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慧
【關鍵詞】個別化教學;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新課標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2016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要求: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存在差異,對待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而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中,也著重強調是個別化教學。個別化教學就是為了滿足和適應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而采用的個別性的教學方式,也就是說,教師在展開具體的教學工作中,要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需要等方面內容,進而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接受合適的教育。
現(xiàn)階段,在培智學校就讀的學生,障礙類型復雜,障礙程度也逐步加重,且很多伴有多重障礙。從這些學生在生活語文方面的學習來看,其學習起點、能力、方式和需求都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性也凸顯了個別化教學的重要性。本文基于新課標的要求,以番禺培智學校二年級1班的一節(jié)生活語文課為例,在進行詳細的學情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輔助支持、教學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個別化的設計,為探討個別化教學在培智學校生活語文中如何落實和運用提供借鑒和思考。
一、學生情況分析,找到學生的學習起點
在心理學上,人們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深度研究。例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指出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狀況開展教學工作。而從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來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的內容。教師教學時要重視學情分析,學情分析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特征來指定教學活動,讓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進而采用更符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在學情分析上,主要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本課題內容的已有知識和能力基礎、學習風格。培智學校班級教學中實施個別化教學,首先就要進行學情分析。
(一)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
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性別、年齡、障礙類型、障礙程度、課堂常規(guī)等。每當一個新學生入學,其所在的班級教師團隊就要對這個學生進行家訪,并填寫《番禺培智學校家訪記錄表》,進而掌握學生的基本信息。同時,通過家訪,與學生和家長進一步交流,番禺培智學校二年級1班共有8名學生,學生的基本情況匯總如表1所示:
(二)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
學習起點主要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以番禺培智學校二年級學生為例,目前學生使用的是“雙溪心智障礙兒童個別化教育課程(2010版)”(簡稱“雙溪課程”)。學年開始時教師用“雙溪課程評量表”給每一位學生做課程評量,通過課程評量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能力。在評量表內容設定上,主要包括感官知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生活自理、溝通、認知、社會技能七大領域的內容。
從《新課標》的內容來看,要求學生具備適應生活的聽、說、讀、寫能力,結合課程評量結果和個別化教育計劃(IEP)綜合分析,學生學習本課題內容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基礎如表2所示。
(三)分析學生的學習風格
從該班學生來看,障礙類型不同,導致他們的學習風格、學習通道、參與方式、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從這些差異來看,它們直接導致學生會出現(xiàn)個別化的特征以及個別化的需求。該班的學生,每個人在入學前都做過《雙溪學生學習態(tài)度觀察評量表》《以教學為導向的中重度智障學生學習特質評量表》《強化物調查表》的評估。同時,從日常教學工作開展來看,教師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也會認真觀察學生每天的表現(xiàn),并記錄觀察結果,對其表現(xiàn)進行評估。從表3來看,是對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匯總。
二、教學內容的加工體現(xiàn)個別化
(一)對教學內容的分析
在對特殊需要的學生教育上,主要是從施教的對象出發(fā),從受教的個體出發(fā),以其所具有的差異為前提,進而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逗贸缘乃放嘀菍W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的內容,此篇內容是經過教育部審定的。
從課文中的內容來看,其呈現(xiàn)一張學生一起分享水果的場景圖。在圖片中,有四名同學坐在一起,一邊開心地吃水果,一邊聊天,此種情境與人們的生活相符,如同學生自己的生活,用圖片的方式點明文章的主題。同時為了配合場景內容的開展,在圖片的下方寫著“蘋果”“香蕉”“西瓜”詞語及課文,并且在頁面的最下方,寫著生字“西”,要求學生認讀。
從整個內容來看,對學生的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都進行了訓練。通過本文,無論是課文內容,還是練習的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讀“西”,同時也讓學生學習了生活中常出現(xiàn)的“蘋果”“香蕉”“西瓜”三種水果。在“我會聽”部分,要求學生在聽到教師的指令后,能夠找出三種水果的圖片;在“我會讀”部分,學生可以讀“西”“大”等生字,并跟讀詞語及句子;在“我會說”部分,引導學生說出水果店中常有的蘋果、香蕉、西瓜等多種水果;在“我會寫”部分,學生能夠書寫“大”字。從課文的內容來看,其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并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在認識生活中事物的同時積累語文知識,逐步提高學生適應生活的語文能力。
(二)對教學內容的再加工
根據(jù)學生個體差異,依據(jù)番禺培智學校二年級1班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習起點、學習風格方面的內容,教師對教材進行個別化加工。
例如,以原有課文為基礎,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降低學習難度,教師可以用真實的水果圖片提點卡通的圖片,并且配上與圖片內容相對應的詞語和課文;將文字與水果圖片相對應,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意思;或者只呈現(xiàn)水果的圖片;放置三種水果實物。從呈現(xiàn)方式來看,其要與教材本身相適應,這些展示的內容既可以是教師打印的圖片,也可以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圖卡,是在溝通板上呈現(xiàn)的有聲課文。
如衡*同學,有一定的識字量,能認讀本課所學的的詞語和課文,因此其課文就用教材本身呈現(xiàn)即可;如達*同學能認識物品的圖片,能跟讀詞語,因此其課文就用真實水果圖片與文字一一對應的形式呈現(xiàn);如煌*同學適合動態(tài)的學習活動,通過反復練習能認識本課學過水果的圖片并跟讀,因此其課文就用可反復粘貼的圖卡課文呈現(xiàn),同時在圖卡下面貼好錄音紙,讓其用點讀筆點擊跟讀學習;再如佳*同學是腦癱伴有動作障礙,適合動態(tài)的學習活動,視聽結合的學習方式。因此,其課文的呈現(xiàn)方式為溝通板上的水果圖片,針對其手部精細動作不佳的情況,教師將溝通板的反應區(qū)設置成整個版面,只要該學生的手能按到溝通板圖片區(qū)域的任意一個地方,都能發(fā)出與圖片相應的水果名稱的聲音。
三、教學目標體現(xiàn)個別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和歸宿,展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其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對學生的學習成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學目標是科學、系統(tǒng)的,并不是單一、零散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曾提出著名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其指出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以及學情分析、教材分析,進而為學生制定個別化的行為目標,讓學生都達到自己的學習目標。維果茨基通過大量的實驗指出,成人或有能力的伙伴與兒童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相互作用,其能夠有效地幫助兒童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機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習者就會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學習生活語文《好吃的水果》這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學情分析與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進而為每一個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在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中,描述學生行為目標的一般結構為“條件限制+行為表現(xiàn)+行為結果+通過標準”,例如,能夠聽指令——獨立在三張圖片中——指出蘋果的圖片——無錯誤;在一分鐘內——獨立——描寫兩個“大”字——無錯誤。因此,本班學生的個別化學習目標整理如表4所示。
四、評價方式體現(xiàn)個別化
新課標指出,在評價學生上,教師要尊重給學生的個體差異,以生活為導向,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并保證評價的內容恰到好處,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發(fā)展變化。數(shù)學家泰勒指出,對學生評價的過程就是判斷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過程,培智學校的教學評價上,要與學生的個別化教育目標相結合,并且教師要將評價形式和標準放置在教學目標中。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例如過程性評價、學生評價等,通過豐富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培智學校生活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基礎,對學生的進取情況進行深度分析,然后進行學情分析,進而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輔助支持、教學評價四個方面設計教學內容,并且要保證其符合學生個體需求,具有差異性。教師通過具有個別化的設計,不僅能滿足每位學生學習生活語文的需求,還能促進學生生活、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