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宇 李祖宇
摘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改革須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為此,高中思政課教師可通過觀察小學道法課堂,了解小學道法課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及教學目標,并將其融入高中課堂進行思考,以便更好地落實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地位。
關鍵詞:小學道法課? 互動? 引導? 體悟? 評價
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德育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思政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德育特性,它特殊的課程性質(zhì)必然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經(jīng)歷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實踐體驗的過程。
一、重視教學互動,平等民主
巴西教育學家保羅·弗萊雷在他的著作中總結到:“教育是一個互動過程,解放既不是恩賜,也不是自我實現(xiàn),而是一個互動過程?!睆闹骺完P系上看,教學活動中教的主體和學的主體是交互的,他們各自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更具主體間性的意義。早在蘇格拉底提出的做學生新思想的“產(chǎn)婆”就是主體性教育的發(fā)源。隨著教育學的不斷發(fā)展,國外符合“主體性”教育內(nèi)涵的教育理論層出不窮,主要有杜威的“兒童中心主義”、羅杰斯的“非指導性原則”,以及建構主義的相關教育理論,其都是架構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內(nèi)涵之上。這些教育理論都強調(diào)教學互動,并關注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以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體性精神在教學過程中被一以貫之。
如陳雅倩老師《人民代表為人民》的課例,對教學互動的重視以及互動中的平等民主氛圍是貫徹始終的。首先,互動從課前延伸至課后。課前的疑問征集,統(tǒng)計了同學們的疑難點,并以此進行了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課堂中各種互動形式多樣,師生、生生互動開展有序;課后也設計了采訪人大代表的互動任務?;硬粌H局限于課堂上的問答,更體現(xiàn)了互動的時間延展性和多樣化信息交互。其次,我們看到的任何互動,都充分體現(xiàn)了民主平等精神。這個課堂并沒有把小學生當幼稚的孩童,而是通過情境模擬和活動創(chuàng)設,給予學生各種“身份”,并帶著這種身份去進行小組討論,以及參與模擬選舉。學生的主體性在這種“我的觀點被尊重”“我是一位不可或缺的參與者”的平等民主氛圍中被極大地激發(fā),所有同學都認真且嚴肅地參與模擬活動,積極且主動地討論并發(fā)表意見,取得了超乎預料的課堂教學效果。讓我體會到尤其是對思想政治這樣一門特殊的德育課程而言,課堂互動有更為突出的獨特價值。
二、重視體悟引導,共鳴認同
與高中思政課程的理論化相比,小學思政教學更具感性特征。為符合幼齡學生的學情,活動組織也更有生活化傾向,但正是在這種感性的流轉中我看到了情感和價值觀念的萌芽。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呈現(xiàn)之外,活動設計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聊一聊感受,讓學生談一談心情,并且引導他們在這種體悟中,留存一份感動,升華出責任感、榮譽感和愛國之心。小學生的語言很簡單,表述也很直接,但不僅讓同齡的同學們有共鳴,也讓聽課的老師們很有感觸。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樸素認真,思索的小臉,稚嫩的言語,演繹出流暢和靈動的課堂。陳雅倩老師的課例中,在設計模擬鄉(xiāng)級人大代表直選活動后,巧妙利用現(xiàn)場計票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空檔,設計了一個交流對話,讓學生談一談對該活動的感受。小學生們在小組交流之后,都踴躍地把參與投票時和計票等待中的心情講述出來,激動、緊張、期待、擔憂等等。學生暢所欲言的自然表達,讓我看到,這雖然只是一個模擬活動,但在這些小學生心目中,這是一次珍貴的體驗,這個緊隨其后的生生、師生的感受交流,更讓他們將這次體驗后留下的感性內(nèi)容整理并表達了出來??此埔粋€小小的填補課堂空缺的環(huán)節(jié),讓耗費心力準備的活動和營造的儀式感不僅僅停留在了形式上,而是在體悟和回味的基礎上深入開拓了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促進了學生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公民意識的萌芽。隨著生理與心理的成熟,學生思維能力也有了極大地提高,思維的理性、深度、廣度、發(fā)散性和批判性等等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注重學生自主的體悟和生成,相信學生的能力,放心大膽地給出更具開放性的情境和話題,把課堂的主動權更多地讓渡給學生。
三、重視即時評價,價值延伸
教師除了要為學生的互動成果提供及時、具體的反饋信息,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的自我效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更應該引導學生的價值和情感生成,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在課堂互動中的結論不應該被漠視,在師生互動中要注重有意義地評價,盡力理解學生表達的觀點,并引導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反思或補充,給出貼切的評價和建議。在生生互動中,也要組織小組間的充分討論,形成“組內(nèi)意見”而非“個人觀點”,以引發(fā)學生之間進行雙向的互動評價,相互質(zhì)疑和探討。教師恰如其分的評價,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積極參與、敢于創(chuàng)新,自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另一方面,引導互動的深入展開,不僅在于信息的交互,更在于情感的傳達和價值的延伸。同一課例情境中,在進行選舉人大代表投票時,陳老師微笑感嘆:“一定要為同學們點一個大大的贊,自覺排隊,依序進行,整個會場非常神圣和莊嚴?!币痪湔嫘牡馁潎@,讓小學生們的參與勁頭更強,更將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規(guī)則意識自然而然地注入心間。在對該活動的感受交流中,雖然很多同學積極發(fā)言,但說的都很簡單,僅僅是直接的情緒表達,比如緊張和害怕等,而在陳老師的適時引導下去深究這些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緊張的背后、懷疑的背后是什么?小學生們的回答出乎大家的意料,他們緊張自己支持的人能否當選,去為人民做事,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他們更害怕由于自己對候選人了解不夠,選出的代表不能踐行好人大代表的義務,有負人民的重托。選出讓大家信任的代表,需要每個選民增強責任意識,珍惜選舉權利。簡單的談話和點撥式的評價引導,引發(fā)出小學生珍惜選舉權利的責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課堂互動中學生素養(yǎng)的萌發(fā)也需要教師智用適時評價,助推價值延伸。
高中思政教學,一方面教學內(nèi)容擴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有質(zhì)的提升;另一方面,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意味著課堂互動的可能性更多,教學預設和生成的矛盾更為凸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就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建議:“在課程實施中,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動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在師生互動、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彼颊n教學目標的達成必須以調(diào)動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為前提,尤其是道德情感以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諸多素養(yǎng),都是作為一種隱性的品質(zhì),需要學生在參與、體驗、反思中去提升。
然高考重壓下的高中政治課教學,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德育價值體現(xiàn)等問題的思考往往是退居其后的。這次的小學課堂教學觀課線上活動卻讓我看到了在教師引導下的課堂自然生成的狀態(tài)。小學生尚且如此,我們更應當去相信高中生的主體性和能力,真正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觀念,讓學生發(fā)揮其主體性作用,在學生和教師平等的交往互動過程中,達到知識的自然生成和建構,能力的培育與提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認可與內(nèi)化。
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性的發(fā)揮達成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對老師的高難度考驗,考驗合理精巧的教學設計,更考驗教師的引導、評價和課堂教學機智。做教改背景下的合格教師,任重道遠,我們應不斷提升自己,不斷勇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