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珊
摘? ? 要:共情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教師可以從“關注學生言行,領會學生思想”“選取合適素材,優(yōu)化教學設計”“引發(fā)學生共鳴,激活課堂教學”等角度,探究如何運用共情引發(fā)學生共鳴,激活思政課堂,落實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共情;共鳴;激活課堂
共情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由人本主義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率先提出,一般又稱同理心、同感、投情等,是指我們理解并進入另一個人的感覺和情緒的能力。共情不僅包括情感上的共享,還包括認知上對他人的理解。[1]高中思想政治課相較于義務教育階段德育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理論性強,要讓高中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認同這些理論,教師必須站在他們的情感和認知角度選擇教學素材,優(yōu)化教學設計,激活思政課堂。因此,正如咨詢師運用共情能更好地走進和幫助求助者,思想政治課教師運用共情也能更好地走近學生,與學生共享情感和認知世界。本文將著重探討思想政治課教師如何運用共情激活思想政治課堂,引發(fā)學生共鳴,讓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魅力真正落地。
文中,筆者借鑒心理學的操作方式,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共情可包含以下三個階段:一是教師充分關注學情,深入學生內心去體驗他們的情感和思維;二是教師借助知識和經驗,把握學生學情和教材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技能和經驗,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以引發(fā)學生共鳴并取得積極的反饋。下面,筆者將以新教材必修一第四課第一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例,具體闡述教師應如何運用共情去備好一堂課、上好一堂課。
一、關注學生言行,領會學生思想
教師在備課階段,除了自己對教材知識進行更高層次的梳理和把握外,還應當站在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立場,思考教材呈現(xiàn)的素材和知識能否引起學生的興趣,能否讓學生理解和內化知識,能否讓學生心悅誠服地認同。如果教師不能與學生產生共情,我們很難真正以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教材和知識。因此,對于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而言,我們要學會觀察、關注現(xiàn)在學生感興趣的方面,通過與學生交流,加深對他們的了解,逐漸把握現(xiàn)代學生的語言體系、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站在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立場,去思考應當用何種方式呈現(xiàn)教材和知識,思考應當選擇何種素材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知識,思考應當設置何種設問和活動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例如,當筆者在準備新教材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四課第一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教材呈現(xiàn)的新時代的內涵以及新時代主要矛盾等知識都是比較宏大的概念和敘述。當然,編寫者面對國家社會狀態(tài)和面貌的一些新變化,不可避免地會選擇用整體視野描述和論證,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學生而言,宏大的概念和敘述也會讓他們產生距離感,進而影響學生對概念和知識的真正理解。所以,面對全局性和抽象性的概念知識,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場景和體驗入手,選擇學生親近并且感興趣的素材加以挖掘,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回答欲望并指向教學知識的設問。具體從操作層面來看,我們就要設想能否從學生熟悉的城市,或者生活軌跡里,尋找合適的素材來幫助學生理解新時代內涵這類抽象的知識。
二、選取合適素材,優(yōu)化教學設計
當教師關注學生言行,充分領會學生所思所想之后,就能夠比較順利地從諸多素材中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進而優(yōu)化教學設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框題為例,筆者面對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都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因此選擇的教學素材鎖定在“新時代的杭州”。杭州是中國的一部分,新時代杭州的變化發(fā)展也是新時代中國的一個縮影。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很難一下子理解為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到底新在哪里,又有何新的歷史使命?但對于見證這座城市成長的高中生,他們能確實地感知自己所生活的這座城市的種種變化。他們親歷著杭州這座城市的各種發(fā)展,無論是基礎設施、文化事業(yè)還是生態(tài)保護等方面,因而也更能感受這座城市的“新”變化、“新”發(fā)展,進而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內涵。
教師在確定教學素材后,就要對教材知識和選定的教學素材進行有機結合,并注重議題、環(huán)節(jié)、設問的精心設計。本框題,筆者在選定“新時代的杭州何去何從”這一議題之后,經過幾次調整,分別設置了“回望來路,思新時代有何新”“抉擇今路,析新時代有何變”,以及“遠眺前路,議新時代該何為”等三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展現(xiàn)杭城變化與個人發(fā)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知識。
針對設問,教師更應考慮,問題的設置應當是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例如,第一部分,筆者呈現(xiàn)了作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杭州的發(fā)展歷程、征程;并在這一素材的描述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談談生活的這座城市有哪些令人欣喜的變化。這段素材和這一設問力圖讓學生能夠注重觀察、關注所在城市的變化,并依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思考和表達,從而能在真實的生活情景和體驗中明白杭州這座城市的新變化、新氣象,進而能夠更好地理解新時代的內涵。此外,教師在確定教學素材之后,仍要對議題、環(huán)節(jié)和設問不斷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以期能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展現(xiàn)課堂的活力。
三、引發(fā)學生共鳴,激活課堂教學
檢驗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是否成功,關鍵還是要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精心備課并完成教學設計后,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運用基本的教學技能和經驗,激發(fā)學生參與熱情,引發(fā)共鳴,讓學生能真正地融入課堂;在課堂活動中體會公共參與,并在課堂和課后有積極的反饋。具體來說,課堂教學中要引發(fā)學生的共鳴,除了教師本身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和語言感染力之外,情景創(chuàng)設和活動設置也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二者配合得當,將會讓課堂錦上添花。首先,從情景創(chuàng)設角度來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的情景讓學生十分有代入感,或者十分感興趣,那么這一環(huán)節(jié)就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其次,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設計的活動既要巧妙地承接這個情景,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愿意依托情景進行延伸思考。例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框第二環(huán)節(jié)“抉擇今路,析新時代有何變”部分,筆者在采訪身邊的朋友之后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景,即新時代杭州——也聽一聽“牢騷”:
畢業(yè)生小吳:杭州房價對年輕人太不友好啦,看看工資再看看租金和房價,暫時先不考慮戀愛,我太難了。
體制內大叔:杭州整體的氛圍讓人感覺過分追求錢,而缺少對文化的建設和培育,越來越快的工作學習節(jié)奏,越來越少讓心靈慢下來。
白領小包:杭州公交車的等待時間也太久了,每次回家都得等20分鐘;路一直在修,也一直在堵,而且晚上便利店太少了。加班黨,好餓。
高中生小楊:杭州只有浙大一所985,不想去外省的我,只能拼浙大,聽高三畢業(yè)的哥哥姐姐說浙江卷數(shù)學、物理難度碾壓全國卷,瑟瑟發(fā)抖。
這個情景中設置了不同群體對杭州城市發(fā)展的不同訴求,這也隱含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民眾的訴求越來越多樣化,現(xiàn)實發(fā)展還不能滿足大家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待的現(xiàn)狀。情景中大家的“牢騷”讓學生感覺真實,因為這就是源自身邊人真實的想法。承接這個情景,筆者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你還有怎樣的‘牢騷,你期待一個怎樣的杭州?如果你是市民代表,你將向杭州城市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哪些建議呢?”通過這一活動和問題設計,學生們紛紛在四人小組中表達和交流著各自的看法,并派代表整理和匯總組內意見進行發(fā)言。貼合學生生活的情景創(chuàng)設和符合學生認知的活動設置在本堂課中也引發(fā)了一個小高潮。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順理成章地引領學生們理解為什么新時代的主要矛盾會發(fā)生變化,以及為什么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是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學生作為市民代表對城市發(fā)展建言獻策的公共參與熱情也被積極調動起來,而這些都有助于學生真正內化知識并落實公共參與和政治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當筆者梳理這一節(jié)課從備課、上課,甚至課后學生反饋的整個過程,會發(fā)現(xiàn)重視共情并運用共情,可以很好地串聯(lián)起備課、課堂和課后這幾個點,連成一條學生參與課堂、理解知識、落實素養(yǎng)之線。正如余文森指出的,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2]所以,只有當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在情感和認知上與學生充分共情,方能讓思想政治課堂產生更為有效的師生互動,讓思想政治課的理論真正地走入學生的內心,激發(fā)課堂真正的活力,從而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因此,“共情”這個心理學概念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趙紫玉.如何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溫度:“課堂革命”與共情意識[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05.
[2]余文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