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元
摘 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的重要途徑。農村小學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較低,為提高農村小學低年級思政課堂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師應尋找相應的教學策略加以運用。
關鍵詞:農村;低年級;思政課;教學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盵1]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心智還處在成長發(fā)育階段,對小學生進行德育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學生的語、數、外教學,而忽視思政課的重要性。作為農村學校思政課師資隊伍中的一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筆者在教學中對低年級思政課進行研究,探索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努力提升思政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中提高自我認知。下面,筆者就從三個方面淺談農村小學低年級思政課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優(yōu)化課程設計,創(chuàng)設童真童趣課堂
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重視對學生的說教,忽略學生對課程的自我認知。學生由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這是一個由自由個體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此時,兒童對學校和社會要再認識,也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活潑靈動的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繼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會課程要領,促進低年級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2課“拉拉手 交朋友”時,在課程設計階段模塊一“我的好朋友”,安排學生大膽自我介紹、介紹自己的朋友。一年級新生比較羞澀,教師要主動鼓勵班級中每個學生說出自己的好朋友,可以多說幾個朋友,讓學生說出自己與朋友在一起都可以做什么。引導學生明白好朋友就是在一起要快樂玩耍、互相關心。模塊二“‘網到一個新朋友”,設計“開火車”介紹自己的游戲,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姓名、愛好。老師讓有相同愛好的學生在班級里面拉手圍成一個“朋友圈”再次認識,讓學生大聲喊出“我們是好朋友”。對“朋友圈”比較小和不善言談的學生多鼓勵,讓學生都玩成一片。愉快而輕松的課堂一下子拉近了學生之間的距離,讓認識朋友變成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充滿童真童趣的課堂,讓學生對課程充滿了喜悅,激發(fā)了學生熱愛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熱愛學校的情感。
二、轉換學習模式,創(chuàng)設探究體驗式課堂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低年級學段目標:“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重說教的思政課雖然也能讓學生得到發(fā)展,但那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如果喚起學生內心主動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能發(fā)展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核心素養(yǎng)。
例如,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11課“別傷著自己”模塊二“危險是怎么發(fā)生的”和一年級下冊7課“可愛的動物”模塊四“別讓自己受傷”。這兩部分都是教育學生和動物安全相處的篇章。課堂學習中如果老師直接警告學生不要和存在危險的動物一起玩,那樣會對自己產生危險,僅僅是讓學生被動接受安全知識,學生對危險事物認識不足。在教學這兩部分時,主動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和動物相處時都有過哪些危險的經歷,讓學生以身促學。在此基礎上,教師及時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受到動物傷害的實例,通過實例讓學生深刻認識身邊動物存在的危險性。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明白有些危險是自己造成的,明白學習本課程是為了保護自身的人身安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交流如何在生活中預防動物侵害,保證自己的安全。學生踴躍發(fā)言,總結出了許多預防動物傷害的做法。課程學習模式的轉變,讓學生在探究體驗課中獲得知識,提高了低年級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三、挖掘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生活課堂
在2020年9月9日第36個教師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教師節(jié)講話中要求全體教師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理念。作為思政課教師,更應該深刻踐行這一教育方針,在教學工作中深入挖掘教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學中去,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在學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培養(yǎng)他們逐漸成長為社會主義接班人。
古人追求“仁、義、禮、智、信”的美德,在今天還有許多可學之處。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4課“團團圓圓過中秋”模塊二“秋天里還有什么節(jié)日”時,學生了解了重陽節(jié),本節(jié)繪本中有“重陽節(jié)”小故事,學生對“重陽節(jié)”就是“敬老節(jié)”難以理解,教師因勢利導挖掘教材,讓學生提前過“敬老節(jié)”,給學生布置一個作業(yè):晚上回家做一件孝順爺爺奶奶的事情,分享給老師和同學們。從晚上微信群中分享出來的圖片看到,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了關懷老人的事情,讓思政課程融入學生的生活,培養(yǎng)他們尊重長輩、關心家人的良好品德。
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14課“家鄉(xiāng)物產養(yǎng)育我”模塊一“我的家鄉(xiāng)產什么”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家里都種些什么,養(yǎng)殖些什么,同時讓學生再補充一些自己知道的本地的物產,并且及時分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通過羅列出的物產體會家鄉(xiāng)物產的豐富,激發(fā)學生的家鄉(xiāng)自豪感,培養(yǎng)他們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適時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將來為家鄉(xiāng)和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將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在教學中挖掘資源,讓思政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點一滴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小學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課程,我們要培育學生道德認同,積極踐行立德樹人的有效教學[2],改變思政課教學模式,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將思政課融入生活,努力提高農村小學低年級思政課的有效性,把立德樹人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2]華琳智.小學思政課培育學生道德認同的有效教學[J].試題與研究,2018(18).
注:本文系蘭州市2020年度教師“個人課題”“邊遠小規(guī)模學校低年級思政課堂有效性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0]GR18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