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心理學視域中的王陽明心學研究〔*〕

      2021-04-15 03:01:37李承貴
      學術(shù)界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陽明心心學心理治療

      李承貴

      (南京大學 哲學系, 江蘇 南京 210023)

      考之以往的王陽明心學研究成果,雖然廣度與深度都值得贊賞,但從心理學角度展開的研究還是顯得比較單??;然而就已經(jīng)問世的有限的成果言,仍然表現(xiàn)出極具參考的學術(shù)價值。這里僅就本人所及,將以心理學角度研究王陽明心學的成果概述如下,并略加評論,冀以推動此領(lǐng)域研究的深入。

      一、王陽明心學中的心理學理論

      王陽明心學中有無類似心理學理論內(nèi)容?一些學者認為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們以心理學原理為坐標,通過對王陽明心學思想深入地分析、研究,認為陽明心學思想及其命題、范疇都程度不同地表現(xiàn)出與心理學理論類似、甚至相同的內(nèi)容。

      燕國材以心理學思想為參照,認為王陽明心學蘊含著豐富且特殊的心理學思想。就“知慮心理思想”言,王陽明關(guān)于知行功能及其關(guān)系的論述是正確的,但他將知行合一于“良知”則是有問題的,而且把人的認識、情感、動機、行為混為一談也是不合乎心理學原理的。〔1〕但王陽明的“良知”類似心理學中的智力潛能?!?〕就“情意心理思想”言,王陽明關(guān)于“立志”觀念之心理學內(nèi)涵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立志的動力功能;二是立志的定向功能;三是立志的成就功能。而這與現(xiàn)代心理學關(guān)于動機的功能完全對應:動力功能,喚起從事某種活動的活躍狀態(tài);指導功能,在各種情境中采取合適行動;選擇功能,強化正確行動而摒棄錯誤行為?!?〕就“教育心理思想”言,王陽明對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脈絡進行了探討,肯定潛能的存在,但知識、智能都是后天發(fā)展的結(jié)果?!?〕此外,王陽明對于學習的心理條件也提出了有價值的主張:其一是立志為學,其二是專心為學,其三是快樂學習,這都是典型的關(guān)于學習的心理條件的觀點?!?〕王陽明心學中也蘊含了差異心理思想,一是智能差異,所謂“人的資質(zhì)不同”;二是性格差異,所謂狂狷各從其所成。〔6〕概言之,燕國材一方面發(fā)掘了陽明心學中類似或等同于心理學思想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則根據(jù)心理學理論對陽明心學“心理學缺陷”進行了批評。

      徐曉虹以西方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為參照,認為王陽明心學包含了豐富的心理學內(nèi)涵,契合了心理學中人格理論、心理暗示、審美心理學、頓悟?qū)W習論等現(xiàn)代心理學主題。具體而言,陽明心學與心理學的契合之處,至少有五個內(nèi)容:良知學說、心理暗示、知行合一、巖中花樹論、頓悟式學習等。首先,良知學說與心理學人格理論相通。徐曉虹指出,王陽明良知學說與心理學人格理論非常契合。比如,弗洛伊德人格論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構(gòu)成,本我遵循的“快樂原則”,指潛意識中的本能、沖動與欲望,自我遵循的“現(xiàn)實原則”,介于外部世界與本我之間,自我的作用不僅使個體意識到自身的認知能力,而且使人為了適應現(xiàn)實而對本我施加壓抑和約束,超我遵循的“理想原則”,則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的社會性一面,由“良心”與“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與功用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王陽明雖然在人格本質(zhì)界定上與弗洛伊德、馬斯洛等心理學家有著不同的表述,但依然存在著共同之處:其一是承認人的私欲和本能;其二是個體的發(fā)展需要以內(nèi)在潛能為基礎(chǔ),強調(diào)了人格的能量特征,每個個體都有發(fā)揮其內(nèi)在力量的可能;其三是都論述了人格如何發(fā)展達到完善人格。而且,王陽明建立良知學說的方法與上述人格心理學家也很相似,都是采用非實證的研究方法,即當今稱作臨床法的觀察法。其次,心理暗示與心學方法論。徐曉虹指出,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fā)現(xiàn)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是用實驗方法證明存在人際影響的暗示效應,其規(guī)律是:暗示者身份、名望和地位的權(quán)威性越高,暗示的效果越顯著。王陽明則強調(diào)道德靜修過程的心理暗示作用。由“心即理”至“致良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運用心理暗示的方法進行道德教化。在《傳習錄》中的許多事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王陽明對人(對象)的心理暗示故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陽明心學就是利用心理暗示改變?nèi)说臐撘庾R,提升人的道德修養(yǎng)。而王陽明心學采用的心理暗示法是:第一步使人在認知上先接受觀念,使道德理念進入人的潛意識;第二步引導人進行自我心理暗示;第三步形成道德自覺行動。可見,在王陽明心學心理暗示方法中,人被認知接受的信息,一定會轉(zhuǎn)化為人的行動,并且是在不知不覺境界中完成的行動。其三,“知行合一”有其現(xiàn)代心理學的依據(jù)。徐曉虹認為,陽明“知行合一”理論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學內(nèi)容:“知、行”在人格發(fā)展的基礎(chǔ)上具有相互作用、促進的合一性質(zhì),“知”與“行”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方面,之間并無一個進行先后判斷的空間和過程;王陽明的本意是說“真知”在于能實行,對事物確實有認知并且有所行動,用心理學知識解讀就是,人的心理活動必然伴隨著相應的行為,與此同時,人的行為亦離不開相應的心理活動,只不過,有時由于強度不大而使行動著的人自身難以覺察心理活動而已;此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包含著認知與行為之間存在差異的認識,且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持有這種觀點的是以團體動力學說而聞名的心理學家勒溫,他提出著名公式:B=f(p.E)。這個公式的基本含義是:B一個人的行為,是P其人格或個性和E其當時所處情景或環(huán)境的函數(shù)。簡言之,人的具體表現(xiàn)行為是由自身的素質(zhì)和當時面對的環(huán)境共同決定的。這樣看來,王陽明能夠推導出動態(tài)的“知行合一”原理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其四,“巖中花樹論”契合現(xiàn)代審美心理學。王陽明游南鎮(zhèn)時提出了“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的思考,從審美心理學角度可以做這樣解讀:一切審美活動都源自人的心靈活動之結(jié)果。如果沒有人的心靈感悟,審美亦就無從談起。山中之花,倘若無人去發(fā)現(xiàn)其美的形式,當然是寂寞自開;溪中清泉,當然也是孤獨自流,不可能有任何審美的意義。正由于人的審美活動,才使“巖中花樹”的美頓時燦然。其五,“龍場悟道”符合格式塔頓悟?qū)W習論。徐曉虹指出,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基本觀點是:學習的實質(zhì)是知覺的重組,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也就是“完形”。學習是借助對問題情境中各種事物間關(guān)系的突然領(lǐng)悟(頓悟)來實現(xiàn)的。通過頓悟?qū)W習獲得的理解,可以避免多余的事物,不僅有助于學習的遷移,而且不容易遺忘。所以,“頓悟?qū)W習”理論與“龍場悟道”何其相似!龍場悟道七年后,王陽明對此次傳奇色彩的悟道有一個評論,大意是說自己早年沉溺于“詞章之習”,可苦于眾說之紛擾而“求諸老、釋、五經(jīng)、四子”,日夜琢磨,才欣然領(lǐng)悟圣人之學。也就是王陽明空閑之時,通過學習、思考,將自己的認識、覺悟加以重新組織,最終形成一個有組織的整體?!?〕不難看出,徐曉虹的分析是比較全面和深入的,也是非常新穎的,按照她的分析和研究,王陽明心學的心理學理論不僅是豐富的,而且是獨具特色的。

      曾鐘德認為,陽明心學對感覺、知覺、人性、行為、表象和想象、思維、態(tài)度、意志等系統(tǒng)的思考,可視為中國心理學的開端。曾鐘德以人本主義心理學考察王陽明心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包括:(1)人性本善論;(2)需要層次理論;(3)自我實現(xiàn)理論;(4)以人為中心的療法。而陽明心學所提倡的觀點也體現(xiàn)著人本思想:(1)人性本善,在《傳習錄》之“既去惡念,便是善念”,體現(xiàn)了人性本善的觀點;(2)人人平等(良知存圣人及常人),《傳習錄》之“良知存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體現(xiàn)了人人平等的思想;(3)自我實現(xiàn)理論,《傳習錄》之智愚“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說明了人是具備潛能改變的,只是他沒有想去改變的意思。因此,陽明心學的心理學體系是以“心即理”為基礎(chǔ),以“知行合一”為核心,以“格物致知”為途徑,以“順其自然”為原則,以“博文約禮”為方法,以“盈科而進”為步驟,以人本思想為特點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體系。曾鐘德指出,通過對陽明心學的分析還可得出以下幾大理論:(1)認知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2)不同的認知是導致不同行為的原因;(3)認知的異常是由于認知過程出現(xiàn)了問題(有私欲),會產(chǎn)生異常的行為;(4)良知(客觀的認識)可以通過逐步地學習及思考的內(nèi)化而獲得;(5)知識經(jīng)驗會對感知覺有影響作用;(6)人性本善;(7)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人生觀;(8)心理發(fā)展有階段性的特點;(9)順其自然;(10)夢是人本能意識的反映??傊?,陽明心學的心理學體系的理論有許多認知心理學派、行為心理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學派等幾大主流心理學派公認的理論觀點,說明陽明心理學體系能客觀地闡釋心理學的規(guī)律。陽明心學根植于中國本土文化,所以陽明心學的心理學體系的發(fā)現(xiàn)也可為我國心理學本土化起到啟迪的作用?!?〕可見,曾鐘德不僅肯定了王陽明心學在中國心理學史上的地位,而且將陽明心學中對應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內(nèi)容發(fā)掘整理出來,并概括出類似于認知心理學派、行為心理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學派等主流心理學派公認的理論觀點。

      盧奇飛、郝文卓基于西方心理學人格理論對王陽明“知行合一”心理學內(nèi)涵展開了獨特的分析,認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蘊含了豐富的心理學內(nèi)容。其一,王陽明將“良知”作為“知行合一”的本體,是一種內(nèi)在的智慧,而且,每個人都有人格完善的可能。本體的內(nèi)在性決定了人格的發(fā)展方向是內(nèi)向的,個體需要做的是除去妨礙個人成長的因素,恢復本體,發(fā)掘自身本有潛能。因此,“良知”是一種潛在的心理結(jié)構(gòu),具有心理意義上的實在性,與深度心理學中的“無意識”概念類似,是人格得以完善的基礎(chǔ)。其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知”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客觀事理知識,而是以主體為核心的認知,是一種對主體本質(zhì)的覺悟、發(fā)現(xiàn)和體驗,這種“知”帶有情感體驗,能引發(fā)人之需要,進而自發(fā)產(chǎn)生“知”的心理效應即“行”;“行”并不強調(diào)外在表現(xiàn),更不是虛偽的、違心的行為,而是主體真實的、自然的心理變易過程,它包括動機、態(tài)度、人格變化等,它們反過來可以深化“知”。所以王陽明將“知行合一”中的“知”“行”稱作“真知行”。其三,“知行合一”也是關(guān)于人格發(fā)展的方法論。王陽明強調(diào)“知行合一”的下手處是“致知”,“致知”便是“致良知”,有恢復“知行本體”之意。因此,做到“真知”自然會有“真行”。假如沒有“真行”出現(xiàn),肯定是沒有做到“真知”。人格發(fā)展的動力源自內(nèi)在,通過覺知本體,便能夠摒除心中的私心雜念,自然就是“廓然大公”,此是一個心理的減法過程,亦是一個心理的整合過程。從心理學上講,意識通過對深層內(nèi)心的覺悟以激活心靈自身內(nèi)在的調(diào)節(jié)力量與動力資源,從而清除阻礙心靈發(fā)展的一系列障礙,使得心靈能夠自發(fā)、自然地發(fā)揮作用,心靈便會產(chǎn)生轉(zhuǎn)化,趨向心靈完整。這個過程中,意識不僅承擔了對無意識領(lǐng)悟的角色,而且也擔負著主動探求的角色。這里的意識之主動領(lǐng)悟與探求體現(xiàn)的就是“致知”作用。其四,“知行合一”更是人格的理想境界。由心理學視角看,呈現(xiàn)“知行合一”人格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個體無意識內(nèi)容能夠被充分意識化,意識對無意識進行著直覺性的總體把握,從而能與無意識和諧相處,無意識亦不會形成對意識活動的障礙。反而會給意識以支持。這樣的話,個體人格就能充分整合、高度協(xié)調(diào)一致,其“所知”能完全轉(zhuǎn)化為“所行”,“所行”又印證其“所知”,知行互相呼應。這時個體充分實現(xiàn)了自我,而與社會和諧相處。個體的私欲被剝?nèi)サ迷蕉啵洹爸泻弦弧睓C制也就更暢通,其人格發(fā)展就更完善,所以,“知行合一”蘊含了人格發(fā)展?jié)u進性的理路?!?〕可以說,盧奇飛、郝文卓對于“知行合一”具有的人格心理學內(nèi)容的發(fā)掘和分析,既有特色,亦有深度,為深化認識和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內(nèi)涵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二、王陽明心學的心理學性質(zhì)

      所謂“心理學性質(zhì)”,是指“心理學特性”,并不一定指具體的心理學思想內(nèi)容或心理學原理。在梳理相關(guān)研究成果時,發(fā)現(xiàn)有的研究只是對陽明心學中的觀念、命題、概念等表現(xiàn)出的心理學性質(zhì)予以揭示和呈現(xiàn),認為陽明心學具有濃厚而鮮明的心理學性質(zhì)。

      馮友蘭討論到陽明“知行合一”時,非常興奮地認為可由心理學去分析。他說:“依心理學說,知行本是一事。如人見可畏之物即奔避,此‘知行本體’也。其不奔避者,必有他種心理或生理狀況以阻之,非‘知行本體’矣。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在心理學上,實有根據(jù)。不過其所謂知,意多指良知,而良知之有無,則心理學不能定也?!薄?0〕這是認為,“知”“行”之所以是合一,乃是因為心理活動與生理活動(行)一致,因為有了心理活動,同時便有了生理反應,如果沒有生理反應(行),則是因為心理或生理出了問題,此即肯定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有心理學根據(jù)。

      在賀麟看來,王陽明“知行合一”是一個極富心理學性質(zhì)的命題。賀麟指出,“知行合一”乃指與行為同一生理心理活動的兩面(two aspects of the same psycho-physical activity)而言。知與行既是同一活動的兩面,當然兩者是合一的,若缺少一面,則那個心理生理活動,便失其為生理心理的活動。因為知行合一是兩面式的合一,所以可以解釋作同時發(fā)動。所謂知行是同一活動的兩面,亦即是說知行是那同一活動的整體中的中堅部分(integral parts)或不可分離的本質(zhì)。無無知之行,亦無無行之知,知與行永遠在一起(always together),知與行永遠陪伴著(mutual accompaniment)。知行兩面說,認知行合一構(gòu)成一個整個活動。對此同一的活動,從心理方面看是知,從生理或物理方面看是行。〔11〕就是說,以心理學生理學解釋知行關(guān)系,不能缺一,所以是合一的。賀麟根據(jù)心理學理論判斷知、行是表象與背境關(guān)系,從而導致以知代行或以行代知的情況出現(xiàn),此即心理學原因。他說:“在本然的知行合一體中,據(jù)心理學來看,有表象與背境的關(guān)系,譬如,就顯知隱行的合一體言,則顯然知是表象,隱行是背境。故人即用這合一體中之表象(知)以代表之。又如就顯行隱知的合一體言,則顯然行是表象,知是背境。人們的心理作用,大都趨于注重表象,即用于代表全體??傊?,我借用表象與背境的心理學來解釋:一則可以說明知行本來是合一的全體的事實,二則可藉以解釋何以常識只以合一的全體中之主要的顯明的成分表示全體的心理原因。”〔12〕賀麟還以詹姆士的情緒心理理論反證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是“知先行后、行主知從”,因為按照詹姆士的情緒理論,先有某種表示情緒的生理動作發(fā)生,由于對這些生理動作的回憶、反省或覺察,才產(chǎn)生情緒如喜怒哀樂等的意識,直到這種生理的動作慢慢地傳達到神經(jīng)中樞,我們才開始意識到一種悲哀的情緒。照此,情緒的意識實為生理活動的產(chǎn)物,為生理的變化所決定。因而詹姆士對知行問題,自然要持知先行后、行主知從之說,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正與此相反?!?3〕總之,按照心理理論觀察,王陽明“知行合一”是統(tǒng)一活動的兩面,知是心理活動,行是生理活動,二者是同時進行的,所以是合一的;此外,“知行合一”的“知”“行”也是表象和背景的關(guān)系,有時“知”是表象、“行”是背景,有時則相反,從而出現(xiàn)以“知”代“行”或以“行”代“知”的情況,而這與人的心理也有關(guān);而依據(jù)情緒心理理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是“知先行后、行主知從”。這些結(jié)論雖然都值得商榷,但依然是充滿挑戰(zhàn)和啟發(fā)的。

      唐文治肯定陽明心學是救心之學,認為當時需要救的“心”有三:貪鄙心、昏昧心、間隔心,因貪鄙而昏昧,因昏昧而間隔,而“致良知”是治心的良藥。因為“致”就是《孝經(jīng)》所謂“通”,而“致良知”就是《中庸》所謂“致中和”,如此便可以做到,知覺周浹宇宙,和氣充盈,哪里還有什么貪鄙、昏昧、間隔呢?〔14〕唐文治進一步指出,“知貴靈而忌滯,貴通而忌塞,貴正而忌曲,靈也,通也,清也,正也,皆所謂良也。積億萬人之知覺,或良或否,成為國性,而國之廢興存于是系焉。”〔15〕因此,今日欲救中國人之心,必自“致良知”始?!?6〕唐文治提出“救心在研幾學”,認為充滿天下的就是“幾”,其中有心幾、事幾、時幾。心幾明則事幾、時幾各得其宜,萬民以乂;心幾昏則事幾、時幾皆顛到而無序,一國以亂?!皫住本褪莿又⒄?,意念將動之時,寂感之交,吉兇之分界,而王陽明所謂“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就是“研幾”。也就是要求在動而未形、有無之間妥善處理人己、義利、吉兇關(guān)系之問題?!?7〕唐文治的討論雖然沒有明確的心理學指認,但他關(guān)于陰暗心理的歸納、關(guān)于治療心理心態(tài)的關(guān)節(jié)點、關(guān)于良知的性質(zhì)及其心理治療功能等方面的論述,都是極富啟發(fā)性的。

      耿寧指出,王陽明將所有心理活動都視為“良知之用”,良知不是一種推論,而是一種直覺,是“不待慮而知”的?!?8〕而“致良知”如果沒有任何私欲、私意的妨礙、遮蔽,那么這個心理活動的自知就沒有什么是非好惡,因而良知的中心不是道德判斷,而是自知?!?9〕耿寧認為,“心”的活動的自然程度與良知清晰程度成正比,“心”的活動越不自然,“心”的自知就越模糊,反之,越清晰。但無論心理多么愚昧,這種愚昧的心理活動也有良知。因此,作為良知的自知屬于心理活動的本質(zhì),如果有心理活動,就必然有自知?!?0〕關(guān)于王陽明的知、行,耿寧認為是一個心理活動的兩個方面,既是一種意志或?qū)嵺`方面的自知,又是一個道德方面的評價,因而良知這種意志的自知包含一個對于這個意志的價值判斷?!?1〕耿寧認為,王陽明的“良知”概念具有“雙義性”,即早期“善的能力和該能力的實現(xiàn)”與后期“對意念之道德品格的意識”,并分析了這兩種良知概念在心理學中的不同地位,即早期良知概念可以被看成是后期良知概念的本體論前提,而后期良知概念成為陽明建構(gòu)學說的樞紐?!?2〕耿寧以心理學考察陽明的良知,斷定為具有心理學意味的“自知”,并且指出“心”的活動狀態(tài)與“自知”的清晰程度成正比,認為“知”“行”是心理活動的兩面,而王陽明前后期良知的不同內(nèi)涵在心理學中具有不同的地位。應該說,耿寧的分析也是頗具特色和啟發(fā)的。

      陳來關(guān)于陽明心學基本范疇的分析與釋義,均有心理學傾向。陳來指出,陽明心學中的心、知、物都由“意”來界定,“意”具有一種對對象的指向性質(zhì),構(gòu)成了事物的意義;“心”之本體是至善、天理、良知等,“心”有“善”和“美”兩種境界;“誠意”就是著實用意,即對“一念發(fā)動處”著力,去惡為善;“良知”與意念共同構(gòu)成意識活動,對意念起著監(jiān)督作用,是意念的判斷原則;“心”之安與不安既是“良知”作用的表現(xiàn)方式,因而心安與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檢認“良知”的方法;陽明心學以“無我”為境界,不僅要排除一切緊張、壓抑、煩躁等否定情緒,而且不應使任何意念情緒滯留于心,才能保持自由活潑的心境?!?3〕由陳來的分析和解釋可以判斷,心、知、物、意都是具有心理學性質(zhì)的概念,都在陽明心學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其關(guān)于“心”的境界、“良知”的功能等論述均與心理學密切關(guān)聯(lián),而判定陽明心學的“無我”境界可以排除一切緊張、壓抑、煩躁的情緒,則是明確肯定陽明心學的心理學性質(zhì)。

      三、王陽明心學的心理治療方法

      在以心理學對陽明心學進行考察、分析的學術(shù)實踐中,有些學者特別關(guān)注到陽明心學的心理治療方法功能,認為陽明心學蘊含了豐富且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這些心理治療方法有著特殊的價值。

      徐春林認為,作為心學的成熟形態(tài),陽明學具有顯著的心靈治療學意義。他指出,陽明心學就是由心靈問題催生的,心靈問題不僅是陽明心學產(chǎn)生的“問題意識”,并貫穿著陽明學的形成與發(fā)展,同時也是陽明心學的基本內(nèi)容。陽明學的心靈治療是通過“意義賦予”的途徑實現(xiàn)的,是典型的意義治療法。這種意義治療法是通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來實現(xiàn)的:“心即理”是塑造意義賦予的主體;“致良知”是意義賦予的過程;“知行合一”是意義生成的機制。〔24〕將陽明心學產(chǎn)生的原因歸于心靈問題,斷定陽明心學的心靈治療特點是“意義治療”,“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則是陽明心學意義治療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可以說,這些論述與判斷既具深刻性又富啟發(fā)性。

      余德慧指出,心學幾乎不把自我當作重點,而是將全部的精力放在本我上:心體、心即理、良知、天理幾乎可以說是“存有”本身,所以心學的最高境界不是自我實現(xiàn),而是“至樂”:將個體從有限的生存中解放到無限。“至樂”的典型就是顏回樂處,里頭沒有社會成就,也沒有潛能開發(fā),而是生命境界。余德慧認為,心學所有的動力學涉及兩個面向:一是如何消去社會習氣,二是如何恢復本心,這兩項任務使得心學的動力學充滿精神分析的色彩。并指出,心學家的本心不見得是社會的監(jiān)控者,而是社會原生之處的善,其地位甚至可以與欲我(Id)相當,但卻是一種可以無限上綱的光亮。兩者都可以是潛意識的構(gòu)成部分,而心理分析強調(diào)的欲我是放肆與恣意的,必須透過自我的現(xiàn)實考量與超我的監(jiān)控而疏導克制,但心學所強調(diào)的本心之善反而因為社會作為而暗淡,必須隨時加以啟蒙提攜,所以心學從不出現(xiàn)“潛抑”或“壓抑”等與精神分析相類似的概念,反而是以“擴大心體”“立乎其大”為宗旨,要的是以心體籠罩全體,而不是精神分析所謂的“強健自我”。前者是以總攝的方式頂立成人,后者則是以適應社會的方式保持心理健康?!?5〕余德慧的研究貢獻主要有四點:其一是指出了陽明心學所追求的是生命境界而非社會成就;其二是認為陽明心學充滿精神分析色彩;其三是陽明心學是以適應社會的方式把持心理健康;其四是揭示了陽明心學的心理結(jié)構(gòu),分析了心學結(jié)構(gòu)中不同元素的特點和不同作用。所有這些,都顯示了學術(shù)上的啟發(fā)性。

      翁開誠以Carl Rogers的人文心理學研究經(jīng)歷為參照,較為全面地發(fā)掘、梳理了陽明心學中的心理治療思想,認為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有特殊的啟發(fā)?!靶募蠢怼钡膯l(fā)表現(xiàn)在,可以擺脫心理治療中的主客二分、擺脫實證化與數(shù)量化限制、擺脫治療對象被作為研究客體,因為理想的人格正是體悟?qū)嵺`出“心即理”的境界,不但能感通于身邊的親友,而且能感通于完全陌生的他人,還可以感通于人之外的動物與生物,從而將自己與人類置于大自然中,體會到與大自然間的一體之感,以及自我與其他生物與無生物間是互為主體、互相參與與贊助的生機。就“萬物一體”言,“明明德”與“親民”,一是內(nèi)含之體,一是外顯之用,這就是說,一個自覺地努力去追求本然具有的光明德行的人,不但實現(xiàn)了自我,也同時覺悟到真正的自我乃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而這種一體,在面對他所關(guān)心到的萬事萬物時,自然會顯露出一體之仁,也就會自然地流露出對萬物之親愛與感通,這正是至高境界的“同理心”,有了此“同理心”,自然會超越自我中心,此即“萬物一體”對于心理治療的啟示。就王陽明的“明明德”“親民”言,心理治療必然企盼能發(fā)生改變,然而改變的責任與權(quán)力都屬于每個人自己,治療者沒有責任與權(quán)力去改變他(她)的當事人,治療者他(她)應該努力于改變自己成為一個自覺地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人,此即“明明德”,而治療中的當事人要改變的責任與權(quán)力也在他(她)自己。因此,治療者對當事人的任務不是改變當事人,這是“新民”的立場;而是真誠、尊重與感通于當事人,這是“親民”的立場,因而王陽明“明明德”與“親民”對于明確心理治療的責任與權(quán)力具有啟示意義。就王陽明的“格物致知”言,王陽明說:“然欲致其良知,亦豈影響恍惚而懸空無實之謂乎?是必實有其事矣,故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fā)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大學問》)翁開誠認為,如果就心理治療工作而言,治療者的行動就是“物”,就是“意之所在之事”;治療工作中的“格物”,就是不但自覺地為所當為,而且糾正自己治療行為中的所不當為,也就在這樣不斷地、自律性道德行動中,成就了道德行動(治療的應然理想行動/格物),也在采取道德行為的自覺中,展開并發(fā)現(xiàn)了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治療的應然理想/致知),從而明確心理治療的目標和糾正心理治療中的不當行為。就“知行合一”言,王陽明在談修身時,不可與正心分開,談格物時,也不可與致知及誠意分開;反之亦然。引伸到治療工作中,為了明覺自己治療的價值理論,必須在自己的治療行動中去覺察,為了掌握自己治療行動合乎自己的理想,也必須自覺自己行動背后所透顯的應然道理。這不是先有了“知”之后,才去“行”,“知”是在自己生命經(jīng)驗行動中去知,“行”也是在覺察自己生命經(jīng)驗中去行。這是心學理想中一個人自我的生成,也是人文取向治療者的自我生成,也是人文取向治療所期待于當事人的自我生成,此正是王陽明“知行合一”一體二面之意蘊。翁開誠總結(jié)說,心理治療本質(zhì)上在追求“好”的人生的實現(xiàn),也就不是實證主義定義下的科學,而是倫理學和實踐智慧;心理治療的實踐智慧,當由治療行動中,甚至于整個生命行動中覺解而來;而這實踐智慧的覺解越明白,在治療行動中,甚至整個人生的實踐行動,也會越堅實。因此,心理治療是實踐智慧,陽明心學正是這種智慧,陽明心學的引入可以充實心理治療內(nèi)容和改變心理治療性質(zhì)?!?6〕可見,翁開誠對于陽明心學的主要命題進行了心理治療視角的解讀,開掘了陽明心學深厚且獨特的心理治療意蘊,不僅豐富了心理治療思想的內(nèi)容,而且改變了心理治療理論的方向,對于王陽明心學的心理學思想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陳復提出“心學心理學”(nousological psychology)概念,并認為陽明心學講的“良知”雖然有自我義和自性義這兩層觀點,但自我義是種歧出,自性義則是主干,因此,心學心理學還可稱作“自性心理學”。陳復將陽明心學置于“心學心理學”范疇討論,主張擴充到中外全部知識領(lǐng)域有關(guān)自性的內(nèi)容,展開跨領(lǐng)域的知識整合,整合的機制當然還是來自人對自性的認識與琢磨,意即透過厘清自性相關(guān)知識來從事于自性涵養(yǎng),并在生活里藉由各類實踐來映證涵養(yǎng)的確實程度,這些有關(guān)工夫論的討論本來都屬于心學關(guān)注的范疇。作者同時指出,心學心理學與傳統(tǒng)陽明學脈絡比較,有一個精微的歧異點,就是傳統(tǒng)陽明學對外在的知識持謹慎的態(tài)度,特別強調(diào)貞定住“良知”的首要性,“良知”自會生出相應的知識與實踐,不需要外在知識來回塑生命,此即是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本意。但面對人類智能知識資產(chǎn)已經(jīng)極其精微開掘之事實,假如人類文明與中華文化要繼續(xù)開展,心學心理學的內(nèi)涵就不應該再有絲毫反智主義傾向,心學心理學的側(cè)重點在于對人心理的探索,希望引領(lǐng)人由自我轉(zhuǎn)出自性,此探索過程必然需要有大量相關(guān)的知識來輔佐認識實際的經(jīng)驗,使人的思維精微化,才能使心理議題獲得細密的厘清?!?7〕“心學心理學”是一個極富創(chuàng)意的命題,倡導將陽明心學的討論擴充到全部知識領(lǐng)域是非常有遠見的想法,認為心學心理學應該在對人的心理探索過程中引領(lǐng)人由自我轉(zhuǎn)出自性,則是對心學心理學的任務的規(guī)定。

      四、王陽明心學中的心理教育智慧

      所謂“心理教育智慧”,就是指陽明心學中蘊含的心理教育方面的思想和方法,包括心身關(guān)系、心物關(guān)系的處理、德育心理學、心理教育內(nèi)容、心理教育過程、心理教育方式、心理教育目的等。

      劉兆吉認為,王陽明討論了心和身、心和物的關(guān)系,并提出了許多有啟示的觀點,有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但王陽明混淆了身和心、心和物的關(guān)系,否認物的存在,把認識過程和被認識的物混為一談并歸結(jié)為意,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心理學思想。從心理學角度看,王陽明“知行合一”思想,錯在把認識、情感和動機都看作行了,實際是以不行為行,以舊知代替行、統(tǒng)率行,而且犯了唯心主義認識論的錯誤。王陽明的德育心理學思想體現(xiàn)在“致良知”思想中,在教育措施上也有不少具有實踐意義的言論,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德育心理學思想,但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的心理學思想。“致良知”就是由道德認知變?yōu)榈赖滦袨?,?jīng)反復實踐養(yǎng)成道德習慣這種教育方法符合德育心理學原理。此外,王陽明非常重視兒童愛游戲的年齡特征主張善于誘導,他反對死背章句重智育輕德育和各種體罰,具有教育心理學價值?!?8〕劉兆吉肯定了王陽明對心物關(guān)系、心身關(guān)系的探討及其心理學意義,分析了“致良知”所具有的潛移默化的德育心理學思想,揭示了王陽明的兒童教育方法具有心理學價值,但也批評王陽明混淆了心物關(guān)系、知行關(guān)系,屬于主觀唯心主義心理學思想。

      何德寬認為,王陽明心學可以認為是“心理教育”(心育)思想。王陽明提出了心育理論和存心養(yǎng)性、存善去惡的心育法則?!褒垐鑫虻馈钡男睦韺W意義或曰心育思想的意義,顯示了道德自我意識、價值觀念、人格理想等內(nèi)在心理素質(zhì)在人的主體精神實現(xiàn)中的巨大作用;而就操作層面看,“龍場悟道”的心理教育意蘊還體現(xiàn)在心育不能僅是空靈的頓悟、自省,還必須在真實的物理情境中,或是在模擬的現(xiàn)實情境中,主體心理真實地“神入”、沉浸于具體的事。〔29〕定義陽明心學為“心理教育思想”是非常有啟發(fā)的判斷,并對陽明心學中的“心育理論”展開全面深入的發(fā)掘、分析,肯定其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心理教育的實踐性原則,這些都是能啟發(fā)我們?nèi)嫉摹?/p>

      汪水芳指出,運用心理暗示方法是陽明心學的一大特征,心理暗示在陽明心學體系中具有方法論意義。王陽明不僅運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構(gòu)建了其“心為本體”的哲學理論,而且“致良知”的修養(yǎng)功夫也離不開心理暗示方法的運用。汪水芳認為,王陽明心學對心理暗示的應用使其具有心理預防和治療功能,因為暗示能夠?qū)θ说臐撘庾R發(fā)生影響,從而無形地改變對象行為,達到改變行為和主觀經(jīng)驗的目的,進而成為一種治療方法。因此,陽明心學中豐富的心理暗示思維是有利于心理治療的。汪水芳還認為,陽明心學是哲學與心理學不可分離的結(jié)合體。確切地說,陽明心學是哲學與心理學的混合物,因此,研究陽明心學,尤其是想探索陽明心學影響力的原因,必須從哲學與心理學相結(jié)合的角度進行研究,單從哲學角度或是單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都可能是片面的?!?0〕發(fā)掘陽明心學中的心理暗示手段和方法,指出陽明對心理暗示的應用具有心理預防和治療功能,并特別提醒,研究陽明心學需要將哲學方法與心理學方法加以結(jié)合方能取得積極效果。汪水芳的這些討論和判斷無疑是有助于王陽明心理暗示思想研究的。

      王啟康認為,王陽明十分喜愛用“體”“用”關(guān)系分析人的心理生活,常在極廣泛的意義上使用“體”和“用”概念。其表現(xiàn)之一就是在心理生活的不同領(lǐng)域之間的關(guān)系上加以使用,將心中的主導者、根本者當作“體”,而把其余的受支配和被決定者當作“用”,因而“體”“用”關(guān)系,也就是支配者與被支配者、決定者與被決定者之間的關(guān)系,而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王陽明關(guān)于“心”“理”關(guān)系的基本觀點,即不承認“心”外之“理”的存在,不承認外在之“理”作為內(nèi)心之理的來源作用。但是,新生的心理活動并非由已形成的內(nèi)部積貯所決定,因為生活在不斷變化,人所接觸的物事在不斷更新,而這些新變化、新情況不能不對發(fā)生的心理活動產(chǎn)生影響,從而不斷改變、增加新的內(nèi)容。所以,判定“良知”的新發(fā)(用)只是由已形成的“良知”的“體”所決定,與實際生活是不符合的?!?1〕指出王陽明分析人的心理生活習慣用“體”“用”關(guān)系,認為這與王陽明不承認心外之理的存在密切關(guān)聯(lián),但這種分析模式也存在固化的危險,因為人的心理活動時刻在變化,從而使這種“體”“用”分析法的有限性突出地顯示出來。

      盡管以往由心理學角度研究王陽明心學的成果不是很豐碩,但已有的成果也可謂內(nèi)容廣泛、觀點新穎。由內(nèi)容看,涉及陽明心學中的心理學理論、陽明心學中的西方心理學學派的理論、陽明心學中心理治療方法、陽明心學中的心理教育、陽明心學中的心理暗示、陽明心學主要命題(如“行和合一”)的心理學內(nèi)涵。由觀點看,王陽明心學具有豐富且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與智慧,王陽明心學幾乎涉及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所有學說的內(nèi)容,王陽明心學心理治療是意義治療,王陽明心學對于心理治療由科學到人文轉(zhuǎn)變具有重要意義,王陽明心學作為本土心理學代表需要在科學知識方面表現(xiàn)出開放的態(tài)度,王陽明心學不僅蘊含德育心理學思想,也蘊含了心育心理學思想,而且不乏兒童心理教育思想,等等。當然,也有學者從心理學角度對陽明心學提出了批評。因此,以往由心理學角度研究王陽明心學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對于繼續(xù)這一方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基礎(chǔ)意義。

      不過據(jù)所涉文獻判斷,以往的研究仍然存在需要拓寬的范圍和深化的內(nèi)容。第一,以往研究較多地關(guān)注陽明心學的基本命題的心理學內(nèi)容或性質(zhì),主要對這些基本命題的心理學內(nèi)涵進行了發(fā)掘,而較少涉及這些主要命題以外的文獻的心理學思想。而王陽明的心學心理學思想幾乎遍布所有文獻中,王陽明的著述、講學、書信、告諭、鄉(xiāng)約、奏疏等文獻,都蘊含了豐富的有待發(fā)掘、整理、研究的心理學思想資源。第二,存在機械地以心理學原理附比陽明心學概念、命題、觀念之現(xiàn)象,就是說,在以心理學理論分析、研究陽明心學的時候,個別學者比較簡單地將陽明心學的某個命題與心理學的某個理論或原理進行附比,但由于這種附比非常牽強,從而得出膚淺或錯誤的結(jié)論,這是未來的研究力求戒避的。第三,王陽明從事心學教學、心學思考、學術(shù)交流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了某些心理學方法,而且應用得非常成功,但以往的研究似乎關(guān)注不夠。比如書信或言談中的心理暗示法,王陽明似乎非常嫻熟。第四,王陽明提出了許多類似心理學的命題和心理學概念,對心理或心態(tài)類型進行過概括,但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沒有注意。比如王陽明說:“或怠心生,責此志,即不??;忽心生,責此志,即不忽;懆心生,責此志,即不懆;妒心生,責此志,即不妒;忿心生,責此志,即不忿;貪心生,責此志,即不貪;傲心生,責此志,即不傲;吝心生,責此志,即不吝。蓋無一息而非立志責志之時,無一事而非立志責志之地?!薄?2〕這不僅提煉出諸多心理現(xiàn)象,而且提出了化解方法。第五,王陽明提出的豐富的心理治療方法,非常具體,雖然以往的研究有較多涉及,但需要進一步豐富之、深入之。比如,《告諭浰頭巢賊》就充分采用了心理方法勸降山賊。第六,王陽明心學中的心理學內(nèi)容非常豐富且深刻,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近似心理學思想體系,如陽明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薄?3〕這幾句話在很大程度上隱含了心理學思想體系,但以往的研究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未能對陽明心學心理學理論體系予以完整的開掘和研究,這也是接下來的研究需要重視并付諸實踐的??傊蹶柮餍膶W心理學思想,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程度深邃,仍然有待全面發(fā)掘、整理和深入地研究。

      注釋:

      〔1〕〔2〕〔3〕〔4〕〔5〕〔6〕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45、448、451、455、458-459、466-467頁。

      〔7〕徐曉虹:《“陽明心學”之心理學辨析》,《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年第6期。

      〔8〕曾鐘德:《陽明心學的心理學體系》,《心理醫(yī)生》2018年第5期。

      〔9〕盧奇飛、郝文卓:《心理學視域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哲學思想探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16期。

      〔1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89頁。

      〔11〕〔12〕〔13〕賀麟:《知行合一新論》,《賀麟集》,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5、380、382-383頁。

      〔14〕唐文治:《論陽明學為今時救國之本》,《唐文治國學演講錄》,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33-134頁。

      〔15〕〔16〕唐文治:《〈陽明學術(shù)發(fā)微〉序》,《唐文治國學演講錄》,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33、434頁。

      〔17〕唐文治:《救心在研幾學論》,《唐文治國學演講錄》,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74頁。

      〔18〕〔19〕〔20〕〔21〕耿寧:《從“自知”的概念來了解王陽明的良知說》,《心的現(xiàn)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30、132、133、131頁。

      〔22〕耿寧:《論王陽明“良知”概念的演變及其雙義性》,《心的現(xiàn)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70-187頁。

      〔23〕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章。

      〔24〕徐春林:《論陽明學的心靈治療學意義》,《貴陽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

      〔25〕余德慧:《心學:中國本我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2001年第15期。

      〔26〕翁開誠:《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fā)》,《應用心理研究》2004年第23期。

      〔27〕陳復:《智慧咨詢的理念與實作:陽明心學對心理咨詢的啟發(fā)》,《貴陽學院學報》2019年第3期。

      〔28〕劉兆吉:《王守仁的心理學思想》,《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29〕何德寬:《心理教育是陽明一生踐履“成圣”的主線——王陽明心理教育思想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30〕汪水芳、張叢林:《心理暗示——王陽明心學的方法論》,《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31〕王啟康:《王陽明良知與致良知學說中的心理學問題》,《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32〕王陽明:《示弟立志說》,《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89頁。

      〔33〕王陽明:《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6頁。

      猜你喜歡
      陽明心心學心理治療
      “知行合一”的當代價值
      新傳奇(2023年16期)2023-05-30 10:48:04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心理治療有七大誤區(qū)
      大數(shù)據(jù)視域下陽明心學主題挖掘及作者發(fā)現(xiàn)研究
      論新時代構(gòu)建共產(chǎn)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陽明心學的現(xiàn)代性意蘊
      見心見行 知行合一 “中國藍”新員工培訓中的心學實踐
      “人類智慧與共同命運”首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時尚北京(2016年10期)2016-12-12 04:43:54
      淺析壯族巫醫(yī)治病中的心理治療作用
      中老年腦溢血患者采用精神護理與心理治療干預的效果觀察
      彰化市| 交城县| 郑州市| 荔波县| 克什克腾旗| 张掖市| 庆安县| 揭阳市| 全州县| 莫力| 博野县| 武平县| 庆云县| 安乡县| 阳春市| 遂宁市| 屏山县| 景泰县| 翁牛特旗| 拜泉县| 中牟县| 松阳县| 溧阳市| 正镶白旗| 虎林市| 五寨县| 奇台县| 白朗县| 揭西县| 永清县| 扶风县| 泗水县| 鹤岗市| 南川市| 南京市| 西乡县| 邹平县| 成安县| 琼海市| 万安县| 河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