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龍 李花 文芳芳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手術;異位妊娠;臨床療效
EP是指卵子脫離子宮的妊娠,也稱為“宮外孕”,其中最常見是輸卵管異位妊娠。在子宮外分娩或中止妊娠情況下,患者生命受到威脅。近年來,子宮外懷孕發(fā)病率逐年上升,這也是產(chǎn)婦死亡主要原因之一。EP病因多數(shù)與盆腔問題、流產(chǎn)、盆腔手術、安置節(jié)育器等多種腹腔鏡手術因素相關。EP后的出血性休克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關鍵死亡因素,而在這方面迅速抑制出血對提高患者的治療率至關重要。EP治療仍以手術為主,大部分患者選擇開腹治療或者腹腔鏡治療。因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EP患者100例分別使用開腹手術及腹腔手術,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到院EP患者100例,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觀察組中,年齡22~38歲,平均(30.01±5.98)歲,體重53—64 kg,平均(58.5±4.62)kg,孕次1~4次,平均(2.10±0.98)次,異位妊娠部位:27例患者為輸卵管左側、23例患者為輸卵管右側;8例患者為傘部、25例患者為壺腹部、4例患者為間質、13例患者為峽部。在對照組中,年齡22~38歲,平均(30.01±3.95)歲,體重52—64 kg,平均(58.10±4.73),孕次1~4次,平均(1.80±1.32)次,異位妊娠部位:27例患者為輸卵管左側、23例患者為輸卵管右側;8例患者為傘部、25例患者為壺腹部、4例患者為間質、13例患者為峽部。比對患者各項基線資料(P>0.05)。
1.2方法
1.2.1將開腹手術使用于對照組患者
引導患者擺出仰臥位,使用硬膜外麻醉。在患者下腹部做縱行切口,切口長約5cm。檢查腹腔,暴露患者的患側輸卵管,切開患者的妊娠部位,取出妊娠物,輸卵管的去留問題結合患者的具體生育情況而定。使用0.9%生理鹽水沖洗盆腔,及時止血,完畢后使用透明質酸凝膠,防止粘連。
1.2.2將腹腔鏡手術療法用于觀察組患者
引導患者擺出截石位插入導尿管,使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的臍孔上緣做橫行切口,切口長約10mm。將套管穿刺針置人二氧化碳形成氣腹,再在切口處使用腹腔鏡探查,在麥氏點設定第二穿刺孔和對側相應部位設定第三穿刺孔,穿刺過程中密切觀察腹腔是否有出血現(xiàn)象。積血使用吸引管吸凈,使用腹腔鏡觀察其他臟器出血情況。充分暴露手術所需視野,選擇輸卵管妊娠腫物表面最薄部位進行切割,然后將稀釋之后的垂體后葉素注射到患者輸卵管系膜位置,可有效地減少手術期間出血量。為提取妊娠物,采用水壓分離方式,以利用電凝技術在止血后檢測患者的腹腔,以判斷妊娠物殘留物位置。最后,將輸卵管和妊娠物放在標本袋中并將其去除,從而有效地防止患者身體殘留妊娠物。撤出器械,對切口進行縫合。
1.3效果判定
分析手術各指標、恢復時間、身體指標、生活質量比較。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偏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恢復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恢復時間偏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月經(jīng)復潮時間偏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如表4所示,手術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差異小,(P>0.05),手術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臨床實踐中,女性急腹癥急診中最常見疾病為EP,且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所以對EP患者實施正確判斷尤為中藥。近年來EP急劇上升,在B超和血清B-HCG放射免疫測定被廣泛運用之前,對EP的正確診斷通常出現(xiàn)在患者有明顯癥狀之后,導致部分患者因腹部大出血而威脅生命,隨著醫(yī)療技術發(fā)展,B超技術,特別是陰道B超聲和血清B-HCG放射免疫測定的廣泛應用。從而使EP患者在出現(xiàn)嚴重癥狀之前被診斷出來,也轉變了EP這一疾病的治療方式。保守治療對病情緩和的患者效果佳,通常用于:無活動性腹部出血、盆腔包塊<3 cm,血HCG<2000U/L,超聲無原始心管博動,無MTX和米非司酮的用藥禁忌,各項檢測指標正常的患者。在尊重病患者意愿條件下,用MTX和米非司酮進行治療,也取得了顯著效果。研究表明,EP死亡的可能性約為70%,但由于廣泛使用輸卵管切除術,孕婦死亡可能性明顯降低,然而,這種手術不能維持病人生育能力。傳統(tǒng)剖腹產(chǎn)手術傷口較高,出血嚴重,住院時間長,術后愈合緩慢,術后可能發(fā)生粘連。
現(xiàn)階段,腹腔鏡手術發(fā)展迅速,腹腔鏡手術在對EP患者中有著顯著的療效,腹腔鏡手術確診后,能夠及時得到治療。腹腔鏡手術在盆腔造成紊亂較少,出血較少,傷口較小,住院時間較短,可使患者各項身體指標快速恢復。因此現(xiàn)階段,對EP治療的首選方法就是腹腔鏡治療。此外,腹腔鏡介入腹腔視野很廣,可在手術可及時發(fā)現(xiàn)如子宮肌瘤病灶、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等小病灶。出現(xiàn)EP的常見原因大部分為:輸卵管狹窄、功能異常、粘連、慢性炎癥等。腹腔鏡手術主要在密閉的盆腔中進行,以避免手套、紗布等器械損傷腹部臟器,也避免了腹部臟器暴露在空氣中而可能出現(xiàn)的感染。這就減少了輸卵管粘連,從而確保輸卵管功能通暢,此外還能夠將病灶事業(yè)擴大,能夠快速將血塊、絨毛等雜物清除,從而降低手術損傷輸卵管組織概率,適用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手術指標偏小,觀察組各項恢復時間偏短,觀察組癥狀消失時間、月經(jīng)復潮時間偏短、生活質量評分偏高。這說明:其見效快、傷口少、術中出血少、病人痛苦小、并發(fā)癥少、手術操作簡單、對病人術后生活損傷小、醫(yī)療效果好等優(yōu)點。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臨床效果在技術上優(yōu)于開腹手術,可從不同角度觀察,減少盆腔內組織粘連,手術恢復快,創(chuàng)傷小,能夠滿足女性手術后生育需求,對患者術后身心健康影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