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
【摘 要】比較教材,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架設橋梁,打通課本和名著的聯(lián)系,落實閱讀。結合文本和生活,積累素材和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文本;名著;生活;寫作
語文作為母語,每天都在生活中使用,應該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并不高。隨著學段的增高,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互動越來越少,經(jīng)常是老師一個人在上面唱獨角戲,學生在下面發(fā)呆,游離于文本之外。對于布置的課外閱讀練習,常常是上網(wǎng)一抄了之。學生對作文更是提不起興趣,常常枯坐一節(jié)課也憋不出幾行字。為了改變這種厭學語文的情況,筆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比較教材,讀出獨特體會
人教版的《春》和蘇教版的《春》中有些文字表述并不一樣。如“春風圖”中人教版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而蘇教版中是“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春雨圖”中人教版是“樹葉子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而蘇教版中是“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比一比說說你更喜歡哪一種表述。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讀出了個性化的感悟。好多學生和筆者一樣更喜歡蘇教版的表述,因為“成天嘹亮地響著”和上文“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的句式是一致的,讀起來上呼下應,有一種自然的美感。而“樹葉兒”“小草兒”中兒化音的使用讀起來很親切,富有音韻美。
二、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
在教魯迅的《故鄉(xiāng)》時,分析閏土的那一聲讓“我”打寒噤的“老爺”,我問學生讀出了什么?課堂是一如既往的沉默。我又動情地朗讀了一遍那三小節(jié),再問,學生說感覺比較別扭。很顯然還是沒有領會文本。我進一步引導啟發(fā),如果你長大了,有一天走上了領導崗位,當了城管局局長,在執(zhí)行公務時,看到在街頭擺攤的昔日同窗好友,人家看到你時,惶恐不安地喊了你一聲“劉局長”,你是什么感受?全班同學的頭都抬起來了,眼光灼灼地看著那個學生?!氨容^難受吧,因為這一聲‘劉局長把昔日的同學情都喊沒了,感覺兩個人就像陌生人一樣?!蹦桥f社會一般誰喊誰老爺呢?當然是奴仆喊自己的主人。很顯然,這一聲“老爺”閏土已經(jīng)主動把自己放到奴仆的位置上了,而且不僅他自己喊,下文還讓背后的水生給老爺磕頭,把這種尊卑觀念也灌輸?shù)较乱淮睦锶チ?。是什么讓閏土喊出了這一聲刺耳的“老爺”的呢?作者安排他喊出這聲老爺又有什么用意呢?學生很容易就挖掘出了“老爺”的背后是封建等級觀念在作祟。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明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架設橋梁,打通課本和名著的聯(lián)系
人教版語文每學期都有好幾本名著的閱讀任務,我在帶領學生閱讀名著時,有意識地找?guī)讉€點,巧妙架設橋梁,把名著和課本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比較中閱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探究熱情。如分析《故鄉(xiāng)》中的楊二嫂時,我問學生這個人物形象很可能是以《朝花夕拾》中哪個人物為原型塑造的?學生討論后異口同聲說是“《瑣記》中的衍太太,因為她和楊二嫂一樣的心術不正、自私自利、愛搬弄是非,都是庸俗、市儈的小市民。”再如閱讀《傅雷家書》時,我讓學生聯(lián)系《朝花夕拾》中的《五猖會》和八年級上冊朱自清的《背影》,分析名家筆下的“父親”形象,找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都是愛子情深,但愛的方式不一樣。朱自清的父親是親力親為為兒子打理好一切才放心。而傅雷對孩子既慈愛又嚴格要求。因為他自己是一個學者,學識淵博,深諳教育之道。而魯迅的父親是舊社會的人,他教育孩子的那一套有時代的局限性。比較之后,學生明白了愛的多樣性,我們該怎樣去正確的愛孩子。
四、留心觀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我的語文生活》綜合性學習,更是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語文的大門。向學生介紹了相關對聯(lián)知識后,我有意識地在課堂上讓學生用對聯(lián)的形式概括文章內容,并在寒假作業(yè)中布置學生拜年時選取五副對聯(lián)賞析。結合其中的廣告詞知識,我先是用幾則謎面讓學生猜猜是給哪些物品做的廣告,像“讀書輕松一點,考試勝人一籌?!保X白金)“鐵漢三杯腿軟,金剛一盞頭搖?!保ň疲┙又筒贾脤W生反過來為幾種物品擬廣告詞,比比誰擬得巧妙,巧妙在哪里。除此以外,還可以讓學生留心一下大街上的店招,五花八門的商店以自己各具特色的招牌吸引著行人的目光,即便那些樸素特別的牌匾也是很有風格的,雖然詞藻不是富麗堂皇,但卻給人一種親切感和輕松感。如“7+7”、“Q一代”、“扮靚坊”等一個個鮮活中透著生機的招牌比比皆是。乍一看,似乎異常平凡,但細細品味,這短短的幾個字既詼諧又形象地展現(xiàn)了店里的特色,也體現(xiàn)了語文的智慧。我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給自己未來的夢中小店選一個個性化的店招,交流一下,看看有沒有比你擬得更妙的,在比較中咬文嚼字,潛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五、結合本地實際,開展仿寫活動
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應當有效融合起來,使閱讀教學中的優(yōu)秀范文和作文寫作實現(xiàn)有機融合。在這一方面,結合生活實際開展仿寫活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徑。例如教學《春》之后,筆者要求學生認真梳理總結這一課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和寫作技巧,提煉出這些寫作方面的精華之后,動員學生對家鄉(xiāng)的春天進行描寫,現(xiàn)場活學活用,既緩解了學生作文描寫的難度,而且學生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明顯提高。這樣的仿寫不僅質量較高,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寫作技巧的升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加大寫作與閱讀教學融合的同時,要適度增加寫作活動,選取一些優(yōu)美的課文作為范本,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所學開展仿寫訓練,每一次的仿寫都是對寫作技巧鞏固的過程,也是內化吸收為作文寫作能力的過程??梢娊Y合學生生活實際,進行各類仿寫活動,可以將生活化的形象內容與學生分析理解課文和寫作結合起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六、結合生活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造成初中生作文寫作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生活素材匱乏,他們缺少對生活的強烈感知,沒有能夠細心觀察分析生活,寫出來的文章缺乏真情實感。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開展生活素材積累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寫作中夯實基礎。要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大到社會生活,小到校園生活、班級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精彩,只要你留心都可以有所收獲。筆者要求學生做生活的細心觀察者,并將觀察所得加以提煉形成素材,經(jīng)過長期積累,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不再為素材的匱乏去胡編亂造。為此,筆者組織開展了各種實踐活動,無論是針對社會熱點的調查研究活動,還是結合學校開展的社會主題活動,都要求學生從中認真觀察、仔細思考,從參與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素材。例如本地區(qū)開展環(huán)境整治專項活動,全社會都積極參與,筆者也帶領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參加所在地區(qū)的環(huán)境整治活動,清除陳年垃圾,撈清河塘中的水花生,以及對雜草進行清理等等。經(jīng)過大家的努力,整個環(huán)境煥然一新,真正是舊貌變新顏,大家在付出辛勤勞動的同時,獲得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筆者要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仔細觀察,觀察每一個人的言行表現(xiàn),觀察整個活動的組織與成效,最后開展作文寫作。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有血有肉,寫出來的文章質量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