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萍
摘 要: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深入改革,素質(zhì)教育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近些年來,初中閱讀教學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提倡整本書的閱讀,素質(zhì)教育要求不僅要使初中學生學習到更多有用的閱讀技巧,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的閱讀,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文章以部編本為例,提出了一系列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的具體策略。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
一、 前言
語文是初中學生學習的基礎性學科,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對于初中學生的學習十分重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語文閱讀教學已經(jīng)對整本書閱讀指導引起重視,并且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逐漸滲透整本書閱讀指導。在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下,為了使整本書閱讀指導能夠起到有效作用,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語文教師需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利條件。
二、 結(jié)合教材設置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自制力較差,為了有效的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十分重要。在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中,比較重視語文教師的重要作用,語文教師通常是指定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學生被動的進行閱讀,對于整本書的閱讀態(tài)度主要是“要我讀”,而不是“我要讀”,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高,無法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一些學生認為整本書的閱讀是枯燥、乏味的,甚至還有一些學生對于閱讀產(chǎn)生厭惡或者抵觸心理,不利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興趣能夠成為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催化劑,在無形中推動學生的整本書閱讀。
如果學生對整本書沒有閱讀興趣,那么學生就很難堅持閱讀,難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語文教師如果一味地強制性的要求學生進行閱讀,可能會導致學生放棄閱讀,起到相反的作用。對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對學生閱讀整本書興趣的培養(yǎng)引起充分重視,可以根據(jù)教材的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產(chǎn)生想要閱讀的欲望。語文教師也可以對閱讀的書籍進行簡單介紹,設計一系列趣味性的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主動進行閱讀,使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學習部編本初中七年級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課時,這篇文章中通過比喻、擬人等手法描寫景物,語言比較優(yōu)美,用細致的描寫以及情境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濟南的熱愛以及贊美之情。在經(jīng)過一定的學習之后,語文教師可以對老舍進行介紹,老舍這個名字是作者在上學之后更名的,有“忘我”的意思,是中國現(xiàn)代的小說家、人民藝術(shù)家等,并且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shù)家”稱號的作家。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談話的形式自然而然的引入接下來的要指導學生閱讀的《駱駝祥子》,這本書是老舍的代表作,為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人力車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經(jīng)歷。語文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被別人叫過外號呢?被別人叫外號的時候,你是什么心情,是怎么想的?老舍的這本《駱駝祥子》就是用小說中主人公的外號來命名的。通過這種形式,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想要通過閱讀去探究小說中主人公的性格,以及被別人叫外號時主人公的心理活動。語文教師通過問題來引起學生興趣,能夠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整本書,可以更好的將學生帶入到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中,站在小說主人公的角度品味故事中的情感細節(jié),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把握整本書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 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和互動,活躍學生思維
通過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在閱讀時通常會與閱讀目標相脫離,比如逐漸違背了閱讀的初衷,出現(xiàn)“走馬觀花式”的閱讀,難以發(fā)揮整本書閱讀的真正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差異性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認知水平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并且思想上的發(fā)展尚不成熟,思考問題也很難做到全面、多角度。對此,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互動和交流,通過這種形式,一方面能夠使學生作為整本書閱讀活動的主體,提高學生在閱讀中的參與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使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活躍思維;另一方面,初中階段的學生都處于同一年齡段之間,彼此之間更容易交流。通過互動和交流,能夠使學生及時認識到自己在閱讀中的不足,取長補短地向其他學生學習,在交流互動的同時能夠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整本書閱讀指導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初中七年級《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這篇文章是魯迅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描述的是童年有趣的生活,整體文章詳略得當、趣味無窮。這篇文章被收入到《朝花夕拾》中,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朝花夕拾》尋找少年魯迅的性格,了解更多魯迅童年時代的趣事,以及探討魯迅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指導出大概的閱讀思路之后,讓學生進行閱讀,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他人進行交流,可以與其他學生通過交流解決自己在閱讀中的疑惑,比如在閱讀《藤野先生》一文時,討論作者為什么要決定棄醫(yī)從文,作者對藤野先生是什么樣的感情?語文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閱讀權(quán)利,讓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閱讀和交流,還可以自由選擇《傅雷家書》《艾青詩選》等一些比較有意義的名著。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一味地放任不管,而是需要語文教師發(fā)揮在學生閱讀整本書中的重要指導作用,鼓勵學生敢于向教師請教在閱讀整本書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語文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并且通過一步步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解決在閱讀中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營造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初中階段的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得到教師的表揚。語文教師還可以對閱讀積極、閱讀態(tài)度端正的學生進行表揚,引起其他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使其他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能夠引起充分重視,主動進行整本書的閱讀,有效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