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鄒孟軻母”與“宋恭伯姬”的故事看《列女傳》圖文的敘事側(cè)重

      2021-06-23 14:32:34潘銘基
      關(guān)東學(xué)刊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孟母

      [摘 要]劉向序次《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今所見《列女傳》共分為七類,即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孽嬖。據(jù)《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所引,此書名為《列女傳頌圖》,顧名思義,全書可分為三大部分——傳、頌、圖。傳乃《列女傳》的正文;頌是各篇篇末的一段文字,有概述列女故事的作用;圖則為列女圖。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地區(qū)東漢墓壁畫、山東嘉祥的武梁祠漢畫像石、北魏司馬金龍出土屏風(fēng)皆見繪畫列女圖像,可與《列女傳》故事相配合,但終非附書而行之本子。鄭振鐸、白化文皆提及明朝尤其是萬歷年間,乃中國古代木刻版畫的黃金時代,作為書籍插圖,幾乎遍及各種各樣的書籍之中。劉賽亦指出多種坊刻插圖本或插圖改編本《列女傳》也應(yīng)運而生。本文選取了余文臺三臺館刊本、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鮑氏知不足齋印明萬歷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仁仲本、四部叢刊本(據(jù)上海涵芬樓借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有圖本影?。┑龋浴读信畟鳌つ竷x傳·鄒孟軻母》和《貞順傳·宋恭伯姬》為例,比較傳文與插圖在敘事角度重點的異同,從中帶出閱讀《列女傳》文字與圖像的旨趣。

      [關(guān)鍵詞]列女傳;孟母;宋伯姬;明代版畫;圖文對讀

      [作者簡介]潘銘基(1977-),男,文學(xué)博士,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香港)。

      一、“列女”之傳、頌、圖

      劉向序次《列女傳》凡八篇,今本分為七類,即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孽嬖。《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載錄劉向著述,謂“劉向所序六十七篇”,班固自注:“《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盵班固:《漢書》卷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727頁。]劉向本傳則曰:“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盵班固:《漢書》卷三六,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957頁。]就《列女傳》而言,《藝文志》與本傳所載略有不同。所謂“列女傳頌圖”者,顧名思義,可分為三部分,即“列女傳文”“列女頌”“列女圖”也。

      《列女傳》之正文,顧名思義,乃是各篇敘述古代女子生平的文字。此中敘事,按其所分七大類別,各有重點。此中女子,其生平事跡未必能在今所見先秦兩漢典籍里尋得依據(jù),或與傳世典籍所載不盡相同。張濤指出,“最早使傳體脫離經(jīng)、紀而獨立成書的,當推劉向《列女傳》”。[張濤:《列女傳譯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頁。]《漢書·劉向傳》云:“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wèi)之屬起微賤,逾禮制。向以為王教由內(nèi)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盵班固:《漢書》卷三六,第1957-1958頁。]準此而論,《列女傳》所載故事當有所依據(jù),來自《詩》與《書》。

      至于“頌曰”部分,就今《列女傳》之敘次所見,乃是每篇之末的一段文字。今所見《列女傳》前七卷每篇皆有“頌曰”,至第八卷“續(xù)傳”則無“頌曰”之文。唐代徐堅《初學(xué)記》卷二十五《器物部》“屏風(fēng)第三”引劉向《七略別錄》曰:“臣向與黃門侍郎歆所?!读遗畟鳌?,種類相從為七篇,以著禍福榮辱之効,是非得失之分。畫之于屏風(fēng)四堵?!盵徐堅:《初學(xué)記》卷二五《器物部》“屏風(fēng)第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599頁。]據(jù)此可知列女圖可繪畫在四塊屏風(fēng)之上?!绊炘弧敝?,就內(nèi)容而言似乎有概述列女故事的作用。舉例而言,在《列女傳·母儀傳·棄母姜嫄》里,“頌曰”之文云:“棄母姜嫄,清靜專一。履跡而孕,懼棄于野。鳥獸覆翼,乃復(fù)收恤。卒為帝佐,母道既畢?!盵王照圓:《列女傳補注》卷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5頁。]考此八句之文,兩句一組,第一組呼應(yīng)了傳文“姜嫄之性,清靜專一”;第二組呼應(yīng)了傳文“行見巨人跡,好而履之”;第三組呼應(yīng)了“飛鳥傴翼之”,“乃收以歸”;第四組呼應(yīng)了舜之任命云云。因此,“頌曰”與傳文內(nèi)容頗為一致。魏伯河云:“《列女傳》傳文每篇少則數(shù)百字,多則一兩千字,無論寫在畫面之中、畫面一側(cè)或其下方,都無可能。顯然是無法直接起到圖畫‘說明作用的?!盵魏伯河:《〈列女傳頌〉: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題畫詩》,《福建江夏學(xué)院學(xué)報》2015年第4期。] 又云:“就中國題畫詩之歷史而論,《列女頌》應(yīng)屬存世最早的題畫詩;而且其數(shù)量多達百余首,這樣的發(fā)現(xiàn)無疑是令人驚喜的。”[魏伯河:《〈列女傳頌〉: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題畫詩》,《福建江夏學(xué)院學(xué)報》2015年第4期。]以為“頌曰”乃題畫詩,甚有創(chuàng)意,卻未必屬實。據(jù)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fēng),揚之水云:“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漆畫屏風(fēng),創(chuàng)作在太和八年之前。屏風(fēng)所繪為《列女母儀圖》、《列女仁智圖》、《列女貞順圖》?!娪凇读信畟鳌つ竷x傳》者,為《有虞二妃》、《啟母涂山》、《周室三母》、《魯之母師》、《魯師氏母》?!度手莻鳌罚瑸椤秾O叔敖母》、《衛(wèi)靈夫人》?!敦戫槀鳌?,有《蔡人之妻》、《黎莊夫人》?!独m(xù)列女傳》,則有《班女婕妤》,不過班姬之幅,畫中題記并不是采自《傳》文,而是節(jié)略《漢書·外戚傳》中的敘事。”[揚之水:《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fēng)發(fā)微》,《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3期。]即就屏風(fēng)所見列女圖,題榜文字與《列女傳》之各篇“頌曰”亦頗有不同,如“周室三母”之圖,題榜文字云:

      周室三母者,大姜、大任、大姒也。大姜,大王之妃,呂氏之女也。□□□□□□□,王季之妃,貞一有行,其懷妊,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大姒,文王之妃,禹后莘□之女也。號曰文母,生十子,皆賢圣。[殷憲、董其高:《北魏司馬金龍墓屏風(fēng)漆畫題記》,《中國書法經(jīng)典》2014年第7期。]

      今考《列女傳·母儀傳》有載“周室三母”,細意比較,可見屏風(fēng)之文雖與傳文不盡相同,但亦與“頌曰”之文迥異。《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頌曰”:

      周室三母,太姜任姒。文武之興,蓋由斯起。大姒最賢,號曰文母。三姑之德,亦甚大矣。[王照圓:《列女傳補注》卷一,第15頁。]

      顯而易見,屏風(fēng)所載與《列女傳》“頌曰”并不相似,反而更接近傳文之節(jié)錄。因此,魏伯河以為《列女傳》“頌曰”當為最早的題畫詩之詩,未必可信。

      “列女圖”乃圖畫傳頌所載女性之畫像。《后漢書·皇后紀·順烈梁皇后》:“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論語》,治《韓詩》,大義略舉。常以列女圖畫置于左右,以自監(jiān)戒。”李賢注:“劉向撰《列女傳》八篇,圖畫其象?!盵范曄:《后漢書》卷十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438頁。]此言順烈皇后嘗以“列女圖畫”置于其左右,李賢注以為即《列女傳》之配圖。據(jù)上引劉向《七略別錄》之文:“臣向與黃門侍郎歆所?!读遗畟鳌?,種類相從為七篇,以著禍福榮辱之効,是非得失之分。畫之于屏風(fēng)四堵。”[徐堅:《初學(xué)記》卷二五《器物部》“屏風(fēng)第三”,第599頁。]此言劉向父子將列女圖畫在四塊屏風(fēng)之上,據(jù)此,“列女圖”亦出劉向父子之手。有關(guān)《列女傳》之“傳”“頌”“圖”是否同時出現(xiàn),或其先后次序,前人討論頗豐?!端逯尽份d《列女傳》十五卷為劉向撰、曹大家注,并有《列女傳頌》一卷乃劉歆所撰。[魏征等:《隋書》卷三三,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978頁。]曾鞏《古列女傳目錄序》:“《隋書》以《頌義》為劉歆作,與向列傳不合。今驗《頌義》之文,蓋向之自敘。又《藝文志》有向《列女傳頌圖》,明非歆作也。”[曾鞏:《古列女傳目錄序》,《新刊古列女傳》,清道光五年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氏本,第1a頁。]以為《隋志》所載為誤,即“傳”與“頌”具出劉向之手。虞思徵以為“至傳頌所作為向為歆,論者各持異見,今實未能明判”,[虞思徵:《整理弁言》,王照圓:《列女傳補注》,第2頁。]實為知言。

      二、明代版畫《列女傳》之概況

      印章、石刻、畫像石等,可視為中國古代版畫的源頭。到了唐代,圖文并茂的木刻版畫屢見于宗教類文獻。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自序》云:“(版畫)獨我國則于晚唐已見流行。迄萬歷、崇禎之際而光芒萬丈?!盵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自序》,《鄭振鐸藝術(shù)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51頁。]宋代是我國和世界印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不同類型的作品都出現(xiàn)了版畫作為配圖。明代更是版畫發(fā)展的高峰,白化文云:“明朝就可稱作中國古代版畫發(fā)展史上惟一的黃金時代。”[白化文:《中國古代版畫溯源(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作為書籍插圖,幾乎遍及于各種各樣的書籍之中。”[白化文:《中國古代版畫溯源(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進言之,在明代之中,萬歷時代又是版畫發(fā)展的高潮,白化文云:“明代中晚期是中國古代版畫異彩紛呈的高潮期?!盵白化文:《中國古代版畫溯源(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鄭振鐸云:“中國木刻畫發(fā)展到明的萬歷時代(1573-1620年),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光芒萬丈?!盵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9頁。]所謂高潮期,指的是這個時期的版畫質(zhì)高量多,幾乎是無書不插畫,無圖不精工。能夠出現(xiàn)這樣的高峰,除了技術(shù)提升的原因以外,市民大眾對書籍里圖文并茂的追求自是不可或缺。劉賽云:“插圖版畫的流行表明世俗生活對版刻插圖書籍有更多的興趣,多種坊刻插圖本或插圖改編本《列女傳》也應(yīng)運而生?!盵劉賽:《明代官、私刊行劉向〈列女傳〉考述》,《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4期。]概述了明代中后期《列女傳》版畫紛陳的原因,其說是也。

      《列女傳》有圖,除了《七略別錄》提及“畫之于屏風(fēng)四堵”以外,山東嘉祥武梁祠漢畫像石、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fēng)皆有以列女為題材的列女圖。其實,《列女傳》自始出之時,其目的在于“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班固:《漢書》卷三十六,第1957-1958頁。]所重乃在“戒天子”,假設(shè)讀者為漢代帝王(男性),希望君主覽之可以有所鑒戒。時移世易,宋代以后,《列女傳》的大量刊刻與傳播,其重要性主要展現(xiàn)在對女性三從四德的要求之上。靳力云:“《列女傳》的刻印與傳播,在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推進文化進步與學(xué)術(shù)發(fā)展,保存古代文獻,以及助推漢文化圈形成與漢學(xué)發(fā)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盵靳力:《論〈列女傳〉的刻印和傳播》,《山東女子學(xué)院學(xué)報》2017年第5期。]這個時候,《列女傳》已經(jīng)沒有了其“戒天子”的作用,變成了倡導(dǎo)節(jié)烈、壓迫婦女的工具,實非漢代編撰本書時的本意。由于讀者從男性改為女性,在古代男女知識不對等的情況下,對書里要有配圖的需求大為增加,此亦促進了明代版畫里出現(xiàn)的“列女圖”。李玉珍云:“宋代的書籍以插圖的形式出現(xiàn),多數(shù)是為了實用,除了經(jīng)書、史書、類書之外,宗教的宣傳品仍然比例最大,與小說有關(guān)的,大抵也只有《古列女傳》一部?!盵李玉珍:《以圖敘事——從〈中國古代小說版畫集成〉題書名探討插圖本通俗小說之圖文關(guān)系》,《中華工商專校學(xué)報》2009年第40期。] 《列女傳》讀者的由男轉(zhuǎn)女,實乃其書出現(xiàn)眾多配圖本的主要原因。

      以下介紹幾個比較重要的《列女傳》配圖本:

      1.劉向撰、茅坤補《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八卷,明萬歷十九年(1591)余文臺三臺館刊本。

      此本為明代茅坤增補劉向《列女傳》而成,書名題為《全像古今烈女志傳》,乃明萬歷十九年(1591)余文臺三臺館刊本。茅坤所補者,如《母儀傳》補魯之母師、雋不疑母、明德馬后、唐文德后、宋昭憲后、皇明高后、孝誠張后等;《賢明傳》補漢曹大家、唐徐充容、唐之鄭氏、二程之母、河南尹母、姚少師姐等。此本并無《孽嬖傳》。此外,尚有肯亭先生彭烊評、曉城先生宗原校、對溪書坊唐富春梓;卷二以后兼有文臺書林余象斗重?!叭瘛庇址Q“全相”,指的是正文中插有反映故事情節(jié)的畫面。此本插圖(建安版畫)版式為雙面連式,圖上方通欄標題,左右鐫以聯(lián)語。所謂建安版畫,建安(今福建建甌)乃宋、元、明三代刻書業(yè)集中地,所刻書籍稱為“建本”。建安書坊眾多,其中較為知名的,包括劉龍?zhí)镏畣躺教谩⒂嘞蠖分_館、余彰德之萃慶堂。此等書坊,刻有大量的插圖典籍,或上圖下文,或單面方式,人物造型簡略,線條粗獷有力,以古樸稚拙聞名。鄭振鐸云:“相傳富春堂本傳奇有一百種之多,但我們所見的不過三十多種。其插圖,線條簡樸有力,人物皆是大型的,臉部的表情很深刻。雖稍嫌粗率,但十分放縱、生辣。這一派的風(fēng)格后來在‘年畫作品里還保持下來。富春堂版的《新刻增補出像搜神記》(萬歷二十一年即1593年刻)和《新鐫增補全相評林古今列女傳》,都是充滿了插圖的。尤其是《新鐫增補全相評林古今列女傳》,圖皆雙版大幅,兩旁皆有標出故事內(nèi)容的聯(lián)語似的提要(大似劉龍?zhí)锇娴摹段鲙洝罚?,幾乎每幅都有功力,是一部大杰作。”[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第61-62頁。]《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乃今可得見的富春堂本,吉光片羽,彌足珍貴。

      2.劉向(撰)、汪道昆(增輯)、仇英(繪圖)《列女傳》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鮑氏知不足齋印明萬歷刻本。

      汪道昆,明代文學(xué)家。字伯玉,號南溟,又號太函。歙縣西溪南松明山(今安徽黃山徽州)人。汪氏增輯《列女傳》,使全書所載列女多達三百余人。盧文弨序云:“其紀年至明之神廟而止。其紀述近事,則歙郡居多,而一郡之中,又汪氏、程氏為獨多?!盵盧文弨:《新安汪氏增輯列女傳序》,《抱經(jīng)堂文集》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48頁。]由是觀之,汪道昆增輯之時,增輯了頗多當代時人事跡,并有兼及表彰其故里先人之意圖。此本刪去“孽嬖傳”,各傳之“頌曰”亦刪之,改為汪氏自己的解說。例如《列女傳·仁智傳·孫叔敖母》,原本“頌曰”:“叔敖之母,深知天道。叔敖見蛇,兩頭岐首。殺而埋之,泣恐不及。母曰陰德,不死必壽。”[《列女傳補注》卷三,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104頁。]至于汪道昆云:“埋蛇,瑣事也。而足以識叔敖之仁心,驗其母之素教,此楚國所以有良臣,而孫氏所為有賢子也。叔敖之疾也,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我不受。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楚越之日日弓有寢之丘者,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長有者,其唯此也。人棄我取而己利,利人即微,優(yōu)孟子孫,固宜食其報耳。楚之得叔敖,蓋自虞丘子云,故楚莊之霸,吾不曰叔敖而曰虞丘,吾又不曰虞丘而曰樊姬也?!盵劉向撰,汪道昆增輯,仇英繪圖:《列女傳》卷三,清乾隆四十四年鮑氏知不足齋印明萬歷刻本,第60b-61a頁。]兩相比較,可見《列女傳》“頌曰”旨在以另一文體總結(jié)前事,汪道昆評論則就傳文多作引申,二者在性質(zhì)上截然不同。又,此本版心處刻有“仇英實甫繪圖”,然而版畫配圖是否真出仇英,尚屬存疑。劉賽指出,“汪氏增輯本因其插圖精美而被推重于后世”。[劉賽:《明代官、私刊行劉向〈列女傳〉考述》,《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4期。]靳力謂此本“列女圖”云:“刻工講究,為精致婉麗、氣韻生動、刀法精細徽派名版?!盵靳力:《論〈列女傳〉的刻印和傳播》,《山東女子學(xué)院學(xué)報》2017年第5期。]皆可備一說。周心慧云:“《列女傳》一類書旨在為女性找出孝女烈婦的表率,宣傳的都是三從四德,貞淑賢順節(jié)義的‘女德,這些思想就是自徽州大儒朱熹倡導(dǎo)理學(xué)而被強化了的,并成為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支柱,朱熹進士出身,為徽州人也提供了讀書仕進的榜樣?;罩菘逃×巳绱酥T多此類本子,和朱熹的影響應(yīng)該是有關(guān)的?!盵周心慧:《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0年,第164頁。]周氏所言,正可呼應(yīng)了此本徽派風(fēng)格的“列女圖”。據(jù)盧文弨所說,此本“剞劂既備,未及印行,距今幾二百年無知之者?!盵盧文弨:《新安汪氏增輯列女傳序》,《抱經(jīng)堂文集》卷三,第49頁。]至清乾隆年間鮑廷博“知不足齋”得此板片,重為印行,題曰:“仇十洲先生繪圖 列女傳 知不足齋藏版”。傅惜華《中國古典文學(xué)版畫選集》收錄《列女傳》版畫六幅,分別是“韓舍人妻”“楚浣布女”“虞美人”“木蘭女”“花蕊夫人”“李妙惠”。題記曰:“《列女傳》十六卷,歷代婦女傳記類書籍。明新安汪氏編。明萬歷間(1573-1619)安徽新安汪氏原刻,清乾隆時知不足齋重印本。書內(nèi)插圖,合頁連式。相傳仇英繪畫?!盵傅惜華編:《中國古典文學(xué)版畫選集》,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1年,第264頁。]可參。

      3.劉向《新刊古列女傳》八卷,清道光五年(1825)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仁仲本。

      此本《新刊古列女傳》共八卷,分為:母儀、賢明、仁智、貞順、節(jié)義、辯通、孽嬖、續(xù)列女傳,與以上兩種最大的不同處,乃是此本內(nèi)容包括了“孽嬖”之部。書分上下雙欄,上欄刻圖,下欄敘事,含版畫百余幅,繪刻古樸、精美。此為清道光五年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氏本。此底本原為明內(nèi)府所藏,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此宋刻本嘗為錢曾、顧之逵等所收藏,后轉(zhuǎn)歸阮元所有,其子阮福于道光五年(1825)摹刊于揚州。據(jù)書末江藩跋語所見,其云:

      后于宋丈芝山處見趙文敏臨愷之《列女傳·仁智圖》,如蘇子容之言,各題頌于像側(cè),其畫像佩服與刻本一一吻合,始悟此圖乃顧畫之縮本。[江藩:《跋》,《新刊古列女傳》,清道光五年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仁仲本,第2a-b頁。]

      江藩謂此本列女圖與顧愷之《列女傳·仁智圖》之畫像一一吻合,故推斷此本列女圖乃出顧愷之。又,阮?!赌】伪玖信畟靼稀吩疲?/p>

      余嘗見唐宋人臨顧凱之《列女傳圖》長卷,其中衣冠人物與此圖皆同。若衛(wèi)靈公所坐之矮屏,漆室女所倚之木柱,皆與顧圖中相似而微有所減。其宮室樹石,如孟母圖中書院之類,或有唐宋人所增,然即此尚可見唐宋人古制。至于人物鐙扇之類,亦絕似虎頭畫《洛神賦圖》。[阮福:《摹刊宋本列女傳跋》,《新刊古列女傳》,清道光五年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仁仲本,第1a-2a頁。]

      同樣指出曾經(jīng)細意比較此本所見圖與唐宋人臨顧愷之畫作,因而推斷此本即出顧氏。鄭先彬云:“但把宋本之圖和現(xiàn)存于故宮博物院的宋摹絹本《列女仁智圖》對比來看,相差很遠,大多圖甚至毫無共同之處?!盵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第287頁。]因此,此所言出自顧愷之圖尚屬存疑。阮福此本目錄后有外方內(nèi)圓木印記,中刻草書“建安余氏”四字,卷二、卷三后有“靜庵余氏??獭币恍?,卷五后有“余氏勤有堂刊”一行,卷八后有墨地白文木記“建安余氏??獭币恍校史Q此本為“南宋建安余仁仲勤有堂本”。因此書翻刻宋本,故阮福又稱之為《摹刊宋本列女傳》。該書頌義大序列于目錄前,小序七篇散見于目錄中,頌見各人傳后,正文部分每頁上半截是圖,下半截是文字,卷首標題“晉大司馬參軍顧愷之圖畫”。前面的目錄也刻得非常精細,并且附加了一些裝飾,在流傳下來的繪圖宋本書中,是刻得較為精美的一部。書中所繪圖從構(gòu)圖及人物的服飾、房屋、器皿等物來看都畫得十分古拙,但因為是木板雕印,所以筆道較顧愷之其他圖畫上所畫者為粗。[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第285頁。]“萬歷早期的建安版畫,大都是上圖下文形式,人物造型簡略,線條粗獷有力,以古樸稚拙的風(fēng)格而聞名,大抵還屬于閩建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它是真正植根于下層民眾的,大眾化的藝術(shù)。”[周心慧:《明代版刻述略》,《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1998年,第286頁。]《新刊古列女傳》正是建安版畫,上圖下文,風(fēng)格古樸,究竟是出自顧愷之,抑或?qū)倜耖g藝人的創(chuàng)作,今實難以得知矣。

      4.四部叢刊本(據(jù)上海涵芬樓借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有圖本影?。?。

      四部叢刊本劉向《古列女傳》乃景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明萬歷丙午年(1606)黃嘉育刊本《劉向古列女傳》,有曾鞏序、黃嘉育序,小序七編,目錄八卷。長沙葉德輝觀古堂藏有此書,民國初年上海涵芬樓編印《四部叢刊》時借葉氏藏本縮印,版畫意味已失太半。今商務(wù)印書館之《四部叢刊》收錄亦即此本。此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白口,每傳前有繪圖。葉德輝評云:“此本字體有晉人鐘、王遺意,圖畫似出仇英一派人手筆?!盵葉德輝:《郋園讀書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49頁。]《四部叢刊書錄》稱此本“圖畫人物生動,當出名手,字亦有松雪意。”[《縮本四部叢刊初編書錄及附張》,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第25頁。]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六月,東京圖本叢刊會出版大村西崖校輯的《圖本叢刊》,其中收錄此書,由上海美術(shù)工藝制版社重新刻印。采右圖左文,文則半頁十行,行二十字,文字部分與余氏本同,每傳之后有頌。版心高營造尺六吋四分,寬四吋五分,圖版擴大,線條精細,圖畫文字繪刻均較莊重,其為徽派黃鎬所刻。

      三、《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的圖文的敘事側(cè)重

      孟母姓名,史書無載。元代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追封孟子父為邾國公,母為邾國宣獻夫人,不稱姓名。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劉?!犊最伱先现尽肥贾^“孟子之父激公宜,母仉氏,或云李氏”,[劉浚:《孔顏孟三氏志》卷六,莊嚴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據(jù)北京圖書館藏明成化十八年(1482)張?zhí)┛瘫居坝。?996年,第2a頁。]及后明清兩代普遍使用。孟母是孟子的母親,后世多以為孟母影響孟子甚深,如劉向所編《列女傳》云:“孟子長,學(xué)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盵王照圓:《列女傳補注》卷一,第34頁。]據(jù)此,是孟子之學(xué)術(shù),其光輝之人格,皆承傳自其母。細究孟子之學(xué)術(shù)淵源,授受不明,或謂私淑諸人,或謂受自子思之門人,至其家學(xué),罕有所論。楊伯峻說:“關(guān)于他的父母,我們知道得很少?!盵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頁。]楊說是也。孟母故事,主要見于《韓詩外傳》和劉向所編《列女傳》。

      《列女傳·母儀傳》載錄十五人,皆是帝王賢人之母,有益于后嗣,功勞極大,孟母即在其中。黑田彰謂《列女傳》“收集了可作為‘興國顯家之榜樣的‘賢妃、貞婦的故事”,[黑田彰:《列女傳圖概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3期。]其言是也。鄭先彬云:“《列女傳》中記述三十位母親的事跡,其中《母儀傳》十五位,《仁智傳》七位,《節(jié)義傳》六位,《辯通傳》二位。在她們中,有仁明賢德的國母,有通達知禮的卿相之母,有好善慕義的民間母親,還有守節(jié)執(zhí)事的保母及乳母。劉向以極大的熱情謳歌了這些母親形象,一些母親的嘉言懿行,千載之下,猶令人感奮不已?!盵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第169-170頁。]“《列女傳》中還刻畫了一些通達知禮、善于教化的慈母形象。她們在兒子出生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兒子的高尚品德,教給他們合乎社會要求的禮節(jié),使他們成為德才兼?zhèn)?、有益于社會的人?!盵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第171頁。]“《鄒孟軻母》中的孟軻之母,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母親?!盵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第171頁。]鄭氏所言可參。

      《列女傳·母儀傳》載有《鄒孟軻母》,其中述及孟母四事,每事之后或引《詩》,以明孟母之德。今具載其文如下: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蹦巳?,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睆?fù)徙舍學(xué)宮之傍。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彼炀?。及孟子長,學(xué)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xué)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xué)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泵夏敢缘稊嗥淇?。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xué),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xué)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xué)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nèi),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于禮,而責(zé)禮于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于姑母之道。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碑惾臻e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xiāng)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于齊,愿行而母老,是以憂也?!泵夏冈唬骸胺驄D人之禮,精五飰,冪酒漿,養(yǎng)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nèi)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本又^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贝酥^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xué)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王照圓:《列女傳補注》卷一,第33-35頁。]

      以上四事,一為孟母三遷之事。孟家始居墳?zāi)怪?,孟子只愛做些筑埋之事,孟母遂遷居。后居于市場之旁,孟子常在學(xué)習(xí)商人叫賣,孟母再遷居,終至學(xué)宮之旁。孟子的游玩變成了擺弄俎豆祭器,學(xué)習(xí)禮儀。孟母以為此乃適合兒子居住之地,日后孟子長大,習(xí)六藝,成一代大儒,孟母以濡染之法教導(dǎo)兒子實居功至偉。二為斷機教子之事。孟子放學(xué)回家,孟母正在紡織,并問及孟子之學(xué)習(xí)情況。孟子唯唯否否,孟母遂剪斷織機上的線,以明中途而廢之理。孟子知之,于是日夜勤奮學(xué)習(xí),終成天下之名儒。三為善為姑母之事。孟子見其妻在臥室穿著不整,因而離去,其妻遂向孟母辭別。孟妻以為孟子見其衣衫不整便勃然大怒,等同視之為客人。婦人之道,為客者實不可久居別人家中,因而求去。孟母教訓(xùn)孟子,以明夫婦相處之禮。孟子知錯,立刻留住其妻。四為深知婦人之道。孟子在齊為官,面有憂色。孟母問其故。孟子以為君子出仕,當不求封賞,不貪圖富貴。齊王不能重用孟子,孟子欲離齊,惜乎孟母年紀已大,故孟子陷于兩難之局。孟母以為婦人早已知道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付,女性年少時聽命于父母,出嫁后聽從夫君,夫死后自當聽命兒子。當時孟子已是成人,而孟父已死,自當聽于兒子。孟母鼓勵孟子,指出孟子當做應(yīng)做的事,而自己則行當行之禮。在四件事之中,孟母形象鮮明突出,謂之“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母親”,固其宜也。

      以下且看諸部配圖本《列女傳》關(guān)于“鄒孟軻母”故事之版畫:

      在《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的傳文中,所述故事可以分為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善為姑母、深知婦道等四件事情。至于“頌曰”,其云:“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xué)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敝赋雒夏缸⒁饨袒茖?dǎo),為兒子擇處而居,關(guān)注兒子的學(xué)業(yè)進步,重點在于孟母三遷、斷機教子二事之上。至于以上四部配圖本《列女傳》,其版畫之聚焦點皆在孟母以刀斷織之事。中國古代版畫與今天的連環(huán)圖固然不同,版畫家只能將最有意義的情節(jié)以單一畫面顯示。因此,選擇哪一個畫面加以呈現(xiàn),才能最為吸引讀者,實乃版畫家最要面對的問題。孟母三遷之事,如要利用圖像反映,最少要用三幅圖畫(墳?zāi)?、市場、學(xué)宮)才能達到效果,與版畫的要求不太配合。善為姑母之事,如要利用圖像反映,只能以孟妻“袒而在內(nèi)”一節(jié)出之,可是《列女傳》在后世的主要讀者乃為婦女,“袒而在內(nèi)”一句如何理解言人人殊,而且這件事的重點乃在孟母如何教訓(xùn)孟子,在圖像里實在難以表現(xiàn)。最后,乃孟子“深知婦道”之事,孟母表示女子“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如此道理,并不適合利用圖像細加反映。在《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所載的四事里,只有斷機教子一事最適合以一幅圖像的方式反映,更充滿戲劇效果,極具張力。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孟母手持的“刀”?!读信畟鳌つ竷x傳·鄒孟軻母》謂孟子下課回家,孟母問其學(xué)習(xí)進度,而孟子敷衍孟母,態(tài)度不認真。因此,孟母“以刀斷其織”,以示中途而廢之理。這里的“刀”所指涉的究竟是怎樣的工具呢?余文臺三臺館刊本、知不足齋印明萬歷刻本、四部叢刊本皆呈“刀”之狀,唯有《新刊古列女傳》所作仿如今之剪刀。東漢劉熙《釋名·釋兵器》云:“剪刀,剪進也,所剪稍進前也?!盵劉熙:《釋名·釋兵器》,北京:中華書局據(jù)《四部叢刊》本影印,2016年,卷七,第101頁。]根據(jù)考古學(xué)資料,在先秦墓葬中似未發(fā)現(xiàn)剪,漢墓中則已多出鐵剪,廣州淘金坑發(fā)現(xiàn)的鐵剪刀年代為西漢早期,是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的剪刀實物。在1934年,陜西寶雞西漢墓葬出土了一把鐵剪。此后。西安、洛陽、長沙及山東長島等地都曾出土西漢時期的鐵剪??梢?,西漢時期剪刀的使用已經(jīng)比較廣泛。從出土實物可以看到,早期的交股鐵剪刀為短柄長刃,雙刃并行,沒有明顯的刃部,制作非常簡單,僅用長條形鐵片彎曲而成。[楊毅:《中國古代的剪刀》,考古雜志社編著:《探古求原——考古雜志社成立十周年紀念學(xué)術(shù)文集》,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192-206頁。]孟母與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其時剪刀如何,無人可知。當時,孟母正在編織,身旁理應(yīng)備有剪刀,可以用作裁剪。在《新刊古列女傳》的配圖里,孟母手持剪刀,看似合理,其實不然。在2007年,江西靖安李洲坳春秋晚期墓發(fā)現(xiàn)了22具木棺,內(nèi)里都是年輕女性的遺骸。她們下葬時都使用絲織品包裹尸身,棺內(nèi)隨葬品除了有竹木紡織工具、陶紡輪外,還有青銅削刀等。這里22名女子的身份都是紡織女紅,隨葬的削刀可能就是用來裁割布匹的。[江西省文物考古所:《江西靖安縣李洲坳東周墓葬》,《考古》2008年第7期。]此墓的年代與孟母較為接近,如果配圖要講求事實與證據(jù),則余文臺三臺館刊本、知不足齋印明萬歷刻本、四部叢刊本皆呈“刀”之狀,更為合理,孟母手持的正是紡織所用的削刀;《新刊古列女傳》乃以后世觀念之“剪刀”作配圖,未必符合孟母生活的戰(zhàn)國時代。

      此外,為了營造孟子聆聽孟母教誨的畫面,在余文臺三臺館刊本的配圖里,孟子下跪哀求孟母原諒。學(xué)習(xí)貴乎能夠持之以恒,孟子不能堅持學(xué)習(xí),仿如織布時半途而廢。孟子為了表示悔意,下跪更能彰顯誠心悔改。又,在《新刊古列女傳》的配圖里,清晰可見“書院”二字。這里“書院”二字,蓋指學(xué)校,原為孟子上學(xué)的地方。其實,戰(zhàn)國時期并沒有“書院”的概念,乃唐代或以后始出之,明代固然習(xí)用此二字,然故事人物既然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則應(yīng)以戰(zhàn)國名物為之,方始為功。

      準上所論,在《列女傳》傳文里,詳細敘述孟母四事,分別是“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善為姑母”“深知婦道”,反映的是孟母作為“母儀傳”傳主之一的重要性,鄭先彬指出“《鄒孟軻母》中的孟軻之母,堪稱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母親”,[鄭先彬:《劉向〈列女傳頌圖〉研究》,第171頁。]其言是矣。四件事情的重要性,無分軒輊,共同構(gòu)建了孟母的形象。[有關(guān)孟母的形象,可參拙作《孟母故事與孟子學(xué)說》,《孔孟月刊》2020年第9、10期。]列女圖選擇了最富戲劇性的一段情節(jié),以孟母斷機一事鏤刻之,取向與文字相異,突顯了孟母果敢決斷的一面,適足為后世中途而廢者所資考。

      四、《列女傳·貞順傳·宋恭伯姬》的圖文敘事側(cè)重

      宋恭伯姬,春秋魯國人,魯宣公之女,魯成公之妹,母親名曰繆姜。后嫁予宋恭公,生子宋平公。有關(guān)宋恭伯姬事跡,分別散見于《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之襄公三十年,而《列女傳·貞順傳·宋恭伯姬》所載最為詳審。且錄《列女傳》之文如下:

      伯姬者,魯宣公之女,成公之妹也。其母曰繆姜,嫁伯姬于宋恭公。恭公不親迎,伯姬迫于父母之命而行。既入宋,三月廟見,當行夫婦之道。伯姬以恭公不親迎,故不肯聽命。宋人告魯,魯使大夫季文子于宋,致命于伯姬。還復(fù)命,公享之,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勞于遠道,辱送小子,不忘先君以及后嗣,使下而有知,先君猶有望也。敢再拜大夫之辱?!?/p>

      伯姬既嫁于恭公十年,恭公卒,伯姬寡。至景公時,伯姬嘗遇夜失火,左右曰:“夫人少避火。”伯姬曰:“婦人之義,保傅不具,夜不下堂,待保傅來也?!北D钢烈?,傅母未至也。左右又曰:“夫人少避火。”伯姬曰:“婦人之義,傅母不至,夜不可下堂,越義求生,不如守義而死?!彼齑诨鸲馈!洞呵铩吩斾浧涫?,為賢伯姬,以為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當此之時,諸侯聞之,莫不悼痛,以為死者不可以生,財物猶可復(fù),故相與聚會于澶淵,償宋之所喪?!洞呵铩飞浦?。君子曰:“禮,婦人不得傅母,夜不下堂,行必以燭。伯姬之謂也?!薄对姟吩疲骸笆缟鳡栔梗豁┯趦x。”伯姬可謂不失儀矣。

      頌曰:伯姬心專,守禮一意。宮夜失火,保傅不備。逮火而死,厥心靡悔?!洞呵铩焚t之,詳錄其事。[王照圓:《列女傳補注》卷四,第142-143頁。]

      這里可見伯姬嫁給宋恭公之時,恭公并沒有行親迎之禮??墒?,因父母之命,伯姬只能離開魯國。在宋三月以后,廟見之禮已成,理應(yīng)行夫婦生活。但因恭公沒有親迎,伯姬不肯聽命。宋國將此事通報魯國,魯遣季文子赴宋,說服伯姬。季文子最終完成任務(wù)。在嫁給恭公十年以后,恭公去世,伯姬守寡。宋平公時,[案:此處《列女傳》原文作“景公”,張濤云:“當為‘平公之誤,據(jù)《春秋》,伯姬死于魯襄公三十年(前543年),當時正是宋平公三十三年。宋景公立于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距伯姬去世已27年?!保◤垵骸读信畟髯g注》,第157頁。)張說可從,今此下文改稱伯姬死于宋平公時,但仍不改《列女傳》原文而存其舊。]一天夜里,伯姬所在宮殿失火,左右皆言伯姬當出外暫避。但伯姬以為根據(jù)婦人要遵守的原則,保母和傅母不在身邊,夜里便不可以走出堂屋,因此必待保母和傅母到來。過了一會兒,保母已到,但傅母沒來。左右皆苦勸伯姬快出外暫避。然而,伯姬以為婦人應(yīng)該遵守原則,傅母沒來,夜里便不能走出堂屋;更指出離義求生的話,不如守義而死。結(jié)果,伯姬死于火災(zāi)。為了頌揚伯姬之德,《春秋》詳載此事,以為婦人應(yīng)將貞順作為行事標準,而伯姬乃個中典范。當是時,各國諸侯得知伯姬事跡后,皆表示哀痛,惟人死不能復(fù)生,而財貨則可復(fù)得。因此,諸侯乃相聚于澶淵,設(shè)法補償宋國因火災(zāi)而造成的損失。《春秋》稱美此事。此后,《列女傳》引“君子曰”,按照古禮,婦人在沒有傅母陪同,夜里便不能走出堂屋,走路也要點上火炬拿著。此所言即伯姬之行也。《詩·大雅·抑》指出舉止謹慎行為美,遵行禮儀無過錯。伯姬便是沒有違背禮儀的人。在“頌曰”部分,以為伯姬貞順而正心專一,嚴私而不忘禮儀。夜里宮里失火,保傅不在,結(jié)果大火燒死伯姬,心卻無悔?!洞呵铩芳沃疄橘t,詳記其事跡。

      《列女傳》所言《春秋》,謂書里對宋恭伯姬贊譽有加,這里的《春秋》,未明所指為《春秋》經(jīng)文抑或三傳,且錄《春秋》有關(guān)宋恭伯姬之死的經(jīng)文如下:

      五月,甲午,宋災(zāi)。伯姬卒。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

      晉人、齊人、宋人,衛(wèi)人、鄭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木巳人、小邾人會于澶水中金中,宋災(zāi)故。[《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四十,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第1277-1278頁。]

      以上乃“經(jīng)文”對宋恭伯姬之死的描述,所言大抵陳述為主,表面上并不見《春秋》如何稱頌之。且看三傳載錄如下,先看《公羊傳》: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隱之也。何隱爾?宋災(zāi),伯姬卒焉。其稱謚何?賢也。何賢爾?宋災(zāi),伯姬存焉。有司復(fù)曰:“火至矣!請出?!辈г唬骸安豢?。吾聞之也,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贝趸鸲馈《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二十一,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第539-540頁。]

      晉人、齊人、宋人、衛(wèi)人、鄭人、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于澶淵。宋災(zāi)故。宋災(zāi)故者何?諸侯會于澶淵,凡為宋災(zāi)故也。會未有言其所為者,此言所為何?錄伯姬也。諸侯相聚,而更宋之所喪,曰死者不可復(fù)生,爾財復(fù)矣。此大事也,曷為使微者?卿也。卿則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卿不得憂諸侯也。[《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二十一,第540-541頁。]

      此言宋恭伯姬之事詳矣,與《列女傳》所載相仿,可視為其故事之根本。伯姬嫁往宋國,一般情況之下,外嫁夫人在《春秋》不書其葬,因嘉其賢德,故特書之。至于宋國火災(zāi)以后,諸侯齊集于澶淵,《春秋》卻未書諸侯相聚的目的,《公羊傳》解釋,以為這是由于對伯姬賢德之認同,賢人逝去,乃為諸侯所憂??傊?,《公羊傳》主要反映了對宋恭伯姬的歌頌。且看《谷梁傳》之記載:

      五月,甲午,宋災(zāi)。伯姬卒。取卒之日,加之災(zāi)上者,見以災(zāi)卒也。其見以災(zāi)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又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婦人之義,保母不在,宵不下堂?!彼齑趸鸲?。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詳其事,賢伯姬也。[《春秋谷梁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十六,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第312-313頁。]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共姬。外夫人不書葬,此其言葬,何也?吾女也。卒災(zāi),故隱而葬之也。[《春秋谷梁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十六,第313頁。]

      晉人、齊人、宋人、衛(wèi)人、鄭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于澶淵,宋災(zāi)故。會不言其所為,其曰宋災(zāi)故,何也?不言災(zāi)故,則無以見其善也。其曰人,何也?救災(zāi)以眾。何救焉?更宋之所喪財也。澶淵之會,中國不侵伐夷狄,夷狄不入中國,無侵伐八年,善之也。晉趙武、楚屈建之力也。[《春秋谷梁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十六,第314頁。]

      此見《谷梁傳》所記,與《公羊傳》大同小異?!读信畟鳌分^“《春秋》詳錄其事,為賢伯姬,以為婦人以貞為行者也。伯姬之婦道盡矣”,取《谷梁傳》之文比合觀之,知為《列女傳》所本,此《列女傳》傳文敘事所側(cè)重也;亦可見《列女傳》所謂“《春秋》”乃指《谷梁傳》也。[案:劉向之經(jīng)學(xué)屬魯學(xué),前人學(xué)者論之詳矣。例如唐晏《兩漢三國學(xué)案》指出劉向用《魯詩》,乃“《谷梁》專家”。(詳參唐晏:《兩漢三國學(xué)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08-411頁。)]然后,《谷梁傳》解釋《春秋》何以葬而書之。接著,詳言諸侯因宋災(zāi)而會于澶淵,更使夷狄與中國不相侵犯長達八年。

      最后,看看《左傳·襄公三十年》的相關(guān)記載:

      或呌于宋大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甲午,宋大災(zāi)。宋伯姬卒,待姆也。君子謂宋共姬“女而不婦。女待人,婦義事也?!盵《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四十,第1283-1284頁。]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共姬也。[《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四十,第1284頁。]

      為宋災(zāi)故,諸侯之大夫會,以謀歸宋財。冬,十月,叔孫豹會晉趙武、齊公孫蠆、宋向戌、衛(wèi)北宮佗、鄭罕虎及小邾之大夫,會于澶淵。既而無歸于宋,故不書其人。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淵之會,卿不書,不信也夫。諸侯之上卿,會而不信,寵名皆棄,不信之不可也如是?!对姟吩唬骸耐踮旖担诘圩笥?。信之謂也。又曰:‘淑慎爾止,無載爾偽。不信之謂也。”書曰“某人某人會于澶淵,宋災(zāi)故”,尤之也。不書魯大夫,諱之也。[《春秋左傳注疏》,《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本)》卷四十,第1288-1289頁。]

      據(jù)《左傳》記載,有人在宋國太廟里大喊大叫,說“嘻嘻,出出”,鳥在亳社上鳴叫,聲音好像在說“嘻嘻”。這年的五月初五日,宋國發(fā)生大火。宋伯姬被燒死,為的是等待保姆的到來。君子以為,宋伯姬奉行的是大閨女而不是媳婦的守則。大閨女應(yīng)當?shù)却D罚眿D就可以看具體情況行事。秋季,七月,叔弓去到宋國,這是由于安葬宋伯姬。因宋國火災(zāi)之故,諸侯的大夫會見,商量給宋國贈送財貨。這跟《列女傳》的記載有所不同,在《列女傳》里,乃諸侯相聚,此則諸侯之大夫相聚,較為合理。冬季十月,叔孫豹和晉國趙武、齊國的公孫蠆、宋國的向戌、衛(wèi)國的北宮佗、鄭國的罕虎,以及小邾國的大夫,在澶淵會見,結(jié)果沒有給宋國贈送甚么東西,所以《春秋》里沒有記載與會者的姓名。君子以為,信用恐怕不能不謹慎吧!澶淵的會見,不記載大夫的名字,乃因不守信用之故?!对姟ご笱拧の耐酢分^文王或升或降,都是在天帝的左右,說的是要守信義。又謂,要好好地謹慎你的行動,不要表現(xiàn)你的虛偽,說的是不守信義?!洞呵铩酚涊d某人某人會于澶淵,宋災(zāi)故,此乃為了責(zé)備他們。不記載魯國的大夫,這是由于為他們有所隱瞞。此可見《左傳》對伯姬的選擇并不認同。奧田元繼《春秋左氏傳評林》引《補注》云:“‘待姆,此宋人設(shè)辭,以掩其不能捄君母之罪故,左氏與二傳同,而皆不察其妄。伯姬歸宋,至是四十一年,蓋六十余歲,使有姆存,又且加老,非唯不可待,實亦不必待也?!盵轉(zhuǎn)引自李衛(wèi)軍:《左傳集評》,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1444頁。]此說是也,伯姬已非閨女,可逃走而不避之,實在過迂。

      比合三傳,楊兆貴云:“《貞順傳》對伯姬生平的記載,基本上結(jié)合《公》《谷》兩傳,雖然細節(jié)尚有點出入?!盵楊兆貴:《論漢儒對宋伯姬的討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xué)報》2014年第58期。]指出《列女傳·貞順傳·宋恭伯姬》的資料來源,并就三傳所載略作比較,其言是也。又,楊氏云:“由本傳可見,伯姬雖然與宋共公不和,且一生未生育孩子,但是她沒有改嫁,的確是位貞婦,雖然她不滿宋共公沒有親迎。劉向編撰《貞順傳》,主要是要強調(diào)婦女的‘貞德?!盵楊兆貴:《論漢儒對宋伯姬的討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xué)報》2014年第58期。]《列女傳》故事分為七大類,在《貞順傳》者其生平自必與此關(guān)系密切,方可歸類于此。傅隸樸云:“左氏首述宋災(zāi)之妖異,次言伯姬待姆而被燒死,最后評伯姬不知婦義,未婚之女,必待保姆而后行動,已婚之婦,當以事之宜否而行,伯姬于成九年歸宋共公,成十年共公卒,寡居三十四年,至此,已年近六十了,火焚其宮,左右呼其下堂避火,伯姬必待保姆來始肯下堂,遂被燒死,這是惜作姬知女節(jié),而不知婦義?!盵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下冊,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第200頁。]大抵《左傳》對伯姬之不避火而死,并不十分贊同。伯姬早已嫁作人婦,必待保姆而行的乃未婚之女,伯姬不必早此之禮。取《列女傳》觀之,見其歌頌伯姬之貞順,則非取《左傳》為說可以考見。

      余文臺三臺館刊本、《新刊古列女傳》、四部叢刊本具有載宋恭伯姬故事之版畫配圖,今錄之如下:

      比合三圖,可見宋恭伯姬住處之高度有所不同,愈高者自是彰顯其難走,因遭燒死。然而,觀乎《列女傳》所載伯姬之德,旨在歌頌其貞順。伯姬必待保傅至,然后方肯下堂夜行,問題本不在住處之高聳與否。反之,愈是容易逃走而愈不肯離開,更能得見伯姬之大德。

      又,觀乎《列女傳》傳文,其曰伯姬“夜不下堂”,所謂“堂”者,《說文解字·土部》:“堂,殿也?!盵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三下,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8b頁。]段玉裁云:“古曰堂,漢以后曰殿。古上下皆偁堂,漢上下皆偁殿。至唐以后,人臣無有偁殿者矣?!盵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卷十三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4a頁。]據(jù)此而“堂”乃住處,似乎未饜人意。考究“堂”為何物,梁思成所言最為清晰,其《臺基簡說》云:

      臺基見于古籍的均作“堂”。《墨子》謂:“堯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薄抖Y記·禮器篇》“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彼^“堂”,即臺基之謂,決不是今日普通所謂廳堂的,意義顯然。以常識論,堯“堂高三尺”的堂決不是人可以進去的?!犊脊び洝分^:“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笕酥匚?,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睔v代學(xué)者對于這一段的解釋,如《考工記解》謂:“五室者堂上為五室也。……”《考工記通》謂:“堂之上為五室。……一堂四面皆有階南面三階,東西北各二階,共為九階。室之四面各有戶,每戶夾以兩窗,共為八窗?!庇纱丝磥?,古所謂“堂”,就是宋代所謂“階基”,清代及今所謂“臺基”,當沒有多大疑問。[梁思成:《臺基簡說》,《凝動的音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3頁。]

      據(jù)梁思成所言,“堂”即是臺基,其說是也;因此我們才會有“升堂入室”這一類的說法。讓我們重新回到《列女傳》的配圖上。比合三本,四部叢刊本之配圖最為夸張,伯姬不是在“堂”上,而是已經(jīng)在閣里了?!缎驴帕信畟鳌匪姴ё√庉^為合理,伯姬閑坐椅上,從容不迫,一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之模樣,較為合乎傳文“越義求生,不如守義而死”之句。至于余文臺三臺館刊本,其臺基并不明顯,更能營造出一種伯姬求生非常容易,但“守義而死”才更高尚的形象。余文臺本配圖有兩楹:“縱罹火災(zāi)不計死生之甚重 忍將身棄惟知禮義之為尊”,正好反映伯姬之大德。

      《列女傳·貞順傳·宋恭伯姬》前半部提及伯姬嫁給宋共公,而共公不親迎的事情,此事于禮不合,其實已預(yù)示了伯姬守禮守義的特質(zhì)。然而,“不親迎”并不適合在版畫里彰顯出來,因此諸部配圖本皆選擇伯姬在大火時守義至死一節(jié)作為描刻的對象。

      五、結(jié)語

      本文以《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與《貞順傳·宋恭伯姬》兩篇之圖文敘事側(cè)重作為研究重點,可總之如下:

      《列女傳》傳文、“頌曰”、列女圖之關(guān)系。《漢書·藝文志》載錄此書題為“《列女傳頌圖》”,顯然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前人學(xué)者雖謂頌與圖或較諸傳文與圖更為相配,然據(jù)本文考證,即在出土屏風(fēng)之中,傳文亦可節(jié)錄以配圖,故謂頌與圖更為相配,未必有理。

      列女圖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读信畟鳌吩x者為帝王,遍觀“賢妃貞婦”與“孽嬖亂亡”后,可以勸戒天子。然而,隨著時代發(fā)展,以至社會風(fēng)氣,《列女傳》成為古代女子的讀物,書里的人物成為了孝女烈婦的表率,讀之可使女子恪守三從四德。因此,列女圖成為了使之可以廣泛流傳的部分。在明代,尤其是萬歷年間,大量配圖本《列女傳》的出現(xiàn),代表了這種以教導(dǎo)女子為主的閱讀方向成為了主流。

      本文主要利用四種配圖本《列女傳》作為論述。此四本分別是明萬歷十九年(1591)余文臺三臺館刊本《新鐫增補全像評林古今列女傳》;乾隆四十四年(1779)鮑氏知不足齋印明萬歷刻本《列女傳》,此本有汪道昆增輯,傳為仇英繪圖;清道光五年(1825)阮氏摹刊南宋建安余仁仲本《新刊古列女傳》八卷,以及明萬歷丙午年(1606)黃嘉育刊本《劉向古列女傳》(上海涵芬樓借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有圖本)等。其中知不足齋本之配圖傳為仇英所繪,余仁仲本《新刊古列女傳》之配圖則以為乃顧愷之之遺,雖然二本之圖未必真出名家,然其能托名家之名,則其刻畫之佳,已可見一斑。其中知不足齋本,其配圖大抵亦出徽派名家,精致婉麗,氣韻生動。

      在“鄒孟軻母”之故事中,《列女傳》之文原有四則,而諸部配圖本則頗為一致,同取“斷機教子”一段。究其原因,自是出于四段情節(jié),即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善為姑母、深知婦道,何者較為適合利用一幅版畫加以反映,最能提起讀者閱讀的興趣。文中亦一并考證孟母所用刀,以至“書院”一詞是否應(yīng)當在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

      在“宋恭伯姬”之故事中,三部配圖本所選情節(jié)亦見一致,而對“堂”之理解則各有不同。在《列女傳》中,宋恭伯姬故事之主要情節(jié)有二,一為伯姬出嫁而恭公不親迎,二為伯姬因守義不逃生而為火燒亡。就圖象易于反映的角度而論,取用后者肯定較佳,故三本不約而同,并皆以此情節(jié)作配圖。另一方面,《列女傳》言伯姬“夜不下堂”,則其下堂之難度如何,遂成配圖者關(guān)心的方向。其實,堂指臺基,伯姬之不下堂,并非源于堂之難下;而是守禮守義,保姆不至,不可下堂。配圖者不察,特意加大伯姬下堂之難度,可謂捉錯用神,未竟全功。

      猜你喜歡
      孟母
      《孟子曰》:“虎媽”孟母的三次搬家
      孟母戒子
      孟母斷機
      新孟母三
      雜文月刊(2018年21期)2019-01-05 05:55:28
      孟母斷機子虛
      “孟母教子”故事與當代家風(fēng)建設(shè)
      孟母斷織
      孟母教子
      “孟母斷機”史有其事
      鄉(xiāng)音(2016年4期)2016-02-27 18:14:53
      孟母難遷等5則
      家居| 宜兰县| 岑巩县| 吴川市| 铜川市| 伊金霍洛旗| 丹江口市| 伊吾县| 怀集县| 滦南县| 多伦县| 蓬溪县| 华阴市| 阳原县| 温州市| 中西区| 广宗县| 迭部县| 通州区| 保德县| 建始县| 蕉岭县| 玉林市| 越西县| 金寨县| 景洪市| 淮阳县| 界首市| 奈曼旗| 都安| 莲花县| 辰溪县| 肥城市| 平塘县| 永济市| 昂仁县| 黄龙县| 手游| 冕宁县| 会同县|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