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平
【摘要】引入分層評價,一方面是教師對學生教學活動和學習成果的判斷、反饋,另一方面也是調控和激勵學生的有效途徑?;诜謱訉W案模式上體現(xiàn)對學生的分層評價,不僅要考慮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可忽略其學習過程中的努力程度。
【關鍵詞】分層評價;分層教學;小學數(shù)學
在分層教學的基礎上,衍生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以發(fā)展為主要目的分層評價,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主動性、選擇性,使得教學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在實施分層教學過程中,除了課堂上的教、導、問、思、練,應著重加強對不同類別學生進行分層指導和評價。
一、差異診斷,以多元化評價標準強化評價的激勵效應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焙芏嘟處煾咭蟆⒏邩藴实匾笏袑W生跟隨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對達不到統(tǒng)一標準的學生做出消極、失望之類的評價,很容易讓學生對教師產生逆反情緒。確立符合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實際的多元化評價標準,既能體現(xiàn)新課標理念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的內在要求,同時又能夠被參與課堂教學的主體所認可,強化評價的激勵效應。
實施多元化的評價標準,首先應進行差異診斷,合理分組。根據(jù)學生數(shù)學測試成績并結合平時的表現(xiàn)、性格、特長,對他們進行準確定位,將班級學生分為A(提高層)、B(基礎層),四人一小組,組內異質,A、B兩個層次的學生混合建組,組與組之間盡量保持相對的平衡,組間營造競爭氛圍,組內優(yōu)勢互補、共同進步。
其次,針對學生的差異情況,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和策略。一是要求教師深入摸索、全面了解教材;二是基本掌握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三是根據(jù)學情,緊扣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分層設計,著重學生能掌握基礎知識內容,運用數(shù)學基本技能,同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的線性變化。教學內容的分層,教師需對知識整體框架結構、滿足學生的可持續(xù)成長、課程資源的統(tǒng)籌兼顧,重新“設”想和“計”劃課程,面向全體,兼顧個別。
再次,制定多元化的分層評價標準。對于B層次的基礎生,主要目的是從心理上克服恐懼學習數(shù)學的心理,先要求其掌握課程標準中相對簡單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降低考評標準和難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能從課堂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引導他們優(yōu)化學習方式,同時補充鼓勵性評價,促使他們急起直追、不甘落后。A層次的提高生,在充分理解現(xiàn)有教材知識面的基礎上提高思維邏輯難度,進一步鼓勵學生深入研究數(shù)學方法與策略,發(fā)散思維,能利用所學數(shù)學知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分層進行評價,不是要教師對學生“另眼相看”,只是在平等對待全體學生的基礎上,依據(jù)學生的特點和水平,基于不同的評價標準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以逐漸完善評價的模式,
二、多措并舉,以多元化評價方式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功能
在傳統(tǒng)思想影響下,評價方式單一化,評價標準唯一化,評價功能勢利化,評價主體片面化……學生內在的品質和綜合素質逐漸被遺棄。單一的評價方式難以打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難以被激發(fā),為了搬開這塊阻礙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發(fā)展的“絆腳石”,教師的教學評價需盡量做到評價角度、方式、維度、方法的多樣化,使評價的激勵效應和導向功能相益得彰。
(1)自我評價單
發(fā)揮評價主體的能動性,以學論教,以教導學。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價值觀方面的養(yǎng)成,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時間和空間。單純依靠教師的傳授,學生可能難以整節(jié)課都能全神貫注地參與,也難于把所學知識進行多維度的構析。引入自我評價模式,能更大程度地讓學生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全員參與。自評以自我評價單的形式,由同學、教師配合監(jiān)督真實性,按照自己的表現(xiàn),在相應的分值上畫圈,最后以總分呈現(xiàn)。通過自我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挖掘自身學習潛能和閃光點,同時也提升自我的反思能力。
自我評價單中,B層次學生要求完成B組練習,自愿完成A組練習,以此類推。自我評價單側重縱向比較,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比一比,使學生不斷得到激勵,珍視自己的投入和進步。
(2)隨堂記錄卡
合作小組以不同層次的學生優(yōu)化綜合建組,通過對組員的協(xié)作態(tài)度、參與程度、表達與傾聽等方面進行彼此互評,可以推進學生間的互幫互促,共同進步。為了使小組合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制訂了隨堂記錄卡,一課一卡,通過隨堂記錄避免小組合作活動流于形式。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讓學生為了小集體的榮譽而逐漸形成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團隊合作效率。
隨堂記錄表,每節(jié)課后由小組長填寫,它側重小組之間成員的合作,通過溝通和合作能夠加深理解和印象,強化學生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同時,有利于學生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勵。
(3)成長反饋表
小學時期是學生較容易受外界影響的一個階段,獎項、榮譽都會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因此,教師除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變化,還應注重教評相長,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和反饋。
成長反饋表是一種過程性和總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通過收集、記錄學生成長全過程,每月評選“學習之星、表現(xiàn)之星、積極之星、進步之星”若干名。學生通過反饋記錄不僅可以看到自己成長和進步的軌跡,長久地產生愉悅的心情進而激發(fā)學習動力,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加強反思、改進和總結。
三、合理分層,以動態(tài)化結構使評價行之有效
學生的成長變化既有普遍規(guī)律,又具有個體的特殊性,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發(fā)展變化的階段性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來及時地調整分層的模式和分層的結構。合理化分層,應動態(tài)化調整學生所處的層次,如果學生的層次由分層開始就一成不變,會產生一種不求上進的現(xiàn)象。因此,調整層次要公平公正且及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往上沖的抱負,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通過動態(tài)化調整分層模式和分層結構,在變化中求發(fā)展,使分層評價行之有效。
總之,分層評價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激勵學生向更高層次的學習水平進取,引導學生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促使總體教學水平持續(xù)性地提升。小學數(shù)學課堂采用分層評價,重難點實際在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需要教師在深入解讀教材并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促動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教學實踐與分層評價的對話與碰撞,使課堂教學不斷優(yōu)化,既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學生的成長,更是教師的提升。
參考文獻:
[1]Ellen Weber.怎樣評價學生才有效[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9.
[2]張海晨,李炳婷.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山東文藝出版社,2016.
[3]張仁賢.分層教學解密[M].世界知識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