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志強
理論的關鍵品質(zhì)是普遍性或普適性,理論研究的根本追求,是概念、方法的越來越寬廣的解釋力。但是,理論的獲得往往是研究者在對自己熟悉的材料進行概括、提煉之中形成的,這使得學術史上的任何理論,都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到神話學來說,現(xiàn)代神話理論主要是由西方學者在19世紀之后建立起來的,這無形中使得所有理論方法都可能帶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烙印。也就是說,西方的神話學家在形成自己的理論時,思考的首先或主要是“兩希”文化中的神話文本,延續(xù)的是西方的文明傳統(tǒng)甚至意識形態(tài)。這就使得現(xiàn)代神話理論的普適性大打折扣。比如,俄狄浦斯情結是不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而且,單純從一篇古希臘人的傳說中能否得出普遍的文化結論?所以,即使不考慮這些理論背后是否有西方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單純從理論研究的邏輯要求出發(fā),弗洛伊德、列維·斯特勞斯等人的俄狄浦斯神話解釋,都是值得懷疑與反思的。
本特稿所選的三篇論文從現(xiàn)代西方神話理論中的理論視角,對一些中國神話現(xiàn)象進行了闡釋。在選題與分析中,幾位作者都保持了對相關理論的普適性問題的警惕。馬翠翠的論文《阿昌族創(chuàng)世史詩中的神話時空建構》利用卡西爾、伊利亞德等人關于神話時空觀的論述,討論了阿昌族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中時空建構的神話性,并分析了它的現(xiàn)實意義,也對伊利亞德理論中比較籠統(tǒng)的地方進行了批評。汪婧琳的論文《祭品母題的神話學解釋》援用弗雷澤、吉拉爾、巴塔耶等人的論述,對中國神話中的祭品母題的本質(zhì)與功能進行了細致深刻的闡釋,尤其在對不同理論視角的參照對比中,深化、完善了這些理論。李雅迪的論文《祖先神話的當代建構》選題比較新穎,討論了一個當代神話現(xiàn)象,即通過虛構祖先神話的方式進行宗族的擴展或聯(lián)宗的文化實踐,在某種意義上,這與古代的部落、族群起源敘事具有相同的形態(tài)與本質(zhì)。
可以說,這幾篇文章都不只是對已有理論的簡單套用,還有對西方理論的反思,以及從中國材料出發(fā)補充、重構已有理論的初步嘗試。當然,他們并沒有能力對這么復雜的學術命題進行深入的反思,但是這種研究姿態(tài)和立場,需要每一位神話研究者仔細對待。在現(xiàn)代神話學進入中國的一百年里,我們習慣了套用西方理論解釋中國神話,結果是用中國材料為西方理論補充一個案例,但既沒有對西方理論局限性的反思,也沒有形成基于中國經(jīng)驗的理論總結,長此以往甚至也喪失了建構中國神話理論的自信心。
這幾篇文章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災難神話中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研究》(批準號20BZW19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我們希望能繼續(xù)抱持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立場,在構建中國神話學的漫漫征途上貢獻我們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