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東方
摘要:隨著翻譯理論和研究的推陳出新,人們對于譯員的身份與作用也有了更加豐富多元的認識。傳統(tǒng)的口譯理論將合格的口譯員定位在“傳聲筒”這樣一個角色中。而在實際的口譯活動中,由于口譯任務、場所、參會者、主題等等不同,口譯目的與要求不同,決定了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不同。關于這一點,也有學者,包括Angelelli、Martin、任文等也提出,聯(lián)絡譯員不僅擁有雙語文化資源和交際性權力,還需要通過話輪掌控和信息把控等來參與到口譯活動中,影響交際活動的走向。譯員在口譯過程中角色的不同,決定了譯員在傳遞信息時,人稱的使用不同。因此,譯員要時刻把握好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及時進行角色動態(tài)轉換,把握好“度”。
關鍵詞:聯(lián)絡口譯;口譯員;角色;人稱使用
1.醫(yī)療口譯的特點
美國的醫(yī)療口譯全國委員會將醫(yī)療口譯定義為“一種發(fā)生在任何醫(yī)療背景下的口譯形式”,口譯場所以及地點可能包括醫(yī)生辦公室、診所、醫(yī)院、醫(yī)生到家探訪看病以及公共醫(yī)療知識的普及與展示。醫(yī)療口譯因為其專業(yè)的高度相關性和特殊性,也有許多非常獨特的地方。首先,醫(yī)療口譯的服務對象是提供專業(yè)醫(yī)療服務的醫(yī)生或者護士,以及接受醫(yī)療服務的病人。所以,在進行口譯任務之前,要求譯員必須要充分熟悉并且掌握醫(yī)學知識和術語,因為看似細微的一個錯誤可能就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這與法律口譯有些相似。因此,醫(yī)療口譯要求的嚴謹性相比于其他口譯任務,要嚴格得多,專業(yè)性也更強。
2.醫(yī)療口譯中譯員的多重角色與人稱轉換
醫(yī)療口譯中,比較常見的就是醫(yī)患之間的交流,屬于對話性口譯,存在話輪轉換的現(xiàn)象。譯員是整個話輪轉換的推動者,因此在對話過程中,角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譯員既是信息把關者,也是溝通協(xié)調(diào)者,有時也可能扮演患者協(xié)助者和醫(yī)生副手。而不同的身份角色決定了譯者在傳遞信息的時候選用的人稱角度不同。
病例一
醫(yī)生:您能告訴我一下您最近感覺有沒有和往常不一樣的地方呢?
譯員: He ask you if you feel anything different lately?
B: These days I found myself always down. I couldn’t concentrate anymore. There was noting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to me. I even lost all my motivation to work and live. I couldn’t not see what life would be in the future. It seems that the joy, fun and happiness had escaped from me and never come back.
譯員:他最近就是感覺情緒一直很低落,感覺那些快樂與我無關,這些影響到了他的工作,寫論文也寫不出來,就是感覺不到快樂,只能感覺到悲傷。
在這樣一個會診病例中,醫(yī)生為了了解病人的具體情況,需要了解病人近期的身體情況,譯員在這里多是扮演的“中間人”的角色,將醫(yī)生的問題傳遞給患者,并將患者的情況反饋給醫(yī)生,因此,在這里,譯員在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稱的視角,凸顯了自己的譯者作用,并且使得整個對話簡潔精煉。
病例二
醫(yī)生:那您能告訴我關于您家庭方面的事情嗎?
譯員:Would you tell me about your family conditions?
病人:Um, had better not. It’s too personal.
譯員:他說這個問題比較私人,他傾向于不說出來比較好
醫(yī)生:其實我還是比較尊重他的想法,但是說出來了解會更多,找到病的源頭
譯員:The doctor wa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 so we can find the reason of your disease.
病人: Well, I came to China for working in order to raise my family. Now I lost my job.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pandemic, all the international flights were suspended. I had no way to go back my home but stuck here. You know, as a foreigner with no connections here, it’s hard for me to find a job. In my country, my wife also lost her job due to the serious epidemic and she couldn’t see the hope of the future. My little daughter was so scared. Every time I heard she crying “Daddy, Daddy, where are you, I’m afraid”, I was heartbroken but could do nothing. Every second is a torture for me. I don’t know what to do.
譯員:他以前來中國謀生,但是后來工作沒了,因為疫情,回不去,他妻子那邊也失業(yè)了,每次女兒打電話也是哭著找爸爸,他聽到也是感到很心碎。
在這個會診治療的例子中,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涉及到的醫(yī)患對話中對于隱私信息的處理。醫(yī)生想知道患者之前的經(jīng)歷和故事,而患者和醫(yī)生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背景和語言交流差異,患者不愿意向醫(yī)生透漏自己的個人隱私,不愿意講述自己的遭遇,這個時候其實是對譯者的一個考驗,譯者的角色不再是一個“傳話筒”了。為了保證對話的正常進行和治療過程的順利推進,譯者需要扮演協(xié)調(diào)者的角色,向患者進行進一步的解釋,撫慰患者的情緒,所以在這里譯者進行了人稱的轉換,從剛開始的第一人稱轉換成了第三人稱。其實這里,筆者覺得剛開始,譯員就可以采用第三人稱,改成”the doctor wants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r family”。因為”Would you tell me about your family conditions?”會讓患者聽起來有一種非常唐突的感覺,為什么作為譯員要知道自己的個人信息,譯員又沒有醫(yī)生專業(yè)。從這個心理角度來件,患者拒絕透露自己的個人情況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患者在心理上更依賴醫(yī)生,而非譯員。
病例三:Patient:Nasal endoscopic surgery?Can I hav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surgery?
譯員:那這個手術是怎么做的?能給我介紹一下嗎?
Doctor:鼻內(nèi)鏡手術用高分辨、可變換視角的Hopkins內(nèi)鏡開展鼻竇手術,使鼻腔、鼻竇,尤其是深部的手術能在直視下進行。且利于一些凹陷和裂隙內(nèi)的病灶清理,可恢復鼻竇的通氣和引流功能。在直視下手術組織損傷少,出血少,術中視野清晰。
譯員:So actually there is a medical mirror and get into your nose to see the surrounding in your nose , and get the foreign things out so you can feel better.
在這里,患者詢問醫(yī)生有關手術的情況,醫(yī)生的回復涉及到了非常多的專業(yè)術語,譯員在這里不僅要做到將醫(yī)生的信息嚴格傳遞給病人,同時還要保證病人能夠聽懂,因為即使醫(yī)生和病人不存在跨文化交際差異,太過于專業(yè)、復雜的內(nèi)容,也是令人費解的。所以譯員在這里不僅扮演傳話者,也是一位講者,怎么把醫(yī)生說的晦澀難懂的句子傳遞給病人,是譯者作為講者要思考的問題。而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直接省去了人稱,因為這里沒有涉及到醫(yī)生和患者之間本身的交流。
另外,有學者研究,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采用人稱視角的不同對于口譯質(zhì)量的影響不同。而評價聯(lián)絡口譯最終的質(zhì)量可以從簡潔、準確、高效、語言外信息的完整性、對話者的參與以及口譯員的技能出發(fā)。
3.總結
影響聯(lián)絡口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其中可能摻雜一些不可控因素。但是事在人為,我們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譯員,就需要將自己可控的部分做到最好、發(fā)揮到極致。在醫(yī)療口譯中,譯員面臨的挑戰(zhàn)與困難是巨大的。首先,譯員要做到中立性,確保譯文精確,因為這關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醫(yī)療質(zhì)量,不能存在任何主觀因素的干擾,不得擅自添加、篡改、刪減說話者的內(nèi)容。同時,譯員還需要具有高度忠實性,這里的忠實是既忠實于患者,又要忠實于醫(yī)生,體現(xiàn)在譯員要充分傳達醫(yī)患的信息,幫助協(xié)調(diào)對話的溝通。最后,譯員需要具有高度靈活性和極強的隨機應變能力。前面提到,如若病人無法接受自己的病情,情緒激動,譯員這時不能再選擇繼續(xù)“隱身”,而是扮演協(xié)調(diào)者的角色,輔助對話的正常進行和交流。因為在實際的醫(yī)療口譯當中,由于對醫(yī)學信息掌握的不對稱性,患者和醫(yī)生之間是由一定的溝通障礙的,所以協(xié)調(diào)過程就顯得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Ngarambe Telesphore. Medical Interpreting in Rwanda: Analysi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Journal of Health Care for the Poor and Underserved,2021,32(2):
[2]胡俊.聯(lián)絡口譯中人稱轉換對于口譯質(zhì)量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