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命運共同體意味著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從整體層面在價值和精神上的升級,這種以共同命運或前程為主體和內容的高度超越了自然意義共同體的簡單層次,深刻彰顯了以共生主義為主的倫理價值基質。在近幾年出現道德失范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公民道德以公民共同體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當有人違背公民道德的時候,就是對公民共同體成員共同利益的威脅,同時也威脅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乃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公民道德;反思
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對自然形成的共同體進行精神擴容、倫理改造以及價值提質,主張人們發(fā)展一種責任共擔、利益共生、情感共鳴和價值共識的共同體倫理意識和精神,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人與人之間命運休戚相關的共同體關系,一些常見的公民道德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深刻的反思。
一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公民道德
“共同體”一詞最早起源于古希臘語“koinonia”,亞里士多德認為共同體表示一種具有共同利益訴求和倫理取向的群體生活方式[1]。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代中國在全球化對人類加速影響的基礎上,提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倫理價值理念,強調人類共同體之間利益共生、命運共在的關系,主張人們發(fā)展一種責任共擔、利益共生、情感共鳴和價值共識的共同體倫理意識和精神。
公民道德是特定的公民共同體為維護和滿足他們自身的共同利益而具有的所有的道德屬性的綜合,這種綜合的道德屬性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道德規(guī)范準則。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新舊道德秩序的交錯和更替,這當中潛伏著諸多令人擔憂的公民道德危機,諸多的個體道德問題開始逐漸演變?yōu)樯鐣竦赖聠栴},致使在公共場合當中公民道德失范的問題日益凸顯。
二 常見的公民道德失范問題
(一)公民職業(yè)道德失范
無論各行各業(yè)都有自身的職業(yè)道德和規(guī)范,從事該職業(yè)的人都要受到相應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以2018年重慶萬州公交車事件為例,公交車司機要受到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司機是機動車的唯一控制者,規(guī)范要求司機負有保護車上乘客與車輛安全的義務,如果司機在公交車運行過程中置行駛中的車輛于不顧而對乘客的暴力予以回擊,那么他作為公交車的唯一控制者則主動放棄了安全駕駛公交車,使公交車處于危險的失控狀態(tài),就很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進而危害公共安全,這是一種違反職業(yè)道德的行為。公交車司機作為特殊職業(yè)群體之一(類似群體還包括警察、軍人、消防等),肩負著特殊職業(yè)道德責任,這種責任要求他們對服務對象負有救援的道德義務。
(二)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處理
現代化進程是一個由身份到契約的不斷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公民的主體自由精神和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主體意識也開始覺醒,在公共生活中人們往往不能正確的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而關系。而我們現在所要面臨的任務,是如何讓公民對個體的日益關注發(fā)揮其積極的作用,更加嚴謹的考慮作為個體存在的主體如何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構建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共在關系,更好的協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2]。在社會共同體中,共同利益為個人利益的實現提供了必須的公共秩序保障,只有具備良好穩(wěn)定的公共秩序,個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
(三)道德冷漠和集團行為不道德
近年來的很多事件反映出,人們對于一些公共事件經常持漠視的態(tài)度,這種集體對某件事表現出來的無視、冷漠的態(tài)度,被描述為道德冷漠或者集體行為不道德現象。如2011年廣東佛山發(fā)生的“小悅悅”事件,當2歲的女童小悅悅在公路上相繼被兩輛車碾壓后,鏡頭記錄下先后路過的18名路人,都視而不見,引起網友們的熱議。這些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是社會公德意識的欠缺,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所需共同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的道德準則。當每個公民將其道德意識升華到一個宏觀的層面,就會形成這個共同體共同的道德意識,也就是公民道德從個體向集體道德意識的轉化和形成,二者相互促進、互為前提。
(四)網絡公共空間的道德失范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沖擊著傳統的價值觀,給社會倫理道德帶來了挑戰(zhàn)。網絡公共空間對公民辨別能力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誘導性,在一些社會事故發(fā)生的真實原因尚未公布的情況下,眾多小道消息紛至沓來,各種猜測和流言引導著社會輿論的發(fā)展方向,很多網民在尚未充分估計“流言”對社會穩(wěn)定的潛在威脅,在一些流量博主的引導下盲目的跟風追求刺激,以訛傳訛,這對網絡公共空間乃至整個社會的公共安全都會帶來很大的危害。從另一方面來看,在網絡公共事件中也經常會發(fā)生一些道德綁架事件,總有一些人站在所謂道德的制高點來掀起輿論熱點對事件主體施加道德壓力,以達到強制要求實踐主體實施一些道德行為的目的。
三 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公民道德
面對一些常見的公民道德問題,我們需要建立命運共同體所必備的基本的價值共識,珍惜和愛護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樹立命運相連、休息相關的倫理價值意識,在面對一些利己主義行為時才能夠及時的挺身而出。
有效的道德建設不僅要從宏觀上把握,一方面,從整體的公民道德建設出發(fā),加強公民的共同體意識,明確個體作為道德權利和義務的同一主體,在享有權利的同時需要履行義務,在公共場合中,更要把自覺的遵循和維護共同利益作為自身的行為道德準則。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從微觀角度出發(fā),加強個體公民道德的建設,提升職業(yè)道德意識,明確從事任何職業(yè)的人都要受到相應職業(yè)道德體系的約束。另外還要強化公民對于網絡共同體“同命運”的價值意識,構建網絡倫理共同體,提高公民對于網絡公共事件的理性判斷能力,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嚴謹自律的好習慣,在網絡公共空間中培育核心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鄧安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7.
[2]高兆明.現代化進程中的倫理秩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89.
作者簡介: 黃路琦 (1995.3-) , 女, 漢族, 四川人, 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重慶市北碚區(qū) 郵編:400715研究生在讀, 研究方向:中國倫理學。
(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重慶?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