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婷婷 王悅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病康復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并分析原因。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60歲以上神經(jīng)內科150例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實施臨床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改善程度、心理狀態(tài),并調查兩組滿意度評價。結果:護理1個月后.實驗組SOL-90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對照組軀體化、敏感、焦慮、偏執(zhí)、恐怖與人際關系敏感等指標評分均顯著高于實驗組(P<0.05)。結論:心理護理可有效提升老年病康復效果,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有利于病情康復,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理護理;老年病;心理狀態(tài)
老年病又稱老年疾病,指人類在老年期(大于等于60歲)所患的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并且有自身特點的疾病。研究表明,腦卒中為老年病住院的主要患者群體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75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式干預,實驗組實施康復護理及心理護理。對照組,男性35例,女性40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2.12±5.56)歲,觀察組,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齡60~85歲,平均年齡(70.13±5.25)歲。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伴吞咽障礙診斷標準;②認知行為正常;③個人資料齊全,患者了解本次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臨床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對認知內容進行干預,根據(jù)患者本身文化程度、患者存在的知識接收能力,對患者采用較為適宜的方式普及疾病知識,確保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并且針對患者在治療和就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予以解答,消除其存在的困惑,減輕不安,積極配合治療。②對患者采取情緒干預,醫(yī)護人員需時刻關注患者情緒變化,為患者講解情緒與疾病恢復的相關性,以及消極情緒對預后效果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告知患者應保持輕松的心態(tài),在心情良好的狀態(tài)下會有助于提高治療成功率,同時將會邀請一些成功康復的患者現(xiàn)場傳授自身經(jīng)驗,增強患者康復及預后的信心。③針對患者社會性支持,鼓勵患者保持社會性,堅持與外界進行有效溝通,家屬應多鼓勵患者,給予患者關愛,增加交流、互動的機會,從而幫助患者建立合理認知,消除患者負面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增強患者治療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評分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心理狀態(tài):采用SCL-90評分癥狀自評量表,選取軀體化、敏感、焦慮、偏執(zhí)、恐怖與人際關系敏感等指標進行分析,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狀況越好。將護理滿意度量表作為評價標準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定,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評價等級,80~100分為滿意,60~79分為一般,低于60分為不滿意。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護理SCL-90評分比較:對照組軀體化、敏感、焦慮、偏執(zhí)、恐怖和人際關系敏感等項目評分均明顯高于實驗組(t=3.330、5.593、9.185、6.051、4.903、5.379,P<0.05),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目前是我國主要的相關科室患者來源,但由于患病人群大多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疾病知識缺乏了解,從而容易產(chǎn)生焦慮、不安、抑郁等負性心理,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將會影響患者預后恢復。因此,針對老年病患者治療后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的預后滿意程度較護理前有明顯提升,且提升幅度大于對照組,另外實驗組護理后的心理健康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減輕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由此可見,心理護理可有效減輕老年病的不良臨床癥狀體驗,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有利于恢復健康,進而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