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讀圖時代”改變了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不再集中于課文、文字、詞匯、古詩詞等方面,將各類圖像納入到小學教育領域內,學生可根據圖片直觀性獲取相關知識,拓展了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
【關鍵詞】讀圖時代;小學語文;策略
1“讀圖時代”為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
1.1 限制學生聯想
直觀性是圖像最為顯著的特點,學生可根據圖像內容了解到特定信息,但卻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小學階段學生具有天馬行空的聯想能力,而圖像的運用則對聯想能力具有一定遏制作用,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古詩學習中,“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在該詩句中,描述了一幅悠然的田園風光圖,學生可根據古詩描述自行想象,但教材針對此場景繪制并展示插圖,學生喪失聯想機會,易導致學生形成固有印象,并遏制了學生想象力,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與文學天賦無法得到有效啟迪。
1.2 分散學生注意力
相較于文字知識與語言教學,小學階段學生對于色彩豐富的圖片更為關注,教師若未及時把控課程秩序,且未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圖像,則可導致學生課堂注意力被分散,不僅未激發(fā)“讀圖時代”圖像的教育作用,更降低了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產生敬畏,繼而極大降低語文課程教學效果。除此之外,課堂注意力的分散導致學生理解能力無法得到長足提升,而閱讀是文字的二次創(chuàng)造,是學生在腦海里將固定文字轉化為圖像的過程,若學生一味依賴讀圖,將不利于學生鍛煉思維轉換能力,并限制了學生長期發(fā)展。圖像所表達的內容較為直接,若學生過于依賴圖像內容,將無法深層次理解文字內容,導致閱讀理解停留表面。
1.3 未能聯系生活
生活化教育為現階段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強調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元素均為教育要點,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的知識點。在“讀圖時代”,學生天性導致其更關注圖像的趣味性,并未將圖像與生活實際銜接,使圖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應用遭受限制。圖像內容均來源于生活,在設計小學語文課堂活動時,需使學生意識到語文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間的聯系,而圖像在語文知識與日常生活間起到載體作用,因此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課堂,教師需將語文知識、圖像、日常生活三者聯系到一起,以此更好地激發(fā)出圖像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作用。
1.4 制約語言表達
在長期圖像引導教學下,學生易產生依賴與懈怠,面對文字描寫時注重圖像而非思維,導致學生易形成不良學習習慣,小學階段的教育目標除基礎性知識教導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樣重要,但學生過度依賴圖像,與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教學目標相悖,不利于學生積累文化內涵,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表達能力與語言組織能力,導致學生依賴圖像完后閱讀,使學生對課文知識的印象僅表現為圖片記憶,繼而產生語言匱乏的局面,不利于學生全方位能力的培養(yǎng),且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產生制約。
1.5 圖像真實性不足
小學語文教學期間所使用的部分圖像具有抽象化特點,雖可激發(fā)學生想象力,迎合學生天性,但并非所有圖像均適合抽象化呈現,若相應文字較為嚴謹科學,則需確保所使用的圖像具有真實性特點。小學階段學生仍對趣味性、天馬行空的圖像感興趣,此類圖像可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何正確處理真實性、趣味性、抽象化的特點,為“讀圖時代”小學語文教學所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2基于“讀圖時代”的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策略
2.1 營造想象氛圍
讀圖更便于學生獲取知識信息,進一步了解文字描述內涵,感受文字背后的意蘊,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緒論部分,“純樸的鄉(xiāng)村,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幅和諧的畫卷”,運用文字描述出田園鄉(xiāng)村特點景象,而現階段大多數學生并未完全接觸到農耕環(huán)境,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文字描述內容,繼而制約了學生的思維,而在第一單元緒論部分,教材配有田園鄉(xiāng)村景象,便于學生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思索,彌補學生認知空白。上述“讀圖時代”挑戰(zhàn)中指出,圖像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的聯想思維,為緩解該缺陷,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聯想,在小學語文課堂內營造想象氛圍。
2.2 注重圖像感染力
對于同一場景,圖像與文字的最大差異在于表現形式,在等量信息條件下,圖像表達簡潔直觀,學生可直接通過圖片感受場景內容,而文字則需大量文字描述,具有一定繁雜性,但文字中所蘊含的意蘊魅力是圖像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一味迎合“讀圖時代”特點而降低文字教學。為全面激發(fā)出圖像的教育價值,應將文字與圖像相結合,注重圖像感染力,調動學生情緒,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2.3 聯系生活實際
“生活即教育”為陶行知先生重要教育思想,在“讀圖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應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運用圖像彌補學生認知不足問題,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圖像,使學生更易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有效性。
2.4 讀寫說結合訓練
(1)讀寫訓練
小學語文教學集聽、說、讀、寫為一體,在長期語文教育中,構建了以閱讀為核心的教學結構,在語文課程學習中提升學生聽、說、寫的能力,在“讀圖時代”,圖像的應用并非僅可作為閱讀教學的輔助工具,還可將圖像作為閱讀與寫作的銜接點,引導學生結合文章文字與圖像內容進行寫作,描述學習感悟,促使學生以自身認知為基礎,結合文章主旨及圖像展開拓展想象,跳出教材插圖桎梏,消除“讀圖時代”遏制想象力的缺陷。
(2)語言表達
此外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具播放各類圖像,引導學生根據圖像內容編寫“一句話故事”,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與故事敘寫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5 實物教具搭配
教育體系內實物教具多指標本、儀器、工具等,語文教學應用較少,在“讀圖時代”,可運用圖像輔助教學,在進一步激發(fā)出圖像的教育價值,教師可將圖像與實物搭配應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增強語文教學實效,使真實化實物與趣味性、抽象化圖像相互補充,以此提升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嚴謹性,兼顧真實性、趣味性、抽象化特點。
綜上所述,“讀圖時代”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變化,為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應根據“讀圖時代”特點展開課程設計,為更好地應對“讀圖時代”挑戰(zhàn),教師應在小學語文課堂內營造想象氛圍,并引導學生感受圖像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聯合生活實際,深化學生理解,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需將圖像與實物相結合,激發(fā)出圖像的全部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