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潔
摘 要:言說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人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采取多樣的方法、營造民主的氛圍、構建思維的框架讓低年段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言說能力。
關鍵詞:小學;低年段;言說能力
“言”在甲骨文字形中是下面是個“舌”字,是張口伸舌講話的象形。本義是說、說話,這是將其作為動詞進行解釋。此外它作為名詞還可以表示說的話。本文中涉及的“言說”則是強調其作為“說”這一動詞的含義。
言說能力與人的本質性聯(lián)系在一起,也與教育本質相關聯(lián),培養(yǎng)言說能力對人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低年段學生年紀小,生活學習經(jīng)驗不足,思維品質不高,傾聽能力不強,因此言說能力普遍不高。如何讓學生在低年段具有一定的言說能力,為其后續(xù)的學習生活助力,正是我們所需要探討的。
一、采取多樣的方法,讓學生想說
(一)提高興趣
第一,教師的言語要有感染性。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自己言說的質量:發(fā)音要吐字準確,音量合適,節(jié)奏恰當;用詞要準確易懂,生動有趣;表達要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提問要巧妙明確,角度多樣。另一方面教師要關注肢體語言的變化,因為姿態(tài)、表情和手勢等細節(jié)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言說興趣。
第二,教學的手段要有多樣性。首先,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進入其中,激發(fā)說話的欲望。例如,在《注意說話的語氣》這一口語交際時,就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下課了,同學們都活動了起來。這時,只聽到“嘭”的一聲,君君撞到了明明,這時君君如果這樣說:“我不是故意的!”是否恰當?為什么?那君君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說,明明才會接受呢?你能試著說一說嗎?聽了老師的描述,同學們就進入了情境,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其次,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競賽”“采訪”“辯論”等活動挑起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fā)學生言說的興趣。
(二)設立機制
習慣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低年段學生的自控力不強,容易出現(xiàn)惰性,因此設立激勵機制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言說的欲望。有了這套機制,原本言說積極的學生會爭取說得很好,知道但不想說的學生會主動舉手說,不會說的學生會努力嘗試說,學生“我要說”的積極性得以提高。
(三)增加機會
《小學生的課堂言說對其思維水平的影響研究》根據(jù)樣本指出小學課堂言說的時長分布為208秒~843秒,低年段學生的言說時間低于小學高年級,因此低年段課堂需增加學生言說的機會。一方面教師可以多給孩子言說的時間。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低年段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也不夠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不妨多點等待,多點鼓勵,當學生言說偏離預設時從生成的角度去認真對待學生的課堂言說,這樣學生才會更加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多給孩子言說的空間。增加“同桌說”“小組說”,擴大學生的活動范圍,增加言說的對象,適當動起來,將能明顯激發(fā)低年段學生言說的興趣。
二、營造民主的氛圍,讓學生敢說
(一)樹立觀念
由于學習經(jīng)驗少,低年段學生普遍認為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而教師在學生眼中又有著權威性,因此在課堂實踐中很多學生會因為害怕自己所想與老師所想不一致,出于害怕說錯而不敢說。因此,在平時的課堂中,教師首先要樹立“答案沒有好壞,且不唯一。學生只要主動說出自己的觀點,無論對錯都值得表揚”的觀念,減少學生言說時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能真正敢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其次,由于低年段學生還小,自制力不強,當同學一時回答不出來,或者與自己想法不一致時,低年段學生經(jīng)常會忍不住插嘴。這時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樹立“認真傾聽,尊重他人”的觀念,讓學生能耐心聽完同學的發(fā)言,從而減少發(fā)言者的焦慮感,讓學生更敢說。
(二)適切評價
首先,教師在課堂要認真傾聽,捕捉重點。教師要及時總結提煉和明確學生發(fā)言的意義,增強學生“我能說”的自信,從而敢于言說。其次,教師要延遲判斷,喚醒精彩。當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質疑等方式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敢于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準確的想法。最后,教師要鼓勵奇思,肯定勇氣。低年段學生思維比較活躍,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式,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奇思妙想,這時老師就需要及時肯定其思維角度的多樣性以及表達的勇氣,讓其他學生從其發(fā)言中受益,敢于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
(三)互動生成
為促進互動生成,對于低年段學生可以采取“認真傾聽同學的回答,想一想你是同意、補充還是反對他的想法”的方式, 一方面給發(fā)言者以心理暗示:同學會幫助你彌補發(fā)言上存在的不足,讓其有底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讓其他學生在明確傾聽目標的基礎上,敢于質疑,深入思考,勇于說出自己或深刻或獨特的見解。
三、構建思維的框架,讓學生會說
(一)發(fā)現(xiàn)特點
教師可以通過多樣的誦讀形式來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表達的特點。例如,在《比尾巴》中可以通過師生配合讀、男女生分讀來明確其設問的特點。此外表達的特點還可以通過特殊的標記排版來明確。例如,課文《雷鋒叔叔,你在哪里》,圖1、圖2所示排版標記將有助于學生縱向、橫向對比,發(fā)現(xiàn)特點。
(二)明確目標
在發(fā)現(xiàn)要說什么后,則要分析構成,明確目標,讓學生知道怎么說。如果是說一句話,則需要分析這句話是由什么詞性的詞語組成。例如,《開滿鮮花的小路》中“門前開著一大片絢麗多彩的鮮花”這個句子就是由地點+動詞+量詞+形容詞+名詞構成。如果是一段話,則需要明確這段話從哪些方面來說。例如介紹好朋友時,就需要學生明確可以從體型、五官、衣著等方面來介紹朋友的外貌,從起因、經(jīng)過、結果講述記憶深刻的事件。有了言說的支架,低年級學生的言說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三)實踐運用
第一,拓展思維。低年段學生思維的廣度不足,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進行引導。例如,《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中,學生一開始受限于文本,表達時多陷于“森林”。這時教師適當引導“天空、海邊會怎樣呢?”一下子將學生思維打開,學生言說就更具多樣性。
第二,調動已知。低段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足,教師就可以通過引導其回憶已有經(jīng)驗進行表達。例如,《祖先的搖籃》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你去公園玩或者在電視上看到森林里有什么,可以在那里做些什么?”以此讓學生迅速將新知與舊知進行銜接,幫助學生進行言說。
第三,補充未知。低段學生知識面較窄,這為其表達帶來了難度,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補充。例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由于雷鋒生活年代離學生較遠,學生對其并不了解,這時適當補充雷鋒生平事跡的資料,就降低了學生言說的難度。
言說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通過多種策略讓低段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言說習慣,形成較強的言說能力,能夠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森.論課堂教學話語系統(tǒng)及轉換[J].理論縱橫,2003(02):16-19.
[2]辛紅雨.小學生的課堂言說對其思維水平的影響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9.
[3]鮮蘭.“傾聽”與“言說”:課堂教學中的教育價值研究[D].湖北: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