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學科項目化學習近來備受關(guān)注。在當前關(guān)于項目化學習的各種倡議中,無論是學科項目化學習,還是項目學習學科化,都試圖在學科與項目之間建立某種聯(lián)系,用項目變革學科教學。那么,項目對學科教學究竟意味著什么?項目與學科之間究竟是何種關(guān)聯(lián)?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學科項目化學習?本期“特別關(guān)注”聚焦這些問題,并提供了在初中語文、數(shù)學、科學、歷史與社會等學科中實施項目化學習的一些案例。
摘? ? 要:探究項目化學習的演變歷史可以看到,項目總是與學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guān)系。學科項目化學習是學科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實現(xiàn)掌握學科知識向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躍進的關(guān)鍵路徑。學科項目化學習可以理解為另一種學科學習的方式,它不是通過語言文字或符號認知掌握學科知識,而是通過實踐活動中介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需要關(guān)注核心知識、學生意圖、真實情境等學科與實踐關(guān)聯(lián)的要點。
關(guān)鍵詞:項目化學習;學科學習方式
學科項目化學習近來備受關(guān)注。上海市教委出臺的《義務教育項目化學習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2020年10月12日發(fā)布)將學科項目作為項目化學習的重要類型?!墩憬〗逃龔d關(guān)于加強初中教育的指導意見》(2020年11月6日發(fā)布)提出:“推動項目學習學科化,在常態(tài)學科學習中逐漸增加項目學習活動,賦能學科教學?!睙o論是學科項目化學習,還是項目學習學科化,都試圖在學科與項目之間建立某種聯(lián)系,用項目變革學科教學。那么,項目對學科教學究竟意味著什么?項目與學科之間究竟是何種關(guān)聯(lián)?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學科項目化學習?項目化學習是舶來品,主要來自美國??疾烀绹捻椖炕瘜W習有助于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
一、項目及其與學科關(guān)聯(lián)的歷史考察
美國歷史上的項目化學習,不同時期有不同面目,表現(xiàn)為不一樣的實踐樣態(tài)。盡管存在差異,并且沒有明確提出學科項目等相關(guān)概念,但是探究項目化學習的演變歷史可以看到,項目總是與學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guān)系,且人們總是圍繞學科來看待項目化學習。
(一)項目是應用學科知識的練習
19世紀中葉,美國高等教育出現(xiàn)項目化學習。1879年華盛頓大學工程學院院長卡爾文·伍德沃德將大學里的項目教學觀念轉(zhuǎn)用于高中學校,項目化學習從此在中小學廣泛開展起來。伍德沃德將項目理解為“綜合練習”,即把之前孤立學習的知識技能在情境中加以應用,項目是知識技能學習的應用環(huán)節(jié)。[1]這一時期的項目化學習僅限于手工制作與工業(yè)藝術(shù)教育領(lǐng)域。美國要素主義教育思想家巴格萊雖然也認為,項目是手工訓練課中的一種個人作業(yè),指代各類建造活動,但他認為項目用于數(shù)學、自然科學、地理和歷史等學科的教學也是有利的。[2]
中小學學科教學引入項目,反映出人們對以接受知識為主的學科教學的不滿,寄望學科教學加強知識運用,增強學生運用知識適應生活的能力。然而,項目即練習的觀點,并沒有突破學科教學即接受知識的認識框架,學科教學在總體上被切分為接受知識和應用知識兩個分離的階段,項目從屬于學科教學,僅是學科知識練習鞏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或步驟,抑或課外作業(yè)。
(二)項目是附帶學習學科知識的生活
項目即練習的觀點遭到批評,批評認為練習不真實,學生不是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知識。這主要受杜威思想的影響。杜威認為,不成為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的一部分,就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學校課程首先是兒童本身的社會生活,而不是學科。杜威的門徒克伯屈發(fā)展了上述觀點,他指出,學校課程應是兒童有目的、全身心投入的生活。他用“項目”一詞指代這種生活,首次提出了項目法(project method),建立了確立目的(purposing)、制訂計劃(planning)、執(zhí)行計劃(executing)、做出判斷(judging)的項目化學習過程??瞬みM地認為,僅當兒童在有目的的生活中感覺到需要知識的時候,才能構(gòu)筑屬于自己的學科系統(tǒng),學科只是增進兒童生活的行為方式,學科的學習價值在于為兒童提供更好的行為方式,而學習的結(jié)果是獲得各種行為方式,他說:“如果一個人學會按物理學的方式行事了,他就已經(jīng)學會了物理學。”[3]顯然,在克伯屈的理論中,學科從屬于項目(生活),學科學習依據(jù)生活的邏輯而非學科本身的體系,學科必須轉(zhuǎn)化為項目活動的行動,才能促進項目化學習。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克伯屈的項目法理念廣為傳播,也曾影響了我國當時的小學教育。
(三)項目是深度學習學科知識的復雜任務
克伯屈的項目法備受指摘,主要是項目法不顧學科邏輯組織,容易使知識學習過于散漫和凌亂。美國學者波特就尖銳地批評道:“從小商店、小銀行的活動所得的數(shù)目知識,決不夠供給兒童所需的算學,從戲劇表演所得的歷史事實,決不能替代系統(tǒng)的歷史研究。直接應用或工具的學習,只能得到知識的一鱗一爪,沒有整個圓滿的眼光、根本原則的把住?!盵4]
為了克服項目法所帶來的知識學習碎片化的問題,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項目化學習研究者區(qū)分了“做項目”與“項目化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前者更多面向生活,鍛煉兒童能力,而后者則聚焦學科和跨學科知識學習,這類項目是一種基于挑戰(zhàn)性問題或難題,包含學生設計、問題解決、決策或探究等活動,給予學生在某些時間內(nèi)相對自主的機會,以及以真實產(chǎn)品或匯報為結(jié)尾的復雜性任務。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是項目化學習的主要倡導者,它把“做項目”比作“甜點項目”(dessert project),指教師在采用常規(guī)方式教完知識以后給學生提供的短小、智力挑戰(zhàn)不大的項目。項目化學習中的項目則是“主菜項目”(main course project)。這種主菜項目是學生學習學科重要知識的挑戰(zhàn)性任務。為了突出學科知識學習的旨歸,這種項目化學習被確定為“以課程標準為核心的項目化學習”(standards-focused PBL)。其學習結(jié)果是:學生深度學習學科或跨學科知識,同時發(fā)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溝通能力等所謂的美國“21世紀技能”。[5]4-5雖然迄今沒有對PBL的統(tǒng)一定義,但托馬斯認為,眾多的PBL有共同的特征:(1)項目即課程,項目處于課程的中心,它不只是課程知識的應用部分,更不是課程之外的項目活動;(2)項目聚焦于問題或難題,它們能夠驅(qū)動學生與學科核心概念和原理相遇;(3)項目包含學生參與建構(gòu)性探究;(4)項目在某種程度上由學生驅(qū)動;(5)項目應具有真實性。[6]
(三)真實情境
美國巴克教育研究所指出,學生參與的項目應是真實的生活情境。[11]在真實的情境中完成的行為可以表明學習者運用材料和數(shù)據(jù)的方式,與校外采用的方式之間沒有任何區(qū)別。學生從中獲得的巨大的功能性價值遠超在人造情境中完成或未完的任務。真實情境需要進行推理思考,記憶知識不足以解決問題。在真實情境中,學生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記憶知識。項目的真實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項目對學生而言具有真實性,真實的項目引起學生主動的心智活動、積極的理性實踐;另一方面,項目應具有社會意義上的真實,它是簡化的真實社會實踐類型。所謂的學科項目化學習重視問題解決、深度思維,以及用高階學習“包裹”低階學習,并非取代、弱化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而是通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驅(qū)動,使得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更為主動。因此,學科項目化學習強調(diào)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驅(qū)動,重在通過真實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通過重點話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關(guān)鍵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參考文獻:
[1]KNOLL M. “I Had Made a Mistake”: William H. Kilpatrick and the Project Method [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12(2):1-45.
[2]BAGLEY W C. School Discipline [M].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15:81-82.
[3]威廉·H.克伯屈.教學方法原理[M].王建新,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5.
[4]波特.現(xiàn)代教育學說[M].孟憲承,譯. 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105.
[5]巴克教育研究所.項目學習教師指南——21世紀的中學教學法[M].任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6]THOMAS J W.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EB/OL]. (2016-03-06)[2020-12-01]. http://www.docin.com/p-1477695969.html.
[7]李仲耕.課外活動指導[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8.
[8]課程教材研究所. 活動課程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8.
[9]KILPATRICK W H. Dangers and Difficulties of Project Method and How to Overcome them—A Symposium [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21(4): 283-321.
[10] KILPATRICK W H. How We Learn [M]. Calcutta: Association Press, 1928:77.
[11] What is PBL? [EB/OL].(2019-09-17)[2020-12-01].https://www.pblworks.org/what-is-p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