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高
摘 要:傳統(tǒng)書法教學注重技能技法訓練,強調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的學習。“七融入”書法課堂教學始終把育人貫穿教學全過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尤其注重融入思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使學生做好中國人,寫好中國字。
關鍵詞:書法教學;線條;筆墨;學科融合
郭沫若說:“彩陶上的那些刻劃符號,可以肯定地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本嘟衿甙饲甑奈桕栙Z湖刻符、蚌埠雙墩刻符及后來的半坡陶符、姜寨刻符,都是文字起源階段的一些簡單符號,是漢字的原始形態(tài)。
“師者,范也?!睅煼督逃囵B(yǎng)的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師范學校的書法教師承擔著傳承中國書法的重任,應始終把育人貫穿教學始終,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宿遷高等師范學校自2008年搬入新校區(qū)以來,傾力打造書香校園,書法成為學校名牌專業(yè)。學校書法教研團隊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七融入”書法課堂教學模式。
一、融入思想政治——“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歷史上偉大的書法家顏真卿,堪稱“字如其人”的典范,其《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感染激勵著無數(shù)熱血兒女奮發(fā)圖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孫曉云坦言:“我從小的時候就想,我要嫁個顏真卿這樣的人。”蘇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弊阋婎佌媲鋾ㄗ髌返乃囆g魅力。其代表作品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祭侄文稿》《裴將軍帖》等,而這些都是極好的教學范本。
鐘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等,都是課堂學習的經典法帖?!顿R捷表》中“奉聞嘉憙,喜不自勝。望路載笑,踴躍逸豫。臣不勝欣慶,謹拜表因便宜上聞”體現(xiàn)出鐘繇忠君衛(wèi)國、憂國愛民的博大情懷和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
王羲之的代表作有《樂毅論》《蘭亭序》《十七帖》等。王羲之在《樂毅論》中寫道:“我澤如春,下應如草,道光宇宙,賢者托心,鄰國傾慕,四海延頸,思戴燕主,仰望風聲,二城必從,則王業(yè)隆矣?!痹谒囆g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的,而心靈的東西也借助感性化而顯現(xiàn)出來。
歐陽詢、米芾、文征明等藝術家都寫過《離騷》這一偉大作品。楚辭之祖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變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
此外,還有王羲之所書的《道德經》、趙佶的《章草千字文》、趙孟■的行書《三字經》、鄭板橋的行書《論語》等,在學習這些經典碑帖的同時也能起到“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
二、融入經典法帖——“弘揚工匠精神”
(一)學習中國書法史
了解漢字發(fā)展歷史,熟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草書、楷書等書體演變過程,掌握各種字體的結體特征、筆畫規(guī)律等,欣賞學習歷代流行書風、代表書家的代表作品,把握時代風尚,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等,了解不同時代的審美。
(二)研習中國書法經典
董其昌云:“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耳。過此關,即右軍父子亦無奈何也?!倍洳龑W書三十年,一筆一畫都蘊含著做人的道理,筆法、字法、章法,書法有法無定法,需要一生持之以恒、孜孜追求,方達人書俱老之境界。
蘇軾以詩詞頌工匠精神,“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彼捱w高等師范學校書法教研團隊研習的代表碑帖有《毛公鼎》《石鼓文》《泰山刻石》《張遷碑》《曹全碑》《蘭亭集序》《自敘帖》《樂毅論》《洛神賦》《多寶塔碑》等。
三、融入傳統(tǒng)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國書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古代常用的信札往來頻繁,國家間經常使用書信傳遞消息,親人朋友間也有常有書信往來,如王羲之的《十七帖》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他如碑文、匾額楹聯(lián)、家訓銘文中亦可見,書法運用范圍非常廣。
書法教育是一個文化傳遞、文化生成的過程。黑格爾說:“中國是特別的東方,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睂W??蓪ㄒ胄@,引導大中小學生書寫古文、古詩詞等;各種培訓機構和專業(yè)團體結合傳統(tǒng)節(jié)日、演出活動積極推進書法進工廠、進社區(qū)等,讓更多人愛書法——做好中國人、學書法——寫好中國字。
四、融入文學藝術——“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一)文學是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鮮活土壤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用筆飄逸靈動,筆斷意連。整篇文章所表現(xiàn)的放浪形骸、寄情山水間的晉人風度也躍然紙上。
顏真卿《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亂后顏魯公痛失家人在悲痛欲絕的情境下寫下的千古悲書,其在極端的心境下筆墨仿佛成了刀槍和血淚。從不同視角來看,《祭侄文稿》既是一篇不畏強暴、討伐叛賊的檄文,又是一聲聲對失去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喚,更是一曲愛國者的血淚贊歌。
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詩即書,書即詩。書與詩的無間、字與意的妙合,極為后人所推崇,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外,還有被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的米芾的《蜀素帖》、黃庭堅《松風閣詩貼》,都是詩書并茂,極富個性張力,文藝合璧,精妙絕倫。
(二)“文人畫”以書之法、筆之道入畫
文人畫始于唐朝,被宋代歐陽修、蘇東坡所提倡,興盛于元明清。鄭板橋說:“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睙o論是文人畫中的題跋、印章還是筆法線條等,都離不開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文化的傳承。
(三)無聲之樂——書法
書法是凝固了的音樂,音樂是流動著的書法。書法是文化藝術的瑰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提到:“中國樂教失傳,詩人不能弦歌,乃將心靈的情韻表現(xiàn)于書法、畫法。書法尤為代替音樂的抽象藝術。”王獻之小楷極則《洛神賦十三行》,靜若平靜的湖面;懷素《自敘帖》有著“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的狂放,動若波濤洶涌的大海。平靜的湖面也有微風卷起的漣漪,表面洶涌的大海深處也會有些許寂靜。
五、融入歷史文獻
——“從民族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
殷墟甲骨文發(fā)現(xiàn)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已具備了現(xiàn)代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也因此成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凹坠菚ǖ谝蝗恕绷_振玉所撰《殷墟書契考釋》《集殷墟文字楹帖匯編》等都是研究甲骨文的珍貴書籍。
青川郝家坪木牘書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是現(xiàn)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古隸體;甘肅天水秦簡、湖北云夢秦簡都是典型的秦隸筆法。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漢簡、甘谷漢簡等中國四大漢簡,繼承并發(fā)展了秦篆筆法;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20余萬字的西漢帛書和竹簡,字體有篆、隸之分。
從甲骨文發(fā)展到今天,書法已成為極具中國特色的代表性文化。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孫曉云豪言,“與其將中國譯成China,倒不如換譯成Calligraphy”,可見中國書法傳播的范圍之廣、影響之大。
六、融入名勝古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龍門石窟又被稱為古碑林,《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代表,是研究魏碑和臨習魏碑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西安碑林是收藏中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文化藝術寶庫。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這里有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張旭、柳公權、虞世南、褚遂良、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等大師書跡;有《開成石經》《孔子廟堂碑》《玄秘塔碑》《圣教序碑》《多寶塔碑》《顏家廟碑》《曹全碑》等碑文。
世界文化遺產孔廟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學家梁思成稱其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孔廟內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00多塊,最著名的有史晨碑、乙瑛碑、孔廟碑、禮器碑、張猛龍碑等。
焦山素有書法之山之稱,焦山碑林被譽為“江南第一碑林”,有著名的《瘞鶴銘》。黃庭堅認其為“大字之祖”,作詩說“大字無過《瘞鶴銘》”。王羲之、顏真卿、米芾等名家故居也是書法愛好者學習研究的去處。
七、融入新時代——“筆墨當隨時代”
習近平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睍ń逃ぷ髡咭獱幾觥八挠小焙媒處煟Y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大事,指導學生開展書法主題創(chuàng)作,努力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
新時代互聯(lián)網、新媒體、自媒體快速發(fā)展,書法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這些平臺宣傳、推廣、普及書法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及學習創(chuàng)作成果等,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敝袊鴷ㄋ囆g源遠流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瑰寶。培養(yǎng)書法人才靠教師,主陣地在書法課堂教學上。宿遷高等師范學校書法教師結合書法教材,熔古鑄今,備課時注重學科融合,巧妙運用“七融入”課堂教學模式,點亮學生心靈燈塔,致力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屈原.楚辭:漁父[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9.
[2]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
[3]宗白華.美學散步: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4]黑格爾.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5]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6]孫曉云.書法有法:中國不如譯成Calligraphy[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