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小瑩 王美輝
摘 要:文章緊扣當前社會發(fā)展形勢對青少年品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圍繞如何擔當語文教學思想性、社會性、人文性的多元責任,根據(jù)課堂教學實踐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著重探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品德教育的方式、途徑和渠道,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意見建議,共同為培育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一代新人貢獻力量。
關鍵詞:語文教學;責任教育;實踐探索與操作建議
一、 引言
“喬木亭亭倚蓋蒼,櫛風沐雨自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高遠志向,歷練敢于擔當、不懈奮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奮斗的精神狀態(tài)、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做到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焙喍灾褪且囵B(yǎng)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與積極向上的品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真正做一個對人民和社會有益的人,做一個弘揚主旋律、倡導正能量的人。由于語文學科自身的教育職能與優(yōu)勢,品德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應當在熏陶感染,潤物無聲中言傳身教,以我們的付出,將每個孩子都塑造成大寫的人。
二、 不忘赤子之心,傳承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精神是一個人的思想內(nèi)核中最基本也是最需要鞏固的元素。當前的青少年學生成長于一個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歲月靜好,時代安康,對國破家亡、顛沛流離沒有切身體會和情感共鳴,對于愛國主義的理解也不夠深刻,特別是自己應該怎么做往往缺乏思考,甚至“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眼前書”,這種成長中的缺位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個人認為,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和各類文本,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反復強調(diào)對愛國主義精神和家國意識的認同,把愛國愛鄉(xiāng)的種子深深植根于孩子們心中,萌發(fā)出堅定的信念和不改的初心。具體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一是文本引導。用好文本的教育功能,適當拓展延伸,啟發(fā)情感。例如在講授《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可以在引導孩子們理解周恩來同志少年立志、為國家強盛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的同時,問一下孩子們:“你們今天是為了什么而讀書?”鼓勵他們說真心話,然后和周恩來同志的遠大志向作對比,反思一下差距,引導他們志存高遠,長大后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作貢獻。二是專題教育??梢赃m當選取當?shù)赜幸饬x的教育題材,開展專題學習,引導學生追思先賢英烈,培育愛國情操。例如抗戰(zhàn)時期,泉州有部分華僑參與了南僑機工抗戰(zhàn)服務團,南僑機工的故事就是非常鮮活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當年回國服務的南僑機工共有三千多人,有一千多人因戰(zhàn)火、車禍和疾病為國捐軀。原在馬來西亞檳城任教的女教師白雪嬌,瞞過父母和家庭回國參加抗戰(zhàn),她給父母親寫了一封告別信:“家是我所戀的,雙親和弟妹是我所愛的,但破碎的祖國,更是我所懷念熱愛的。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敝v述這類催人淚下的故事,語文教育不應該缺席。我們應該在大課堂中培育大格局,展現(xiàn)愛國主義的人間大愛,使語文課更有高度和深度。三是巧設情境。在精巧設計的教學小貼士中傳導愛國主義精神也是個很好的辦法。例如布置一項家庭作業(yè),就叫“我與爺爺比童年”,讓孩子們回家列個表,對比一下自己和爺爺童年的經(jīng)歷,讓他們更為直觀地體會現(xiàn)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國家的強大和安寧來之不易。
三、 不忘生命至上,強化挫折教育
這一代青少年學生,因其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屬性、生活經(jīng)歷較為簡單的社會屬性、個性自由自我的自身屬性,總體來說心理較為脆弱,抗挫折能力較弱,對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責任缺乏理解,部分孩子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甚至輕生,釀成了很多人間悲劇。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作為培育健全的人格素養(yǎng)的群體,應該堅定地走在前面,讓孩子始終對生命充滿熱愛、敬畏和責任。可以從古代圣賢身上找榜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奔走于戰(zhàn)亂紛紛的列國之間,多次受到暴力威脅,生活也非常困頓,“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但他拒絕低頭與放棄,堅持自己的主張、德行與使命,堅定地為之奮斗。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和孔子相比,我們遇到的挫折算什么呢?有什么理由自我放棄,當生命的逃兵呢?可以從當代名人中找力量。例如可以講述史鐵生的故事,專題學習他的名作《我與地壇》,感受一位突然殘疾的人從絕望到責任的堅守,對生命的細致觀照與體悟,特別要讓同學們在筆記本上摘錄下史鐵生寫他母親的內(nèi)心情感的這一段:“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愿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比缓笾粏柾瑢W們一個問題:“你的生命是不是只屬于你自己?你的生死,能否用草率的自私的沖動來決定?”可以從自身感悟中找答案。例如針對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召開一次主題班會,先讓同學們體會一下疫情當前國家的重視、各方馳援武漢的感人事跡、與死神搶跑的醫(yī)護工作者的偉大與擔當,以及那些方艙醫(yī)院中的人們的樂觀與感恩,讓孩子們思考,生命來之不易,但人情溫暖,人間值得,可以欣賞并擁抱這個美好的世界,是多么難得的機緣。
四、 不忘眾志成城,倡導集體主義
總體來說,現(xiàn)在的小學生自幼在小家庭中成長,與家庭成員之外的人員缺乏交流,個體的意識較強,集體的意識薄弱。很多孩子自幼從“我要……”“我想……”的語境中長大,而較少“我必須……”“我應該……”的思考與行動,較少考慮個人行為對集體和團隊形象的影響,為此,大局觀教育和集體主義教育也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從語文課堂教育的角度來說,正確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精神,糾正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傾向,是語文教學“文道統(tǒng)一”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一以貫之地執(zhí)行下去。例如教授《將相和》一文時,就要向孩子們認真講講道理:藺相如多次在危急關頭以超人的智慧和膽識立了大功,保全了國家利益和尊嚴,也獲得了應得的榮譽,但他卻不計較廉頗對他的態(tài)度,這就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考慮個人得失的大局觀,是集體利益至上的典范。與此同時,廉頗最后也放下大將的尊嚴,主動上門負荊請罪,這是多么難得,多么高風亮節(jié)。這時候,可以讓同學們思考,平時有沒有和哪個同學因為班集體的事務而有了不快?事后有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寫一篇主題日記,讓他們自我剖析,自我糾偏。又如,在學習《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時,可以請同學們思考一下,支撐邱少云烈士在大火中紋絲不動直至犧牲的精神動力是什么?除了愛國,還有什么?或者設置一下情境:“如果邱少云翻身撲滅了火焰,會有什么后果?”“我們應該從邱少云身上學習什么?請舉個例子,讓大家看看你的想法和決心?!蔽蚁?,通過這樣舉一反三、代入角色的討論,集體主義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就不是一句空洞的說教,同學們在理解了英雄的偉大的同時,也一定會被感染,被感動,直到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