否示范戶、組織化程度、務農人口數(shù)的影響預設為正向;家庭人口數(shù)影響方向不明確。

      2.3 收入結構

      本研究從收入結構因素中選擇了農戶總收入、水稻種植收入2 項指標。有研究指出,經(jīng)濟狀況是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的基礎,收入高的農戶往往是接受新品種技術的先行者[21]。學者們對水稻種植收入影響農戶新品種技術采納的作用方向也存在觀點分歧:有學者認為,水稻種植收入少的農戶,種稻積極性低,新品種技術難以在這類農戶中推廣[21];而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水稻種植收入負向影響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水稻種植收入越高,農戶對當前品種的滿意度和忠誠度越高,導致新品種技術采納的興趣降低[9]。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3:東南地區(qū)稻農的收入結構影響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其中,農戶總收入預期影響為正向;水稻種植收入不預設影響方向。

      2.4 生產特征

      生產特征緊密關系著農戶的新技術采納行為,主要包括生產動機、生產規(guī)模、農產品商品化、是否租地種稻、土地類型、種稻類別、品種個數(shù)等。不同的種稻動機決定了農戶的種稻積極性,可能對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的行為存在影響。水稻種植面積越大的農戶,在水稻生產上投入成本和精力的意愿更強烈,更傾向于采納新品種技術。多項研究也論證了生產規(guī)模能夠正向影響農戶新技術采納行為[12,14,22]。本研究以水稻出售量代表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高低,有學者認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將有效刺激農戶采納新技術,同時提出農戶新技術采納也會受到租地行為正向影響[23]。另外,筆者從東南地區(qū)實地調研獲知:受多山丘陵地形影響,東南地區(qū)的耕地分為山壟田與洋面田,不同類型的土地使得農戶對于更新品種有著不同的需求,土地類型的區(qū)別可能對種植戶的水稻新品種采納造成影響;種植不同茬口水稻的農戶,其品種更新行為可能有所差異,即種稻類別可能影響稻農新技術采納;一些種植多個品種的農戶存在品種部分更新、小面積試種的行為,實質為風險規(guī)避,有助于農戶克服風險厭惡心理,易于采納新品種技術,這一行為可能使多個品種種植戶較單個品種種植戶的新品種采納發(fā)生率更高,且種植品種數(shù)越多,可能越容易出現(xiàn)部分更新現(xiàn)象,即品種個數(shù)也許是稻農采納新品種決策的影響因素。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4:東南地區(qū)稻農的生產特征影響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其中,不同的生產動機、土地類型、種稻類別使稻農的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產生差異;生產規(guī)模、農產品商品化、是否租地種稻、品種個數(shù)預期影響為正向。

      2.5 品種認知

      在品種認知方面,本研究選擇了對新品種的了解程度、增產效果對更新行為影響、對種子價格的考量、水稻性狀偏好4 項指標。農戶對于掌握了更多信息的品種更為有信心,一般認為對新品種了解越深,越有利于農戶作出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已有研究也提出,農戶對于新品種的不熟悉是限制新品種技術采納的重要因素[4]。增產效果對更新行為影響這一指標,則反映了農戶認為新品種的增產效果對自身采納新品種技術的吸引程度。由于水稻品種選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以高產為最主要導向,故而新品種增產效果對農戶發(fā)生品種更新行為影響大的,農戶越易采納新品種技術。種子價格也是農戶在新品種技術采納過程中的考慮因素[21],對種子價格考量越多的價格敏感型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的動力越弱。品種特性認知會影響水稻新品種的選擇[5],偏好水稻不同性狀的農戶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可能存在差異。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5:東南地區(qū)稻農的品種認知影響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其中,對新品種的了解程度、增產效果對更新行為影響2 項指標作用方向預設為正向;對種子價格的考量預期影響為負向;水稻性狀偏好使農戶的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產生差異。

      2.6 環(huán)境因素

      本研究的環(huán)境因素包括稻農間交流頻率、周圍稻農品種更新頻率、受示范戶影響、農技人員對水稻生產影響、良種補貼影響、與購種商店親密度、推廣會與培訓班參加頻率、地區(qū)8 項指標。相互間的交流程度正向影響著農戶的技術需求[24],稻農間交流頻率越高的農戶越為開放,也相對獲知更多信息,有利于作出采納新品種技術的決策。農戶具有從眾心理,其新技術采納出現(xiàn)相互模仿的現(xiàn)象[25],因此隨著其周圍種稻農戶品種更新頻率增高,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的意愿增強。進步農民的示范樣板作用也會帶動農戶跟隨嘗試新品種[21],受示范戶的影響,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的節(jié)奏加快。農技推廣工作對農戶技術采納起推動作用[26],認為農技推廣人員對自己進行水稻生產的影響越大的農戶,越易于采納新品種技術。良種補貼政策的實施對農戶采用新品種有積極影響[27]。通常認為,如果農戶在與種子營銷點的長期合作中建立了信任關系,即農戶與購種商店親密度高,那么農戶對新品種技術的接納將更為順利。農戶參加推廣會、培訓班的頻率提高,有助于增大農戶新技術采納的可能性[22,28]。所在地區(qū)的不同,也會導致農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的差異[27]。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6:東南地區(qū)的環(huán)境因素影響稻農的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其中,稻農間交流頻率、周圍稻農品種更新頻率、受示范戶影響、農技人員對水稻生產影響、良種補貼影響、與購種商店親密度、推廣會與培訓班參加頻率的預期影響均為正向;地區(qū)指標則會使農戶新品種技術采納產生差異。

      3 數(shù)據(jù)來源與變量設置

      3.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半結構訪談等方式,主要選取福建省水稻主產縣(市)的種稻農戶為調查對象,于2019 年開展隨機抽樣調查。具體調查地點包括:閩西地區(qū)的三明三元區(qū)、永安市、尤溪縣、明溪縣、清流縣、泰寧縣、寧化縣、永定縣、上杭縣;閩北地區(qū)的浦城縣、邵武市、光澤縣、建陽區(qū)、武夷山市;閩東地區(qū)的古田縣、屏南縣、壽寧縣、莆田市;閩南地區(qū)的德化縣、南靖縣、詔安縣。一共發(fā)出400 份問卷,回收383 份問卷,經(jīng)過信息整理與篩選,剔除無效問卷后,余下314 份有效問卷(以下簡稱“樣本”)。

      3.2 變量設置

      (1)因變量設置。只要種稻農戶當年采用了水稻新品種,那么無論是全部更換為新品種還是增加或更換1 個或多個新品種進行試種,都認為其成為一個水稻新品種技術采用者,作出了品種更新行為,取值為1。因變量取值為0 的情況如下:種稻農戶當年沒有采納新品種,包括去年種植多個品種而今年作出的調整僅是減少了去年所種植的個別品種這一情況。

      (2)自變量設置。綜合前人成果與東南地區(qū)實際情況,從農業(yè)決策者自身特征、農戶家庭特征、收入結構、生產特征、品種認知、環(huán)境因素6 個方面選取出30 個解釋變量,完成具體定義、賦值,對于這些變量可能的作用方向作出了預設(詳見表1)。

      表1 樣本單因素分析變量定義與賦值

      表1 (續(xù))

      4 單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自變量既有定類自變量,亦有定量自變量,而因變量則是二分類因變量,應基于變量屬性選擇不同的方式進行單因素分析。這里選擇卡方檢驗對定類自變量與二分類因變量做單因素分析。經(jīng)檢驗發(fā)現(xiàn),定量自變量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常見的獨立樣本T 檢驗于此不適用,故而選擇合適的Mann-Whitney U 檢驗分別對定量自變量與二分類因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

      4.1 定類自變量的卡方檢驗

      表2 輸出了定類自變量的卡方檢驗結果,P<0.05,單因素分析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自變量有性別、文化程度、本人是否兼業(yè)、種稻類別、對新品種的了解程度、增產效果對更新行為的影響、水稻性狀偏好、稻農間交流頻率、周圍稻農品種更新頻率、農技推廣人員對水稻生產的影響10 個變量,即在單因素分析中,認為這些自變量極可能對因變量存在顯著影響。進一步利用多因素分析深入測算共同作用下各因素的影響程度、權重和作用方向,是否示范戶、土地類型、種稻的最主要動機3 個自變量的P<0.1,在10%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結合理論與實際調研情況,認為其很可能會影響農戶的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為防止遺漏,考慮適當放寬P值條件,保留以上3 個自變量一同進入多因素分析。

      表2 樣本定類自變量的卡方檢驗

      4.2 定量自變量的Mann-Whitney U 檢驗

      表3 結果顯示,在Mann-Whitney U 檢驗中沒有一個定量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顯著(P<0.05)。然而,考慮到實際情況中經(jīng)濟狀況佳的農戶對采納新品種技術所帶來的成本及風險的承受力更強,且大量的研究證據(jù)均指出農戶收入水平會對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產生正向影響,因此本研究選擇保留農戶總收入變量。最終確定將性別、文化程度、本人是否兼業(yè)、種稻類別、對新品種了解程度、增產效果對更新行為的影響、水稻性狀偏好、稻農間交流頻率、周圍稻農品種更新頻率、農技推廣人員對水稻生產影響、是否示范戶、土地類型、種稻的最主要動機、農戶總收入這14 個自變量納入多因素分析。

      表3 樣本定量自變量的Mann-Whitney U 檢驗

      5 基于二元Logistic 模型的多因素分析

      5.1 構建模型

      稻農在水稻生產中選擇更新品種的概率是在各種解釋變量相互作用下的函數(shù),為了更加準確地把握顯著影響稻農進行新品種技術采納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構建二元Logistic 模型進一步展開多因素分析。將種稻農戶作出品種更新決策的概率表示為:

      式(1)中:Y表示種稻農戶是否采納新品種技術,取值0 表示“否”,取值1 表示“是”;β0是常數(shù)項;βi是Xi(i=1,2,…,n)所對應的系數(shù);Xi是影響種稻農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的一系列解釋變量。

      5.2 模型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9.0 軟件計算模型結果。所有自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 值均小于10,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可以代入回歸方程。采用enter 方式進入方程,對虛擬變量設置“第一個”為參照。模型檢驗中,卡方檢驗值為94.235,其P值(Sig)小于0.05,表示本次擬合模型納入的變量中,至少有一個變量的OR值有統(tǒng)計學意義,模型總體有意義;建模數(shù)據(jù)整體的回判正確率為79.3%,整體預測效果良好;Hosmer-Lemeshow 檢驗的Sig 值為0.838,大于0.05,也說明實際觀測數(shù)據(jù)與模型預測數(shù)據(jù)的差異不顯著,數(shù)據(jù)擬合效果較好?;貧w結果(見表4)顯示,土地類型、種稻的最主要動機、水稻性狀偏好、周圍稻農更新頻率、農技推廣人員對水稻生產的影響5 個自變量是顯著影響稻農采納新品種的關鍵因素,其中周圍稻農更新頻率在1%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其余因變量在5%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

      5.2.1 土地類型

      土地類型是顯著影響東南地區(qū)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的因素,符號系數(shù)為負號,Exp(B)值為0.420。表示種植洋面田的稻農比種植山壟田的稻農更容易采納新品種,且種植山壟田的稻農比種植洋面田的稻農采納新品種的可能性降低0.420 倍。為此,本研究進行了深入調查,發(fā)現(xiàn)種植山壟田的農戶由于地塊的基礎條件較差,種植效益低,在進行生產時相較種植洋面田的農戶,態(tài)度往往更為隨意,甚至這些田塊并不主要用于水稻種植。例如在三明的部分地區(qū),種植山壟田的農戶采取了稻螺共生的種養(yǎng)模式,水稻種植主要為實現(xiàn)田螺養(yǎng)殖的經(jīng)濟效益而服務,可能因此而呈現(xiàn)出山壟田種植戶對品種更新的關注度較洋面田種植戶低的行為表現(xiàn)。另外,市面上適合山壟田的品種推出不多也是導致該現(xiàn)象的原因。調查中農民對此有所反映,市面上針對山壟田相對貧瘠、費工(難以機械化操作)等特性并沒有推出足夠多且相適應的新品種選擇,而東南地區(qū)主要為山地丘陵地帶,種植山壟田的生產者必定占據(jù)一定比例,這一矛盾不可忽視。

      5.2.2 種稻的最主要動機

      從表4 顯而易見,種稻的最主要動機是顯著影響稻農采納新品種技術的因素。以解決口糧為參照時,增加收入這一變量系數(shù)不顯著,解決經(jīng)濟作物連作障礙變量的系數(shù)顯著且為負號,說明把解決口糧作為最主要動機的種稻農戶,與為了增加收入的種稻農戶在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上不存在顯著差異,而主要為了解決經(jīng)濟作物連作障礙而種稻的農戶,相較于為了解決口糧的農戶來說更不易作出新品種采納行為,采納概率降低了0.252 倍。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增加收入的種稻農戶雖然沒有在5%顯著水平上通過檢驗,但其系數(shù)為負號,表明盡管不夠顯著,這類農戶采納新品種的概率也略低于為了解決口糧的農戶采納新品種的概率。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推論:新品種采納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在以不同種稻動機的農戶類型中從高到低為:為了解決口糧農戶、為了增加收入農戶、為了解決經(jīng)濟作物連作障礙農戶。導致這一結果的可能原因如下:動機為解決口糧的農戶對于水稻生產沒有過高的經(jīng)濟期待,也不懼怕風險,但又對稻米口感等品質有一定的追求,因此相較其他動機的稻農更傾向于嘗試新品種;動機為增加收入的農戶在風險上考慮較多,新品種采納概率略低于前者;動機選擇為解決經(jīng)濟作物連作障礙的農戶可能不太注重水稻種植,因而采納新品種技術的動力最小。

      5.2.3 農戶的水稻性狀偏好

      農戶的水稻性狀偏好對于其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有顯著影響。本研究模型中將優(yōu)質型變量作為參照組,發(fā)現(xiàn)偏好抗病型、抗蟲害型以及抗旱型的農戶采納新品種行為與偏好優(yōu)質型的無顯著差異,但偏好高產型與抗倒伏型稻農采納新品種技術的行為相較于偏好優(yōu)質型稻農,則有顯著不同,其系數(shù)均為正號,表明偏好這兩個類型的農戶比偏好優(yōu)質型的農戶更易采納新品種。結合調查發(fā)現(xiàn),市面上高產型、抗倒伏型的品種選擇較多,特別是高產型水稻品種,稻農的相關選擇豐富,但使稻農滿意、信賴的優(yōu)質型水稻品種較少,不利于偏好這一類型的農戶更換品種,相對高產型、抗倒伏型偏好農戶來說,其更少發(fā)生新品種采納行為。即目前的水稻育種滿足高產型、抗倒伏型的需求較多,而對優(yōu)質型品種的市場需求滿足供給不夠。調查樣本中同時發(fā)現(xiàn),在新形勢下,稻農呈現(xiàn)出優(yōu)質型偏好者與高產型偏好者在數(shù)量上旗鼓相當,甚至偏好優(yōu)質性狀的農戶數(shù)量還略勝一籌的現(xiàn)狀,由此可見,優(yōu)質型水稻品種需求缺口亟需填補。

      5.2.4 周圍稻農品種更新頻率

      周圍稻農更新頻率與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存在極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影響強烈,從模型結果來看,周圍稻農更新頻率變量是一個通過了1%顯著水平檢驗、系數(shù)符號為正的重要解釋變量。在表1 對自變量進行賦值的時候,將周圍稻農更新頻率從低到高分成了4 檔,模型中這一自變量的Exp(B)值為2.536,表示周圍稻農的更新頻率每提高一檔,該種稻農戶采納新品種的可能性會提升2.536 倍。這一結論印證了技術推廣理論以及本研究此前的假設,即種稻農戶的新品種采納行為受周圍稻農影響極大,其周圍稻農品種更新頻率越高的,農戶采納新品種技術的概率越大。

      5.2.5 農技推廣人員對水稻生產的影響

      農技推廣人員對水稻生產的影響程度與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變量系數(shù)符號為正,Sig 值為0.024,Exp(B)值為1.628,說明農技推廣人員對農戶生產水稻的影響程度每提高一個單位,種稻農戶采納新品種的發(fā)生比則提高1.628倍。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農技推廣人員的宣傳是農戶獲知品種信息的極重要來源,對于稻農采納新品種技術起到正面的導向作用,認為農技推廣人員對自身水稻生產影響越大的農戶,越傾向于選擇采納新品種技術。

      表4 東南地區(qū)樣本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影響因素模型估計結果

      6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利用福建省種稻農戶調查數(shù)據(jù),通過構建模型探究了新形勢下影響中國東南地區(qū)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的主要因素,結果指出:土地類型、種稻的最主要動機、水稻性狀偏好、周圍稻農更新頻率、農技推廣人員影響程度是東南地區(qū)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的顯著影響因素;進一步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適合山壟田的品種及優(yōu)質品種的新品種技術更新需求存在缺口,種稻農戶的品種技術更新行為仍然受到周圍稻農的極大影響,農技推廣人員對新品種技術采納起到重要的正面作用?;谝陨辖Y論,對東南地區(qū)水稻新品種技術發(fā)展、推廣策略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6.1 確立以優(yōu)質稻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良種技術發(fā)展方向

      在實施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中國出具一系列去稻米庫存的措施,包括調低稻谷最低收購價等,整體導向向優(yōu)質稻生產方向傾斜,一直以來較為仰賴最低收購價、偏向追求高產量的南方稻農受此影響較大。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東南地區(qū)種稻農戶的品種需求也對此作出了明顯反應,除主要為了解決口糧的農戶本身就喜愛優(yōu)質品種外,以往追求高產以增加收入的種稻大戶也逐漸開始轉變種植策略,迎合消費者需求生產優(yōu)質稻米。然而優(yōu)質型品種偏好農戶的新品種技術采納表現(xiàn),恰恰反映出當前農戶關于優(yōu)質水稻新品種技術的需求并未被充分滿足。農業(yè)科研機構應當圍繞市場消費需求、順應種植戶生產意愿,以口感良好、營養(yǎng)價值高的優(yōu)質稻品種選育為重點方向,管理部門應從品種審定規(guī)則、科研成果評定標準、科研激勵機制等入手,改革良種選育體系,促進水稻品種選育工作由“重視高產”向“重視優(yōu)質”加速轉變。

      6.2 良種技術發(fā)展應關注小眾農戶的特殊需求

      長期以來,農業(yè)科研機構所選育的水稻新品種主要適合主流的洋面田種植戶,而忽視了山壟田種植戶這一小眾的特殊需求,但東南地區(qū)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點決定了當?shù)胤N植山壟田的農戶比例存在且仍會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持續(xù)存在,而目前市面上適合山壟田的品種推出不多,限制了種植山壟田的農戶進行品種更新、享受科技進步。在山地丘陵較多的水稻主產區(qū),水稻育種工作應重新審視山壟田種植戶的特殊品種需求,給予這類農戶部分關注,針對山壟田較瘦、較費勞動力(難以機械耕作)等特點,一定比例地選育推出需肥量小、秧齡彈性好、營養(yǎng)生長期長(生長慢,口感好,且對土地利用時間長,不需要通過復種提高利用程度,相對節(jié)約勞動力投入)、適應性廣、適合山壟田粗放耕作的弱感光優(yōu)質品種。

      6.3 擴大良種技術示范戶的影響覆蓋面

      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受示范戶的影響程度不是一個左右稻農采納新品種技術的顯著影響因素,但周圍種稻農戶的品種更新頻率對于稻農新品種技術采納行為來說是一個極顯著的正相關因素。二者的明顯區(qū)別則在于親疏關系:相較于不熟悉的示范戶,稻農更傾向于受周圍熟識的種稻農戶的更新行為影響。那么,將示范戶的角色轉變?yōu)槭熳R的周邊農戶,促進其影響的有效性是一個可行思路。因此,農技推廣部門應考慮增加良種技術示范戶的數(shù)量,更廣泛地、更高密度地在農戶中篩選示范戶,使一個示范戶可以輻射帶動的有限周邊范圍連接成片,擴大示范影響覆蓋面,令良種技術示范推廣呈網(wǎng)狀鋪開,有效刺激周邊稻農提高新品種技術的采納意愿,加快新品種技術推廣普及速度。

      6.4 持續(xù)推進接觸式農技推廣工作方式

      農技推廣人員對于稻農的新品種技術采納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認為農技推廣人員對自身水稻生產影響程度越大的農戶越易采納新品種技術,這一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從側面肯定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作用。應繼續(xù)強化農技人員入戶接觸稻農的工作方式,增強其對農戶農業(yè)生產行為的影響力,使新品種的推廣與技術要領直接到戶。在良種技術推廣中應注重開展新品種知識培訓,幫助篩選適宜的新品種技術,對采納新品種的農戶開展持續(xù)跟蹤,并及時向農業(yè)科研機構反饋良種技術采納過程中的問題。結合當前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新形勢、農民的新需求,在目前農技推廣卓有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良種技術推廣工作,培育更高效率的良種技術推廣體系。

      猜你喜歡
      稻農種稻東南地區(qū)
      第18屆中國東南地區(qū)數(shù)學奧林匹克(高一)
      李家平
      晉源:育秧盡顯“科技范”點燃稻農新希望
      卷首語
      中國教師(2021年8期)2021-08-14 05:21:52
      糧產區(qū)農戶異質性視角下低碳生產行為決策機理
      第16屆中國東南地區(qū)數(shù)學奧林匹克
      第17屆中國東南地區(qū)數(shù)學奧林匹克
      七日
      翠苑(2019年4期)2019-11-11 04:27:26
      第15屆中國東南地區(qū)數(shù)學奧林匹克
      水稻生產環(huán)節(jié)外包決策實證研究——基于江西省稻農水稻種植數(shù)據(jù)的研究
      罗源县| 九台市| 迁安市| 大庆市| 新兴县| 商洛市| 皮山县| 玉林市| 泰安市| 泸定县| 长武县| 根河市| 祁阳县| 麟游县| 开封县| 水城县| 盘锦市| 贡山| 蒙山县| 凯里市| 金秀| 安泽县| 苍溪县| 清丰县| 花莲县| 闻喜县| 镇雄县| 贵阳市| 田林县| 临城县| 赤水市| 大同市| 盘山县| 湘潭市| 黔西县| 万全县| 安西县| 涟水县| 青神县| 双江| 阿拉善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