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超,吳 瑛,章凌凌
(1.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上海200438;2.上海財經(jīng)大學體育教學部,上海200438)
國際式摔跤(以下簡稱摔跤)是古典式與自由式摔跤的合稱,根據(jù)運動員體質量,共設16個奧運級別。國內外賽事技戰(zhàn)術研究[1?4]均將滾橋技術視為國際式摔跤的核心技術,它也是運動員在跪撐(地面)狀態(tài)時的首選技術,專項力量對其成敗具有決定性作用。滾橋技術的動作過程可簡述為:以進攻者雙臂從后方摟抱對方軀干為起始姿勢,通過自身地面滾動帶動對方同向滾動一周。由于滾橋技術依靠全身多個關節(jié)肌肉協(xié)同用力,且具有靜力性用力的特征,當前的三維測力臺、等速測試儀等運動生物測力設備均無法滿足其力量測量的需要;這也使現(xiàn)有研究未能展示該技術在使用時連續(xù)、變化的用力過程特征,而獨立的運動學和表面肌電研究對訓練實踐的指導價值又非常有限。對運動項目中核心技術特征的認識不足或不準確,無疑會極大制約甚至誤導該項目訓練實踐,成為影響運動項目競技水平整體提升的短板。
鑒于此,本試驗應用自主研發(fā)的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專利號:ZL 201620365042.X)結合定點攝像技術和表面肌電采集技術,對滾橋技術動力學、運動學、表面肌電同步測量結果進行分析,揭示摔跤運動員在使用滾橋技術時的動態(tài)力量、階段劃分和肌肉用力特征,為摔跤項目滾橋技術的專項力量訓練提供參考。
上海體育學院10名男子古典式摔跤一級運動員,平均年齡(20±2.67)歲,體質量(72.45±9.73)kg,身高(173.3±6.82)cm,訓練年限(6.2±2.49)年,均志愿參加本試驗。測試前所有受試者均知曉詳細的測量流程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受試運動員沒有急性傷病、無延遲性肌肉酸痛現(xiàn)象且未處于減重期,熟練滾橋技術且強側均為右側,在測試前1 d不得參與大強度訓練,測試當天禁止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測試地點位于上海體育學院內的上海市人類運動能力開發(fā)與保障重點實驗室。
為熟悉測試儀器和試驗流程,所有受試者在測試前3 d進行測試內容培訓和適應性訓練。測試當天受試者先進行15 min的自選強度準備活動,以身體微微出汗為止。準備活動結束后休息10 min,在此期間試驗人員為受試者粘貼電極片并調試肌電測試系統(tǒng)。表面肌電采集選取軀干和下肢共12塊肌肉:左腿腓腸肌內側、左腿腓腸肌外側、右腿腓腸肌內側、右腿腓腸肌外側、右腿股直肌、左腿股直肌、右腹外斜肌、左腹外斜肌、左背闊肌、右背闊肌、左臀大肌、右臀大肌。所有電極片粘貼前均對皮膚表面做定位、剔刮、打磨、乙醇消毒處理,粘貼后用膠布對電極加以固定。
隨后要求受試者在摔跤滾橋測試系統(tǒng)上全力完成2次強側滾橋技術(右側)以獲取假人旋轉扭矩,2次測試間歇10 min。為了避免因磷酸原快速消耗對力量表現(xiàn)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本文將測量范圍限定于假人0~180°旋轉區(qū)間(6 s)內。為反映受試者良好狀態(tài)下的滾橋技術表現(xiàn),選取2次測試中峰值扭矩較高的一次測試結果。每次測試流程為:①受試者穿著摔跤衣右膝跪立于假人正后方,身體與假人無接觸;②試驗人員發(fā)出開始指令,受試者摟抱假人軀干盡最大力量使用滾橋技術;③試驗人員判斷假人旋轉超過180°后,發(fā)出停止指令,受試者停止技術動作;④試驗人員檢查數(shù)據(jù)完整性,判斷是否有效。測試期間攝像機位于受試運動員身后3 m處定點拍攝技術全程,拍攝幀數(shù)為25幀/s,以獲得技術動作的運動學特征。通過無線肌電采集系統(tǒng)同步獲取肌肉電信號,結合運動學特征共同分析滾橋技術動作的肌肉用力機制。
1.3.1 無線表面肌電采集系統(tǒng)
通過Noraxon TeleMyo DTS無線表面肌電采集系統(tǒng)(采集頻率1 500 Hz)采集肌肉活動電信號,使用MyoResearch XP軟件進行整流和平滑處理,平滑窗口期50 ms。
1.3.2 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
應用自主研發(fā)的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專利號:ZL 201620365042.X)測量滾橋技術的扭矩。系統(tǒng)內置靜態(tài)扭矩傳感器型號與參數(shù):型號為LONGLV?WTQ17C,量程為3 000 N·m,線性精度為±0.1%FS,重復性精度為±0.3%FS,即單次測量誤差范圍為±3 N·m,重復測量誤差范圍為±9 N·m。動力系統(tǒng)采用三相380 V?1.5 kW?50 Hz的蝸輪蝸桿減速電機,每分鐘可轉5圈(變頻可調)。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中的電機啟動扭矩值設為15 N·m,電機停止扭矩值設為5 N·m。
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的基本設計思路是將滾橋技術簡化為運動員摟抱圓柱形假人滾動,同時有針對性地解決以下問題:①為體現(xiàn)滾橋技術靜力性用力的特點,將靜態(tài)扭矩傳感器的兩端分別與電機和假人固定連接,利用齒輪的速度轉換器,將電機的回轉數(shù)減速到所需要的回轉數(shù),從而實現(xiàn)假人30(°)/s等速旋轉。②為分別滿足滾橋技術對假人產(chǎn)生的額狀面和矢狀面移動的需要,設備底座中包含2個旋轉軸承。③為避免假人和電機的重量對運動員和旋轉軸承的影響,同時便于運動員摟抱假人,通過在電機外殼下方安裝2個支撐輪的設計來承載電機和圓柱形假人質量,實現(xiàn)圓柱形假人騰空20 cm并與墊面平行放置。④為避免運動員用力轉動假人時破壞滾橋測力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將設備底座固定于扇形鋼板(扇形鋼板的半徑為3 m,圓心角為120°),要求運動員在扇形范圍內(扇形鋼板鋪設摔跤墊)使用技術。⑤為確保假人受到運動員扭力后開始旋轉,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可以預設電機啟動扭矩和電機停止扭矩。本文中電機啟動扭矩為15 N·m,停止扭矩為5 N·m,即當靜態(tài)扭矩傳感器受力扭矩達到15 N·m時伺服電機接收啟動信號開始等速旋轉并帶動假人旋轉,當靜態(tài)扭矩傳感器受力扭矩低于5 N·m時,伺服電機與仿真假人停止旋轉。
1.3.3 攝像機
采用1臺杰偉世(JVC)高清攝影機用于拍攝滾橋技術測試全程,攝像機型號為GY?HM170EC,拍攝幀數(shù)為25幀/s。攝像機架設于受試運動員身后3 m處定點拍攝,攝像機高度1.5 m。
為確保攝像、動力測量、肌電測量三機同步,在無線表面肌電采集過程應用同步器,在攝像機前放置同步信號燈,視頻分析中以信號燈亮作為肌電測量同步信號。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未研發(fā)配備同步器,視頻分析中以電機啟動聲為動力測量同步信號。
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試驗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運用配對樣本t檢驗比較雙側肌肉做功的差異,運用單樣本t檢驗比較動力學測試結果與文獻數(shù)據(jù)。
圖1是一位受試運動員在滾橋技術不同時刻的體位姿勢,其中?0.68 s為準備姿勢,0 s和0.56 s展示了雙腿蹬伸環(huán)節(jié)姿勢,0.64~5.24 s展示了右腿蹬伸環(huán)節(jié)姿勢,5.60 s展示了仰面滾動環(huán)節(jié)起始姿勢。
圖1 受試運動員在不同時刻的體位姿勢示意Figure 1 Posture of one athlete in different moments
由于假人的旋轉角度與運動員使用滾橋技術時的用力姿勢具有一一對應關系,為展示不同用力姿勢下滾橋技術力量的差異,以假人旋轉角度為橫坐標,運動員滾橋技術相對扭矩值(除以自身體質量)為縱坐標構建相對力量變化曲線,結果(圖2)顯示,在30(°)/s等速測試條件下,在假人0~180°旋轉區(qū)間呈現(xiàn)為2個階段:第1階段中力量迅速增長達到峰值后快速下降,第2階段中力量停止下降并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力量水平;2個階段以108°為分界點,峰值力量[(3.17±0.96)N·m·kg?1]出 現(xiàn) 于69°,位 于 第1階段內。
圖2 0~180°旋轉區(qū)間內滾橋技術相對力量變化Figure 2 Relative torque‐angle curve of side‐rolling technique during 0‐180 degrees
以假人啟動旋轉時刻為原點,圖3為10名受試運動員的12塊肌肉激活時間平均值,結果顯示,12塊測試肌肉激活時間均早于假人啟動旋轉時刻(該時刻作為時間原點),其中:左腿腓腸肌外側(?1.82 s)、左腿腓腸肌內側(?1.86 s)、左腿股直肌(?1.87 s)、左腹外斜肌(?1.88 s)、右腹外斜?。?1.73 s)激活時間較為集中,是第1批激活的肌肉;右腿腓腸肌內側(?1.44 s)、右腿腓腸肌外側(?1.38 s)、右腿股直?。?1.46 s)、左背闊肌(?1.20 s)、右背闊肌(?1.57 s)、左臀大肌(?1.48 s)激活時間較為集中,是第2批激活肌肉;右臀大?。?0.94 s)激活時間最晚,是最后的用力肌肉。本文以50 ms周期中振幅平均值是否超過基線水平3個標準差作為肌肉激活的判別標準。
圖3 滾橋技術12塊肌肉預激活時序Figure 3 Preactivation sequence of 12 muscles of side‐rolling technique
以假人啟動旋轉時刻為原點,圖4展示了6 s內10名受試運動員的12塊肌肉激活和失活時間平均值。結果顯示:右腹外斜?。?.83 s)和右臀大?。?.94 s)肌肉工作持續(xù)時間最長;右腿股直肌(4.16 s)、左腹外斜肌(4.34 s)、右背闊肌(4.39 s)、左臀大肌(5.70 s)、左背闊?。?.01 s)肌肉工作持續(xù)時間較長,其中左臀大肌在0~1 s時處于失活狀態(tài)。
圖4 滾橋技術12塊肌肉工作時程Figure 4 Activation and Inactivation Sequence of 12 muscles of side‐rolling technique
將滾橋技術全程六等分,每個階段持續(xù)1 s,即旋轉30°范圍。表1展示了每個時程內12塊肌肉的積分肌電百分比,以此反映不同旋轉角度下各肌肉參與做功情況。表1同時展示了雙側肌肉(除腓腸?。┓e分肌電值比較的統(tǒng)計學結果。
圖5展示了一位受試運動員在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上使用滾橋技術時采集到的原始肌電信號,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右股直肌、右腹外斜肌、右臀大肌、左背闊肌的表面肌電信號振幅不同程度地高于對側,其肌肉激活程度更高。
表1 不同旋轉角度下12塊肌肉的積分肌電對比Table 1 Integral EMG of 12 muscles in different degree
3.1.1 滾橋技術的技術環(huán)節(jié)劃分
將滾橋技術簡化為運動員在墊面滾動圓柱體假人180°,根據(jù)運動學測量結果,滾橋技術可以劃分雙腿蹬伸、右腿蹬伸、仰面滾動3個技術環(huán)節(jié)。
運動員右腿單膝跪立于假人正后方,雙臂摟抱假人軀干是滾橋技術的起始姿勢。如圖1所示,雙腿蹬伸環(huán)節(jié)以運動員右足移動至假人左側為起點,隨后雙腿向右側蹬伸,直至運動員左足離地,旋轉角度集中在0~10%階段。從功能上看,右足移動至假人左側構成了右腿新的蹬伸用力支點,改變了滾橋技術中右腿蹬伸動作的用力方向,使原先與假人垂直軸平行的用力方向變?yōu)閭认蛴昧Α?/p>
右腿蹬伸環(huán)節(jié)以運動員左足離地為起點,隨后左髖做伸展運動將離地的左足帶動至身體后方,直至右足改變支撐點,其間右腿獨立蹬伸用力,旋轉角度集中在10%~90%階段。右腿蹬伸環(huán)節(jié)中左髖通過伸展運動將離地的左足帶動至身體后方,使運動員的脊柱呈現(xiàn)向右旋轉的體形,該體形可以為右腹外斜肌提供適宜肌肉初長度,有利于維持高強度收縮。
在實際比賽中,仰面滾動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前運動員已經(jīng)獲得技術分,其目的是保持滾動運動的延續(xù),而非追求高水平的滾動力量。該技術環(huán)節(jié)以運動員右足支撐點發(fā)生位移為起點,由于該技術環(huán)節(jié)終點超出了180°,此處不再就該技術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展開。
3.1.2 滾橋技術的動力階段劃分
將30(°)/s等速測試條件下的滾橋技術扭矩值除以受試運動員自身體質量獲得的相對力量參數(shù)。如圖2所示,動作開始后,運動員的相對力量隨著技術動作的發(fā)展而增長,在69°時達到峰值水平(3.17±0.96)N·m·kg?1,隨后力量水平開始回落,一段時間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108°是相對力量連續(xù)下降超過500 ms(假人旋轉15°)后的第一個轉折點,且該轉折點后1 000 ms(假人旋轉30°)內的振幅不超過最大峰值的5%,由此以108°作為動力階段劃分的分界點,108°時相對力量水平為(2.33±1.21)N·m·kg?1。
將0~108°作為第1階段,該階段呈現(xiàn)高峰狀,階段內力量在0~27°快速增長,27°~51°保持穩(wěn)定,51°~69°再次快速增長并達峰值,隨后逐步回落。將108°~180°作為第2階段,該階段呈高原狀,階段內力量在108°~165°停止回落并保持穩(wěn)定,165°后開始迅速下降。由于力量峰值出現(xiàn)在第1階段中,且第1階段的末期角度(108°)已超出摔跤比賽規(guī)則規(guī)定的得分角度(90°),因而該階段是決定滾橋技術成敗的關鍵階段。
圖5 一位受試運動員使用滾橋技術時12塊肌肉電信號示意Figure 5 Original EMG of 12 muscles of one athlete when using side‐rolling technique on testing machine
3.1.3 基于滾橋技術環(huán)節(jié)劃分的動力學分析
根據(jù)滾橋技術3個技術環(huán)節(jié)的先后順序、力學特征及其解剖學功能,滾橋技術的運動學表現(xiàn)與測量獲得的動力曲線變化一致。假人旋轉啟動前,運動員右足移動至假人左側,成為雙腿蹬伸環(huán)節(jié)的起點和滾橋動力測量的原點。雙腿蹬伸用力標志著假人啟動旋轉并開始動力測量,雙腿蹬伸環(huán)節(jié)持續(xù)較短時間,使相對力量在0~27°內快速增長。雖然隨后左足離地,右腿開始獨立蹬伸用力,但此時右腿股前肌群和臀大肌逐步進入適宜初長度,右腿蹬伸力量提高,整體力量水平在27°~51°內保持平穩(wěn)。在右腿蹬伸環(huán)節(jié)中,左髖做伸展運動將離地的左足帶動至身體后方,使運動員的脊柱呈現(xiàn)向右旋轉的體形,為右腹外斜肌提供了適宜肌肉初長度。在右腿髖膝關節(jié)伸展用力和軀干向左轉體用力的共同參與下,整體力量水平在51°~69°內再次快速增長并達到峰值。69°后,整體力量隨著右腿股前肌群和臀大肌肌肉長度的持續(xù)縮短而開始逐漸回落。108°后,運動員左臂將假人向左拉動,在左側背闊肌等肌肉收縮的參與下,力量水平開始穩(wěn)定。隨著右腿股前肌群和臀大肌的肌肉收縮空間殆盡,165°后右足離地并重新尋找支撐點,整體力量水平迅速下降。
3.2.1 滾橋技術的肌肉預激活分析
摔跤滾橋測力系統(tǒng)設定閾值啟動,相關肌肉肌電活動早于假人旋轉,本文以動力系統(tǒng)啟動為原點比較肌肉激活時序(圖3)。左腿腓腸肌內側、左腿腓腸肌外側、左腿股直肌、左腹外斜肌、右腹外斜肌激活時間較為集中,是第1批激活的肌肉,說明滾橋技術起始姿勢下左腿支撐用力,左側相關肌肉先行激活。右腿腓腸肌內側、右腿腓腸肌外側、右腿股直肌、左右背闊肌、左臀大肌激活時間較為集中,是第2批激活肌肉,說明起始姿勢后右足移動至假人左側的動作使右側相關肌肉激活。右臀大肌激活時間最晚,是最后的用力肌肉,說明右足移動至假人左側后開始蹬伸用力。
3.2.2 滾橋技術的肌肉工作時程分析
肌肉失活時序反映了肌肉工作時間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肌肉持續(xù)時間越長說明該肌肉參與滾動用力的貢獻水平越高。如圖4所示,右臀大肌、右腹外斜肌的肌肉激活時間幾乎涵蓋滾橋技術全程,說明右臀大肌、右腹外斜肌是滾橋技術滾動用力的核心肌肉。左背闊肌、左臀大肌、右背闊肌、左腹外斜肌、右腿股直肌持續(xù)時間為4.16~5.01 s,說明這些肌肉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參與了滾橋技術,其作用需根據(jù)表面肌電測試情況及其解剖學功能確定。需要注意的是,左臀大肌在0~1 s內處于失活狀態(tài),說明在雙腿蹬伸環(huán)節(jié)中,左臀大肌沒有參與用力。左腿股直肌激活時間最短,僅為2.41 s,說明右腿蹬伸環(huán)節(jié)中離地的左足被帶動至身體后方之后,左腿未再參與蹬伸用力。
3.2.3 滾橋技術的肌肉做功分析
運動員在使用滾橋技術時,其體位和肌肉用力方式應與旋轉角度存在一一對應關系。如表1所示,雙腿蹬伸環(huán)節(jié)位于0~30°旋轉角度范圍內,左背闊肌、右腹外斜肌、右腿股直肌、右背闊肌是該技術環(huán)節(jié)的主要做功肌肉,其中左背闊肌、右腹外斜肌、右腿股直肌積分肌電值顯著高于對側,說明左肩伸展、右膝伸展、軀干左旋的相關肌群是此階段參與滾動用力的主要肌肉。圖5顯示,運動員在使用滾橋技術時,右腿股直肌、右腹外斜肌、右臀大肌、左背闊肌的表面肌電信號振幅不同程度地高于對側,這些肌肉的激活程度更高。滾橋技術使用初期,短暫的雙腿蹬伸迅速過渡到右腿側向蹬伸會使運動員身體向右滾動,為軀干左旋用力創(chuàng)造適宜體位,軀干左旋用力會改變左臂提拉假人的用力方向,使假人跟隨運動員軀干左旋產(chǎn)生滾動。
30°后雙側背闊肌用力水平相當,雙臂摟抱假人軀干只起到固定把位作用,此時隨著右髖屈曲角度逐漸減小,右髖伸展參與滾動用力的比例逐步提高。滾橋技術峰值力量出現(xiàn)在69°,右臀大肌、右腹外斜肌、雙側背闊肌、右腿股直肌是60°~90°旋轉角度范圍內的主要做功肌肉,其中右臀大肌、右腹外斜肌、右腿股直肌積分肌電值顯著高于對側,說明在滾橋技術峰值力量體位下,右腿髖、膝關節(jié)伸展、軀干左旋的相關肌群是參與滾動用力的主要肌肉。滾橋技術峰值力量體位是原有動作體位下關節(jié)伸展的延續(xù),此時右腿髖、膝關節(jié)肌群和軀干左旋肌群處于適宜收縮長度。120°~150°處于滾橋技術動力曲線中的力量平穩(wěn)期,此時運動員的體位接近仰面朝天,右膝關節(jié)接近完全伸展。與峰值力量體位下肌肉用力方式對比,右膝伸展、軀干左旋相關肌群不再是此階段參與滾動用力的主要肌肉。滾橋技術峰值力量體位過后,隨著關節(jié)可伸展幅度的進一步減小,右膝伸展、軀干左旋相關肌群參與滾動用力的比例持續(xù)減小,此時滾橋技術滾動力量主要源自左肩伸展的拉動假人動作和右髖伸展的挺髖動作。
3.3.1 滾橋技術的力量水平比較
本文中男子一級運動員滾橋技術起始力矩為(1.93±1.26)N·m·kg?1,峰值力矩為(3.17±0.96)N·m·kg?1,測試用圓柱體假人半徑為15 cm,換算后運動員在3°時施加于假人的滾橋專項力量為自身體質量的(1.29±0.84)倍,69°時的峰值力量為自身體質量的(2.11±0.64)倍。
韓國學者申勇業(yè)[5]曾對30名獲得過韓國大學生比賽前3名的女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實施過滾橋測力研究,測試方法是將假身軀干與拉力器通過一根尼龍繩連接,結果顯示60~84 kg級別的運動員滾橋技術最大力量約為自身體質量的1.12~1.29倍,僅為本文測得峰值力量水平的53.08%~61.14%。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有二:①性別差異的影響,女子運動員的相對力量水平低于男子運動員;②假人轉速的影響,申勇業(yè)的研究未控制假人旋轉速度,會較大程度受到力速曲線影響從而降低所測參數(shù)水平。
國內對滾橋技術力量測試的數(shù)據(jù)是閻建輝等[6]和鄧興國等[7]于1997年通過在無旋轉功能的假人身上安裝力學傳感器獲得的,該研究認為健將級運動員滾橋技術發(fā)力初期的動作合力達自身體質量的(2.111±0.481)倍,顯著高于本文中一級運動員3°時的起始用力水平(單樣本t檢驗,P=0.01),與69°時的峰值力量無顯著性差異(單樣本t檢驗,P=0.89)。閻建輝等測試的滾橋專項力量結果與本文結果存在差異,原因可能為:①受試對象水平的影響,健將級運動員的相對力量水平可能高于本文受試的一級運動員;②假人旋轉速度的影響,本文中的30(°)/s等速旋轉會根據(jù)力速曲線關系降低測得的力矩數(shù)值;③技術動作變形的影響,在無旋轉功能假人上使用滾橋技術時運動員會調整自身至最易用力體位,造成起始用力的坐標右移至接近69°處。對比本文與國內外滾橋測力的研究結果,認為此前國內外相關研究由于受到測試手段的條件限制,未能實現(xiàn)等速條件下的滾橋技術動態(tài)力量測量,其測試結果均在不同程度上低估了運動員在真實條件下滾橋技術的實際用力水平。
3.3.2 滾橋技術的肌肉用力特征比較
由于此前缺少對滾橋技術動力學特征和表面肌電特征的研究,過去對滾橋技術肌肉用力特征的認識來源于2個方面:①對該技術的經(jīng)驗描述。進攻者雙手摟抱對方髖以上到肩以下的軀干部分,身體貼緊對方背部,右側膝蓋貼緊對方身體,左腿于對方兩腿之間。進攻者右肩抵于對方右邊的肩胛部,使對方胸部接近墊面,雙腿移動改變對方手臂的支撐角度,向右做360°滾動用力,直到滾橋成功后仍控制對方在跪撐狀態(tài)為止[8]。②基于運動學研究的階段劃分。楊進昌[9]對甘肅省男子古典式摔跤運動員跪撐技術的研究將滾橋技術分為準備階段、抱夾階段、挺髖成橋階段、滾橋階段、后控制階段,認為抱夾階段和挺髖成橋階段是影響跪撐滾橋技術的關鍵階段,其對抱夾階段和挺髖成橋階段的動作描述分別是“蹬伸左腿,左肩外展并上回旋,右肩內收并下回旋,使對方身體左側上升,進攻方上體右倒,向左后翻轉”和“進攻隊員兩腿用力后蹬,向前擠對方,同時頭胸部下壓對方背部”。
抱夾階段和挺髖成橋的整體動作軌跡描述涵蓋了本文中的雙腿蹬伸、右腿蹬伸2個技術環(huán)節(jié),但其中對下肢動作、肩部動作的描述與本文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差異:①本文表面肌電的測量結果已證實,雖然左腿股直肌激活早于對側,但在雙腿蹬伸、右腿蹬伸技術環(huán)節(jié)中,左腿股前肌群不是主要做功肌肉。以“蹬伸左腿”表達滾橋技術中下肢的肌肉用力方式明顯不恰當。②本文已揭示在30°~120°旋轉角度體位下,左肩關節(jié)伸展肌群不是參與滾動用力的主要肌肉?!白蠹缤庹共⑸匣匦?,右肩內收并下回旋”的表述不能完整反映此階段的主要用力肌肉及其用力方式。
(1)在滾橋技術初期,雙腿蹬伸迅速過渡到右腿側向蹬伸使運動員身體向右滾動,該動作為軀干左旋用力創(chuàng)造適宜體位,軀干左旋用力會改變左臂提拉假人的用力方向,三者使假人產(chǎn)生最初的滾動。
(2)30°后雙臂摟抱假人軀干只起到固定把位作用,右髖伸展參與滾動用力的比例逐步提高。隨著此動作體位下關節(jié)伸展的延續(xù),右腿髖、膝關節(jié)肌群和軀干左旋肌群處于適宜長度下收縮,在約69°時呈現(xiàn)滾橋技術峰值力量體位。
(3)滾橋技術峰值力量體位過后,隨著關節(jié)可伸展幅度的進一步減小,右膝伸展、軀干左旋相關肌群參與滾動用力的比例持續(xù)減小,120°后滾橋技術滾動表現(xiàn)為左肩伸展的拉動假人動作和右髖伸展的挺髖動作。
作者貢獻聲明:
曹智超:設計、實施試驗,收集數(shù)據(jù),撰寫、修改論文;
吳 瑛:設計論文框架,指導撰寫論文;
章凌凌:協(xié)助設計試驗,校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