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輝
【摘要】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提升,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旨在活躍生物課堂的氛圍,為學生提供鮮活的教學內容和多樣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在親歷中體驗,學生能依據他們個人的體驗來理解相關的知識,進而讓他們對生物的感知多了一個維度,多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科素養(yǎng);體驗式教學
要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要提升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就要從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出發(fā),將相關的親身體驗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融入課堂。體驗式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地對生物現象與原理進行親身感知和探究,進而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基本學情與學校的具體教學條件設置各種實踐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自主體驗能力,促進相關素養(yǎng)的高效發(fā)展。
一、重操作,促進探究能力的積累
對于初中生物而言,動手操作是學生的一項基本技能,做實驗需要動手操作,課外的生物活動如做標本等也需要動手操作??梢赃@樣說,動手操作是貫穿整個生物學習過程的。學生要探究相關的生物現象,揭示其中的原理,有時候光靠想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必須要在動手操作中不斷探究。動手操作對生物學習來說,是一項重要的體驗,學生的大腦以及多元感官都得到充分的鍛煉,同時隨著操作的深入,學生思考也不斷深入,學生的想法也會增多,思維必然向縱深處發(fā)展。
以蘇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血管》這一章節(jié)為例,在讓學生進行操作之前,教師先問這樣的問題:大家找到跳動的血管了嗎?它們分布在身體的哪些部位?血管為什么能跳動呢?問題的提出能引發(fā)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能讓學生在操作的時候知道要關注的核心問題,這樣就不至于操作好了,還不知道體驗的是什么生物現象,獲得的是哪方面的生長。學生回答:跳動的血管叫作脈搏。教師再問:脈搏可不可以測量?學生先是在自身上去感知,教師不做指導,讓他們自由地嘗試,自主地發(fā)現。接著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這樣的操作:同一組的兩個學生互相配合,一個學生把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并排按壓在另外一個學生的左臂腕部有脈搏的部位。這個看似簡單的操作,學生也是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磨合才能完成。首先有學生找不到脈搏,教師就要一個一個地去指導。學生的操作能力差,教師更不能越俎代庖,要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其次有學生分不清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教師再示范,再讓他們再做一遍。學生在測完之后問:脈搏是一成不變的嗎?教師讓學生去操場跑了一圈,再回來相互檢測,這時候他們就會發(fā)現,脈搏的跳動速度隨著人體的運動劇烈程度會有所增快。學生將測試的結果展現出來,卻引來他們更多的思考:體質的強弱與脈搏有關系嗎?男女生的脈搏有什么不同?進而他們再次有針對性地操作。操作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會成為學生解決生物問題的一種方式。當學生操作能力增強了,他們的體驗意識自然就濃厚了,激發(fā)了學生想自己動手實驗的愿望。
二、重討論,促進活動經驗的交流
對初中生物而言,體驗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有動作上的體驗,也有思維上的體驗。在課堂上安排學生進行討論,就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比如,在討論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討論中,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每個學生都經歷各種不同的思考。學生需要整合課本的認知,融入自身的體驗,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在交流中表達出來;同時學生還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形成一定的認知網絡,以及運用一定的思維方式,以解答他人的問題。明顯地,討論是學生自己探究生物的一種方式,是在彼此的合作與交流中逐步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或修正原有的觀點,以期提升自我。討論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將學到的認知轉為能力,激發(fā)他們在討論中深化相關的主題。開展討論不僅僅追求最后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讓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提升。
以蘇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尿液的形成》這一章節(jié)為例,教師提問:排泄與排便是一樣嗎?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不一樣,但應該怎樣去表述?學生就開始了討論,他們先是自己列出在哪些方面不一樣。討論的時候,每個人說出其中的一點,輪流補充,以讓每個人的觀點都聚集起來。再接著他們就討論這些列出來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需要補充?學生列出的討論點有: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么?分別是身體的什么部位產生的?排出的途徑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從這些討論點入手,學生對這兩個認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關鍵的一點是,這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果,是他們集體智慧的體現。教學中教師多設立話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在給他們更多體驗機會的同時,也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討論時,教師要關注每個組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有沒有參與進來,有沒有與別的學生互動。討論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迸發(fā)思維的火花。
三、重引導,促進思維品質的發(fā)展
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他們自己摸索前行,也讓他們在摸索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總結經驗,以讓之后的體驗更有針對性,更有成效。體驗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次的自主探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以觀察為主,關鍵時還要做適當的引導。教師的引導主要體現在學生在體驗中思維卡殼了,需要教師指點一下;教師的引導是為了體驗的進一步深入,不是為了讓學生結束體驗。換言之,教師的引導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師的引導還要能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能引發(fā)學生新一輪的思考。
以蘇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這一章節(jié)為例,在這一單元中教師組織學生探究人體反射活動的神經結構,其中就要讓學生體驗膝跳反射。只有體驗了,學生才能理解這一抽象的認知。對初二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這一章節(jié)時明顯地感覺到枯燥與抽象,因此教師要調整教學方式,給學生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多維度地學習生物。教師先讓學生對照著教材的文字,兩人一組嘗試著做這個膝跳反射實驗。這是給學生一次體驗的機會,也是給他們一次總結的機會。教師從做得好的學生當中選擇一組做示范。學生示范:一個學生坐在椅子上,一條腿自然放松地搭在另一條腿上。學生說這就是二郎腿,他們以自己的語言解釋書本的表述。另外一個學生用手掌外側邊緣迅速敲擊上面一條腿膝蓋下方的韌帶,兩個學生都觀察上面一條腿小腿的反應。這個實驗表述的內容較多,學生一下子無法掌握要領,教師就讓學生反復地去做。教師每一次引導學生都要把過程寫下來,這樣就容易找到問題的癥結。有了教師的引導,學生不但做成功了,而且還分析出膝跳反射失敗的原因,比如受測者搭在上面的一條腿沒有放松、測驗者敲擊力度不夠等。引導讓體驗多了溫暖與思辨,引導讓學生多了一個思考問題的方式,多一個思考問題的角度;引導更能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因此,引導要以鼓勵為主,要給學生的體驗錦上添花,而不是直接給學生的體驗添上結果。
四、重概括,促進所學認知的內化
用自己的語言、理解來概括所學的內容也是一種體驗,更是學習生物的過程中經常運用到的方式。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每節(jié)課結束時都會對這一課所講的內容進行概括,讓學生更清晰相關的脈絡,也讓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概括的過程可以由學生來完成,讓他們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了什么,解決了哪些問題,獲得了哪些成長,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強化。學生概括的過程就是一次自己在認知、能力等方面的體驗過程,他們要回顧所學的內容,要反思其中的問題,要總結思維的特點。
以蘇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血液循環(huán)》 這一章節(jié)為例,教師先是讓學生回顧一下,這一課大致講了哪些方面的內容。兩個人一組,一個人說,另外一個人聽,說不全的,再相互補充。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很快就概括出這一課學習了血液循環(huán)的概念,也感知了體循環(huán)、肺循環(huán)的途徑,還明白了血液成分的變化以及血液循環(huán)的意義,還有包括和血壓有關的認知。這種概括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識記能力,為了促進認知更好的內化。教師讓學生以提問的方式來概括,就是讓學生將學到的認知以及獲得的能力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對方去回答。這樣做,一方面能引發(fā)學生的內省,自己究竟還有多少問題不會,另外一方面也能準確地反饋這節(jié)課的學習狀況。這種形式的概括呈現出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概括的系統(tǒng)化,二是概括的問題化。這樣的概括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讓學生的思考進一步深入,讓他們的反思進一步多元。學生問:血循環(huán)的兩條途徑是一先一后進行的嗎?為什么?血液循環(huán)有什么意義?這個學生在回答之后,還可以反問對方:血液從左心室出發(fā),通過體循環(huán)流回到心臟的途徑是什么?血液成分的變化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問與被問中,學生會將概括的觸角伸向課堂中的任何環(huán)節(jié)??梢姡瑢τ诟爬▉碚f,教師要優(yōu)化這樣的形式,要對接學生的興趣點,要激發(fā)他們參與,要能給他們各種形式的體驗,進而讓概括從單一走向多元。
五、結語
讓學生體驗,就是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去感知生物的變化與原理,從而更好地理解生物,進而生成學科素養(yǎng)。親歷能讓學生在參與的各項生物活動中體驗科學的方法和精神,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技能與方法。學生在體驗中感知生物既符合他們的認知規(guī)律,又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質量,更提升了他們的思維品質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擁珠.實驗教學在中學生物體驗式教學中的應用[J].收藏界:名師探索,2018.
[2]李妙芳.體驗式教學在初中生物課堂中的重要性[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