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承傳統文化,保留文化根基,樹立文化自信,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影視劇當中,有利于發(fā)揮文化傳播功效。本文探討傳統文化與影視文化之間的關系,從服飾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傳統文化;影視文化;服飾文化;文化傳播;美學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進形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征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總體表現,其內容表現為歷代的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中華美學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獨有的審美情趣,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良好傳播的基礎上,文化傳播的手段包括書籍、報刊、影視、新聞媒體、線下活動等。影視受眾面更廣,文化傳播效果更好,其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能促進彼此的發(fā)展。利用傳統文化豐富拓展作品內容[1],增強細節(jié)感,有利于創(chuàng)作出具有鮮明的中華美學風格的作品,使影片更加耐人尋味;同時影視又能推動傳統文化走進大眾視野,增強文化自信。
1 影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作用
以往的環(huán)境過于閉塞,文化傳承大多數靠人與人之間的口耳相傳,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時間一久,傳統文化則面臨消亡。傳統文化要實現發(fā)展,需要擴大受眾面,而影視劇恰巧符合這一要求,故影視劇是傳統文化發(fā)展的絕佳跳板。傳統文化脫離固有的小圈層,貼近大眾,能激發(fā)人們對其的興趣,促使人們去了解傳統文化。同時,影視劇的受眾不僅限于國內,而且面向海外,因此影視劇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中國文化,形成中國風,使文化走出國門,讓更多外國人了解中國,增強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例如,《陳情令》結合畫面對古琴與笛子等民族樂器進行展示,通過聽覺與視覺信息的交融,升華了主題[2],實現了傳統思想文化與影視劇的融合。劇中的各族家規(guī),以及姑蘇、金陵等古地名的再現,都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該片在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促進了國外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也為后來影視工作者傳播傳統文化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3]?!堆屿ヂ浴返淖呒t帶動了南京絨花技術的發(fā)展,使絨花藝術走進大眾視野。馬卡洛夫中校曾經對劉培強中校說:“總有一天,冰會化成水的,到那時候我們再帶著孩子去釣鮭魚?!毕M麄鹘y文化與影視劇行業(yè)能在融合中發(fā)展,找到屬于自己的貝加爾湖畔,收獲寶貴的鮭魚[4]。
2 傳統文化對影視文化的影響
影視是一種以視覺為主的藝術形式,服飾是影視劇重要的視覺組成部分。優(yōu)秀的服飾設計可以給影視劇加分不少,畢竟觀眾的直觀感受劇中服飾的影響,精良的服飾會激發(fā)觀眾的興趣。
2.1 服飾文化豐富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詮釋與刻畫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部作品的成功與否?!盵5]影視劇里的服飾可以對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塑造作用,服飾顏色、款式、面料的不同,可以體現出人物之間的反差。因為傳統服飾文化特別講究顏色、面料、款式、花紋,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身份,體現著穿著者的性格。中國傳統服飾講究“五色”,即青、赤、黃、黑、白,它們同間色一起,形成了中國古代森嚴的服飾等級制度。黃色在中國服飾文化中具有重大意義,它與皇家掛鉤,故皇家的衣服以黃色為主,現在影視劇中皇家的衣服也受此影響,以黃色帶龍紋為主(皇帝服飾為黃色大概從隋煬帝開始,到了唐高祖時期,高祖規(guī)定只有皇家可以著黃色,民間百姓不允許,以此區(qū)分等級)。在不同的時代,顏色又有不同的意義,秦朝以黑色為尊,故那時候的帝王服飾以黑色為主,講究“玄衣纁裳”,現在的影視劇如《大秦賦》中的大王衣物也大多為黑色。顯赫者戴冠,官員穿綾羅綢緞,服飾花紋方面也有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十二章紋就是其體現,普通平民多是粗布麻衣,不能與皇家使用同一種顏色、特殊花紋,所以服飾具有鮮明的人物階級性特點。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為例,服飾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劇中,齊小公爺等文官的朝服與顧二郎這個武官的朝服有所不同,這也是我國服飾文化的體現。“電影對色彩的選擇離不開對主題的考慮”[6],電影的色彩包括人物服飾的色彩,人物服飾的色彩能在無形中放大人物的特點,同樣承載著一定的敘事功能[7]。例如,林小娘、曼娘等妾室的衣著打扮普遍鮮艷俗媚,以玫紅色為主;而當家主母們的服飾無論是顏色還是款式都更加端莊大氣,顏色少有鮮艷媚色,多是深色,凸顯身份的尊貴。服飾暗示著各個角色的身份地位,有利于觀眾在視覺上對人物進行辨別。墨蘭的衣服以惹人注目的玫紅、翠綠為主,體現出了人物張揚的性格,以及趨炎附勢的俗媚;而明蘭的衣服則較為樸素,少有扎眼的顏色,襯得人物干凈樸素,也符合明蘭的人物設定。服飾將人物的內心狀態(tài)和結局以另一種方式鮮明地呈現給觀眾[8]。“小說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9],影視劇里的服飾也都有指定的人物,每一套服飾都是為一個人物量身定做的,好的影視作品會在服飾上面下功夫,具體分析美感特質[10],用服飾體現人物性格,不僅是對細節(jié)的追求,也是使人物更加鮮明生動的技巧。因此,影視服裝設計師應根據特定社會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下的人物的特征,結合影片的類型與題材,從人物的年齡、職業(yè)、成長背景等方面對服飾進行考慮。細節(jié)“豐富了故事內容,渲染了故事氛圍,是精華中的一種類別”[11],合適的服飾能讓影片更值得品味。
2.2 傳統文化體現影視作品的時間背景
“社會是一個大背景,任何事件的發(fā)生都與特定的時代背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就是故事背景的社會性”[12],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了不一樣的文化,不同時代的文化帶有各自的特點,具有時代歸屬感。換句話說,一看到某種事物我們就能自動將其帶入某個時間段,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以服飾文化為例,我們看到曲裾的時候會聯想到秦朝,看到襦裙會想到唐朝,看到宋褙想到宋朝,看到立領長衫則想到明朝,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衣制,通過統治者的推行,形成一個時代的印跡。一些以準確歷史時間為大前提的影視劇,必須重視傳統服飾。歷史真實性是第一位,電視劇是第二位,脫離歷史的影視劇終會變得低俗,沒有堅實的文化根基和強烈歷史感的作品如同沒有根基的摩天大樓,看似美麗,實則大廈將傾[13]。《女醫(yī)明妃傳》《大明風華》《長安十二時辰》這幾部劇不僅演員演技精湛,劇情緊湊有看點,而且在服飾上大下功夫,我們可以從人物身上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的特點,準確定位時間。傳統服飾的歷史歸屬感讓整部劇顯得更加用心,貼近歷史,有利于傳統服飾的傳承與發(fā)展。傳統文化與影視劇是相互成就,相互促進的,優(yōu)秀的影視劇能吸引大量觀眾,通過影視劇的傳播,發(fā)揚劇中的傳統文化。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限,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翻閱資料了解傳統文化,更多的人會通過影視劇接觸傳統文化。影視劇容易讓大眾對傳統文化形成刻板形象,所以影視必須擔任文化責任,盡量還原歷史,心懷希望,適時反思,付諸行動[14],幫助大眾認識真正的傳統服飾,幫助后人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15]。影視劇應該圍繞中華文化復興、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在形式與內容上進行多維度發(fā)展,挖掘服飾的歷史感與文化,基于真實生活,用藝術手段詮釋現實主義[16]。
2.3 傳統文化凸顯影視賣點
當今影視劇種類繁多,如何吸引觀眾,并讓觀眾認可其價值,是影視工作者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逐漸將注意力放在傳統文化上,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僅取決于軍事、經濟,更取決于文化軟實力,傳統文化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17],故傳統文化漸漸成為當代文化的重點發(fā)展對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18],傳統文化對大眾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個體的生存有賴于社會,個體若要生存發(fā)展,就必須在社會上為自身尋找到立足點”[19],每一部影片都有自身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載體[20]。當代的影視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發(fā)展,將傳統文化融入影視作品。影視作品是一種供大眾消費的商品,對于商品來說,要得到受眾的廣泛認可、接受,并產生持久的傳播效果,其營銷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宣揚精湛的演技、完美的畫面、令人眼前一亮的濾鏡,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影視劇更可以用體現傳統文化的細節(jié)進行宣傳。例如,《延禧攻略》在宣傳時就重點突出南京絨花與服飾的精美重工,最后達到了傳統文化與影視劇共贏的目的。影視劇利用傳統文化開發(fā)聯名產品,既可以使影視劇的影響時間延長,又能帶動傳統文化市場的發(fā)展。例如,《陳情令》曾出過相關漢服聯名產品,最后商家與影視劇雙贏,這給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渠道和可能[21]。總而言之,傳統文化給予了影視劇市場營銷更多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開發(fā)了影視劇的潛力,成了一個新的市場賣點[22]。
3 結語
隨著我國影視劇的不斷發(fā)展,影視工作者們愈發(fā)重視影視行業(yè)肩負的文化使命,逐漸將傳統文化融入影視作品,用傳統文化增強影視作品的歷史感,在細節(jié)上精益求精,力圖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華美學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將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楊元元.淺析電影《無名之輩》的藝術特色[J].漢字文化,2019(12):69-70.
[2] 顧雯清.淺析電影《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J].黃河之聲,2019(19):138-139.
[3] 范瑞懿.從《驛路》看松本清張推理小說的藝術特色[J].漢字文化,2019(12):44-45.
[4] 劉彥汝.淺析影片《流浪地球》之突破點[J].漢字文化,2019(08):140-141.
[5] 顧詩怡.淺談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細節(jié)處理——以《買地方報的女人》為例[J].漢字文化,2020(10):126-127.
[6] 姚佳.淺析由小說改編的電影——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J].戲劇之家,2019(29):96,98.
[7] 李曉薇,鄭仁霞.淺析《水形物語》的敘事策略及主題表達[J].藝術評鑒,2019(15):157-158.
[8] 郭譯之.淺析電影《歸來》中的光影色調設計對劇情的暗示[J].漢字文化,2019(18):109-110.
[9] 許凌云.淺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性形象[J].漢字文化,2019(10):85-86.
[10] 范瑞懿.漢樂府民歌音樂性探微[J].黃河之聲,2019(19):6-7.
[11] 楊元元.淺析電影《無名之輩》的藝術特色[J].漢字文化,2019(12):69-70.
[12] 許凌云.淺析《驛路》中的社會性表現[J].戲劇之家,2019(22):106-107.
[13] 朱天慈.淺談席慕蓉詩作中體現的愛情觀及其社會意義[J].漢字文化,2019(14):80-81.
[14] 沈嘉欣.從“烏青體”看當代詩歌的多元化特點[J].漢字文化,2020(03):33-35.
[15] 范瑞懿.漢樂府民歌音樂性探微[J].黃河之聲,2019(19):6-7.
[16] 胡佳敏.淺論電影《幸福的拉扎羅》中的魔幻與現實[J].漢字文化,2019(10):91-92.
[17] 王斐.淺談古典詩詞對現代人的重塑作用[J].漢字文化,2020(02):51-52.
[18] 關欣瑜.淺析電影《入殮師》里的生死觀[J].漢字文化,2019(11):99-100.
[19] 張馳.《瑣窗寒·玉蘭》的時空結構和典故運用[J].漢字文化,2020(02):71-72,75.
[20] 胡銘.從電影《小森林》(夏秋篇) 看日本小清新電影的成功之道[J].漢字文化,2019(12):82-83.
[21] 張媛媛.淺論李商隱詩歌的美學意蘊與經濟價值[J].漢字文化,2020(22):26-27,50.
[22] 趙紫薇.淺析電影《贖罪》中的愛情與人性[J].漢字文化,2019(16):127-128.
作者簡介:吳雅倩(2002—),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影視美學探究、影視作品欣賞。
指導老師:鄭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