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艷
摘 要:在中學生的課程中,英語這門學科所占的地位是很高的,一個中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名學生的綜合素質。英語閱讀作為英語這門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一名學生英語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結合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工作實踐,提出從情境創(chuàng)設、滲透文化背景、整體把握和聯(lián)系上下文四個方面的優(yōu)化策略,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與技巧,切實提高英語閱讀教學實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能力;優(yōu)化策略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這一直是初中英語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一名初中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高低能反映出這名學生的英語水平。本文結合筆者初中英語教學實踐經驗,從提升英語閱讀教學質量與學生閱讀能力出發(fā),以期拋磚引玉,與各位同仁交流探究。
一、深度整合信息化教育軟硬件環(huán)境,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務必緊密結合英語課程標準,挖掘教材內容,并根據學生具體學情,包括認知水平與心理狀態(tài),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使用PPT、動畫、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創(chuàng)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英語課堂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與探究動機,使學生快速進入英語閱讀教學中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能通過聽覺、視覺等多種方式從情境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與體驗,有效進行知識遷移,突破生詞詞義、重點詞組及復雜句型等重難點,并根據情境提出有意義的假設,在活動中通過交流、探究、提出假設并驗證等形式,正確理解內容,解決學習任務,輔助學生達成英語學科能力提升目標。
二、結合課內、課外閱讀,拓寬學生英語閱讀范圍,了解語言相關文化背景
引導學生構建認知結構的過程中,經常發(fā)現(xiàn)由于一些學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無法讀懂相關文章。語言的學習如果不能貼近目標語言所對應的文化背景,往往會導致英語教學諸多策略的失效。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認知模式根深蒂固,局限于漢語學習的文化背景,而另一種文化即英語卻是空缺的,學生在不具備相應的文化背景時,必然造成閱讀理解上的困難。在閱讀教學導入或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盡可能借助各種形式,比如學生自主檢索、主題討論、教師集中講解等,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中涉及的政治、文化及歷史等背景知識形成深度認知。
三、點面體相結合,從整體上系統(tǒng)把握閱讀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構建學習策略時,學生常常會困惑于個別字、詞、句的理解,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的結構風格,結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閱讀訓練過程中的意識迷航。針對這種教學普遍現(xiàn)象,筆者認為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適時向學生介紹各種文體及其特點,并充分進行探究式學習活動,在活動過程中輔助他們辨別不同語篇體裁、修辭結構的背景知識;同時也要使他們進一步了解作者意圖,充分考慮內容和結果兩個因素及內容之間的結構、邏輯排列和組織。通過從整體上把握全文,有利于進一步提升學生英語閱讀推斷能力,并在閱讀過程中適時完成知識能力遷移,高效達成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目標,有效合理組織信息組織和素材記憶,提高閱讀理解水平。
四、結合語境理解上下文,把握段落間的邏輯聯(lián)系
某個詞組只有放在特定語境中才能表達出作者原來所要表達的含義,同樣,學生只有將其置入上下文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深層意義。在英語閱讀教學時,綜合利用上下文進行猜詞教學和利用已知內容進行合理推斷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果,還能加強詞匯的記憶和運用。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適合學情的教學活動,檢查學生對某個詞組在語境中的確切意思的理解情況與水平,通過經常性諸如此類的教學與訓練,學生能夠更好地在具體語境中理解詞語或詞組的準確含義,這些詞組的功能和意義將會變得更加清晰,同時這也使得學生能更容易理解和記憶詞匯。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不能止步于已有的教學策略與方式、方法,而應當積極學習新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新路子,以探尋切實可行、有效改進課堂教學實效的策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單純使用簡單、機械的方式、方法與策略,而應當將多種閱讀模式有機結合起來,更全面地鉆研閱讀過程中學生思維形態(tài)與認知模式,我們不妨在閱讀教學中充分考慮文本內容和學生認知兩方面的因素,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已有知識技能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行為特點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上文提出的教學策略,因地制宜,助力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高珊.圖示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天天學科學(教育前沿),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