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伶麗
【摘? ?要】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但學生原有的歷史知識儲備參差不齊,對歷史的理解存在空白化、模糊化、片面化及平面化的情況。以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為例,教師可以巧借教材中的插圖,對接“生”“本”,使學生的歷史思維變得豐厚、清晰、整體、立體,從而真正走進歷史,領悟歷史內涵,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歷史;插圖
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近現(xiàn)代歷史知識的編排是通過在一冊內的一個單元集中呈現(xiàn)的方式進行的?!栋倌曜穳?復興中華》是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共六課,包括從虎門銷煙(1839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到改革開放(1978年),再到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內容。本單元以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呈現(xiàn)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本單元雖以時間為脈絡,但時間跨度大,且時代久遠,學生原有的歷史知識儲備參差不齊,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容易呈現(xiàn)空白化、模糊化、片面化與平面化的現(xiàn)象。
要架構起學生與歷史的橋梁,唯有將學生生活與課本內容進行對接,讓學生走近歷史,才有可能使學生感悟歷史,領悟內在的精神。通過細讀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該單元每一課的正文文字不多,但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的插圖數(shù)量頗豐。這些插圖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是優(yōu)質的教學材料。教師可嘗試以圖為“媒”,使“生”“本”對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以圖為切口,使歷史思維更豐厚
有不少學生對于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事件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相關的知識基礎,對一些歷史事件知之甚少,以至于在探討具體問題時,其思維無法有效激活。如第7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中有一個話題是“虎門銷煙”,大部分學生對于鴉片及其危害知之甚少,以至于課堂教學無法走向縱深,學生也難以理解虎門銷煙的重大歷史意義。
對此,教師可以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收集整理材料,為直奔教材的學習鋪路搭橋。本課有多幅與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相關的插圖,其中一幅呈現(xiàn)了從1795年到1839年輸入中國的鴉片數(shù)量的數(shù)據圖(如圖1),一幅是“在家中吸食鴉片的中國人”圖(如圖2)。這兩幅圖對應的史實是當時中國大量白銀外流,國庫空虛,煙毒泛濫的情景。
擯棄就圖說圖的蒼白形式,教師可以在課前要求學生小組分工,以這兩幅圖為出發(fā)點,搜集這兩幅插圖背后的資料。學生在搜集、整理、摘錄的過程中,了解、積累了大量信息,也知道了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災難?;谶@樣的認知,課堂上再次展開學習和討論時,學生就有許多想表達的內容。同時,學生對于教材呈現(xiàn)的數(shù)據和圖片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課堂的思維碰撞中,學生認識到英國向中國販賣鴉片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嚴重危害,并體會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導致近代中國屢遭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學生鑒古知今,打破時空的界限,深刻領會到教材的教育內涵。
二、以圖為路徑,使歷史思維更清晰
學生擁有的歷史知識大多呈碎片化狀態(tài),他們缺乏對歷史發(fā)展階段特征的掌握;學生對于教材中提到的歷史事件或人物知道個大概,但對于各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其間的關聯(lián)性等都較為模糊。以抗日戰(zhàn)爭來說,學生聽過一些抗日戰(zhàn)爭時代的歌曲,參加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但對抗日戰(zhàn)爭的具體歷程卻模棱兩可。此時,教師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插圖,以時間為軸,將插圖制成思維導圖,讓歷史事件按時間順序直觀呈現(xiàn)。
如第10課《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抗日戰(zhàn)爭及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感知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家的悲痛記憶,感悟中華民族奮勇抗爭的精神”。要讓學生實現(xiàn)情感上的深度理解,感悟抗日戰(zhàn)爭的內在精神,前提就是要幫助他們厘清史實。在上本課時,教師嘗試把課本中的幾幅插圖以時間為軸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張抗日戰(zhàn)爭思維導圖(如圖3)。
以圖為徑,抗日戰(zhàn)爭的發(fā)生、發(fā)展、結果都一目了然:課本第66頁的插圖《殘歷碑》講述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fā)生的緣由,自此日軍開始侵華,這也是抗日戰(zhàn)爭的開端;第67頁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兩幅圖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長達六周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萬生靈慘遭殺戮;第68頁的《第五戰(zhàn)區(qū)中國軍隊血戰(zhàn)臺兒莊》《八路軍百團大戰(zhàn)》講述的是1938年中國國民黨正面戰(zhàn)場的臺兒莊戰(zhàn)役和1940年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百團大戰(zhàn)兩場戰(zhàn)役……思維導圖式的呈現(xiàn)將關鍵的歷史事件巧妙串聯(lián),起到了綱舉目張的效果。原本抽象的歷史知識立刻變得真實可感,學生在解讀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了解史實,探究、銘記歷史事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三、以圖為根據,使歷史思維整體化
學生只有對歷史事件有了整體的了解和感知,才能對歷史有正確的理解和評判。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由于自身認知的局限性,對一些歷史事件缺乏整體、理性和客觀的認知。以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一史實為例,學生知道長征艱難,但對于長征的歷史背景、重大意義等都缺乏了解,呈現(xiàn)出歷史性認知片面化的現(xiàn)象。
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的第三個話題是“紅軍不怕遠征難”,共安排了3頁內容。其中兩萬五千里長征中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故事家喻戶曉,但長征何以如此艱難?學生的認知往往停留在條件艱苦、天氣惡劣等方面。對此,教師利用課本第63頁《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進行教學,教學片段如下。
(教師出示《工農紅軍長征路線圖》)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到底“難”在哪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張圖,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生1:幾個軍團的紅軍行軍路線不一樣,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最長。
生2:有些地方行軍的箭頭繞來繞去,不是一路到底的,比如赤水河這一處。
生3:圖中有多處國民黨軍的封鎖線。
生4:紅軍的不同軍團線路有幾處交匯,比如大雪山附近、會寧地區(qū)。
師:同學們的觀察力很強,讀出了圖中的幾個關鍵信息,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前查找的資料,分析剛才的幾個發(fā)現(xiàn)。第一個同學的發(fā)現(xiàn)“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最長”,那么到底有多長?經過了哪些地區(qū),請指著地圖說一說。
生1: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fā),到達陜北的吳起鎮(zhèn),行程兩萬五千里,歷時兩年。
(板書:路途遙遠)
師:為什么行軍箭頭有迂回?國民黨的封鎖線又說明了什么?
生1:我知道紅軍在行軍過程中遭受了國民黨幾十萬重兵的圍追堵截,其中就有“四渡赤水河”的故事,所以行軍箭頭的迂回正體現(xiàn)了行軍的艱難。
(板書:敵人圍堵)
生:我知道長征途中遇到了大江大河、高山峻嶺、寒冷的雪山、無邊的草地……
(板書:環(huán)境惡劣)
生2:紅軍缺衣少糧,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我讀過《豐碑》的故事,很多人在行軍過程中直接餓死或凍死了。
(板書:生活艱苦)
師:長征確實太艱難了。剛才同學發(fā)現(xiàn)的幾處交匯又是什么呢?
生:這是紅軍的會師,紅軍的最后一次會師是在甘肅的會寧,三大主力軍會師標志著長征的結束。
師:兩萬五千里長征困難重重,在長征初期紅軍還面臨著哪些政治上的危機?地圖中遵義這個地方發(fā)生了什么歷史事件?
……
關于長征的教學內容看似容易,但是學生往往忽視了長征的歷史背景,對長征中的重要事件也不甚了解,導致歷史思維片面。而教材中的這張插圖是很好的依據,讀圖質疑,結合資料解疑,長征的路線、行軍的艱難都在讀圖中一一解開,學生對長征的認識也更為完整、全面。在讀圖探究中,學生認識到紅軍的堅持不懈源于他們心中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革命信念,而這就是長征精神。
四、以圖為鏡頭,使歷史思維立體化
歷史事件與學生生活相距較遠,他們對于教材描述的歷史事件難以感同身受,因此對歷史的理解時常停留在平面化的層次。如第12課《富起來到強起來》中呈現(xiàn)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教材雖然舉了深圳的例子,但因為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學生只能隔空感受,無法深入理解。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中提到: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針對學生歷史思維平面化的現(xiàn)象,教師可利用身邊的歷史素材,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把課堂的學習內容延伸到課外。拉近鏡頭,讓學生把目光聚焦到自身的生活,從而使歷史感知深刻、立體起來。
以本課活動園的兩幅畫為例,一幅是“改革開放前的深圳”,一幅是“今天的深圳”,兩幅圖在今昔對比中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這座城市由原先的小漁村變?yōu)榇蠖际械倪^程,直觀展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迅猛發(fā)展和巨大改變。
事實上,每戶家庭也都見證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在無形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發(fā)生著變化。因此,教師在上這一課時舍“遠”求“近”,設置了實踐活動,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改革開放的印記。該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可以選擇一個切入口進行研究,比如電視機從無到有,從小尺寸的黑白電視到大尺寸的彩色電視,再到現(xiàn)在的液晶電視、網絡電視的發(fā)展過程……學生資料搜集整理的過程也是感受滄桑巨變的過程。這樣的體驗活動立足實踐,摒棄了紙上談兵的做法。學生明白這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取得的顯著成效,更是具有開拓精神的中國人不懈努力、敢為人先的成果。
《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歷史內容以歷史為載體,重在呈現(xiàn)史實,引領學生體會歷史,形成家國情懷。《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這一單元六課的學習亦是如此。教材是教本,也是學本。面對遙遠的歷史,教師可以以插圖為媒介,將學生與書本內容進行對接,從而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不斷了解歷史、感知歷史、內化情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修訂組.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浙江省嵊州市剡溪小學? ?312400)