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玲 李尚尚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從而為各個領域的發(fā)展壯大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基礎,并且也為我國優(yōu)秀現(xiàn)代文學作品發(fā)展帶來了諸多的機遇,推動了文學領域的快速發(fā)展。針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終總結出其中能夠切實地反映出民俗文化的內容,民俗文化對于充實文學作品內涵,提升文學作品的整體水平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并且還可以更加高效的引導讀者對作品產生共鳴。這篇文章主要針對當前我國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的民俗文化進行綜合分析,希望能夠對我國文學作品發(fā)展起到良好的幫助。
關鍵詞: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民俗文化;體現(xiàn)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0-02
引言:
現(xiàn)如今,文學作品中涉及到的民俗文化作品數(shù)量逐漸地增加,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文學發(fā)展的主流趨勢。民俗文化在推動現(xiàn)代與當代文學發(fā)展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文學作品之中運用適當?shù)拿袼孜幕瘍热菽軌蚱鸬匠鋵嵶髌穬群淖饔?,并且對于推動我國民俗文化發(fā)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1、民俗文化簡述
民俗文化,詳細的來說其實質就是指在我國范圍內,各個地區(qū)所流傳的與民眾生活存在緊密關聯(lián)的風俗文化的總稱,并且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集中表現(xiàn)在“民”和“俗”兩個方面,“民”其代表的是民眾,而“俗”則表示民俗、風俗,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圍繞其進行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可以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親民效果。針對民俗文化加以綜合分析研究,不但是對各個不同的地區(qū)的所具有的風土人情特點進行詳細的記載,并且也是引領大眾文化發(fā)展的指路燈,文學作品所具有的一項重要的所用就是傳播民俗文化。莫言的《紅高粱》和王蒙的《這邊風景》在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針對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特征進行了描繪,但是最為關鍵的是在文化的層面上反映出了當時的民俗文化特征。[1]
2、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俗可以說是各個年代或者是地區(qū)中民眾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習慣和風俗的總稱。文學作品與民俗文化二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是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的,諸如《詩經》中涉及到的諸多反映古代民眾勞作和生活的作品。當下,我國很多的專業(yè)研究人員對民族文化進行了總結,認為其就是描寫具有地方特征的文化。我國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集中表現(xiàn)在:鄉(xiāng)土民俗、居住民俗、生活民俗、理解民俗。在針對中國民俗文化所具有的重要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的時候,可以從上述幾個方面入手。莫言是我國文壇中諾貝爾文學獲獎者,在其作品中運用到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在其作品中融入了諸多的不同內涵的民俗文化,這樣也是莫言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莫言運用其獨具一格的寫作風格將我國民俗文化推向了世界,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都得到了很多歐美國家文學界的關注,這就充分地說明了民俗文化在世界發(fā)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并且對于世界的發(fā)展也可以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以及當代文學作品中涉及到大量的我國不同地區(qū)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逐漸地成為了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吸引讀者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文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發(fā)展中所積累的產物,文本形式的文學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民俗文化的分析,也是對文學作品的全面深入研究,所以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相關行政機構務必要重視民俗文化作品,對于民俗文化作品的發(fā)展給予一定的支持。[2]
3、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
3.1魯迅作品地域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
魯迅先生是我國當代小說類型文學作品的代表人物,魯迅先生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其中也蘊含著諸多的民俗文化。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少年閏土中,由于閏土是閏月出生的,并且在五行中缺土所以家人為其取了這個名字,魯迅先生圍繞閏土一生的悲慘童年故事展開描寫,在小說內容中運用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少年閏土的形象的描寫可以說與魯迅先生自身的經歷十分的類似,并且魯迅先生的小名叫做“長庚”,是由當時紹興長慶寺的師父為他取的法名,這一名字的由來也與閏土十分的相近,都是具有較強民俗含義。由于長庚也表示金星,所以這也是古代人們結合生辰和五行進行取名的一種十分普遍的方法,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也表現(xiàn)了民俗的發(fā)展歷程。
3.2汪曾祺作品地域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
汪曾祺先生的小說也是深受民眾喜愛的,其小說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精煉,通俗易懂。在其小說中也運用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充分地反映了當時歷史環(huán)境下民眾的生活方式,對于時代中所存在的社會問題進行了諷刺。在小說中充滿了舞獅子,老式剃頭,掏耳朵刮痧等等民俗活動,從而為讀者創(chuàng)作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以上這些例子來看,我們可以判斷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之中,很多作品中都蘊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內容,從而促進了當時文化作品的良好發(fā)展。在進行各類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候,如果作者想要為讀者傳達一種某種價值觀的時候,那么務必要對這種價值觀進行一定的闡述,并且還需要對這種價值觀與民眾生活存在的關聯(lián)進行詳細的描述,這樣才能促使讀者對這種價值觀和民俗的重要性加以正確的理解。
3.3陳忠實作品地域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
陳忠實的《白鹿原》中圍繞陜北民眾民俗文化進行了深入的描述,并且對于當?shù)氐亩Y儀民俗給予了準確的定位,在作品中詳細的描寫了其中幾個重點人物角色,從而對禮儀之道所具有的重要性加以正確的表達。在作品中,作者針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禮儀文化進行了綜合躲避,并且重點將這些有禮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民族氣節(jié)進行了融合,從而促進了情感的升華,有效地將作者的用意加以凸顯。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中,人們對于禮儀的重視遠遠超出了其他情感,這不僅是保證民族團結的重要因素,也是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在陳忠實的《白鹿原》這篇作品之中,借助多種民俗文化對禮儀所具有的高貴品質進行了描述,其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也充分地展現(xiàn)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征。
3.4莫言作品地域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
在上世紀中莫言的《紅高粱》紅遍了整個中華大地,在將這一作品拍攝成為電視劇之后,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好評,這部作品也被人們評選為民眾做受歡迎的文學作品。在《紅高粱》中,在很多的場景中作者都使用了諸多具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對人物角色進行性格描寫,從而塑造出了較為鮮明的性格特征,就地方民俗文化也進行了深入的描寫。作品自身帶有較強的地方特征,并且涉及到了諸多民俗文化。諸如:對于九兒在出嫁之前的一段描寫:“喜娘正為九兒‘開臉。一股擰成麻花狀的絲線在九兒光潔的臉上滑動著,為她刮去臉上的汗毛,把眉毛修成兩條彎彎的細線。喜娘手持梨木梳子,把九兒的一頭秀發(fā)攬在手里,一綹綹、一節(jié)節(jié)地梳理。爾后,把梳順的頭發(fā)緊根兒扎住,挽成幾個大花,塞進黑絲絨編織成的密眼發(fā)網里,用四根銀簪子插住”。作者在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就可以較好地對陜北地方的民俗文化進行了解,當?shù)嘏釉诔黾拗岸夹枰M行開臉,并且在當時的時代中,女子出嫁往往都是坐著花轎的,作者針對花轎進行詳細的描寫也可以將地區(qū)的民俗文化為讀者進行展現(xiàn),作品中也描寫了釀酒、飲酒、高粱地等場景,這也是民俗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
在整個作品之中主要角色是性格耿直的余占鰲和機敏過人的九兒,作品中也融合了一些歷史事件,例如作品在講述特殊時期的一些場景時會涉及到人物的思想波動。在作品中充分的反映出了民眾的思想、心態(tài)的變化,將民俗文化、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充分結合,這樣也充分的展示出了作者寫作功底的豐厚。在整個作品之中,體現(xiàn)出了酒對于民眾生活所起到的重要影響,從針對高粱酒的描寫來看,讀者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并且圍繞鄉(xiāng)土風俗展開深入的描寫也充分的展示出了民俗文化和地域的特征。
莫言的作品對于民眾的精神也能夠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集中表現(xiàn)為作品中針對人物性格、心態(tài)進行細致的刻畫,讀者在閱讀之后,能夠在腦海中進行想象,從而可以創(chuàng)設出較為直觀的畫面,促使人們能夠對民俗文化進行深入的理解,增強人們的閱讀的積極性。在作品內容中,蘊含著一股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3]。人們通過對《紅高粱》的閱讀,能夠領會到作品中所含有的正向的精神,特別是在作品中涉及到的對余占鰲成長經歷的描寫,余占鰲從一個見見人怕的土匪,轉變成為一名抗日戰(zhàn)士,這一經歷能夠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良好的榜樣作用。
3.5賈平凹作品地域民俗文化的體現(xiàn)
與古代文化作品進行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代和當代作品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都擁有較強的鄉(xiāng)土氣息,富含諸多的現(xiàn)實主義人文色彩。在歷史快速發(fā)展的帶動下,民族文化越發(fā)的受到了作家的關注。在當代或者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之中,或多或少的都能夠看到一些人文作品,特別是那些現(xiàn)實主義的作家,往往都會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中適當?shù)剡\用民俗文化,這樣也充分地展現(xiàn)出了地域文化的特點。賈平凹的文學作品中涉及到了大量的民俗文化的內容,民情風俗是賈平凹文學作品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切實的運用民俗文化來充實自身的作品,提升作品的整體內涵,針對民族形態(tài)進行全面的描述,并且也可以展現(xiàn)出文化創(chuàng)作的未來發(fā)展形勢。在現(xiàn)代主義作品中,不但能夠更加準確的反映出我國文化的氣派,并且也可以反映出自身對于藝術的追求。
在賈平凹的散文中,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作者并沒有進行專家理論概念的描述,也不是那種絲毫沒有根基、故作姿態(tài)的張揚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而是通過自身文筆將歷史上散落的文化以及具有民俗民情的鮮活作品躍然紙上。在其散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中國民俗文化的講述更是細致入微,同時,也很有氣勢。
結語:
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影響下,使得人們的思想意識也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文學已經逐漸的滲透到了人們的心中。所以文學創(chuàng)作作者應當親赴實地,對于民間生活和溝通方式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加精準的在作品中進行闡述和描寫,促使讀者能夠對作品產生共識。
參考文獻:
[1]楊麗筠.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xiàn)[J].北方文學,2020,(17):7-8.
[2]杜希.芻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J].青年文學家,2020,(14):39.
[3]吳光德.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xiàn)[J].作家天地,202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