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艷 連雅迪
摘 要: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是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要之舉。發(fā)達國家在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初期就從國家層面頒布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力圖通過評估來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發(fā)展。文章通過對美國、新加坡、韓國三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發(fā)展進程及不同時期評估政策的縱向比較和對三個國家評估政策所建立的評估指標、評估主體、評估重點的橫向比較,總結出三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特點,從而為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比較;美國;新加坡;韓國
中圖分類號:G43-057?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8454(2021)08-0042-05
基礎教育信息化為改革教育教學方式提供了新的路徑,世界各國也都致力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培養(yǎng)21世紀具有數字化素養(yǎng)的合格公民。然而,基礎教育信息化是一個復雜的發(fā)展過程,需要從政策規(guī)劃、基礎設施、信息化資源、人力隊伍建設、信息化組織管理等五方面協調發(fā)展,才能使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在教學上得到體現。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評估,發(fā)達國家在基礎教育發(fā)展初期就意識到評估對基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力圖通過評估來促進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發(fā)展。
文章首先梳理了美國、新加坡和韓國三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及其評估政策的歷史背景,通過縱向比較三個國家不同時期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再橫向比較三個國家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制定特征、評價指標與評估重點,為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政策參考依據。
一、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
1.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進程
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進程從1993年“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行動計劃”開始起步,之后發(fā)布的“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guī)劃”(NETP1996、NETP2000、NETP2004)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數字化資源系統建設、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學生信息化發(fā)展等方面作出詳細規(guī)劃。
2000年,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頒布了國家信息技術標準(NETS),包括面向教師的教育技術標準(NETS·T)與面向學生的教育技術標準(NETS·S)、面向管理者的教育技術標準(NETS·A)。截止到2008年,美國公立學校的入網率達到97%,絕大多數教師都已接受過8小時以上的信息技術培訓[1]。在注意到信息技術為特殊群體受教育權利帶來的便利及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益處后,2010年美國再次頒布“NETP2010”,提出了“技術支持下的21世紀學習模型”,旨在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美國高校大學生畢業(yè)率和縮小因社會資本帶來的學生成就差異,實現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2]。
由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還未發(fā)揮出真正的潛力,2015年美國重新思考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頒布了“NETP2016”,堅定了應用信息技術提升和變革教育的立場,強調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非認知能力的提升,從學習、教學、領導力、評價和基礎設施等五個領域全面指引未來五年美國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方向[3]。2020年發(fā)布的《“美國人工智能計劃”:首份年度報告》中強調共享人工智能(AI)資源、培養(yǎng)AI人才隊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美國國防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正在合作進行實時機器學習(RTML)計劃,以探索高性能、高能效的硬件和機器學習架構,使教育能適應未來勞動力的需要[4]。
2.美國歷年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比較
美國十分重視基礎教育信息化產出的效益,而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基礎教育信息化成果產出的關鍵,因此在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上提出STaR(School Technology and Readiness)評估量表,根據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程度將學校分為四類:低技術使用型、中等技術使用型、高技術使用型、理想技術使用型,為學校信息化發(fā)展進行自我評估、分配經費、填補缺陷、設立近期目標和制定今后發(fā)展方向提供了參考[5]。2006年,美國NCREL以STaR評估量表的四個維度為參照,同NCRTEC合作開發(fā)了enGauge評估框架[6],如表1所示。
此外,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還包括2016年ISTE單獨對學生、教師、教育領導者及信息化環(huán)境的文件。其中,“NETS·S”學生標準評估指標包含:信息技術學習能力、數字化公民道德、信息化知識建構者、創(chuàng)新設計方案、運用技術解決問題、信息化溝通交流、信息化有效合作?!癗ETS·T”教師信息化專業(yè)評估指標包含:技術改善學習經驗、公平規(guī)劃技術資源以支持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培養(yǎng)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與信息化道德責任、信息化合作者、利用信息技術設計調整環(huán)境促進深度學習、學生信息化標準執(zhí)行者、利用數據系統驅動教學?!癗ETS·A”教育領導者標準包含:平等使用技術的公民倡導者、富有遠見的信息化領導力、創(chuàng)造信息化可操作性空間、信息化系統設計師、自我信息化專業(yè)學習與反思。美國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給出了信息技術有效融入教學的14個關鍵要素——《ISTE基本條件》(The ISTE Essential Conditions),包含:共同愿景、技術支持、領導增效、課程架構、實施規(guī)劃、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一致和充足的資金、評估和評價、公平地獲得、參與社區(qū)活動、技能型人才、支持政策、持續(xù)的專業(yè)學習、外部支持環(huán)境[7]。
二、新加坡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
1.新加坡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進程
從新加坡整體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來看,始終秉持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全方面學習,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最終成果體現為學生是否成為有責任感的數字化學習者。其于1997年首次出臺的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Master Plan1(MP1),將建設目標定于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數字化學習交流環(huán)境,以增強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促進教育行政管理與創(chuàng)新性思維培養(yǎng)[8]。在此基礎上MP2更加注重研究信息技術在教學、課程實施、學業(yè)評價中所發(fā)揮的作用[9]。2009年出臺的MP3旨在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關注教育不均衡問題,并提出為學生在校內外建立更為靈活和方便的學習環(huán)境。
2014年,新加坡政府公布“智慧國家2025”的10年計劃,將建立連接—收集—理解三個核心的智慧國平臺。同年頒布了《新加坡學生21世紀技能和目標框架》,指出信息化將圍繞智慧國平臺建設展開,以助力學生21世紀技能掌握[10]。2015年,又繼續(xù)發(fā)布MP4計劃,愿景在于通過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有質量的教學,以培養(yǎng)有責任感的數字化學習者與面向未來的公民[11],其中特別注重對學生網絡健康方面的教育。2019年11月,新加坡頒布一項為期11年的《國家人工智能(AI)戰(zhàn)略》,這是實現“智慧國”建設的重要部署,戰(zhàn)略指出人工智能將運用到英語自動評分系統及開發(fā)符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人工智能適應式學習系統等[12]。
2.新加坡歷年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比較
新加坡教育部成立了教育技術部,對學?;A教育信息化建設環(huán)境標準、學校與教師的在線評估進行研究,并統一在Master Plan系列中設立不同BY(i)TES評估項目。如表2所示,新加坡對教育信息化評估重點在課程與評估、基礎設施、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學校信息化管理五個指標[13]。此外,新加坡注重參與TALIS 2018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測量,在信息技術的理解、準備、應用能力三個指標上進行衡量[14]。
三、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
1.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進程
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經歷了從Master Plan I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EDUNET信息化服務系統)——Master Plan II網絡教學資源、系統開發(fā)(E-Learning信息環(huán)境支持系統)——Master Plan III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U-Learning移動學習環(huán)境建設)——Master Plan IV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SMART教育支持環(huán)境建設)——Master Plan V建立良性循環(huán)的數字教育生態(tài)系統的發(fā)展過程,其目的是培養(yǎng)21世紀數字化學習者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15]。
依據2020年4月公布的《韓國2019教育信息化白皮書》中的數據,在基礎教育中學校擁有計算機數為187.4萬,其中生機比為3.2∶1、師機比為1.5∶1,學校平均計算機實驗室數為1個,學校平均持有證書的信息技術教師達到70%。此外,還指出了韓國2019年度ICT應用教育的8大成果:99.6%的私立幼兒園已采用教育財務電子系統(EduFine);改進了“ParentsOn”教育網站,開放訪問權限、提供平臺使用手冊以及六種語言翻譯,使父母更深入地參與子女教育;制定YouTubers教師準則;支持學校提供媒體素養(yǎng)可持續(xù)性教育計劃;個性化e-Hakseupteo在線學習服務的改進;舉辦第一屆利用開放式教育數據的競賽,旨在使教育公共數據為改善當前教育環(huán)境與解決教育問題作出有利貢獻;“智能教室”構想在東盟—韓國峰會的展示;“K-Edufine”電子金融服務參與教育行政與財務管理[16]。
2.歷年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比較
《韓國2006教育信息化白皮書》中強調,教育部、教育研究信息院(KERIS)及地方教育管理部門三個機構,負責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工作。其中,教育部主要負責制定ICT戰(zhàn)略計劃;KERIS主要負責提供評估的方法與技術支持,并將評估結果反饋給教育部做統一再部署;地方教育管理部門主要負責督促與執(zhí)行學校進行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評估。
首先,韓國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對國家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評價,其指標體系包含:ICT與課程整合情況,ICT課程教學情況,國家教育信息化規(guī)劃及舉措生機比,網絡、多媒體系統的分布情況,學校連接Internet情況,不同學科所用教育軟件,教師對ICT應用的自信及專業(yè)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水平及管理者的專業(yè)能力[17]。
其次,韓國依據Master Plan目標也制定了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評估的特點是注重對教師與學生信息化學習能力的評價。評估要素包括:基礎設施、資源開發(fā)與共享、教學活動信息化應用、行政管理信息化應用、學術研究信息化建設、教學與研究信息數據庫建設等[18]。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韓國近年來也將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評估重點轉向對教師ICT應用能力的評價上,從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與加工、信息傳遞與交流、信息倫理與保護四個維度進行評價。
最后,KERIS根據智慧教育戰(zhàn)略,提出智慧教育教師的能力包括基礎能力和實踐能力?;A能力指教師基本教學的技能與人格素養(yǎng),其包括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社交能力、靈活性、技術素養(yǎng)、倫理和熱情。實踐能力指在21世紀實施智慧教育所必備的技能,包括對未來的理解、內容專長、與學習者建立融洽的關系、教學設計與開發(fā)、提供學習輔助資源、評估與反思以及建立網絡[19],而這也是考察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關鍵。
四、美、新、韓三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特點
1.三國政策評估指標在不同階段側重點不同
從各個發(fā)達國家典型評估政策出發(fā),將各指標依據國家信息化體系組合成如表3所示的7個核心要素?;A設施建設是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基石,美、新、韓三國對其評估都經歷了“建設施”到“泛在學習環(huán)境”再到“可持續(xù)信息化環(huán)境”;數字化資源、平臺建設在早期是發(fā)展監(jiān)測重點,之后注重“質量與運行的穩(wěn)定性”。新加坡十分注重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與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的監(jiān)測,把“人本”價值賦予技術,注重培養(yǎng)的是數字化學習者;美國與韓國比較重視對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的培訓,認為教師是將信息技術與教育真正融合的操作者;信息化組織領導力是各個國家近年來關注的焦點。最后,在信息化應用上,美、新、韓三國都將其分布在教師信息化專業(yè)發(fā)展與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上進行考察。此外,只有美國把信息公平作為評估核心要素,探討信息技術使用的公平性。
從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文件方面來看,目前我國還未從國家層面頒布有關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的政策文件。2018年,我國為了提升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發(fā)布了《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從總體要求、用戶素養(yǎng)、信息化應用、基礎設施、網絡安全、保障機制六大方面作出具體要求[20]。
2.具有分工明確、獨立研究的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部門
美國對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規(guī)劃由1996年成立的教育技術CEO論壇進行研究,其中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信息化環(huán)境標準由ISTE負責。新加坡教育部成立教育技術部對基礎教育信息化學校環(huán)境標準、學校與教師在線評估進行研究,并統一在Master Plan系列中設立不同評估項目,在2010年實施Standard ICT Operating Environment標準。韓國由KERIS負責,其下設教育信息部、學術研究信息部、學術管理財政信息部、全球政策研究中心、質量管理部等部門,并于2003年開發(fā)在線自我評價系統[21]。
綜上所述,各個發(fā)達國家都基本具備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位的獨立研究機構來管理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工作。縱觀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部門與評估系統仍需投入與建設。我國與新加坡、韓國政府相一致,均是由教育部統領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與評估,再由各個直轄市、地方政府組織管理落實到學校進行實施與監(jiān)測。雖然目前我國在國家層面沒有專門下設基礎教育信息化規(guī)劃與評估部門,而是分散在教育部各部門,但在2016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專家組,負責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方針政策、項目規(guī)劃、技術規(guī)范、績效評估上提出咨詢與建議。
3.教育信息化政策評估重點不斷發(fā)展變化
從美國、新加坡、韓國三國對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的政策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標準維度上大致分為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準備、應用能力。在信息技術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后,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將是各個國家占據信息化發(fā)展高地的有效手段,也是彌補“數字鴻溝”的有利工具。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的《全球數字素養(yǎng)框架》,將設備和軟件操作、信息與數據素養(yǎng)、利用信息技術溝通與協作、創(chuàng)造數字內容、網絡安全、利用技術進行問題解決、職業(yè)相關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等作為2035年各個國家培養(yǎng)數字公民的成果指標[22],美國、新加坡、韓國等制定了相應的教師信息化素養(yǎng)培訓體系及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養(yǎng)方案,并將編程課納入信息技術必修課程體系。教育信息化無論是在硬件基礎設施建設上,還是在數字資源軟件平臺開發(fā)上,都需要具備信息化專業(yè)操作技能的一線教師群體的有效應用,才能將教育信息化隱形成果轉化為培養(yǎng)出具有數字素養(yǎng)的終身學習者。因此,對基礎教育信息化效益產出逐漸由硬件、軟件等固定資產轉移至培育教師與學生的信息化素養(yǎng),其評估政策也逐步轉向教師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標準建設方面。
4.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規(guī)劃考慮了彌補“數字鴻溝”問題
美國最先意識到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會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平現象,即由于個體信息媒介使用能力的差異,導致信息擁有量差異所產生的新貧富差距。通過對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評估,也為在多次評估后找到各個地區(qū)及學校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是否處于均衡狀態(tài),從而在具體指標的得分中,努力彌補“數字鴻溝”問題。[23]其他發(fā)達國家也考慮通過與企業(yè)合作,探索新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系統,以充分利用新興的大數據、云計算技術,使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指標可以更加精準地指出當前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弊端,并及時在下一輪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中得以調整。
對我國而言,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也逐步重視基礎教育信息化自身發(fā)展的均衡性問題,國家西部計劃、向南發(fā)展戰(zhàn)略等的出臺,也是為了預防基礎教育信息化所產生的“數字鴻溝”問題。但由于我國目前沒有頒布國家層面的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文件,因此需要在評估政策規(guī)劃與制定中,充分考慮基礎教育信息化自身的“數字鴻溝”問題。
五、研究啟示
美、新、韓三國對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評估政策,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又增添了新的評估視角。從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角度來看:第一,通過國家對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的頂層設計出臺相應政策文件,保障了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的國家標準。第二,隨著基礎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雖然評估政策中評估指標沒有具體改變,但是評估重點不斷進行階段性更新。第三,發(fā)達國家盡管較少發(fā)布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的政策文件,但是在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中對階段性考核目標作出了詳細規(guī)劃,再結合評估量表對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作出合理性評價。第四,發(fā)達國家根據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重點的轉移,從注重硬件設施投入與維護到注重培養(yǎng)可持續(xù)的信息化人才隊伍。第五,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要充分考慮是否存在由于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所導致的教育不公現象,通過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評估解決此類由“數字鴻溝”引起的教育不公現象,這也從另一方面凸顯了基礎教育信息化評估政策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朱莎,張屹,楊浩,等.中、美、新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比較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2):34-45.
[2]鄭金秋,李百慧,姚鵬閣.重新審視技術變革學習的作用——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規(guī)劃(2016)”的解讀與啟示[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10):30-36.
[3]聶竹明,楊一捷,劉釗穎.透視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二十年歷史變遷之路[J].中國電化教育,2017(2):132-139.
[4]中國科學院網信工作網.《“美國人工智能計劃”:首份年度報告》發(fā)布[EB/OL].http://www.ecas.cas.cn/xxkw/kbcd/201115_128187/ml/xxhzlyzc/202004/t20200408_
4555411.html.
[5]汪瓊,陳瑞江,劉娜,等.STaR評估與教育信息化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04(4):10-14.
[6]顧小清.教育信息化建設項目評估:國際研究現狀調查[J].電化教育研究,2006(8):40-44.
[7]嚴沛霖.教育信息化變革系統的構建——《ISTE基本條件》框架評述[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23):89-91.
[8]呂春祥.新加坡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及其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3):10-15.
[9]徐順,陳吉利,王鋒.新加坡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規(guī)劃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啟示[J].中國遠程教育,2012(12):80-84.
[10]董永芳.新加坡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概述與啟示[J].教學與管理,2016(6):118-121.
[11]唐夏夏,閆志明,袁杰,等.新加坡教育信息化新戰(zhàn)略述評——以Master Plan 4為藍本[J].現代教育技術,2016,26(11):27-32.
[12]中國科學院網信工作網.新加坡發(fā)布國家人工智能戰(zhàn)略[EB/OL].http://www.ecas.cas.cn/xxkw/kbcd/201115_ 127946/ml/xxhzlyzc/202001/t20200102_4553893.html.
[13]陳金華,傅鋼善,唐靜,等.國內外基礎教育信息化測評指標體系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3):29-34.
[14]梁茜.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國際比較及提升策略——基于TALIS 2018上海教師數據[J].開放教育研究,2020,26(1):50-59.
[15]尉小榮,吳砥,余麗芹,等.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經驗及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16(9):38-43.
[16]KERIS.White Paper On ICT In Education Korea[EB/OL].https://www.keris.or.kr/main/na/ntt/selectNttInfo.do?mi=1244&nttSn=36463&bbsId=1104#none.
[17]盧丹,解月光,魏國寧.UNESCO亞太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績效指標體系的詮釋與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13,40(5):88-94.
[18]崔英玉,孫啟林,陶瑩.韓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6):48-54.
[19]Lloyd, Margaret, Downes, Toni, & Romeo, Geoff. Positioning ICT in teachers' career path: ICT competency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eacher standards (Australia) in Diverse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ompetency-based ICT training for teachers: A case study[M].Paris: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2016:21-43.
[20]教技[2018]5號.教育部關于發(fā)布《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Z].
[21]張晨婧仔,王瑛,汪曉東,等.國內外教育信息化評價的政策比較、發(fā)展趨勢與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5,33(4):22-33.
[22]張恩銘,盛群力.培育學習者的數字素養(yǎng)——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數字素養(yǎng)框架》及其評估建議報告的解讀與啟示[J].開放教育研究,2019,25(6):58-65.
[23]石映輝,韋怡彤,楊浩.教師數字鴻溝的發(fā)展與彌合——基于從信息鴻溝到素養(yǎng)鴻溝的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18,28(3):59-65.(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