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角
摘 要:任務驅動教學法又稱基于任務的教學,它是以任務為主線,以情境創(chuàng)設為關鍵,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重點放在“做”上,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任務,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高效組織課堂。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別于其他的教學方法,是基于任務的教學方法;從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設計、教學評價以及教師個人行為四個層面,對任務教學方法提出具體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任務驅動教學 應用策略
一、設計任務,激發(fā)任務驅動力
(一)要保持驅動力,任務應具有挑戰(zhàn)性
為了保證任務的持續(xù)驅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合理掌握尺度,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適當讓學生處于“不夠吃”和“吃不夠”的學習狀態(tài)中,使布置的任務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和探究性,讓學生感受到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讓所學知識長時間的儲存在記憶中。
(二)內容詳略適宜,任務可分解
學生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設計任務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差異性,要讓設計的任務面向全體學生。任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礎任務、過渡任務、拔高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任務分層設計也是分層教學的一種體現(xiàn)方式。
(三)類型豐富飽滿,任務應有可操作性
調查表明,學生更加喜歡實際體驗性任務以及師生合作探究型任務。因此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盡力結合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設計可操作性的任務,課堂上給予學生大部分的時間讓學生去探索去實踐,這樣學到的知識才扎實,記憶才深刻。但是教師不能僅為了單純的設計豐富的任務,而忽視任務的本質,同樣,要使任務有趣,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要使任務有疑,激發(fā)探究欲望;要使任務有料,能夠開闊知識視野。
二、任務評價,保持持續(xù)驅動力
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為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同時也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時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課后評價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多角度、差異化的進行。教師評價的方式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后續(xù)的學習進度。
(一)師生參與,評價主體多元化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教師、家長、同學及學生本人都可以作為評價者,可以綜合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評價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考察[1]。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教師評價、學生互相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方式也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受訪教師也表示當學生完成任務后他們會讓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也有部分教師會讓學生填寫自我評價表以及小組互評表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全面細致,評價內容綜合化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更多的是過程化學習,因此教師在評價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評價的內容也要全面綜合,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同時淡化單一的答案對錯評價。評價時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動手操作的能力、小組合作的探究能力、任務分工是否合理、發(fā)現(xiàn)問題是否有效溝通等方面,針對具體情況再結合學生實際發(fā)展水平,進行恰當?shù)脑u價,評價要及時,當學生表現(xiàn)優(yōu)異或者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必須及時給予反饋,抓準時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勵贊揚,評價語言藝術化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多采用積極鼓勵的正面評價,保護學生自尊心與自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并維持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時刻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愿意去學習,樂于去學習。調查也顯示學生認為教師的鼓勵性以及贊揚性評價語會再次激發(fā)學習的動力。
三、教師教學,輔助提升驅動力
(一)靈活運用,避免環(huán)節(jié)形式化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以任務是主線、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真正用任務去驅動學生,而不是教師本身借助任務去實現(xiàn)某一個預設的教學效果。例如在《長方形的面積》教學中,如果教師在課前的引導過多,導致學生對計算公式了如指掌,那么布置任務的意義就只是為了驗證測量以及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是為完成教師的指定任務而活動,而不是通過任務活動獲得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有法,但是教無定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并不是適用于所有教材知識與教學內容。教師不能為了使用而使用。通過全面分析教學內容之后再考慮是否適用于該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地去應用。嚴格地從理論上分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分為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情境創(chuàng)設、分析任務、解決任務、效果評價。
(二)目標引導,教學避免盲目化
教師在上課之初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知識最終是為了什么,課后讓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檢驗,明白學習知識的價值所在。把知識是從生活中來最后應用到生活中去這一脈絡有目的地連接起來,學生具有了明確的指向性后,就有了知情權,這樣學生才能夠學好、學精、學透。無論教學前還是解決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都要及時有目的地引導,課前引導學生知道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課中是逐步引領學生去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保持學習動力,而不是直截了當告訴學生如何做。
總之,任務驅動最重要的是要設計合適的任務。好的任務,可以使教師指引著學生學習,既可以指明方向,又不過多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干涉。教師找到一個合適的支點,這個支點可以是一種有趣、適宜、有用的教學任務,這樣就可以推動學生學習,翹起整個課堂。任務的設計是該教學法是否奏效的關鍵之處。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6.
[2]張春麗.情境建構: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自我生長[J].江西教育,202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