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考察新時代美好生活提供了基本方法。從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出場語境來看,美好生活首先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大眾化和時代化表達,是人民立場和世界胸懷的辯證統(tǒng)一。從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構成要素來看,美好生活是一個標志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總體范疇,是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總體概括,是優(yōu)良生活條件和滿意生活體驗的辯證統(tǒng)一。從美好生活的生成過程來看,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種感性活動,是對美好生活過程的動態(tài)描述,是艱苦努力和悠閑自在的辯證統(tǒng)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好生活;理論內涵;辯證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A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4-3160(2021)03-0023-09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的工作場合數十次論及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成為了他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話語和工作議題。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念的提出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且是對不同民族美好生活經驗智慧的借鑒和傳承。新時代是一個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當前,國內學界對于美好生活理論內涵的闡釋可謂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實際上,美好生活不僅是大眾話語,而且是政治話語;不僅是生活理念,而且是政治理念。美好生活本身有著復雜的理論內涵,要給出一個完整的定義確實很難。但是,我們從某個特定的視角出發(fā),闡釋美好生活某一方面的本質屬性還是可能的。本文試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考察現實生活的三種基本方法出發(fā),對美好生活的理論內涵作出相應的闡釋。
一、作為奮斗目標的美好生活
從新時代美好生活出場的語境來看,美好生活首先是一種政治理念和政治話語——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而提出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大眾化和時代化表達,是人民立場和世界胸懷的辯證統(tǒng)一。
(一)從歷史出發(fā)考察美好生活
歷史和邏輯的統(tǒng)一是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皻v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盵1]“歷史”即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人們對這一過程的認識過程?!斑壿嫛奔催壿嫹懂犞g的層次和關系。根據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方法,我們必須首先從歷史出發(fā),即從美好生活觀念出場的時代背景出發(fā),闡釋美好生活的理論內涵。只有從歷史出發(fā),才能揭示新時代美好生活產生、發(fā)展的真實情景及其本質屬性。
相對于某一具體的社會歷史階段,美好生活是一種社會歷史存在——美好生活的理論內涵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發(fā)展等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首先,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及其文化發(fā)展構成了美好生活的認識條件。“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就能認識到什么程度。”[2]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從現有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和文化發(fā)展出發(fā)理解美好生活。其次,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結構及其文化發(fā)展也構成了美好生活的實現條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3]1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的具體條件決定了美好生活之“美好”的現實可能性。因此,對美好生活的理論闡釋也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條件。
脫離美好生活觀念賴以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單純從某種理論框架出發(fā),對美好生活的闡釋很可能成為烏托邦構想。譬如,有的學者根據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理論提出,美好生活是“人在從事對象化實踐活動中所呈現出的一種完美和諧的發(fā)展狀態(tài),本質上是人的全面解放在現實生活中的極致展現”[4]?!敖夥拧币馕吨蚱剖`,獲得自由。美好生活的實現與人的解放是一致的,人的解放是美好生活實現的前提,美好生活的實現是人的解放的確證??墒?,“全面解放”是一個沒有止境的發(fā)展過程,美好生活的實現也是如此。換言之,“全面解放”始終是一種面向未來的設想,沒有“全面解放”就沒有美好生活,由此,美好生活就成了一種遠離現實的懸設——一種完全理想化的理論建構。實際上,現實中的美好生活并不是完美無缺的。
(二)作為奮斗目標的美好生活是黨的宗旨的大眾化和時代化表達
在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鄭重宣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5]4從美好生活出場的語境來看,其最初是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而提出來的政治話語和治理理念。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大眾化和時代化表達。
美好生活本身是一種大眾話語,把美好生活作為黨的奮斗目標等于用大眾的語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作了一種全新的表達。生存或生活問題是人民大眾最關心、最基本的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明確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盵6]531自古以來,美好生活就是人民大眾夢寐以求的生活理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詩經》中的“樂土”“樂郊”,《禮記》中的“大同”“小康”,《老子》中的“小國寡民”等都是人民大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富裕生活、小康生活、富強生活等都是人民大眾關于美好生活的不同表述。美好生活是最鮮活的大眾語言,把美好生活作為黨的奮斗目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成功典范。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人民大眾的美好生活向往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時代在變,雖然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永遠不會變,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必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改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穩(wěn)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盵3]11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需要由物質文化需要上升為美好生活需要。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必然要求黨和政府適時調整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把美好生活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主題。因此,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成為新時代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內容和目標。
(三)作為奮斗目標的美好生活是人民立場與世界胸懷的辯證統(tǒng)一
作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的美好生活是人民立場與世界胸懷的辯證統(tǒng)一,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內安百姓和外綏萬方相統(tǒng)一的政治抱負。人民立場體現了美好生活的人民性,世界胸懷體現了美好生活的世界性。在一般情況下,人民立場與世界胸懷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不同的國家、民族在合作競爭中互利共贏、協(xié)同發(fā)展,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起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特殊情況下,當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發(fā)生利益沖突時,人民立場與世界胸懷可能遭遇相互沖突的困境,這時需要各方通過對話協(xié)商實現兩者之間的恰當平衡。
一方面,作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的美好生活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对诩o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盵7]從人民立場出發(fā),美好生活是人民至上的生活——人民利益至上、人民地位至上和人民幸福至上等。人民至上的價值要求具體體現在國家治理的具體工作之中,即“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8]從人民立場出發(fā),美好生活還是人民滿意的生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和生活的主體,生活是否美好必須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見。人民生活滿意度是人民大眾對物質、精神、心理等多方面需求滿足程度的綜合評價,因此,必須把人民生活滿意度作為衡量美好生活實現程度的根本標準。
另一方面,作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的美好生活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類一體的世界胸懷——為實現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都應該服務于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積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實現世界各國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命運相連。為此,習近平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盵3]11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關于人類共生共榮的價值共識。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既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又契合了人類關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還把中國夢與世界夢相銜接,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全球治理中堅持人類一體、胸懷世界的大格局、大視野。
二、作為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美好生活
從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構成要素來看,美好生活是一個標志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總體范疇。作為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美好生活是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總體概括,是優(yōu)良生活條件和滿意生活體驗的辯證統(tǒng)一。
(一)從總體出發(fā)考察美好生活
總體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社會歷史的基本方法。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爾總體性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從總體或整體掌握世界的方式:“具體總體作為思想總體、作為思想具體,事實上是思維的、理解的產物;但是決不是處于直觀和表象之外或駕于其上而思維著的、自我產生著的概念的產物,而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這一過程的產物。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于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盵9]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整體由部分構成,但整體的功能大于并優(yōu)于部分的總和。自然、社會和人的發(fā)展是一個有機整體。我們必須從總體出發(fā),理解和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對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盧卡奇給予高度認同:“不是經濟動機在歷史解釋中的首要地位,而是總體的觀點,使馬克思主義同資產階級科學有本質的區(qū)別。總體范疇,整體對各個部分的全面的、決定性的統(tǒng)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chuàng)性地改造成為一門全新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盵10]
美好生活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復雜的構成要素。美好生活既包含了個人的幸福感受,也包含了為實現個人幸福所需要的社會性條件。就主體的價值訴求而言,美好生活不僅包含了當下的幸福感受,而且還有生活境界和生活意義等超越性維度,因此,美好生活的理論內涵較之“幸福生活”更為寬泛。僅從美好生活的某個或某些構成要素出發(fā)闡釋美好生活,其結論是片面的,可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有從總體出發(fā)——從構成整體要素的內在關聯(lián)中闡釋美好生活,才能從總體上把握美好生活。如果單純從某一個方面出發(fā)闡釋美好生活,那么不可能全面而準確地揭示美好生活的本質屬性。
(二)作為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美好生活是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總體概括
從總體的觀點來看,新時代美好生活是一個標志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總體范疇,是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總體概括。需要是人對外界對象的一種依賴關系。人的需要不同于動物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歷史性,即人的需要通過社會生產來滿足,并且隨著社會生產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人的生物本能(食欲、性欲等)只是人的需要的自然前提,真正人的需要是由社會生產創(chuàng)造出來的。馬克思曾經指出:“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qū)別于其他一切動物?!盵11]需要的不斷滿足和生產的不斷發(fā)展會創(chuàng)造更多新的需要。也就是說,人的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社會生產一同發(fā)展的。在當代中國,人們對自我生活日益關切,并希望從世俗生活中獲得自由、滿足和意義等。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多方面內容,充分肯定人們關于自我生活的美好愿望。所有的這些需要既是構成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必要條件。
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需要的層次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生活品質也是有層次的,生活品質的優(yōu)劣與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人的發(fā)展狀態(tài)密切相關。在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生活品質是由既定的生產方式決定的。這種生產方式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6]520。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決定了生活品質可能達到的水平,因此,對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追求是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當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與經濟的高質量發(fā)展相對應,新時代的人民必然追求一種高品質的生活。[12]可以說,美好生活即品質優(yōu)良的生活。
但是,我們不能就此把美好生活等同于美好生活需要或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中,需要是人的本性,但是需要并不構成美好生活的本質屬性。人是社會的人,生活不是單純的個人事件,而是與外部世界有著復雜關聯(lián)的社會事件。美好生活的實現需要多種社會條件的支撐,美好生活需要只是美好生活的價值訴求。我們既不能將需要等同于美好生活本身,也不能將需要的滿足等同于美好生活本身。需要的滿足只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因為需要及其滿足本身還需要接受倫理的審視。譬如,要看滿足需要的方式是否合理。如果為了滿足需要而大量生產和大量消費,忽視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這種所謂美好生活是難以持續(xù)的,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好生活。
(三)作為優(yōu)良生活品質的美好生活是優(yōu)良條件和滿意體驗的辯證統(tǒng)一
從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構成要素來看,美好生活是優(yōu)良生活條件和滿意生活體驗的辯證統(tǒng)一。優(yōu)良生活條件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客觀要素,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等多個方面。這些條件具體包括富裕的物質生活、民主的政治生活、文明的精神生活、和諧的社會生活、美麗的生態(tài)生活、幸福的家庭生活等。滿意生活體驗是人們對生活的主觀評價和心理感受,包括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等。獲得感是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滿足感,安全感是一種免于恐懼和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幸福感是個體預期目標實現后所產生的一種愉悅感。這些心理感受是人們評判生活美好程度的主觀變量。不過,在對美好生活的評判中,這些主觀變量的權重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對生活有不同的期望,因而獲得某種心理感受的要求與目標也不盡相同。
對優(yōu)良生活品質而言,優(yōu)良生活條件和滿意生活體驗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在一般情況下,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生活條件愈是良好,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愈高;人們對生活愈是滿意,則生活條件愈是良好。但是,兩者也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一方面,優(yōu)良生活條件并不是滿意生活體驗的充要條件,有可能出現條件愈好愈不滿意的情況。譬如,有的人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有的人貪得無厭、永不知足,有的人盲目攀比、嫉恨難消,等等。對生活是否滿意受到主體的認知、價值觀、社會心態(tài)等多種因素影響,如果主體對自我、對社會、對生活等缺乏正確的認知和理解,則永遠無法產生滿意體驗。另一方面,滿意生活體驗并不意味著生活條件就一定很好,主體有可能因為認識或心理等因素對生活產生錯覺或幻象。譬如,消費者通過符號消費而產生的滿足感、價值感往往是通過消費文化制造出來的虛幻感受。在商業(yè)營銷中,商業(yè)廣告宣揚某種商品是貴族享受、貴族身份的象征,一些人因此而趨之若鶩,在符號消費中迷失自我?!霸谶@一消費社會的符號世界里,人們陷入了由形象、景觀和擬象構成的游戲中,它們越來越隔絕著人們同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人們更多地是同傳媒、符號相接觸,他們的意識日益為傳媒發(fā)出的符號所滲透、所麻醉,陷入一種由傳媒符號所構造出來的迷幻狀態(tài)中。”[13]實際上,是否具有貴族身份與消費什么關系甚遠,以為消費某種商品就具有貴族身份是消費文化制造出來的幻象。
優(yōu)良生活條件和滿意生活體驗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優(yōu)良生活條件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優(yōu)良程度總是相對的;滿意生活體驗是在既定生活條件下的身心愉悅的狀態(tài),滿意的程度也是相對的。兩者的一致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活者對生活、對自我、對社會等等的正確認知和評價。為此,每個人都要自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
三、作為感性活動的美好生活
從美好生活的生成過程來看,美好生活是人的一種感性活動。作為感性活動的美好生活是對美好生活過程的動態(tài)描述。從實踐出發(fā),美好生活過程涉及到人對自身、對社會和對自然的改造。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感性活動的美好生活是艱苦努力和悠閑自在的辯證統(tǒng)一。
(一)從實踐出發(fā)考察美好生活
從實踐出發(fā)是歷史唯物主義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皬那暗囊磺形ㄎ镏髁x(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6]499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實踐即人的感性活動——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對象性活動即人把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目的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現實的活動。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觀出發(fā),美好生活本身就是人的一種感性活動,因此,考察現實生活的正確方法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的東西”[6]544。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工具。從語義學或詞源學出發(fā)進行語義分析是闡釋概念的重要方法。有學者依據《說文解字》對“美”和“好”的解釋提出:“總體上看,在漢語語境中,‘美好一直用以表達帶來愉悅心情的事物,美好生活就是能帶來愉悅、快樂的生活。”[14]語義分析有助于我們把握概念的原初含義。然而,脫離概念出場的具體語境,單純的語義分析很難把握概念的本質內涵。而且,僅僅從“美”“好”“美好”等概念出發(fā)闡釋美好生活,難免造成對美好生活理解的思辨化和抽象化。因此,我們應回到美好生活的實踐生成之中探索美好生活的理論內涵。
(二)作為感性活動的美好生活是對美好生活過程的動態(tài)描述
作為人的感性活動,美好生活是一個生活過程。美好生活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不斷改造自身、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生產過程,“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15]58。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所進行的生產即人的能動的類生活。從這種意義上講,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是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的。
美好生活是以人為本的生活,人是美好生活的主體和目的。人的身心發(fā)展水平是實現美好生活的主體條件。恩格斯曾經指出:“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了人永遠不能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與人性程度上的差異?!盵16]在恩格斯看來,“獸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人性”則是人之為人的社會屬性。從人的發(fā)展來看,人始終是一種未完成的存在。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人必須不斷地完善自我,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實現人之為人的尊嚴、價值和高貴。只有真正占有自己的社會本質,人才能成為一個合乎“人性”的人。因此,從個體層面來說,美好生活是人們不斷完善自我、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
社會為美好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運行框架。在社會發(fā)展的一定階段,美好生活的實現程度總是受到具體社會關系的制約,不合理的社會關系會嚴重阻礙美好生活的實現。盡管人們無法選擇某一社會形式,但是,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許可的范圍內,人們通過社會變革實現某種程度的公平正義還是可能的。制度是社會的基本結構,決定了社會利益與負擔的基本分配,對人們生活質量的影響是深遠而根本的。因此,人們變革社會最有效的途徑是加強制度建設——調整社會基本結構。公平正義是制度的首要價值。制度的公平正義及其落實程度從根本上直接影響美好生活的實現程度。因此,從社會層面來看,美好生活是人們不斷變革社會、促進公平正義的過程。
自然為美好生活提供了物質資源和環(huán)境支撐。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人“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xù)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15]56。只有尊重和保護自然,自然才能為美好生活提供優(yōu)美的生態(tài)產品和優(yōu)質的生活資料。如果人們野蠻征服自然、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會導致美好生活不可持續(xù)。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所以,從自然層面來看,美好生活就是人們不斷改造自然、實現天人和諧的過程。
(三)作為感性活動的美好生活是艱苦努力和悠閑自在的辯證統(tǒng)一
從實踐出發(fā),作為感性活動的美好生活是艱苦努力和悠閑自在的辯證統(tǒng)一。艱苦努力是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過程,悠閑自在則是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過程。兩者相反相成,缺一不可:沒有艱苦努力,美好生活不會從天而降;沒有悠閑自在,美好生活就是畫餅充饑。梅花香自苦寒來,悠閑自在是艱苦努力的結果。如果片面追求悠閑自在,而沒有艱苦努力,美好生活必然是不可持續(xù)的。
從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來看,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離不開每一個人的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美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在建設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發(fā)揮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依靠人民的辛勤勞動建設美好生活。對此,習近平作出了深刻闡述:“勞動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chuàng)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磺谔煜聼o難事。必須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讓全體人民進一步煥發(fā)勞動熱情、釋放創(chuàng)造潛能,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盵5]46
悠閑自在充分體現為自由時間的充裕和個人興趣的培養(yǎng)。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對共產主義悠閑自在的美好生活作了這樣的設想:“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盵15]537在共產主義社會,沒有了固定的社會分工,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的對立得到了揚棄。人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僅如此,在生產力高度發(fā)展和精神境界極大提高的基礎上,人的各種需要將獲得充分的滿足?!霸诠伯a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7]不過,由于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與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相比,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所享有的悠閑自在還是相對有限的。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中,作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創(chuàng)新話語,美好生活究竟是什么,最終是由生活本身決定的。“發(fā)展著自己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人們的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盵6]525生活在改變,人在改變,人們關于美好生活的觀念也會隨之改變。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念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理論內涵是什么必須從新時代生活實際來理解和闡釋。全面而準確地闡釋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理論內涵是新時代美好生活建設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4.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
[4]馬俊峰.美好生活的內涵及其生成邏輯——基于馬克思人的解放理論[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1-9.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7]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10.
[8]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3-21(0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
[10][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6.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12]蕊紅.追求高品質生活成新消費趨勢[N].中國審計報,2019-09-09(07).
[13]陳嘉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37.
[14]沈湘平.正確理解和引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8):125-133.
[1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8.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0.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責任編輯:曹桂芝
收稿日期:2021-01-2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價值引領的基本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9XKS009)
作者簡介:喻文德,男,湖南瀏陽人,吉首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